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89.19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米高·吳爾夫 的原始碼
←
米高·吳爾夫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Michael Wolf.jpg|thumb|frame|right|280px|米高·吳爾夫 (Michael Wolf) [https://www.theguardian.com/artanddesign/2019/may/02/michael-wolf-obituary 原圖鏈結] [https://i.guim.co.uk/img/media/b6cea154a594f03646982e3707bdd673bdcf4692/0_0_2669_1602/master/2669.jpg?width=700&quality=85&auto=format&fit=max&s=864faaae565b23a941ab306ea49a885f 來源出處Guardian]]] '''米高·吳爾夫''' (英文:Michael Wolf, 1954年7月30日-2019年4月24日), 著名攝影師。 出生於[[德國]][[慕尼黑]],在[[美國]]與[[加拿大]]長大。 他曾就讀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德國埃森富克旺設計學院,師從著名攝影大師[[奧圖‧史坦納特]](OttoSteinert)。 他的父母皆為藝術家, 母親從事畫畫和陶藝,父親寫書法。 吳爾夫以拍攝[[香港]]五彩繽紛的摩天大樓,以及描繪這裡日常生活的細微聞名。 2019年4月24日在香港離島[[長洲]]的家中去世,終年65歲。<ref>{{Cite Web|url=https://cn.nytimes.com/obits/20190429/michael-wolf-hong-kong-architecture-density/zh-hant|title=德國攝影師沃爾夫逝世,以拍攝香港摩天樓聞名|date=2019-04-29|website=紐約時報中文網|accessdate=2021-12-11}}</ref> ==榮譽與獎項== 吳爾夫的攝影作品多次在[[亞洲]]、[[歐洲]]和美國展出,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光圈基金會以及芝加哥當代攝影博物館等等。 他的作品被許多博物館永久收藏,包括[[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布魯克林博物館]]、加州聖何塞藝術博物館、芝加哥當代攝影博物館、埃森富克旺博物館以及[[法蘭克福]][[德國建築博物館]]。 2005年,他因記錄中國玩具廠工人的系列作品獲得荷賽獎。2010年, 憑《東京壓縮》(World Press Photo)中獲得Daily Life一等獎。 ==定居香港== 吳爾夫的攝影事業是由攝影記者開始做起的,他曾在亞洲為德國Stern雜誌工作十年。 1994年起定居香港, 他說在搬到香港之前,他花了很長時間思考該去哪裡。「世界各地在我腦中打轉,我曾在很多地方駐足,但沒有一個地方讓我產生共鳴,」沃爾夫2009年曾說。「直到最後,我在香港停留下來,我內心的一切都在說,『是的。』」從此就在中國和香港各地展開攝影的工作,作品探索了中國複雜的文化特性,從這一全球經濟體的商業元素,到香港城市密度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無所不包。 ==香港的摩天樓與後巷== 他用不同手法探索視覺,從香港的高樓建築群到東京地鐵的無限壓縮,從城市環境中的私秘性與偷窺性到不斷增長的全球化現代藝術大批量生產現象,揭露了城市生活中嶄新的一面,每一面都包含了複雜與微妙的視角,每個視角都向這個社會不斷拋出問題,而問題的答案卻已蘊含在作品之中。 '''《密度建築》''' [[File:密度建築.jpg|thumb|frame|right|280px|密度建築<br/> [https://cn.nytimes.com/obits/20190429/michael-wolf-hong-kong-architecture-density/zh-hant 原圖鏈結] [https://static01.nyt.com/images/2019/04/26/world/26wolf-obit-2sub/merlin_154004970_fd6e793e-96d7-49b1-b8cd-5a390cfc70ba-master1050.jpg 來源出處紐約時報中文網]]] 在2005年的《密度建築》(Architecture of Density)系列中,吳爾夫用超市條形碼來比喻那些照片,是他最廣為人知的系列作品,當中包含著他對這個全球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的建築風景之觀察,既有未來城市聯想,同時也散發著一股強烈的壓抑與荒涼。 這系列在網上迅速走紅,排列整齊有序,堪稱「滴水不漏」的建築風格,教全球外國人嘖嘖稱奇。有網民欣賞這些作品展現出來的規律美,亦有人因而展開了關於城市發展規劃的討論。是美、是醜,他沒有下定論, 在一次記者訪談中他表示:「我拍攝的不只是建築物,也是大城市的隱喻。」<ref>{{Cite Web|url=https://www.thestandnews.com/art/他是半個香港人德國攝影師michael-wolf五大遺世之作|title=他是半個香港人──德國攝影師MICHAEL WOLF五大遺世之作|date=2019-04-29|website=立場新聞|accessdate=2021-12-11}}</ref> 對密集恐懼者,可能會懼怕這樣觀看香港的角度。此系列以平面化的橫倒構圖捕捉香港獨有的密集樓景,攝影師刻意裁切走天空和大地,獨留密集、重複的建築格子戶,並對準水平線,以呈現出無限延伸的視覺畫面,借密密麻麻的樓宇,展示出這個城市極度壓迫的空間感,單是畫面已經教人有窒息的感覺。 '''《非常道 巷裡巷外》''' 將不顯眼、甚至政府不想被遊客看到的隱密空間顯露人前,別人視之為城市的「醜」,他卻看出當中的人性一面,一個清潔人員、廚房佬和打工仔聚腳的公共空間。 吳爾夫表示「與光鮮亮麗、令人眼花繚亂的建築群相比,香港後巷比較默默無聞。然而,後巷是香港草根文化的正宗切片。在我看來,他們應該被提名世界文化遺產。我以一個人類學家的身份自視。受到中國本土的影響,香港給人的這種異域的、獨立的感覺會漸漸減弱,所以記錄香港的與眾不同,成了我拍攝的最主要的目標。這是一個很有價值的記錄,因為在今後的十年裏,後巷將由政府來整治,淡出人們的視線。」