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9.122.14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突厥 的原始碼
←
突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古代突厥人的后裔.jpg|350px|缩略图|右|古代突厥人的后裔[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18/a229c379307e474382dd050bcd5198c9.jpeg 原图链接][https://www.sohu.com/a/347936798_120306649 来自搜狐网 的图片 ]]] '''突厥'''是生活在[[欧亚大陆]],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群体,狭义的突厥人专指曾建立突厥[[汗国]]那部分古突厥人(即以阿史那部落为核心的部落联盟);广义上的突厥人则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在[[中国]]史书中亦指由古突厥人建立的政权。 540年,突厥这个词开始在中国史册出现,后来建立了实力非常雄厚的突厥汗国,与大唐王朝经常打仗。 745年,[[唐朝]]与回鹘攻灭后突厥汗国,东突厥诸部或者在战争中消亡,或者融入[[回鹘]],或者融入唐朝。唐朝灭西突厥以后,原西突厥汗国所属突骑施、[[乌古斯]]、葛逻禄、钦察、卡拉吉、样磨、处月等部落也在中亚地区活跃。突骑施在防止[[阿拉伯]]帝国在中亚的扩张起了重大作用,[[葛逻禄]]在唐末以后的中亚[[历史]]中扮演重要角色,与回鹘建立[[喀拉汗]]王朝。 如今的“突厥”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语言属于突厥语族的各个民族的统称,大多是历史上受突厥人统治或者突厥化的其他民族,以及古代突厥人的后裔,主要民族有[[土耳其]]人、[[土库曼]]人、[[哈萨克]]人、鞑靼人([[塔塔尔]]人)、[[雅库特]]人、[[吉尔吉斯]]人(柯尔克孜人)、撒拉尔人([[撒拉]]人)、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巴什基尔]]人、楚瓦什人、图瓦人、[[阿尔泰]]人等<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F2UHJP005372SQ7.html 古代的“突厥”现在是什么民族?说了你也许不会信],网易 , 2019-05-13</ref>。 ==民族和人民== 古突厥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出自乌古斯部落。于公元552年建立了突厥汗国,后分裂成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灭亡后,还曾建立后突厥汗国。 突厥人(土耳其语:Türkler)指从古至今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或被周边民族称为突厥人。历史上包括各个不同的部落,如乌古斯、回鹘、葛逻禄、钦察、黠戛斯等。也是许多现代国家和地区的主体民族,如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伊朗]]的阿塞拜疆省、阿塞拜疆、中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的鞑靼斯坦共和国、巴什科尔托斯坦、楚瓦什共和国、北高加索的卡巴尔达-巴尔卡尔共和国以及北塞浦路斯等。 土耳其人(土耳其语:Türkler)是土耳其共和国的主体民族,是西迁的乌古斯部落的后裔。在包括土耳其语在内的众多突厥语中,突厥人与土耳其人是同一个词<ref>[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46H5UI40523OL71.html 古代突厥和现代土耳其是什么关系?],网易 , 2018-12-29</ref>。 ==古突厥人政权== 突厥汗国:古突厥人于公元552年建立的古代国家,全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蒙古]]高原全部、中亚北部,统治范围东起大兴安岭,西至(咸海),北越[[贝加尔湖]],南抵阿姆河南岸。后分裂成东突厥汗国和西突厥汗国。 东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分裂后,东部的承继政权,公元630年,被薛延陀与中国的唐所灭。 西突厥汗国:突厥汗国分裂后,西部的承继政权,公元657年,被中国的唐所灭。 后突厥汗国:东突厥汗国与西突厥汗国分别灭亡后,古突厥人于682年在蒙古高原重建的政权。突厥人最早的文字记载即始于这一时期<ref>[http://www.sohu.com/a/122487573_488127 【著作连载】《草原文化史论》第九章(一·上)],搜狐网, 2016-12-24 </ref>。公元744年,后突厥汗国在[[蒙古]]高原的统治被回鹘汗国所取代。 ==突厥汗国== ===概况=== 突厥汗国(552年~630年,682年~745年)是六世纪中叶在漠北崛起的由突厥人建立的以游牧为主的部落联盟国家。583年因隋分化离间突厥分裂为东突厥、西突厥,并分别在630年与657年被唐灭亡,682年后突厥复国,共立国193年,曾对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造成很大威胁。 ===细说=== 5世纪中 突厥归附于柔然,为其炼铁奴。徙于金山南麓(今阿尔泰山), 因金山形似战盔“兜鍪”,俗称突厥,因以名其部落。阿史那氏最初只有数百家,后来突厥部落有数万人,多数人来源于周围的铁勒部落人。 6世纪时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遣使向西魏献方物。 546年合并铁勒部5万馀落(户), 势力逐渐强盛,故后来将所有铁勒后裔称为突厥。 552年突厥又大败柔然,以漠北为中心在鄂尔浑河流域建立突厥奴隶制政权。最盛时疆域东至辽海([[辽河]]上游), 西濒里海, 北至[[北海]](今贝加尔湖), 南临阿姆[[河南]]。“可汗”为最高首领,其子弟称“特勤”,将领称“设”。分辖地为“突利”(东部)、“达头”(西部)。 可汗廷帐在东、西两部之间鄂尔浑河上游一带。汗国官制有28级。税法规定对普通牧民、黑民(战争中归附者)“征发兵马、科税杂畜”。历法以动物纪年。 5世纪始创制突厥文,亦名鄂尔浑~叶尼塞文,是古代北方民族 最古老的文字。 1889年在鄂尔浑河发现《[[阙特勤碑]]》和《毗伽可汗碑》后,始为世人所知。据《[[新唐书]]》、《[[旧唐书]]》的《[[突厥传]]》,前一碑文的汉文为[[唐玄宗]]撰。突厥在隋唐时期与中原汉族政治经济联系密切。 