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12.14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禮薩·汗 的原始碼
←
禮薩·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巴勒維王朝的締造者.jpg|thumb|right| [https://twgreatdaily.com/images/elastic/XYG/XYG9vW8BUMKGWtVOeA7-.jpg 原圖連結] [https://twgreatdaily.com/KUYEsW8BbDmBVZuPLjXL.amp「圖片來源 」] ]] '''禮薩·汗'''即禮薩沙阿·巴勒維(波斯語:رضا شاه پهلوی,1878年3月16日-1944年7月26日),伊朗沙阿(國王),巴勒維王朝的締造者。<ref>[https://twgreatdaily.com/KUYEsW8BbDmBVZuPLjXL.amp 今天頭條-人物誌;伊朗巴列維王朝的創立者禮薩汗 ]</ref> 1878年,生於[[伊朗]]山區的一戶貧苦人家,是出生在馬贊德蘭突厥的[[混血兒]],並有亞塞拜然人的血統。 1894年,參軍進入當時波斯最精銳的部隊——由俄國負責指揮的哥薩克騎兵團,年僅十四歲。因戰功赫赫,十九歲的禮薩·汗被提拔為陸軍上校,獲得哥薩克師的指揮權,該師下轄2500名騎兵。 1921年2月21日,當時身為波斯哥薩克騎兵旅指揮官[[李查沙赫·巴勒維]]與政治家[[賽義德·焦爾丁·塔巴塔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了當時的卡扎爾王朝[[沙阿艾哈邁德沙·卡扎爾]]。[[禮薩·汗]]從加茲溫進軍德黑蘭,而塔巴塔巴則四處奔走進行政治宣傳,鼓勵政府官員與其合作,最終不流血革命成功。 ==外交手腕== 禮薩·汗成為伊朗國家的實際掌權者,自任國防大臣兼武裝部隊總司令,而塔巴塔巴則擔任內閣首相。禮薩·汗在這場不流血的政變裡僅動用了3000人及18支機關槍。其後,禮薩·汗通過軍旅擢升至指揮官,更得以控制波斯。他首先收回了英波協定,由於伊朗人民並不歡迎英波協定,此舉展示了禮薩·汗的外交手腕。 1921年,簽訂伊蘇友好協定,協定將以往兩國之間簽訂的條約取消,並賦予波斯全面而平等的裏海航運權。 1923年10月26日,[[艾哈邁德沙·卡扎爾]]在被剝奪了所有權力後,離開了伊朗,他不再關心國家事務,加上健康轉差,促使了他開始了「歐洲之旅」。 ==波斯「哥薩克」國王== 1925年12月12日,召開制憲議會,宣布禮薩·汗為波斯帝國統治者。維持伊朗的統一局面,並開始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1926年4月25日,禮薩·汗加冕稱王(1921~1941年),改國名波斯為伊朗,建立巴列維王朝。<ref>[http://www.cqvip.com/qk/96988a/201502/664505107.html 禮薩·汗時期(1921~1941年)伊朗民族國家構建的路徑選擇與困境]</ref> 禮薩·汗登基後,結合伊朗社會特點實行現代化改革。<ref>[http://www.qulishi.com/article/201912/381365.html 趣歷史 - 伊朗巴列維王朝是誰建立的?禮薩汗在位時做了些什麼?]</ref> 禮薩汗雄心壯志地計劃在伊朗實行現代化,包括大規模發展工業、落實主要的基礎建設計劃、建設跨國鐵路系統、建立公立學校機制、改革司法機構及改善醫療衛生。他相信由知識分子領導的強勢、集權政府可以實施這些計劃。 ===內政=== 建立現代國防軍(陸軍),並開始發展海軍,健全兵種。實行義務兵役制,維持有效兵源。征伐各族部落,以部落首領為軍官,實行國家化管理。同時派遣軍官赴土耳其(凱末爾)學習。原本的愷加王朝其實是地方部落自治的複合製國家,經過了軍隊的收權之後開始趨向單一的中央集權了。 政治上的改革,充實完善行政部門,建立起一套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制度,更新文官隊伍,更好地行使中央權力。改革了國內行政區劃,合建十省,限制大省總督的權力,指命49州州長。 文化教育上開始設立國民小學,普及初等教育。沒收清真寺資產,削弱宗教勢力。這些得來的財富不僅用於教育,也成為軍費的一大來源。改革了女士服裝,提高女性社會地位(這在穆斯林傳統中是一大革新),改效歐洲服飾,男性公務員著西裝。 