<ref>{{Cite Web|url=https://read01.com/N83000.html|title=米高 · 沃爾夫:香港的後巷與對香港的主觀印象|date=2016-09-15|website=壹讀|accessdate=2021-12-11}}</ref> [[File:《100 X 100》百呎空間的住戶.jpg|thumb|frame|right|230px|《100 X 100》百呎空間的住戶<br/> [https://zolimacitymag.com/michael-wolf-collecting-hong-kong 原圖鏈結] [https://i0.wp.com/zolimacitymag.com/wp-content/uploads/2016/02/room17_100x100_MW.jpg?fit=1400%2C933&ssl=1 來源出處WP]]] '''《100 X 100》''' 2006年,他得悉[[石硤尾]]公屋即將拆除重建,用數日時間拍攝一百戶住在百呎空間的住戶《100 X 100》,同樣反映港人狹窄的生存空間。<ref>{{Cite Web|url=https://photogstory.com/2020/04/23/michael-wolf居港廿五載-「香港給我源源不絕的靈感」|title=MICHAEL WOLF居港廿五載 「香港給我源源不絕的靈感」|date=2020-04-23|website=顯影|accessdate=2020-12-11}}</ref> 近年,吳爾夫將鏡頭轉向大自然,每天清晨,都會準時在長洲家中拍攝日出。有別於過往從石屎森林中挖掘題材,夕燒、晚霞、雲朵,海天一色。從有形轉向無形,由入世過渡至出世,透現出與別不同的精神性。 ==作品系列== 「中國人的凳子」、「中國玩具工廠」、「真實的假藝術」等等, 還有多次獲獎的「建築密度」、「東京壓縮」。 '''中國人的凳子'''<br/> 他的第一本攝影集《坐在中國》是2002年出版的,記錄了形形色色的體現著中國民間智慧的「凳子」。 '''中國玩具工廠'''<br/> 世界上約75%的玩具都是「中國製造」!無數的玩具需要無數個工人來製造,但只有當親眼目睹時,你才能完全理解這個概念。 '''真實的假藝術'''<br/> 世界聞名的「大芬畫家村」也在吳爾夫的鏡頭,大芬畫家村每年生產幾百萬幅「名畫」,其中80%左右的作品出口到美洲及歐洲的大賣場。當他問到其中一名畫匠如何完成梵高的名作向日葵時,他回答:「這張很簡單,只要畫四百筆左右就完成了!」 '''建築密度'''<br/> 吳爾夫在香港生活10年,開始拍攝香港樓房的照片,取名為「建築密度」(Architecture of Density),作品主要是想表現人在狹窄空間裏的一種生存狀況。 '''東京壓縮'''<br/> 2010年,吳爾夫便是憑藉這組《東京壓縮》(World Press Photo) 獲得了荷賽日常生活類一等獎!他通過對每天上班高峰時間[[東京]]地鐵裏乘客表情的記錄,來反映城市中人們的生活狀態。日本東京地鐵的擁擠是世界出名的,所以許多人戲稱擠地鐵是東京人的噩夢,尤其是在早晚高峰時段。工作人員在乘客數量達到地鐵承載量120%的時候就會去幫助乘客擠上地鐵,當乘客的人數達到地鐵承載量200%的時候車門是很難關上的。<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photography/o3938mm.html|title=著名攝影師 米高·沃夫 在香港去世,他拍攝的中國影像讓無數人感嘆|date=2019-04-26|website=每日頭條|accessdate=2021-12-11}}</ref> ==作品欣賞== <gallery mode="packed" heights="120"> File:「中國人的凳子」.jpg|缩略图|中國人的凳子[https://kottke.org/19/04/in-remembrance-of-photographer-michael-wolf 原圖鏈接] [https://kottke.org/plus/misc/images/michael-wolf-05.jpg 來源出處Kottke] File:中國玩具工廠.jpg|缩略图|中國玩具工廠 [https://www.huffpost.com/entry/michael-wolf-photography_n_4638712 原圖鏈接] [https://images.huffingtonpost.com/2014-01-21-14toyfactories.jpg 來源出處 Bizarre] File:真實的假藝術.jpg|缩略图|真實的假藝術[https://www.booooooom.com/2010/11/01/china-copy-artist-by-photographer-michael-wolf 原圖鏈接] [https://www.booooooom.com/wp-content/uploads/2010/11/michael_wolf_copyartist_06.jpg 來源出處booooooom] File:東京壓縮.jpg|缩略图|東京壓縮 [https://slate.com/culture/2012/11/tokyo-compression-commuter-photos-by-michael-wolf.html 原圖鏈接] [https://compote.slate.com/images/ab647937-908a-426a-88ed-cba2362b0665.jpg?width=840 來源出處 SLATE] </gallery> ==視頻== {{#evu: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h8oDrWhNnU&t=38s |alignment=left |dimensions=36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City Life Through a Photographer's Lens}}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xZLq3IpYAU |alignment=right |dimensions=34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Micheal Wolf:I wanted to show how horrific and depressing life in megacities}} ==參考來源== {{Reflist}} [[Category:摄影师]] [[Category:香港傳媒工作者]]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米高·吳爾夫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