583年,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其中东突厥可汗汗室为原统一突厥可汗正支嫡系之后,故东突厥仍经常被直呼为“突厥”。 630年、657年,东西突厥先后统一于唐。 680年,南迁的东突厥之后北返复国,682年建立后突厥汗国,745年亡于回鹘。原来突厥汗国所属诸部乃部分归附于回鹘[[汗国]],部分归附于唐朝。 ==突厥兴起== 突厥兴起前,突厥部落是柔然汗国的臣属。 516年,突厥由高昌北山定居金山,成为柔然锻奴。 522年阿史那大叶护参加了柔然对高昌的战争。 540年,突厥这个名词初次在中原史册见到。 公元550年(西魏大统十六年),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率领部众,打败和合并了高车(铁勒)各部五万余帐,开始发展壮大起来,并且受到西魏的重视。 551年,西魏长乐公主远嫁突厥。 552年突厥打败柔然,阿史那土门称伊利可汗,建立起幅员广阔的突厥汗国,势力迅速扩展至整个[[蒙古高原]]。突厥汗国建立以后,人数比较少的突厥人融合了大量铁勒人,突厥人的体貌特征也从白种人变成黄白混种。 553年,突厥联合西魏再次破柔然,到554年,突厥基本消灭柔然各个残余部落。 555年,高昌臣服突厥,柔然最后的可汗被杀,突厥的势力延伸到西域。 这时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政权并立,双方均慑于新兴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都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至少是中立。而突厥则借机以和平或战争手段,获得大量经济利益。突厥一般采取与北周联盟,共同压制比较强大的北齐,有时候也处在中立位置。 突厥的扩张并没有停止,560年左右,突厥征伐吐谷浑,征战西域,乃至联合波斯灭白匈奴,今天[[新疆]]以及中亚河中地区成为突厥汗国的疆土。突厥强盛时期疆土东到大兴安岭、辽河流域,西到咸海和中亚河中地区。 583年,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 569年,随着突厥的扩张,突厥和波斯发生矛盾,遂和东[[罗马]]帝国联合共同对抗波斯萨珊王朝。这个时期是突厥汗国武力最鼎盛的时期。 580年,突厥在西域设立小可汗,统管[[阿尔泰]]山以西的地区,这是突厥日后分裂的重要根源。 581年[[杨坚]]代周,建立隋朝,停止向突厥的岁贡。突厥趁隋朝立足未稳,从[[甘肃]]一带向隋朝发起大举进攻,[[隋文帝]]不得不发兵抵御,并修筑长城。同时,东突厥沙钵略可汗即位,西突厥达头可汗拒绝承认沙钵略可汗名义上的宗主地位,583年东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内战。 ==东突厥== [[File:东突厥.jpg|300px|缩略图|右|东突厥[http://dingyue.ws.126.net/2019/05/03/9a47fff8b645437c9d23b2f222539844.jpe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EE8PGTIR05452OMO.html 来自网易网 图片 ]]] 583年,突厥汗国内讧分裂。突厥虽然分裂,但是东突厥仍然有很强大的军事实力,对隋朝边境造成重大压力。 587年,东突厥都蓝可汗即位,而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599年突利失败,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并且承认他的可汗地位,让他在河套地区建国,册封突利为启民可汗,做隋的盟邦,东突厥自此分裂,加上589年隋灭陈统一中国,[[隋朝]]在和突厥的对抗中处于上风。 600年,突厥都蓝可汗死,西突厥多次攻击启民可汗,并且侵扰隋朝边境。 602年(仁寿二年)春,突厥阿勿思力俟斤等南渡[[黄河]],掠夺启民可汗部下男女6千人,牲畜20多万头。隋云州道行军元帅[[杨素]]率诸军追击,大破阿勿思力俟斤军,夺回全部被俘人口及被掠畜群,交还[[启民可汗]]。当时有许多突厥人投降。长孙晟又建议启民可汗派遣若干使者,分道前往北方招抚铁勒诸部等。 603年(仁寿三年),铁勒的思结、伏利具、浑、斛萨、阿拔、仆骨等10多部,背叛达头可汗,归附启民可汗。奚、霫等5部也内迁。达头可汗西奔吐谷浑,从此在历史上消失。启民可汗把达头的部众收归自己统率。长孙晟送启民可汗北迁碛口(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右旗西)使他更方便管理整个东突厥汗国。启民可汗每年向隋朝贡。 609年(大业五年)十一月,启民可汗病死。[[隋炀帝]]为此“废朝三日”,以示哀悼。立儿子咄吉世(又作咄吉)为始毕可汗。 几年以后,始毕可汗的力量逐渐强大。隋朝右光禄大夫[[裴矩]]建议削弱他的势力,办法是将宗室女嫁给始毕弟弟叱吉设,并封他为南面可汗。但是,[[叱吉]]不敢接受。始毕可汗知道这件事以后,对隋朝很不满。裴矩又认为突厥人本来很单纯,容易离间他们,只是由于突厥汗国中有许多狡猾的西域胡人给他们出谋划策,所以不好对付。特别是其中的史蜀[[胡悉]]最为诡计多端,备受始毕可汗信任,必须除掉此人。经隋炀帝同意后,裴矩派人将史蜀胡悉诱骗到马邑“互市”,加以杀害。始毕可汗得知事实真相以后,不再向隋遣使朝贡。 615年(大业十一年)八月,隋炀帝巡狩北塞。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兵南下,准备袭击炀帝。[[义成公主]]事先派人暗中通知隋朝。[[炀帝]]避入雁门郡城。突厥大军攻克雁门郡41座城池中的39座,仅雁门、崞两城未被攻破。突厥人的箭射到了隋炀帝御驾之前,昏庸的炀帝吓得眼睛都哭肿了。 [[隋炀帝]]遣使向义成公主求救。公主派人告诉始毕可汗说“北边有急”,东都以及诸郡救兵也到了忻口。九月,始毕可汗才离开。 炀帝的残暴征敛导致隋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内乱、分裂严重削弱了华夏,而突厥则因内部统一而转向强大,东起[[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都降附东突厥。东突厥控弦之士多达百余万,达到了“戎狄炽强,古未有也”的空前强盛程度。 617年(隋义宁元年),突厥始毕可汗立割据雁门的[[刘武周]]为定[[杨可汗]](一作天子)。始毕赠割据朔方的梁师都狼头纛,封为大度毗伽可汗,后又称为解事天子。梁师都引突厥居[[河南]]地,攻破盐川郡(治今[[陕西省]]定边县)。占[[榆林]]的[[郭子]]和北附突厥,始毕可汗封为平杨天子,固辞不受,改为屋利设。[[薛举]]、[[窦建德]]、[[李轨]]、[[高开道]]、[[王世充]]也先后向突厥称臣。 [5] 中原的许多汉人也因避乱而迁入突厥分布地区。 [[唐高祖]][[李渊]]起兵时,从[[刘文静]]议和,和好突厥,亲自写信与突厥始毕可汗联系。 