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5.1.20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科举考试 的原始碼
←
科举考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科举考试.jpg|350px|缩略图|右|<big>隋朝科举考试</big>[https://img.91ddcc.com/14331710682106.jpg 原图链接][https://sns.91ddcc.com/t/65217 来自 才府 的图片]]] '''科举考试'''是[[隋唐]]到清代的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封建王朝]]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及后备人员的制度。隋朝以前采用的[[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的制度导致出身寒门的普通人无法步入仕途,[[隋朝]]开始改为科举制,使得任何参加者都有成为官吏的机会。明清时期科举考试逐渐僵化,被称为八股取士,后于20世纪清末初废除。 ==科举策略== 科举制的[[殿试]]部分是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的取士制度。魏晋以来,采用九品中正<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1227/20/4958641_618231347.shtml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360个人图书馆,2016-12-27</ref>,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京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他令各州每年贡士3人,后设不同科目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选拔人才,就是以应策取士。分科取士就是科举的前身。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以"四书五经"为准,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参照朱熹《四书集注》。 ==考试类别== ===殿试=== 殿试是科举制度最高级别的考试,又称御试,廷试,亲试。殿试试题由内阁预拟,然后呈请皇帝选定。有时由读卷官预拟后径送皇帝圈定或由皇帝直接拟题。殿试题一开始是策问,后来改为诗赋,到明清时,主要仍是策问。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二甲的第一名称为“传胪”,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三甲的第一名称为“传胪”赐“同进士出身”称号。由于二甲第一名与三甲第一名名称相同,所以判断某人属于二甲还是三甲,就从赐予的称号为准。 ===会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举行),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又称中式进士),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乡试=== 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取得参加中央一级的会试的资格。第一名叫解元,二至十叫亚元。 ===童生试===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ref>[https://www.sohu.com/a/225492394_557768 县试、府试、乡试、会试、殿试,古代读书人的科举之路要一步步来],搜狐,2018-03-14</ref>和[[院试]]三个阶段,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学习成绩优秀的一二等学生)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视频== ===<center> 科举考试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原来这就是古代科举考试的殿试场面,真壮观</center> <center>{{#iDisplay:h0527hs40lc|560|390|qq}}</center> <center>《科举考试》文明中国</center> <center>{{#iDisplay:d065494r7ca|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20 教育總論]]
返回「
科举考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