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57.2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福建圍樓 的原始碼
←
福建圍樓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福建圍樓'''<br><img src="https://ss2.baidu.com/6ONYsjip0QIZ8tyhnq/it/u=798444665,1209110532&fm=173&app=25&f=JPEG?w=639&h=390&s=1330F3A340C824EB6481293A03008052"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zh-hant.hotbak.net/key/%E7%A6%8F%E5%BB%BA%E5%9C%8D%E6%A8%93%20%E5%AE%A2%E5%AE%B6%E5%9C%9F%E6%A8%93.html 圖片來自hotbak]</small> |} '''福建土樓'''(簡稱:'''圍樓'''),是一种在[[福建省]]巨型圍繞式建築,它利用不加工的[[生土]][[夯]]實築承重牆,因此用“圍”字或“土”形容這種建築。其功能是四代同堂、居防合一,总数约三千余座,主要分布地区包括中國[[福建省]]的[[龙岩市]][[永定县]]和[[漳州市]][[南靖县]]、[[詔安縣]]、[[平和縣]]、[[華安縣]]。福建圍楼是中国东南地区独一无二的民居形式,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末、清朝,全盛於民國時代。圍樓是北方贵族为了躲避戰爭遷移至南方定居的全家大院,處於自身安全考量,於是把建築本身加上了極端強化的防禦功能,因為中國總是週期性的發生朝代更替,所以這種形式的建築物一經發明,就被迅速利用在福建省的各個地區,已成為當地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福建土楼因為其依山就势、就地取材、囊括全族的便利性,被称为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ref>{{cite book |author=黄汉民 |title=福建土楼:中国传统民居的瑰宝 |year=2003 |publisher=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location= |isbn=7-108-01814-4 }}</ref>。 == 名稱 == 在1970年代之前,在中國本土都普遍流行「客家圍楼」一词,最著名的围楼如振成楼、承启楼、田螺坑等圍楼群的住户均為客家人,導致此建築被誤認為是客家人獨有的建築形式。随后中國大陸调查研究发现,漳州和泉州地區的有[[閩南人]]也有居住在福建圍樓,但數量不及客家人多,所以意識到把圍楼的前綴加上“客家”一詞是不够全面的,2006年開始中國大陸学界转用「'''土楼'''」一词概括所有福建地區的围樓<ref>{{cite book |author=黄汉民 |title=北方四合院·南方闽土楼 |year=2006 |publisher=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location= |isbn=7-108-01814-4 }}</ref>,而客家人的那種特色建築則使用範圍更加狹小的“'''[[圍龍屋]]'''”稱呼之,至於中國大陸為什麼要採用“土樓”而非“圍樓”作為官方稱謂,其原因目前不明。 而在全世界閩南和客家人第二多的台灣地區,則直接以“'''圍樓'''”稱呼此建築,在台灣社會已成為客家人建築的典型代表,其概念和“圍龍屋”已經和混淆,甚至台灣的閩南人自己也不認為閩南文化中有圍樓的存在。除了中國大陸以外,其餘所有華人地區都竭力避免使用“土”一字去形容圍樓,以防降低初次閱覽時候的觀感。雖然中國大陸官方早已確定正式名稱為福建土樓,但在台灣和其它華人地區,“客家圍樓”、“福建圍樓”等非官方名稱依然佔據最大的比例,反倒土樓是小眾叫法,台灣的客家人協會、建築學會也沒有規定此建築該使用何種名稱做統一標準。 ==历史及發展沿革== 以客家圍樓為代表的該類型建築,興建高潮是在中國動亂與客家族群由中原向南方遷移之際。這些時期包含唐末[[黃巢]]之亂、[[南宋]]政權南移與[[明]]末[[清]]初。直至17世紀之後,不但讓客家人最後定居於中國東南沿海,也讓土樓分佈地點以中國[[閩]][[粵]]地區為大宗。出于抵御山林野兽、强盗的需要,并体现[[儒家思想]]下大家族共同生活的理想,乃建造此种形式特殊的建筑。 土樓最早出現在明代的文獻。其中《重修虔台志》記載著閩西的土匪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在永安與連城的交接處建立了兩座福建圍樓。而1573年的《漳州府志兵防志》則記載漳州地區居民開始建築土寨以抵禦海寇的騷擾。 