619年(唐[[武德]]二年),始毕可汗率部渡过黄河,至[[夏州]](治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和梁师都会合。他另以五百骑支援刘武周进入句注山(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准备进攻太原。这时,始毕因病死亡,突厥撤军。始毕可汗儿子什钵苾年幼,未能嗣位。其弟俟利弗设立,是为处罗可汗。处罗复以隋义成公主为妻。 620年,处[[罗可汗]]死,处罗可汗弟咄苾嗣位,是为[[颉利可汗]]。颉利是[[启民可汗]]第三子。他又以[[义成公主]]为妻。 [[颉利可汗]]连年进扰内地,掠夺人口和财富。颉利可汗曾亲率大军15万入攻并州,掳男女5000余口;又曾率骑兵10余万大掠[[朔州]]、进袭[[太原]];更在公元626年[[宗唐太]][[李世民]]刚刚即位时率兵20万直逼唐都长安城外渭水便桥北,距长安城仅40里,京师震动。唐太宗设疑兵之计,亲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与颉利对话。颉利既见唐军军容威严,又见[[宗太]]许以金帛财物,与之结盟,乃领兵而退。颉利可汗献马三千匹,羊万口<ref>[http://www.sohu.com/a/273157805_100301327 渭水之盟是什么 渭水之盟有什么影响?],搜狐网, 2018-11-04</ref>。(“渭水之盟”) 627年,[[薛延陀]]反东突厥,建立薛延陀汗国,东突厥走向衰落和动乱,唐朝册封[[薛延陀可汗]],对抗突厥。 [[贞观]]三年(629年)秋,唐太宗命[[李靖]]率[[李勣]]、[[柴绍]]、[[薛万彻]],统兵10万,分道出击突厥。李靖出奇制胜,在定襄大败突厥,颉利逃窜,李在白道截击,降其部众五万余人。唐军两将又督兵疾进,大破突厥军,颉利西逃吐谷浑,途中被俘。时值当年三月,东突厥灭亡。慑于大唐天威,“四夷君长诣阙请上(唐太宗)为天可汗”。 634年(贞观八年)颉利死,封赠归义王,葬于灞水(今陕西省渭河支流灞河)之东。 唐太宗在突利可汗故地设置顺、祐、化、长四州都督府,颉利可汗故地置定襄都督府、云中都督府。[[永徽]]元年(650年)[[唐平突厥车鼻可汗]],“突厥诸部尽为封疆之臣”,乃于其地设瀚海都护府,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府,苏农等二十四州,与燕然都护府壤地交错。龙朔三年(663年),移治云中古城,改名云中都护府,移燕然都护府于碛北,并改名瀚海都护府,遂以碛为界,碛南诸都督府州隶云中。[[麟德]]元年(664年),改名单于大都护府,辖境北距大漠,南抵黄河。 ===西突厥=== [[File:西突厥.jpg|260px|缩略图|右|西突厥[http://dingyue.nosdn.127.net/ng8tGMoRhxKGZVHlcc4nB6lLkdbpe84bESG993U4JZGs91523803181030compressflag.jpg 原图链接][http://dy.163.com/v2/article/detail/DFFGNVGA0517TDO6.html 来自网易网 图片 ]]] 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东西突厥交战。西突厥汗国强盛时期疆域从[[山西]]到中亚河中地区。 587年(隋[[开皇]]七年),突厥[[阿波可汗]]大逻便被叶护可汗处罗侯生擒。西突厥立达头 可汗一后裔为[[泥利可汗]]继位。泥利妻向氏为“中国”人,生子[[达曼]]。泥利死后,达曼继位为泥撅处罗可汗。向氏再嫁泥利可汗弟婆实特勤。 600年(隋朝开皇末年),婆实和向氏至隋京朝觐,因突厥内乱,留在京师[[鸿胪寺]]居住。[[达头可汗]]败亡以后,[[处罗可汗]]成为西突厥最高统治者。处罗治国无道,臣民多叛。605年(隋[[大业]]元年),他发兵袭击铁勒诸部。因此铁勒各部都起来反对处罗,多次打败他。隋朝[[黄门侍郎]]裴矩闻处罗可汗国乱,并思念其母向氏,建议朝廷招抚他。608年(大业四年),隋炀帝派遣司朝谒者崔君肃至西突厥慰谕。处罗受诏,遣使贡汗血马。 609年(大业五年)十二月,处罗至隋京朝觐。第二年正月,[[炀帝]]分处罗可汗内附部众为三部分:其弟阙度设率领老弱万余人,至会宁(治所在今[[甘肃]]省永登东南)居住;特勤阿史那大奈领余众居楼烦(治所在今山西省静乐县);封处罗为[[曷萨那可汗]],领五百骑常从皇帝巡幸。处罗曾从征高丽。 618年(唐[[武德]]元年)十二月处罗归长安,[[唐高祖]]降榻欢迎,与他同坐,封为归义郡王。后被东突厥始毕可汗派人杀死。 泥撅处罗可汗归隋以后,西突厥立其叔射匮可汗为主。射匮可汗开拓疆域,东至金山(今[[阿尔泰]]山),西至海(今[[咸海]]),玉门关以西诸国都附属于他。王庭设在龟兹北三弥山(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北依[[契克巴什河]]一带山)。射匮可汗与东突厥可汗为敌。他大约在619年(唐武德二年)或稍前去世。弟统叶护可汗继位。 [[统叶护可汗]]智勇双全,擅长指挥作战,率控弦之士数十万人,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称霸西域。迁王庭石国北千泉(今中亚塔什干北库马雷克至灭尔基一带)。他授予西域诸国之王“颉利发”称号,给每国派吐屯一人进行监督,征收贡赋。统叶护可汗和[[唐朝]]经常有外交联系,因为东突厥阻碍而没有和唐朝和亲。 西突厥强盛以后,统叶护很自负,引起部众怨恨,葛逻禄部大都叛离了他。628年([[贞观]]二年)他被伯父杀死。他的伯父自立为[[莫贺咄侯屈利俟毗可汗]]。 莫贺咄原先只是一小可汗,他自称大可汗后国人不服。弩失毕部共同推举泥孰莫贺设为可汗。泥孰不肯就位,迎立统叶护可汗子咥力特勤,是为乙毗钵罗肆叶护可汗。肆叶护和莫贺咄互相攻击,战斗不止。由于西突厥内乱,原先役属的西域诸国和铁勒各部纷纷叛离。肆叶护是前可汗之子,所以西突厥部众大都拥护他。西面的都陆可汗以及莫贺咄部的酋长多数归附肆叶护。 630年([[贞观]]四年),莫贺咄兵败,逃往金山,被泥孰杀死。诸部共推肆叶护为西突厥大可汗。632年(贞观六年)秋,肆叶护遭设卑达干与弩失毕部攻击,逃往康居,不久死亡。西突厥迎立泥孰,是为咄陆可汗。634年(贞观八年),泥孰病死。其弟同娥设继位,是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638年(贞观十二年),欲谷设被立为[[乙毗咄陆可汗]],与咥利失大战,未分胜负。于是,以伊列河(今[[伊犁河]])为界,双方分地而治。 639年(贞观十三年),咥利失之臣俟利发吐屯勾结欲谷设作乱,咥利失逃往拔汗那(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在那里死亡。弩失毕部立其弟之子[[薄布恃勤]]为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建牙睢合水北,称南庭。其辖境东以伊列河为界。龟兹、都善、且末、吐火罗、焉耆、石国、史国、何国、[[穆国]]、康国等皆受其节度。