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2.27.2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第一次石油危机 的原始碼
←
第一次石油危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第一次石油危机</big> ''' |-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23/ccead24c71f24b339bc6a63d3d14a49f.jpeg width="2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316048917_789968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本名 第一次石油危机 爆发时间 1973年10月16日 导火索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发起国家 石油输出国组织 打击国家 [[以色列]]及 支持以色列的国家 |} '''第一次石油危机''':1973年10月16日,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由于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是20世纪下半叶三大[[石油危机]]之一。 <ref>[https://www.sohu.com/a/316048917_789968 第一次石油危机], 豆瓣电影, 2020-01-18</ref> == 定义== 石油危机是指经济危机在世界石油领域的一种表现。所谓经济危机是指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衡或产生剧烈震荡。 ==事件背景== 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纷纷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国家改变对以色列的庇护态度,决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训西方大国。 1973年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决定提高石油价格,1973年10月17日,中东阿拉伯产油国决定减少石油生产,并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石油禁运。当时,包括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西欧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来自中东,美国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中东。石油提价和禁运立即使西方国家经济出现一片混乱。提价以前,石油价格每桶只有3.01美元,到1973年底,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1.651美元,提价3~4倍。石油提价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国国际收支赤字,最终引发了1973~1975年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 ==主要影响==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自从发现石油以来,中东人的命运就开始改变了。特别是经过这次石油危机之后,巨额财富潮水般涌入中东,仿佛一夜间,中东产油国就从赤贫过渡到了暴富。全球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政府财政收入,1971年只有14亿美元,而石油危机爆发后已超过1000亿美元。随着石油美元滚滚而来,中东产油国过去几十年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资金投入和超过寻常的建设规模,开始了全方位的经济大开发,大幅增加国家福利待遇。这一地区现代工业初具规模,沙漠农业搞得有声有色,现代化城市拔地而起,高等级公路四通八达。由于财政收入增加,中东产油国纷纷把财政盈余用于偿还国内债务和建设基础设施。在沙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外国企业参加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项目融资的资金需求十分庞大。在沙特阿拉伯,单是电力项目,十余年就需要1000亿美元资金。富裕的海湾国家是其它阿拉伯国家出口商的最大市场,也是其它阿拉伯国家资本和投资的主要来源。 这次危机之所以影响大,有多种原因。一是大大出乎美、欧、日政治家的预料。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过于依赖石油,过于依赖中东石油,经不起风浪。三是时机问题,正赶上战后又一次西方经济衰退的来临,石油禁运、涨价,经济衰退产生了“复合效应”。 这次危机也使阿拉伯产油国本身受很大损失。减产禁运使他们大大减少石油出口,减少了市场份额。可见,石油武器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 ==收获==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西方各国普遍强烈感到了石油对各国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同时也普遍感受到了过去那种把一国的石油生产、供应、提炼和销售等活动主要听凭少数一体化的大跨国石油公司主宰的做法已经不能再适应新的形式了。这些公司,即使是在公司注册国注册甚至公司注册国政府在其中拥有大量股份的公司,但由于他们在世界各国有着错综复杂的多方面的利害关系,在关键时刻往往也并不是能为公司注册国利益服务的。因此,西方各国普遍大幅度地修改了各自的石油政策,大大加强了对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外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和限制。这期间,日本、韩国、加拿大、英国、丹麦、挪威、马来西亚、苏联等国纷纷成立了国家石油公司。到二十世纪末先后诞生了100多个国家石油公司。 ==事后反应==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使西方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为了对付可能出现的新的石油危机,1974年2月11日~12日,在美国倡议下,13个国家聚集于华盛顿,召开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协调小组。后来成立国际能源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或称战略石油储备;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 ==相关事件==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赎罪日”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战争初期,阿拉伯人节节胜利,但一周后战局逆转,以色列开始大规模反攻,埃及处于不利地位。 此时,阿拉伯产油国正同外国石油公司进行提高原油标价的谈判。1973年10月14日,谈判破裂,1973年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加上伊朗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原油的标价提高70%,达到5.11美元。长期以来控制世界市场的“七姐妹”无可奈何,油价决定权转到了欧佩克手里。 1973年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石油部长开会,讨论如何以实际行动支持埃及,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逼迫他们在政治上站到阿拉伯人这边来。会议没有采纳伊拉克关于立即进行石油禁运的主张,决定立即逐步压缩产量/出口量,减少对美、欧盟的石油供应量。首先,把1973年9月日产水平和供应量削减5%,以后每月再增减5%,直至达到目的。美国不以为然,1973年10月19日,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此举激怒了阿拉伯产油国,利比亚当天宣布向美国禁运石油。1973年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等海湾产油国一致行动,对美、欧盟禁运石油。世界市场上一下子减少石油供应量500万桶/日。美国石油产量已处于衰减之中,无力增加产量,于是油价飞涨,许多加油站汽车排长队。欧佩克于1973年12月下旬把油价提高到每桶11.65美元,翻了一番。 这场危机惊天动地,西欧、日本80%以上的石油靠进口,进口来源又主要依靠中东,所受打击远远超过美国。1973年11月下旬,欧共体表态,在中东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阿拉伯产油国于是把他们(除荷兰外)从被禁运“黑名单”中删除。1973年11月22日,日本也宣布站到阿拉伯人一边。孤立的是美国和荷兰。 这场禁运于1974年3月18日结束。 ==意义==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减少石油供应和提高油价的双重产物。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世界石油工业是一个大转折点。 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强烈的政治色彩。 == 参考来源 == {{reflist}} [[Category:740 欧洲史地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第一次石油危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