經濟上引進歐洲技術人員,並在主要地區安裝了自來水。消除小游牧部落,實行定點居住,促進了城市化,為工業化打下了勞動力基礎。對外融資貸款,實行機器進口免稅法,扶持民族工業發展。 對軍隊進行現代化改革,設立伊朗皇家武裝部隊,實行統一編制、統一指揮。先後肅清多個反政府武裝,統一國家。興建現代化設施,如伊朗縱貫鐵路、德克蘭大學等。同時革除舊有風俗,禁止婦女戴面紗和頭巾。禮薩·汗亦對國會進行改革,大力加強中央集權制度。<ref>[https://zhuanlan.zhihu.com/p/38167927 知乎 - 簡要分析伊朗禮薩汗改革]</ref> ===外交=== 禮薩通過談判,陸續廢除了外國的領事裁判權、駐軍權、捕魚權和電報公司經營權,實現了關稅自主。 第三國外交:伊朗國內現有兩大外部勢力英、俄,為了維護國家安全引入另一個在地緣較遠和利益不衝突的大國平衡其他兩大國,以達到均勢的目的,先是與德國交好,在希特勒大力鼓吹雅利安人種優越論的影響下,改國名波斯為伊朗(雅利安人的故鄉,1935)。 後又同美國建立友好關係,維持了近半世紀。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安全支柱。廢除治外法權,即外國人得受伊朗管了。改善與伊斯蘭國家的關係,於土耳其、阿富汗、伊拉克三個鄰國建立了友好關係。 在石油特許權方面,伊朗也與英波石油公司協商通過了新的租讓協議。 ==世俗政策== 1930年代中期,禮薩·汗的高度世俗政策引起一些團體的不滿,特別是反對進行改革的教士。 1935年,禮薩汗頒布一條法令,要求外國使節在官方通訊當中使用“伊朗”一詞,波斯是西方人的用語,波斯人則為伊朗。這條法令受到一些學者的反對。<ref>[https://www.360kuai.com/pc/9b5ae28e3d1d0f1a3?cota=3&kuai_so=1&sign=360_7bc3b157 快資訊 - 波斯這個名字沿用了兩千多年,禮薩·汗為何將其改為伊朗?]</ref> 繼任的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在1959年宣布波斯和伊朗兩詞都可以交替使用。 ==二次大戰期間==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伊朗不肯支援英國及蘇聯等同盟國,又不肯與納粹德國斷交。 伊朗的石油資源是「二戰」核心戰略物資,不管是軸心國還是同盟國,都不希望對方獲得伊朗石油。 德國閃擊波蘭的第二天,禮薩·汗國王立即宣告伊朗中立,「同開戰的雙方繼續保持友好、有利和持久的關係」,但許多人認為,禮薩·汗只能說卻做不到。<ref>[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zyTV88APQesC&pg=PA211&lpg=PA211&dq=%E7%A6%AE%E8%96%A9%C2%B7%E6%B1%97&source=bl&ots=o4NIGj_9zG&sig=ACfU3U0PDLs3n8aMzAVJPTUrkzfYakik5g&hl=zh-TW&sa=X&ved=2ahUKEwiAr6DHo6vpAhWOF6YKHU-iBl8Q6AEwCHoECBEQAQ#v=onepage&q=%E7%A6%AE%E8%96%A9%C2%B7%E6%B1%97&f=false Google 圖書-中東簡史 - 第211頁]</ref> 因為戰前的德國與伊朗關係非常密切,是伊朗第一大貿易夥伴。伊朗軍隊的全部武器裝備都來自德國,有將近5000名德國工程技術人員在伊朗工作,負責修建了伊朗絕大多數鐵路。伊朗通往歐洲的唯一航線也是由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經營的。 1941年7月18日,英蘇兩國照會伊朗,要求伊朗驅逐境內所有德僑,向盟軍開放國內所有交通設施和油井,並由盟軍保護。禮薩·汗嚴詞拒絕。八月,英、蘇攻占了阿巴丹煉油廠、沙赫阿巴德和克爾曼沙赫產油區。九月,英蘇向德黑蘭施壓,通牒禮薩退位。為了保住巴列維家族的統治,維護國家主權,禮薩·汗暗地裡傳位於穆罕默德·禮薩·巴列維。 1941年9月16日,英國與蘇聯入侵伊朗,逼迫下,禮薩·汗流亡海外。 1944年7月26日,因心臟病發作在南非約翰內斯堡逝世。 ==參考資料== [[Category:其他国家軍政人物]] [[Category:伊朗人]]
返回「
禮薩·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