他屡次向唐遣使朝贡。641年(贞观十五年)秋七月,[[唐太宗]]命左领军将军张大师往授玺书,册立他为可汗,并赐给鼓纛。 当时乙毗咄陆可汗欲谷设建牙镞曷[[山西]],称北庭,其辖境西以伊列河为界。厥越失、拔悉弥、驳马、结骨、触木昆等部附属于他。[[乙毗咄陆可汗]]与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互相攻战。不久,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被乙毗咄陆杀死。乙毗咄陆可汗兼并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部众,西破吐火罗。他自恃强大,扣留唐朝使者,进攻伊州(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唐朝]]反击,大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逃到吐火罗。 649年(贞观二十二年)唐太宗逝世以后,唐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叛变,[[阿史那贺鲁]]招集离散的西突厥部落后势力逐渐强大。他听说唐太宗已经逝世,即阴谋夺取[[西州]]。 651年([[永徽]]二年)春,担任唐朝右骁卫中郎将的贺鲁之子[[咥运竟]]劝说其父率部反唐西走,击破乙毗射匮可汗,兼并其部众。贺鲁设牙帐干双河,(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乐、[[温泉县]]境内)及千泉,自称沙钵罗可汗。咄陆五啜、弩失毕五俟斤、处月、处密及西域诸国都归附于他。贺鲁以咥运为莫贺咄叶护。 653年(永徽四年),西突厥乙毗咄陆可汗死,其子[[颉苾达度]]设称真珠叶护。他与贺鲁发生矛盾,联合五弩失毕,击败贺鲁。 655年(永徽六年)夏五月,唐朝任命右屯卫大将军程知节为葱山道行军大总管,讨伐西突厥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这一年,颉苾达度设曾几次请求唐朝发兵征讨贺鲁。唐朝派丰州都督元礼臣前去册封颉苾达度设为可汗,至碎叶城被贺鲁派兵阻拦,未能抵达。 656年([[显庆]]元年)冬,程知节军至鹰娑川,前军总管苏定方击败西突厥骑兵四万人。唐军至怛笃城后班师。 657年(唐显庆二年)春。唐朝派出两路人马向西突厥进发。冬十二月,苏定方军抵达金山(今[[阿尔泰山]])西,击败五咄陆之一处木昆部,该部俟斤归降。苏定方率军至曳咥河(今[[喀喇额尔齐斯河]])西,贺鲁举西突厥十万骑兵来拒。苏定方以唐及回鹘万余骑兵迎敌,贺鲁大败。第二天唐军继续追击,五弩失毕全部投唐。五咄陆得知贺鲁兵败,奔南道归附唐安抚大使阿史那步真。苏定方命令萧嗣业和回鹘婆闰追击贺鲁,唐军冒雪昼夜兼程前进。至金牙山,纵兵破贺鲁牙帐,俘敌数万人。贺鲁渡伊丽水西逃。苏定方追至碎叶水,尽夺贺鲁部众。贺鲁及子咥运逃至石国(今塔什干)苏咄城,城主伊涅达干将他们逮捕,送往石国。石国王将贺鲁父子交给唐将萧嗣业和阿史那元爽。至此,西突厥国亡。 西突厥灭亡以后西域形势 657年(唐显庆二年)唐平贺鲁以后,在五咄陆部设置昆陵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在五咄陆的处木昆部落置匐延都督府,胡禄屋阙部落置盐泊都督府,摄舍提墩部落置双河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落置鹰娑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落置嗢鹿州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落置洁山都督府。658年([[显庆]]三年),又在葛逻禄三部置三府:谋落部落置阴山州都督府,踏实部落置玄[[池州]]都督府,炽俟部落置大漠州都督府。后来又从[[大漠州]]中划分出一部分另置金附州都督府。 唐朝又在五弩失毕部置蒙池都护府,以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蒙池都护。当时蒙池和昆陵两都护府都隶属于安西都护府。 658年(显庆三年),安西都护府移治龟兹(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南至于阗(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都隶属安西。661年(龙朔元年)西域吐火罗归附唐朝,原来西突厥强盛时期统治区域基本归入唐的统治。 702年([[长安]]二年),增设北庭大都护府,统辖[[昆陵]]、蒙池两个都护府。据《新唐书》记载,除上述昆陵都护府下属十个都督府外,北庭大都护府还管辖轮台州等十三个都督府。北庭大都护府的治所在[[庭州]][[金满县]],其遗址为今新疆[[吉木萨尔]]北破城子。 ===后突厥=== [[File:后突厥时期.jpg|260px|缩略图|右|后突厥时期[http://p9.pstatp.com/large/21330003b34c70e0f39c 原图链接][https://www.toutiao.com/i6423528258293203458/ 来自今日头条网 图片 ]]] 自公元630年突厥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亡国以后,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唐朝统治下的东突厥各部基本上稳定。但由于朝廷常征调他们东征西讨,渐渐引起突厥群众不满,而突厥上层有人有一定的野心,于是滋生了复国思想。 679年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下属突厥酋长[[阿史德温傅]]、奉职率所辖二部反唐,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突厥酋长响应他们,部众共达数十万人。 680年春三月,唐朝定襄道行军大总管裴行俭大破突厥军于黑山(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北),擒酋长奉职。泥熟匐可汗为其部下所杀。突厥叛军余众退守狼山(今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西北),温傅部又从夏州(治所在今陕西省靖边县东北白城子)迎颉利可汗族侄伏念,北渡黄河,立为可汗。 681年([[开耀]]元年),伏念与温傅连兵进攻[[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县)、庆州(治所在今[[甘肃]]省[[庆阳县]])。这年秋季,伏念逮捕温傅,向裴行俭投降。[[裴行俭]]答应保伏念不死,但回京后[[裴炎]]妒忌裴行俭功大,唆使[[唐高宗]]杀死伏念。为突厥上层人物的再次叛唐埋下了祸根。 