根据黄汉民和曾五岳的看法,圍楼的起源,可追溯到[[唐朝]][[陈元光]]戍兵[[漳州]],58姓落户闽南。闽南许多圆形山头,至今还遗留古代兵寨的遗迹。圆形的山头自然不宜筑方形山寨,因此山寨遗迹多呈圆形。这些圆形山寨便是圆福建圍楼的原型。最初的圆形兵寨只有一层,后来逐渐演变为民居,为了节省耕地,便向高发展,成为多层圆土楼。客家系由中原迁移到闽南,带来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因防卫需要,建立厚土墙,这便是最初五凤楼和方土楼的来源。由于圆形的土楼,可以用同样长度的外墙,包围着最大的公共庭院,在高层了望点的视野,比方楼宽阔,因此也被客家人纷纷采用。 然而這個看法卻備受質疑,首先關於陳元光的詳細事蹟於正史並無記載,而其府治雲霄縣,留下的只是一座古堡,還有零星的土樓,都是清代建造的,難以說明土樓的起源和陳元光有兵寨有任何關係。<ref name = 圆土楼起源”是个伪命题> {{cite web|url=http://www.cqvip.com/QK/83521X/201002/37150024.html |title=《圆土楼起源”是个伪命题——兼谈闽粤地区的福建圍楼之根》 |accessdate=2015-04-17 |date=2010 |work=游章友 |publisher=《客家研究辑刊》 |language=zh-cn }}</ref>其次,漳州地區的土樓,絕大部分集中在詔安縣、平和縣、南靖縣等地區。這些縣也是漳州客家人的主要分佈地,而且圍樓的居民也是客家人為多。最後,圓土樓不止分佈在福建漳州,更廣泛分佈在廣東省饒平縣、大埔縣等地區。當中的南陽樓、尊君堡、道韻樓和中憲第的落成年代,比漳州地區最早的土樓齊雲樓、一德樓還要早得多。 ==介紹== 1971年[[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卷四第三册中,介绍了“最特别的中国民居”--福建省的客家民居。 1986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教授[[茂木计一郎]]带领十多人的考察组来到福建考察,回国后出版专著,举办展览。他报告:“在布满[[梯田]]的谷间,圆土墙的建筑物,星星点点地散布在群山之间。如同自天而降的黑色[[飞碟]]一样,环形屋顶漂浮荡漾在烟雾之中。”神秘的福建圍楼于是为外界公众所悉知。 1986年[[中国邮政]]发行了以圍楼为图案的“福建民居”特种邮票。 1999年[[美国]][[盖蒂保护所]]副所长[[内维尔·阿格纽]](Neville Agnew)到福建南靖考察福建圍楼。他说:“这是我所见到的最漂亮的与周围环境协调的民间建筑”。中國大陸的[[中国国家文物局|国家文物局]]立福建土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以“福建土楼”一词申报世界文化遺產。 2002年1月31日,[[中国国务院文化遗产委员会]]向[[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申报,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后备名录#1689 “福建土楼”。 2008年7月6日 中国“福建土楼”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福建土楼四十六处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包括永定[[初溪土楼群]]、[[洪坑土楼群]]、[[高北土楼群]],南靖[[田螺坑土楼群]]、[[河坑土楼群]],[[华安县]][[大地土楼群]],以及衍香楼、振福楼、怀远楼、和贵楼<ref>{{Cite web |url=http://whc.unesco.org/en/list/1113 |title=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1113号 福建土楼 |accessdate=2008-07-07 |archive-date=2018-12-26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1226004014/http://whc.unesco.org/en/list/1113 |dead-url=no }}</ref>。 截至2013年为止,福建福建圍楼永定景区和南靖景区分别接待游客313万人次和172万人次。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0 建築藝術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book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福建圍樓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