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6.18.1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粟裕 的原始碼
←
粟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粟裕 | 图像 = [[File:Syu.jpg|缩略图|center|[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70450661000&di=bd634a94bceca0a1f6d713c2a6321651&imgtype=0&src=http%3A%2F%2Fhuitong.gov.cn%2FUpload%2Fmain%2Fcontentmanage%2Farticle%2Fimage%2Ff2c9a01a4b464210bb2410af99f4915a.jpeg 原图链接] [http://huitong.gov.cn/zjht/dfmr/content_948 来自会同县人民政府网]]] | 出生日期 = 1907年8月10日 | 逝世日期 = 1984年2月5日 | 出生地点 = [[湖南]]会同 | 国籍 = 中国 | 职业 = 军事家、[[革命家]] }}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ref>[https://www.sogou.com/tx?ie=utf-8&pid=sogou-wsse-7f5a17b792b687fc&query=%27%27%27%E7%B2%9F%E8%A3%95%27%27%27%EF%BC%881907%E5%B9%B48%E6%9C%8810%E6%97%A5-1984%E5%B9%B42%E6%9C%885%E6%97%A5%EF%BC%89%EF%BC%8C%E5%8E%9F%E5%90%8D%E7%B2%9F%E5%A4%9A%E7%8F%8D '''粟裕'''(1907年8月10日-1984年2月5日),原名粟多珍 ],搜狗百科 - baike.sogou.com/v...- 2022-9-16</ref>,曾用名粟志裕,侗族,生于[[湖南]]会同。[[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7120860330118442&wfr=spider&for=pc 能越级指挥的粟裕大将有多牛?打的尽是神仙仗 ]百家号,2017-07-27</ref>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后进入[[井冈山]],参加历次反“会剿”和全部五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时留在南方组织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新四军第二支队副司令员、江南指挥部和苏北指挥部副指挥。1941年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第六师师长。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任华中野战军司令、华东野战军副司令、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等职,主要指挥[[高邮战役]]、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中国共产党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委、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ref>[http://www.todayonhistory.com/people/201609/17259.html 粟裕得罪了哪两个半元帅?彭德怀为什么狠批粟裕? ]今日头条山南慕北,2016-9-9</ref>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ref>[https://www.sogou.com/tx?ie=utf-8&pid=sogou-wsse-7f5a17b792b687fc&query=1955%E5%B9%B49%E6%9C%8827%E6%97%A5%EF%BC%8C%E8%A2%AB%E6%8E%88%E4%BA%88%E5%A4%A7%E5%B0%86%E5%86%9B%E8%A1%94%EF%BC%8C%E5%B9%B6%E6%8E%88%E4%BA%88%E4%B8%80%E7%BA%A7%E5%85%AB%E4%B8%80%E5%8B%8B%E7%AB%A0%E3%80%81%E4%B8%80%E7%BA%A7%E7%8B%AC%E7%AB%8B%E8%87%AA%E7%94%B1%E5%8B%8B%E7%AB%A0%E5%92%8C%E4%B8%80%E7%BA%A7%E8%A7%A3%E6%94%BE%E5%8B%8B%E7%AB%A0 1955年9月27日,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搜狐 - www.sohu.com/a...- 2019-1-6</ref>。 == 人物生平 == '''青年求学'''<br> *1907年8月10日(农历丁未年、清光绪三十三年),出生于湖南怀化市会同县伏龙乡(今坪村)枫木树脚村,幼名继业,学名多珍,字裕。 *1916年转入其叔父创办的第八国民学校读书。 *1918年,迁居会同县城,先后入粟氏私立初级国民学校和会同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报考湖南省立第二师范,被录取为选送生。 *1924年3月,因错过考期,进入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常德)附小和平民中学学习。 *1925年春,考上省立二师,后因省立二师进步校长被害,粟裕等进步学生被秘密转移到武昌,安排到[[叶挺]]24师教导大队,任学员班长。 '''入党革命'''<br> *1926年11月,粟裕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6月,粟裕转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8月1日,他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任起义军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 *1928年1月,粟裕参加湘南起义后到了井冈山。 *1929年后,因屡立战功粟裕相继升任营长、团长、师长,红四军参谋长,红十一军参谋长,红七军团参谋长等职。 *1932年2月,粟裕由红军学校调回红四军,仍任红四军参谋长。12月,任红一军团教导师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1934年11月,粟裕调任闽浙赣军区参谋长。根据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与方志敏领导的红十军及地方武装合编,成立红军第十军团。下旬,红十军团奉命转到外线作战,调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1月红十军团在谭家桥战斗失利后,又在怀玉山遭到敌人围歼。率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出封锁线,安全到达闽浙赣苏区。2月-4月,建立浙西南游击区,任挺进师(四百余人)师长。5月-8月,与刘英一起指挥粉碎国民党军队对挺进师的第一次“进剿”,挺进师发展到近千人。10月5日,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闽浙边临时省军区成立,任省军区司令员、省委组织部长。 '''抗战时期'''<br> *1938年3月18日,粟裕率浙闽边抗日游击总队从平阳县山门街开赴皖南,加入新四军战斗行列。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第三营,任第二支队副司令员。4月28日,他奉命组建新四军先遣支队,任先遣支队司令员,向苏南敌后执行侦察任务。6月11日,奉命执行挺进南京、镇江间破坏铁道任务。6月17日,在韦岗伏击日军,歼灭日军少佐土井以下官兵30多人。6月21日,先遣支队撤销,仍回第二支队任副司令员,后任代司令员。 *1939年1月,粟裕在指挥水阳镇伏击战、横山战斗、奇袭官陡门等战斗中,歼日伪军400余人,俘日伪军57名,并炸毁火车一列。8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任副指挥。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粟裕任新四军第一师师长(后兼政治委员),苏中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8月13日,指挥苏中军民反击日伪军报复性的“扫荡”,连续作战42昼夜、130余次,歼日军1300余人。8月中旬起,领导和指挥持续8个月的要点争夺战,“七保三仓”,“五保丰利”(毙伤日军800多人,伪军更多),保持了相对稳定的根据地基本区。12月26日,与楚青在黄海之滨石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结婚。 *1944年1、2月间,粟裕发起春季攻势作战,解放国土近三千平方公里、村镇一百五十多处,争取日伪军一千余人反正。3月,组织指挥车桥战役,歼日军三泽大佐以下官兵460余人、伪军480余人,摧毁日军碉堡50座。6月26日,发起南坎战役,共拔除日伪据点七八十处。9月21日-10月31日,组织指挥讨陈战役,歼灭陈泰运部及日伪军2300余人。 *1945年1月13日,粟裕任苏浙军区司令员,统一指挥苏南、浙西、浙东部队。10月任华中军区副司令员、华中野战军司令员,指挥高邮战役和陇海线徐(州)海(州)段战役,歼灭拒降日伪军2万余人,为迎击国民党军的进攻准备了内线作战的有利条件,使华中、山东解放区连成一片。 '''解放战争时期'''<br> *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后,中共中央采纳粟裕的建议,改变太行、山东、华中3支大军同时出击外线的计划,同意华中野战军主力先在苏中内线作战。 1946年7月中旬,国民党集中正规军50万人,向华东解放区的华中野战军聚集地发起进攻。粟裕、谭震林指挥华中野战军19个团3万余人奋起迎击。分两个阶段作战,历时45天,歼灭国民党军6个旅、5个交通警察大队共5.3万人(国民党军五分之二兵力),取得了在内线歼灭美械装备的国民党军的初步经验,是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初期取得的重大胜利之一。 *1947年1月,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先后发起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等,共歼国民党7个军(整编师)和1个快速纵队。其中,1947年5月歼灭国民党号称“王牌军”的整编第74师。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后,率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鲁西南,掩护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南下大别山,指挥沙土集战役,歼国民党整编第57师,迫使国民军从山东和大别山区抽调4个整编师来援,实现了华东战区由内线向外线、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转折,随即挺进豫皖苏边区。 *1948年5月,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兼政委,在其推辞后任代司令兼代政委。1948年6月兼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 *1948年6月16日,粟裕发起开封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一阶段),激战5昼夜,22日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4万余人。