682年([[永淳]]元年),[[阿史那骨咄陆]]又叛。他的祖父本是唐朝单于都护府云中都督舍利元英属部的酋长,世袭吐屯之职。伏念死后,他率17人出走,逐渐聚众至700人,并占领黑沙城(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北)。他通过招集伏念亡散残部的办法,使部众增至5000人,并抄掠九姓铁勒大批羊马,从而势力逐渐强盛,自立为颉跌利施可汗。他任命其弟默啜为杀(即设,官名),咄悉匐为叶护。从此开始了后突厥时期。 其时,单于都护府检校降户部落(官名)阿史德元珍因犯法被长史王本立囚禁。当骨咄禄入侵时,元珍请求由他去劝谕突厥诸部撤退,以赎自己的罪过。当他到达敌营后即向对方投降。骨咄禄任命他为阿波达干,统率全部兵马。于是骨咄禄、元珍寇并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及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和[[林格尔县]]西北)北境,杀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岚县]]北岚城)刺史[[王德茂]]。后被唐将[[薛仁贵]]击溃。 683年([[弘道]]元年)春二月,后突厥先后寇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西南);三月,围单于都护府,杀[[司马张行]]师;夏五月寇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灵丘县]]),杀刺史[[李思俭]];684年([[光宅]]元年)秋七月寇朔州(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 由于后突厥频繁入侵,这年九月唐朝任命左武卫大将军程务挺为单于道安抚大使,以防御突厥侵扰。但同年冬十二月,程务挺因代被囚待斩的内史[[裴炎]]申辩,违反[[武则天]]的旨意,竟蒙冤被杀。后突厥统治者得此消息后,因大敌已亡,特设宴欢庆,但又为程务挺立祠,每次出兵前都前往祭祷。 685年(垂拱元年)春夏间,后突厥寇代州(治所在今山西省[[代县]]);第二年春二月寇昌平(治所在今[[北京市]][[昌平]]区西南),被唐左鹰扬大将军黑齿常之击退;同年八月又攻[[朔州]],黑齿常之等在黄花堆(今山西省[[山阴县]][[黄花梁]])大破其军;冬十月,右监门卫中郎将[[爨宝璧]]贪功冒进,孤军深入碛北追击后突厥,全军覆没。武则天大怒,称骨咄禄为“不卒禄”。 骨咄禄自立为可汗后,东征西讨,频繁出击。据突厥文《阙特勤碑》记载,他先后进攻过唐朝北部、九姓铁勒、三十姓[[鞑靼]]、[[契丹]]、奚等,共出征47次,其中亲自参加战斗20次,奠定了后突厥汗国的基业。693年(长寿二年)冬十一月,骨咄禄病卒。其子年幼。其弟默啜自立为可汗。 默啜成为后突厥可汗之初,曾于693年(长寿二年)腊月进攻灵州,杀掠当地官吏和人民。在这以后,他为了巩固其篡夺的汗位,改变策略,讨好中原王朝以取得支持。 695年(天册万岁元年)冬十月,默啜遣使请降。这时早已称为周朝皇帝的武则天非常高兴,册授他为左卫大将军、归国公。696年,[[契丹]]反叛唐朝,突厥帮助唐朝击溃契丹,武则天册立默啜为颉跌利施大单于、立功报国可汗。 697年(万岁通天二年)春三月,默啜向唐朝求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户及单于都护府之地,以及谷种、缯帛、农器、铁等物。武则天将六州降户数千帐(户)送交默啜,并给他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具3千件、铁4万斤。后突厥国力大为增强。 是年夏,契丹[[孙万荣]]将老弱妇女以及器仗资财留在新筑的城中,自己领精兵进攻[[幽州]]。默啜得知此消息后,发兵夺取契丹新城,俘虏了全部人口,掠夺了所有物资。当时孙万荣正与唐军对峙,军心大乱。唐将[[杨玄基]]与奚族的军队趁机前后夹击,孙万荣兵败被家奴杀死。其残余部众和奚、霫两族降于后突厥。 698年夏六月,武则天命内侄孙[[淮阳]]王[[武延秀]]前往后突厥,准备娶默啜女为妃。八月,武延秀到达后突厥南廷(都城)黑沙城。默啜却说:“我欲以女嫁李氏,安用武氏儿邪!此岂天子之子乎!”他将武延秀拘留,并扬言要用武力帮助李氏恢复唐朝。接着,他发兵袭击华北河北道、河东道和关内道边境州县。武则天起先任命其内侄武重规等领兵反击默啜,但毫无成效。武则天又任命[[李显]]为[[河北]]道元帅,讨伐突厥,实际上领兵出征的是副元帅[[狄仁杰]]。默啜得知唐朝大军将出发,从五回道(在今[[河北]]省[[易县]]西)撤退,一路上掠夺、残杀百姓,抢劫财富、牲畜,不计其数。武则天手下的一些大将,虽拥有重兵却不敢逼近默啜。只有狄仁杰领兵10万追击,但未能追上。默啜回到漠北后拥兵40万,占地万里,西北诸民族都归附于他。因此,他很轻视中原王朝。 699年(圣历二年),默啜任命其弟咄悉匐为左厢察,骨咄禄之子默矩为右厢察,各领兵2万多人;又任命自己的儿子匐俱为小可汗,地位在左、右两察之上,统辖处木昆等十姓部落,领兵4万多人,称拓西可汗。 703年(长安三年)夏六月,默啜派其臣莫贺达干向武则天提出,嫁其女给皇太子之子为妻。接着又派大臣移力贪汗入朝,献马千匹及方物,以谢许婚之意。[[武则天]]在宿羽亭设盛宴款待来使,并赐予重赏。704年(长安四年)秋八月,由于双方已建立“和亲”关系,默啜放还被扣留了6年的[[淮阳]]王武延秀。 即706年([[神龙]]二年)冬十二月,默啜又进攻灵州鸣沙县,继进原州(治所在今[[宁夏]][[固原县]])、会州(治所在今[[甘肃]]省[[靖远县]])等地,夺走陇右牧马万余匹。唐中宗取消与后突厥联姻的计划,悬赏“能斩获默啜者封国王,授诸卫大将军”。默啜杀唐行人(使者)假鸿胪臧思言。 707年(景龙元年)冬十月,唐朝任命左屯卫大将军[[张仁愿]](亶)为朔方道大总管,击败来犯的后突厥军。 后突厥兴起以后,朔方军与突厥以黄河为界。张仁愿趁默啜西征突骑施之机,乘虚而入,夺取漠南,在黄河北筑三座受降城。中受降城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西,东受降城在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西受降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后旗西南。三城首尾相应,截断了后突厥南侵之路。又在牛头朝那山(今内蒙古[[固阳]]县东)北设置烽候1800所。从此,后突厥不能越山南下放牧,朔方不再遭其寇掠。唐朝因此减少镇兵数万人。 711年(景云二年)春正月,默啜遣使请和,唐睿宗[[李旦]]同意。712年(先天元年)夏六月,唐[[左羽林]]大将军孙佺等在袭击奚与契丹时,被奚族大首领[[李大酺]]俘虏。李将他们送交默啜。默啜杀之。[[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废除与默啜的婚约。 默啜既无法南侵,改向西域扩张。