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10.8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米糖相克 的原始碼
←
米糖相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米糖相克.jpeg|有框|右|<big>米糖相克</big>[https://myrevolutiong.files.wordpress.com/2016/02/0v04ugag-mq0.jpg 原图链接][https://myrevolutiong.wordpress.com/2016/02/27/%E7%B1%B3%E7%B3%96%E7%9B%B8%E5%89%8B-%E6%97%A5%E6%9C%AC%E6%AE%96%E6%B0%91%E4%B8%BB%E7%BE%A9%E4%B8%8B%E8%87%BA%E7%81%A3%E7%9A%84%E7%99%BC%E5%B1%95%E8%88%87%E5%BE%9E%E5%B1%AC-%E6%9F%AF%E5%BF%97%E6%98%8E/ 来自 我的老革命 的图片]]] '''米糖相克'''指的是在台湾日治时期台湾稻米与[[甘蔗]]的种植互相竞争农作地的现象,针对此一现象,当时的制糖会社便实施了“米价比准法”企图压抑稻米的种植,但因为日本本土需要台湾提供[[粮食]],所以台湾总督府方面反而鼓励农民转作稻米。而最后此一现象导致台湾的[[农业]]从过去专注在糖米种植上转向多角化经营的模式,制糖会社也改变了其经营方式<ref> [http://www.docin.com/p-4099174.html 论米糖相克],豆丁网</ref>。 ==背景== 过去台湾最主要的两项农作物是甘蔗与稻米,而其分布大致呈现“南糖北米”的现象,也就是南部的旱作地以种植甘蔗为主,而北部则主要种植[[水稻|稻米]],其分界一说是[[浊水溪]],又一说是[[大安溪]]。 进入日治时期后,由于台湾原本的在来米因不具黏稠性而不受日本人欢迎,相较于被大力推广的糖业,最初总督府方面并不鼓励种植稻米。而也由于总督府积极发展糖业,所以在明治四十年代(1907年左右)开始,甘蔗的种植区域便开始往昔日作为稻作区的北台湾发展。后来到了1920年代,由于日本本土人口增加,以及大正十一年(1922年)研发出了十分迎合日本人口味的“台中65号”米(即后来的[[蓬莱米]]),遂在1930年代引发了[[农民]]大量种植的风潮,使得稻作区也开始向南台湾发展,于是便导致了稻米与甘蔗互相争地的“米糖相克”<ref>[http://cpfd.cnki.com.cn/Article/CPFDTOTAL-ZSKS200908002009.htm “米糖相克”与总督府米糖统制——日据后期台湾殖民地农业之初探],知网空间</ref>。 而除此之外,造成米糖相克的因素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农村由于严重的不景气,而导致佃农与地主争权、发起农民运动,最后令日本米价暴涨,“东京米谷取引所”停止交易,还进而发生了“米暴动”,这让日本政府萌生开发台湾稻米市场的想法。而嘉南大圳的兴建(1920年-1930年)令台湾南部的看天田与甘蔗园变得可种稻米,也是造成米糖相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程与结果== 从1925年到1930年代,米糖相克的[[冲突]]日益严重,此时又因为[[经济]]大恐慌导致不少制糖会社倒闭,令台湾糖业的发展受到重大的影响。有基于此,制糖会社便打算实施“米价比准法”,也就是随着米价来调整甘蔗的采收价格,让甘蔗的采收价高过米价以吸引农民继续种甘蔗,但成效不彰。而另一方面台湾总督府则鼓励农民种稻,以对日本本土提供大量粮食。 两相竞争的结果,最后使台湾的农业从过去主要专注于稻米、甘蔗的情况,逐渐变成多角化经营,而制糖会社也因米糖相克而不再执著于甘蔗[[种植]]与[[砂糖]]生产上,开始多角化的[[投资]]经营。 ==视频== ===<center> 米糖相克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蓬莱米溯源 台湾米食革命</center> <center>{{#iDisplay:x30760wi0vo|560|390|qq}}</center> <center>日本大米价格是我国米价的4倍,为何日本不打压米</center> <center>{{#iDisplay:g3052dkgdyc|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480 商業總論]]
返回「
米糖相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