6月27日发起睢杞战役(又称豫东战役第二阶段),激战6天,共歼国民党军5万余人。7月12日发起兖州战役,歼敌6.3万余人,使王耀武盘踞的济南陷于孤立。豫东战役中,华东野战军参战兵力达20万人,国民党军参战的兵力达25万余人。经过20天连续作战,华东野战军共歼敌9万余人,给了中原之敌以重创,为华东野战军进一步开展中原和华东战局,创造了有利条件。 *1948年9月11日,被任命华东野战军总指挥。9月16日,发起济南战役,24日胜利结束,全歼济南守敌10.4万余人(包括起义两万余人),生俘国民党第二绥靖区司令官王耀武以下将领23名。在阻援打援战场上,国民党援军迟迟不敢北上增援,华东野战军不战而胜。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 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指挥华东野战军17个纵队作战,歼灭国民党军44万余人,解放军伤亡13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1949年1月,粟裕任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兼第二副政治委员。2月开始筹备第三野战军京沪杭战役(实际分为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等)。4月下旬,他指挥的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杭州]]。5月指挥[[上海]]战役,在上海外围歼敌主力8个军。先后兼任上海市军管会副主任、南京市军管会主任、南京市市长、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 *1949年5月20日,粟裕为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副主任。8月2日,华东海军由粟裕指挥。 *1949年9月中旬-10月中旬,粟裕率领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出席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和中央军委召开的军事会议。会议中粟裕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49年9月30日,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天安门广场为人民英雄纪念碑举行奠基典礼。[[毛泽东]]主席是第一个上前铲土的,粟裕作为第三野战军代表团团长兼首席代表,紧随朱德、[[贺龙]]之后第四个铲土。 '''建国初期'''<br>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粟裕历任解放[[台湾]]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一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军委常务委员。是中共第八届至第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三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50年1月27日出席华东军政委员会成立会议,粟裕就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6月上旬出席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会议期间,粟裕建议中央军委直接指挥台湾战役。毛泽东宣布:攻台作战仍由粟裕负责。 *1950年7月上旬,粟裕为东北边防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7月14日,粟裕复发高血压、美尼尔氏综合症,到青岛治疗。8月1日,粟裕病情仍未好转。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到苏联疗养。 *1951年9月,粟裕从苏联回国,[[周恩来]]、[[朱德]]向他传达中共中央要他到总参工作的决定。11月12日,中央军委任命粟裕为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二副总参谋长,仍兼华东军区副司令员。12月12日,就任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总参谋长。 *1954年10月31日,中共中央通知:粟裕任总参谋长。 *在总参工作期间,参与抗美援朝战争指导,提出很多重要建议,提出完整的军队建设计划,实现新中国第一代国防体系建设。 *1955年9月27日,粟裕参加周恩来总理授予军衔的仪式。周恩来把授予大将军衔命令状第一个授予粟裕,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 *1956年11月20日,增补粟裕为中央军委委员。 '''建国后期'''<br> *1958年2月,粟裕参加以周恩来总理为首的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粟此行主要与朝方协商部署志愿军回国事宜。6月30日晚上,他主持总参谋部第四次部务会议,讨论军委扩大会议提出的有关总参工作和军队建设方面的重大问题。9月19日,正式到军事科学院任副院长、党委第一副书记,负责院的常务工作。12月30日,国防部命令:粟裕以国防部副部长职务兼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1970年6月,粟裕率中国军事代表团访问刚果,途经法国考察了诺曼底。 *1973年8月24日,粟裕出席中共十大,在再次被选为中央委员。 *1975年1月13日,粟裕出席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任解放军代表团团长,被选为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他被任命为常务委员会委员。 *1977年8月,粟裕出席中共十一大被选为中央委员。1982年5月7日,应《淮海千秋》摄制组要求,他参加有关淮海战役的座谈会。同年,被任命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1984年2月5日16时33分,粟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逝世。 == 代表著作 == *《实战经验录》 与[[罗忠毅]]合编,1939年2月25日延安翻印了这本小册子。 *《激流归大海——回忆[[朱德]]同志和陈毅同志》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千万里转战》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粟裕战争回忆录》 记录整理:[[楚青]]。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11月第1版,1995年8月重印。2005年1月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按需出版,增加了大环境下当时未能出版的第二十章《粟裕谈淮海战役》(该文献20,000字)。 *《粟裕军事文集》 主编:[[孙克骥]],《粟裕军事文集》编辑组编,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7月第1版,1991年7月再版重印。 *《粟裕论苏中抗战》 《粟裕军事文集》编辑组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版。 *《粟裕文选》 (三卷本,181.2万字),《粟裕文选》编辑组编,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年9月版。 == 人物成就 == *粟裕先后创建了浙南、苏南、苏中、海上和苏浙皖边根据地,而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使新四军在长江以北站稳了脚跟,改善了新四军在华中地区的战略态势,提高了根据地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 *粟裕组建了苏浙公学并亲兼任校长,开办了各种短期训练队,培养适应现代战争要求的军政干部和参谋人才。 *粟裕组建的华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实现了由游击兵团向正规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战略转变,在粟裕的指挥下,依托苏中解放区连续作战七次,并且“七战七捷”,鼓舞了解放区军民敢打必胜的信心,为解放战争初期的作战指导提供了实践经验。 *1945年12月25日,粟裕所指挥的高邮邵伯战役,创造了抗日战争期间一次战役歼灭日军人数的最高纪录(歼灭日军1100多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打破了蒋军“开锁进门,长驱直入,直捣两淮”的企图,改善了华中南线战略态势,为后来的苏中战役创造了良好的战场条件。 *1948年11月6日,粟裕发起并指挥的淮海战役,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在长江以北建立“重点防御”的计划,消灭了国民党在华东、中原战场上的精锐主力。 == 家庭成员 == *'''妻子''' 楚青,原名詹永珠,出生于1923年3月,祖籍江苏省扬州市。1938年在皖南参加新四军。进入新四军教导总队]第八队、新四军军部]速记训练班学习,1939年3月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年,18岁的楚青与34岁的粟裕在新四军司令部结为终身伴侣。 *'''岳父''' 詹克明,是一位银行家。 *'''长子'''粟戎生,中将军衔,1942年生于江苏扬州。196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系学习。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原北京军区副司令员,1967年击落美侦察机作战中荣立三等功。 *'''次子'''粟寒生,1947年出生。中国远洋公司副经理,曾任南方远洋总公司党委书记。 *'''女儿'''粟惠宁,大校,原二炮研究院主任级。 *'''女婿'''陈小鲁,[[陈毅]]元帅之子,1946年7月生于山东,文革前为北京第八中学1966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解放军第39军244团政治处主任。现为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江西长运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 == 轶事典故 == '''夫人赋诗'''<br> 夫人楚青写诗一首,以寄托和粟裕共同战斗、生活四十多年的深情。 *'''遣怀'''<br> 时晴时雨正清明,万里送君伴君行。<br> 宽慰似见忠魂笑,遣怀珍惜战友情。<br> 唯思跃马挥鞭日,但忆疆场捷报频。<br> 东南此刻花似锦,堪慰英灵一片心。<br> '''颅中弹片'''<br> *粟裕一生先后6次负伤。头部两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手臂两次负伤,在硝石与敌作战中,他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他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除此之外,1929年攻占宁都时,他臀部负伤;1936年在云合开展游击战中,他脚踝负伤。 *1984年2月5日他逝世后,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颅骨灰中,竟发现了三块弹片。 *2003年,军事科学院筹建院史馆, 粟裕大将夫人楚青公开了这三块珍藏近20年的弹片。 '''授衔让帅'''<br> *1955年,授衔元帅、将军以“资历、威望、战功”为主要依据。毛泽东有意将粟裕封为元帅,但被粟裕推辞了,但毛泽东认为粟裕“大将”还是要当的,而且须为十大大将之首。粟裕对他的军衔问题看得很淡泊,并称:“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 '''艰难平反'''<br> *1958年,粟裕因“反对反教条主义”一事在军委扩大会议中受到错误的批判。1978年,中共中央开始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邓小平]]称“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粟裕得知消息去见了[[叶剑英]]副主席,表示要求平反。叶剑英称:“这件事应该解决一下,你写个报告给中央,我回京后同小平同志也说一下。”从叶剑英那得知邓小平也同意后,粟裕于1979年10月9日向中央正式写了申诉报告,要求撤销会议强加给他的一切诬蔑不实之词,叶剑英在粟裕的报告上批示同意。但不知何因,此事却一直拖了下来。 *1983年, [[胡耀邦]]总书记对“粟裕的冤案”又进一步批示,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直接受理后,提出了具体的方案,并征求了粟裕本人的意见,决定即由中共中央指派代表同粟裕本人正式见面,但这一决定也未能付诸实施。粟裕于1984年故去。 *1994年12月25日,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和 [[张震]]联名发表了题为《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同时在党中央机关报《 人民日报》和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刊登。文章除了对粟裕的战绩和品德作了全面的评价外,特别明确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 == 纪念场所 == '''纪念堂'''<br> *“粟裕纪念堂”于1987年建于江苏省东台市三仓镇陵园北部,为古典苏式建筑。1995年12月,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同志为“粟裕纪念堂”提写了匾额。现纪念堂内陈列有粟裕半身胸像模型和其夫人楚青敬献的花篮,以及老同志的题词多幅,东台市委党史部门在这里举办了《粟裕将军在三仓》和《东台英烈》的图片展览。1984年4月19日,粟裕夫人楚青偕子女来三仓烈士陵园,将粟裕部分骨灰安葬于纪念塔的西南侧,并在墓穴周围栽植七株松柏,象征“七战七捷”。当年6月,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 '''纪念馆'''<br> *“粟裕纪念馆”位于湖南省会同县城南郊粟裕公园内,建成于1987年。1991年9月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馆名,属纪念型建筑。馆内陈列有粟裕铜像,还有[[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粟裕题的词以及一些珍贵的照片、文献等等。三仓烈士陵园在安葬处建起了水泥墓,并立碑纪念。 *公园小山顶立有粟裕纪念碑,碑名1986年由国防部长[[张爱萍]]题写,碑高11.2米,其中碑身7.6米,象征粟裕享年76岁,碑身的四周还有[[宋任穷]]、[[张震]]、[[毛致用]]等人的题词。碑座中心安放着盛有粟裕部分骨灰的骨灰盒。粟裕纪念馆地理优越,交通通讯便捷。枝柳铁路穿城而过,209国道通过馆前。馆外青山绿水相映生辉,是参观旅游的重要景点。 == 人物评价 == *1946年2月,粟裕在组织大兵团作战中,他用兵灵活,不拘一格,被陈毅誉为“愈出愈奇,越打越妙”。 *1946年8月28日,毛泽东发电报《华中野战军的作战经验》:“粟裕指挥正确,既灵活,又勇敢,故能取得伟大胜利”。 *1949年,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49年,[[刘伯承]]说:“粟裕同志智深勇沉,非常优秀,百战百胜,有古名将之风,是我军最优秀的将领,是中国的战略家”。 *1955年8月27日,粟裕被评为“十大大将”之一。 *1988年10月,粟裕被中央军委评为“中国共产党36位开国军事家”之一。 *1992年解放军出版社王希先发表文章《浅谈粟裕的军事思想》说:“粟裕是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 == 影视形象 == *'''电视剧'''《粟裕大将》、《七战七捷》、《英雄孟良崮》、《豫东之战》、《济南战役》(系列电视剧《苏中保卫战》《华东野战军》)、《野战师》等。还有在以下电视剧中出现过:《古城情恨》、《新四军》、《红日》、《解放》、《井冈山》、《上将许世友》、《浴血坚持》、《叶挺将军》、《东方》、《决战南京》等,《亮剑》中解放战争时期淮海战场上的华野代司令员正是粟裕。 *'''电影'''《大决战(淮海战役)》、《开国大典》、《大进军(大战宁沪杭)》等,《黄桥决战》中的谷盈原型也是粟裕。 *'''纪录片'''《粟裕大将》、《百战经典名将与名战之常胜将军粟裕》、《中国记忆——大将粟裕》、《生死对决——淮海战役全纪录》、《百战经典雄师劲旅之坐断东南》、《新四军》等。 == 视频 == *毛主席对粟裕的评价在全军是最高的评价,粟裕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将<br> {{#iDisplay:z037929og0s|720|480|qq}} *档案 2015:"无冕元帅"粟裕<br> == 参考文献 == [[Category:中國大陸軍政人物]] [[Category:中国共产党党员]] [[Category:中國人]] [[Category:594 軍需;後勤;軍人生活]] [[Category:591 軍制]] [[Category:592 兵法;作戰法]]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粟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