714年(开元二年)春二月,他派遣其子同俄特勤和妹夫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等进攻北庭都护府,被都护郭虔瓘打败,同俄被擒杀。闰二月,[[火拔颉利发石阿失毕]]因失去同俄特勤,不敢回去,与其妻投唐,被封为燕山郡王,授左卫员外大将军。默啜势力日衰,欲依靠唐朝的威望,以号令北方其它各民族。714年夏四月,他又向唐皇室遣使求婚,并自称“干和永清太驸马”。 714年秋九月,葛逻禄等部首领至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降唐。十月,西突厥十姓部落胡禄屋等部一万多户到北庭都护府归降。715年(开元三年)春二月,默啜之婿“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与跌都[[督思太]],吐谷浑大酋慕容道奴,郁射施大酋鹘屈颉斤、苾悉颉力,高丽大酋高拱毅”等率领1万余帐,脱离后突厥,至唐朝边境归附,被安置在黄河南面原先降唐突厥居住过的地区。同年秋,默啜进攻九姓铁勒。九姓首领思结都督磨散等降唐。 716年(开元四年)夏六月,默啜北征九姓铁勒拔野古部,在独乐水(今[[蒙古]]国[[土拉河]])大破该部。默啜恃胜轻归,毫无防备,途遇拔曳固溃散的战士颉质略突然从柳林中跃出,将他杀死。当时唐朝大武军子将郝灵荃出使在突厥,颉质略便和他一起将默啜的首级送至唐都城。九姓铁勒中的拔曳固、回鹘、同罗、霫、仆固五部一起归附唐朝,被安置在大武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北。 默啜的儿子小可汗继位,但被前可汗骨咄禄之子阙特勤杀死。默啜的诸子和亲信全部被杀。阙特勤拥立其兄左贤王默棘连为后突厥君主,是为[[毗伽可汗]]。毗伽任命阙特勤为左贤王,掌管全部兵马。 毗伽可汗初立时,部落离散,形势困难。他任用其岳父暾欲谷为谋主。暾欲谷是后突厥旧臣,虽已七十多岁,但老谋深算,本民族人很信服他。他对毗伽可汗起了很好的辅佐作用。河曲的突厥降户跌思泰、阿悉烂等听到毗伽可汗即位的消息,纷纷返回后突厥。毗伽既得思泰等来归,力量壮大,准备南侵唐朝。暾欲谷认为应该休养几年,并且反对建立城池、寺庙等。 720年(开元八年),唐朔方大总管王晙奏请从西面调动拔悉密部,东面调动奚、契丹两族兵,于秋季同至稽落水掩袭毗伽可汗牙帐。突厥等拔悉密孤军深入时攻击,拔悉密军被他追至北庭击溃。冬十一月,暾欲谷回军经赤亭(今新疆[[鄯善县]]东北七克腾),掠夺凉州(治所在今[[甘肃省]][[武威县]])的羊群和马群,并击败唐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的军队。[[毗伽可汗]]因此声威大振。 第二年(721年)春二月,毗伽可汗遣使求和,又连年遣使向唐贡献方物,并且求婚。725年(开元十三年)夏四月,毗伽派大臣阿史德颉利发向唐朝进贡。颉利发扈从唐玄宗东巡封禅泰山。冬十二月,颉利发辞归,[[唐玄宗]]厚加赏赐,但终究没有允许与后突厥联姻。 在这以后,毗伽可汗每年都派大臣至[[唐朝]]觐。727年(开元十五年)秋,吐蕃写信给毗伽,约他一起侵扰唐边境,毗伽不但予以拒绝,并且将吐蕃的来信送交唐朝。唐玄宗很赞许毗伽的诚意,在紫宸殿设宴款待送信来的后突厥大臣梅录啜。又允许在朔方军西受降城设立互市,每年以缣帛数十万匹与后突厥交换军马,以壮大骑兵队伍,并改良马种。从此中原的马匹更加强壮。 731年(开元十九年)春三月,后突厥左贤王阙特勤死。唐朝派金吾将军张去逸等送唐玄宗玺诏前往吊奠。并为他立祠庙,刻石为像。唐朝派去6名绘画高手,在庙的四壁精心绘制阙特勤临阵作战的壁画。734年,后突厥大臣梅录啜下毒谋杀毗伽可汗。毗伽在毒药发作但尚未身死时,发兵杀死梅录啜及其族党。 毗伽可汗死后,国人立其子为伊然可汗。伊然可汗曾由唐朝册封。但不久他就病死。其弟继立为苾伽骨咄禄可汗,唐朝派遣右金吾卫将军[[李质]]册封他为登利可汗。登利年幼,其母婆匐参予政事,国人不服。登利的堂叔分掌兵马,在东者称左杀,在西者称右杀。 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登利忌]]左右两杀权势过大,与母亲合谋,诱右杀至可汗牙帐,将他杀死,夺其军队。左杀判阙特勤害怕被杀,先发制人,攻杀登利可汗,立毗伽可汗之子为可汗。新可汗很快被骨咄叶护杀死,另立其弟为可汗。接着骨咄叶护又杀掉这可汗,自立为可汗。 后突厥内乱频繁,唐玄宗命左羽林将军孙老奴招抚回鹘、葛逻禄、拔悉密等九姓铁勒部落。 742年(天宝元年)秋八月,拔悉密、回鹘、葛逻禄三部联合攻杀骨咄叶护,推举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鹘和葛逻禄的首领分别担任左、右叶护。后突厥另立判阙特勤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并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唐玄宗]]遣使劝说[[乌苏米施]]可汗内附,他不听劝告。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列重兵于碛口,进行威胁。乌苏米施害怕,口头上表示愿降,但实际上进行拖延,并不前来。王忠嗣动员拔悉密、[[维吾尔]]、葛逻禄进攻后突厥。乌苏米施逃走。王忠嗣出兵,取突厥右厢。后突厥贵族“西杀”妻子、默啜之孙勃德支特勤、毗伽可汗女大洛公主、伊然可汗小妻余塞匐、登利可汗女余烛公主、宰相[[康阿义屈达干]]以及后突厥西叶护[[阿布思]]、[[阿史德]]等部落投降于唐朝。 744年秋八月,拔悉密攻杀乌苏米施可汗。后突厥残部立其弟鹘陇匐白眉特勤继位,是为白眉可汗。后突厥大乱。唐玄宗命朔方节度使王忠嗣乘其乱出击,破后突厥左厢阿波达干等11部。回鹘和葛逻禄一起攻杀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回鹘首领骨力裴罗占领突厥故地,745年(天宝四载)正月,骨力裴罗击杀后突厥白眉可汗,送其首级至[[长安]]。后突厥毗伽可汗妻骨咄禄婆匐可敦率众归唐。 至此,存在了半个多世纪的后突厥,在唐朝和回鹘的联合攻击下,国亡。从此以后,突厥在中国北方退出历史舞台,继之而起的是回鹘汗国。后突厥灭亡以后,突厥部分并入回鹘,部分融入唐朝 ,突厥一词逐渐少见于中国史册。 ==社会形态== 两极世界理论分析指出,政治形态上,[[匈奴]]、鲜卑以来内亚虽然一直在封建化,但是部落之间的独立性仍然很大,使得政治形态具有很大程度的部落民主制特征。突厥延续了这一封建化进程,尽管部落社会一定程度上仍然相对独立,但是部落之间的融合已达到相当程度,完成了内亚社会形态的半部落半封建制变革。 经济形态上,突厥的私有化已经从鲜卑局限于的牲畜等动产扩展到最重要的资源——土地上了。牲畜、帐幕、生产工具之外为牧民所私有,在四、五世纪的高车或敕勒部落已经开始了。但是,到突厥时期连土地也开始被封建牧主所占有,尽管原始部落公社形式仍然存在。 社会形态的变革加速了部落融合的同时,也使得内亚的东部草原和西部草原首次实现统一。六世纪以来,除匈奴外,东部草原各国不曾扩拓到西部草原,更没能把东西部草原合并为一个国家,突厥第一次将内亚东西部合并为一个国家,且时长一百年之久。 ==现代突厥== ===概述=== 现代突厥人不是一个民族,而是多个突厥语族的民族的总称。突厥语民族主要有[[土耳其]]人、[[土克曼]]人,[[哈萨克]]人,[[撒拉族]],[[鞑靼]]人(新疆及周边地区的[[塔塔尔族]]),[[阿塞拜疆]]人,[[乌兹别克]]人,[[吉尔吉斯]]人和[[雅库特]]人等。 ===突厥人分布=== 突厥是欧亚[[大陆]]民族的主要成分之一。现在全球约有1.82亿使用突厥语族语言的人,他们大多自称是突厥人或者突厥人的后裔。这些人分布在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克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以及中国的新疆与[[青海]][[循化]]、[[甘肃]]、[[蒙古]]、[[克里米亚]]与[[以色列]]到[[俄罗斯]]及[[巴尔干]],遍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突厥人主要讲突厥语。突厥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人与乌孙以狼为图腾。大账外置一幅狼旗。乌孙中的咄陆部与突厥人一样,为阵亡的将士立石为记,将部落印记刻在石上。突厥最早其实只是指阿史那部,其他说突厥语的民族是铁勒,他们与坚昆最早一起住在[[叶尼塞河]],向后者学习冶炼。 突厥语民族的各民族之间语言近似,有些语言甚至可以直接互相交流。有些突厥语民族在中亚地区有一定的地位,比如[[土克曼]]、[[哈萨克]]。 ===泛突厥主义=== 泛突厥主义,又称大突厥主义,是一种民族沙文主义思潮,主要受影响的是各个突厥语民族像[[土耳其]]人、土克曼人,[[哈萨克]]人,[[乌兹别克]]人,[[阿塞拜疆]]人,吉尔吉斯人,维吾尔人等。泛突厥主义者主张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联成一体,组成一个突厥斯坦。 在民族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一些所谓的"大民族主义"思潮和运动,也可以叫"泛"民族主义,比如,在19世纪的[[欧洲]]就出现了泛[[意大利]]主义、[[泛日耳曼]]主义和[[泛斯拉夫]]主义等。称其为"大"或"泛"民族主义,原因就在于,它主张把讲相近语言、有相似文化的不同民族说成是一个民族,并在这些群体中鼓吹民族主义情绪,煽动他们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国家,完全不顾这些民族生活于不同且分散的区域这一事实。 通常认为,泛突厥主义出现在19世纪的中亚鞑靼人地区,当时的中亚面临日益强大的[[俄罗斯]]帝国主义的压力。因此,泛突厥主义的出现可以被看作是对[[俄国]]压力的一种反弹。同时,对泛突厥主义而言,它的思想资源主要就是来自欧洲。 对中亚和西亚地区的讲突厥语诸民族而言,在19世纪之前,并不存在统一的突厥意识,当时的"突厥人"也早已遗忘了自己的古文字和历史,是[[欧洲]]的"突厥学"研究开始重新发现他们的历史和文化的。当时有一些欧洲学者(德、法、英、俄)开始研究残存于中亚草原上的古突厥碑铭,进而引起了对突厥历史和文化的极大兴趣。在取得丰硕学术成果的同时,这些研究成果也引起了很多混乱,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把"突厥语族"混同为"突厥民族"。泛突厥主义者耳熟能详的欧洲突厥学家的名字有德经、[[阿瑟·大卫、范伯利]]、[[莱昂·加恩]],等等。 泛突厥主义也是现代世界恐怖主义思潮的根源之一。 ===突厥学=== [[范伯利]]是[[匈牙利]]的突厥学家,他曾在1861年开始中亚旅程。他化名[[雷什特]],并乔装改扮成一个托钵僧,在中亚地区游荡了三年,然后返回匈牙利,又从那里直接去了[[伦敦]],为英国殖民当局效力。范伯利在他1868年出版的书中说,所有的突厥族群都属于同一个人种,并可以根据体质特征和习俗再进行细分。在1871年出版的另一本著作中,范伯利还提出了建立一个大突厥帝国的泛突厥主义方案。尽管后来范伯利收回了自己说法,并认为泛突厥主义只是一种妄想,但他所提出的泛突厥主义方案却被一些极端主义者所接受下来。 古代突厥部族消亡后,在从中亚到西亚的广大地区,能够使讲突厥语诸民族仍然认同于"突厥"的就剩下语言了。 ===泛突厥主义和突厥学=== "突厥学"则以貌似客观的学术"复活"了一种突厥意识,并被中亚和土耳其的知识分子所利用,进而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和政治运动,即泛突厥主义。泛突厥主义意识形态把语言上的相近性扩大至人种/种族/民族,认为所有讲突厥语不同方言的人都是"突厥人"。显然,这与民族的普遍理解是不相符合的。"突厥族"就成了一个被虚构出来的共同体。 ===突厥语国家合作理事会=== 突厥语是[[阿尔泰]]语系的一个语族,西亚和中亚地区属于突厥语族的国家有[[土耳其]]、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克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2009年10月,突厥语国家第9次峰会在阿塞拜疆纳希切万举行,会上,土克曼斯坦、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四国领导人签署了成立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的协定<ref>[http://news.cntv.cn/20111021/101999.shtml 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在哈萨克斯坦举行],央视网新闻频道,2011-10-21</ref>。突厥语国家合作委员会秘书长[[哈利勒·阿肯]]哲表示,各成员国应该以实际行动认真落实各国元首在峰会期间达成的共识,共同推动成员国全面互利合作机制建设。 ==文化== ===突厥汗国时期文化=== 突厥族曾以狼为图腾,崇拜太阳天地,崇信中亚的拜火教,后又信奉佛教。葬俗有坐葬和火葬;婚俗中尚存“收继婚”,外族嫁入者亦无例外。突厥汗国最高首领称“可汗”,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官爵依次分为二十八等。突厥的兵制与其游牧和射猎的经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军队大体可分三种,侍卫之士,控弦之士,拓揭;军事编制与部落组织相结合,其酋长与部民的从属关系及父子宗法关关使军队组织稳固,战斗力强。突厥早期刑法规定简单而严厉,说明当时已处于以男子为中心的私有制社会。突厥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有粘着现象,有固定语序,后置词由一定的格构成,无前量词,有大量的来自[[汉语]]、[[阿拉伯语]]、[[波斯语]]、[[俄语]]、[[蒙古语]]和[[藏语]]的借词;突厥文字大约创造和使用子公元六世纪,属拼音文字,其重要文献大多是一些记载可汗或贵族的文治武功的碑铭。 突厥语民族由于地理位置与人文因素,较多的接受西亚地区先进民族的文化。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崩溃,庞特勤率领回鹘数万帐来到新疆东部,其部分部众迁徙到七河流域与费尔干纳,同当地的葛逻禄一道建立喀拉汗王朝。 ===突厥化时期突厥语民族文化=== 公元874年,在的中亚兴起了波斯人建立的[[萨曼]]王朝,萨曼王朝多次向[[喀拉汗]]王朝等中亚操突厥语民族展开大规模军事进攻,将带回来的突厥语民族人俘虏培养成伊斯兰化的卫队~[[古拉姆]]近卫军,同时成批精美的[[波斯]]商品、工艺品等货物涌入中亚,波斯苏菲派托钵僧也前赴后继来到中亚,传播伊斯兰教与波斯文化,这使得大批突厥语民族人皈依伊斯兰教<ref>[https://bbs.tiexue.net/post2_13247578_1.html 《中亚北亚古代民族与文明通史》突厥人与突厥汗国],铁血网 , 2018-9-30</ref>。 后来萨曼王朝的一位波斯王爷因为政治原因,来到喀喇汗庭避难,同时将波斯伊斯兰文化带到了汗庭之中。[[喀喇汗可汗萨图克·布格拉汗]]是第一位皈依伊斯兰教的突厥语民族可汗,他于915年(一说934年)继位,在他的带领之下,伊斯兰教逐渐在喀拉汗王朝境内普及。喀喇汗王朝将突厥语民族文化同波斯~伊斯兰文化加以糅合,形成了新式的突厥~伊斯兰文化,这种文化此时相当繁荣,中亚北方的克普恰克人、[[乌古斯]]人等突厥语民族也接受了伊斯兰教。同时,萨曼王朝的操突厥语的古拉姆将军[[阿尔普]]特勤在962年建立加兹尼王朝,这个王朝的第七位统治者马赫穆德最早使用“苏丹”头衔,并率领王朝大军远征北印度,将伊斯兰教传播到北印度地区。公元970年左右,塞尔柱部族与乌古斯叶户决裂,西迁建立了塞尔柱帝国。这个时期的突厥语民族更加倚重统治地区下属的波斯贵族,从文化习惯到政治制度全面学习波斯人,但是他们依然保留了许多独特的文化特色,比如中东特色的军事封建制度伊克塔制度。比如游移不定的首都等。塞尔柱帝国[[马利克沙]]时代,因为其父辈重用波斯重臣,塞尔柱的文化已经十分的接近波斯文化了。这一时期在中东地区的文献中,将这些东来的突厥语民族称为tueke也就是现在土耳其的词源。而逐渐定居的塞尔柱各部将后来的尚处于游牧的突厥语民族叫做turkuman,也就是泛称的土库曼人。这一时期突厥的史料和文学作品开始丰富,存留的资料开始齐全。 这一时期的突厥语,继汉语、[[粟特语]]、[[梵语]]、藏语之后,有大量引入了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汇。在蒙古帝国时期又引入了蒙古语、俄语。同时也向中东地区输入了许多原属于突厥语的词汇。 ===语言=== 突厥语族是由关系密切的诸语言组成的语族,属阿尔泰语系(另外还有蒙古语族、通古斯语族)。突厥诸语言的显着特点是结构一致,彼此相似,只有楚瓦什语和雅库特语有较大歧异。它们若与8世纪突厥语碑铭相比时,变化不大(这是相对于印欧诸语言的情况来说),那些碑铭是在蒙古人民共和国鄂尔[[浑河谷]]及[[苏联]][[叶尼塞河]]附近发现的。根据历史地理原则,现代突厥诸语言可分类如下: 1.东南语支(察合台语支或维吾尔语支),包括乌兹别克语、维吾尔语、裕固语(又称撒里维吾尔语)。 2.西南语支(乌古斯语支或土克曼语支),包括土耳其语、土克曼语、加告兹语、阿塞拜疆语以及伊朗境内与阿塞拜疆语相近的诸语言。 3.西北语支(克普恰克语支),包括吉尔吉斯语、[[哈萨克]]语、卡拉卡尔帕克语、诺盖语、库梅克语、巴什基尔语、鞑靼语、卡拉伊姆语、卡拉恰伊-巴尔卡尔语。 4.东北语支(阿尔泰语支),包括图瓦语、哈卡斯语、阿尔泰语([[卫拉特]]语)。 5.哈拉伊语,与其它突厥语歧异很大,通行于伊朗。 6.[[雅库特语]],有时也被划入东北语支。 7.楚瓦什语,因与其它突厥语差别极大(有许多古老特征),有时被看作阿尔泰诸语言的一个独立语群。 ==世系== ===突厥=== 伊利可汗(阿史那土门):552年 乙息记可汗(阿史那科罗):552年~553年 木杆可汗(阿史那俟斤):553年~572年 佗钵可汗:572年~581年 (与沙钵略、阿波、第二、达头等号称四面可汗) 沙钵略可汗(阿史那摄图):581年~587年 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逻便):581年~587年 第二可汗(阿史那庵逻):581年~约587年 ===东突厥=== 莫何可汗(又号叶护可汗)(阿史那处罗侯):587年~588年 都蓝可汗(阿史那雍虞闾):588年~599年 启民可汗(阿史那染干):599年~609年 始毕可汗(阿史那咄吉世):609年~619年 处罗可汗(阿史那俟利弗设):619年~620年 颉利可汗(阿史那莫贺咄设):620年~630年 ===西突厥=== 叶护可汗(阿史那室点密):552年~575年 达头可汗(阿史那玷厥):575年~602年 泥利可汗:587年 泥厥处罗可汗(阿史那达曼):604年~611年 射匮可汗:610年~617年 统叶护可汗:617年~630年 莫贺咄可汗/莫贺设可汗:630年 肆叶护可汗(阿史那咥力特勒):630年~632年 吞阿娄拔奚利咄陆可汗(阿史那泥孰):632年~634年 沙钵罗咥利失可汗(阿史那同俄):634年~639年 乙毗沙钵罗叶护可汗(阿史那薄布特勒):639年~641年 乙毗咄陆可汗(阿史那欲谷):638年~653年 乙毗射匮可汗:642年~653年 沙钵罗可汗(阿史那贺鲁):650年~658年 ===后突厥=== 颉跌利可汗(阿史那骨咄禄):682年~694年 迁善可汗(阿史那默啜):694年~716年 拓西可汗(阿史那匐俱):716年 毗伽可汗(阿史那默棘连):716年~734年 伊然可汗:734年 登利可汗:734年~741年 阿史那骨咄:741年~742年 颉跌伊施可汗(拔悉密酋长):742年~744年 乌苏米施可汗:742年~744年 白眉可汗(阿史那鹘陇匐):744年~745年 ==视频== ===<center>突厥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突厥兴衰史,似匈奴的重演</center> <center>{{#iDisplay:p0512m0o87l|560|390|qq}}</center> <center>匈奴、突厥、契丹、柔然、女真、到底都是哪些国家?现在全搞懂了</center> <center>{{#iDisplay:o0912jok23x|560|390|qq}}</center> <center>从匈奴到鲜卑、柔然、突厥,中国的北方草原从来不缺主人!</center> <center>{{#iDisplay:r0618c9y4a6|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90 人類學總論]]
返回「
突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