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126.19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禅寺 的原始碼
←
禅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7禅寺.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7640169181&di=f0865133b11634c63e1ae04aa97e3e59&imgtype=0&src=http%3A%2F%2Fimg1.qunarzz.com%2Ftravel%2Fd2%2F1511%2F22%2Fa89bedf82c717df7.jpg_r_650x431x95_8f06a076.jpg 原图连接]]] [[禅寺]],又称为丛林、禅宗寺院,是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 禅寺通常指禅宗寺院而言,故亦称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禅寺的。[[中国]]禅宗从曹溪惠能后,四传至于怀海,百余年间禅徒只以道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律宗寺院。 禅寺,到了唐贞元、元和间(785~806),禅宗日盛,宗匠常聚徒多人于一处,修禅办道。江西奉新百丈山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于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折衷大小乘经律,创意别立禅居,此即禅寺之始。 中文名: 禅寺 又 称: 丛林、禅宗寺院 含 义: 中国佛教禅宗的修行道场 时 间: 唐末五代 ==历史沿革== 北方禅寺,亦始盛于宋代。仁宗皇佑元年(1049),内侍李允宁施住宅创兴禅席,仁宗给与寺额为十方净因禅院。庐山圆通寺怀琏应命为住持,禅道大弘于[[汴京]]。 神宗元丰五年(1082),又命京师(今开封)大相国寺,创立慧林、智海二大禅院,后都成为京师有名的禅林。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宗赜集《禅苑清规》时,禅寺制度已灿然大备,宋室南渡以后,禅宗名僧辈出,所居禅寺,皆极一时之盛。如克勤所住[[江西]]云居山、宗杲所住[[浙江]]径山、正觉所住泗州普照寺及明州天童寺,清了所住真州长芦崇福寺等,其住众常至千人以上,史弥远因而请定江南禅寺为五山十刹(余杭径山、[[杭州]]灵隐、净慈、[[宁波]]天童、育王等寺为禅院五山。杭州中天竺、[[湖州]]道场、[[温州]]江心、[[金华]]双林、[[宁波]]雪窦、[[台州]]国清、[[福州]]雪峰、建康灵谷、苏州万寿、虎丘等寺为禅院十刹,见《七修类稿》),俾拾级而登,于是禅寺制度遂遍行于江南,迄后世不衰。 ==发展历程== 禅宗是我国独树一帜的佛教派别。建国以来,由于政治运动等客观原因,我国禅宗日渐衰微。改革开放以后,禅宗获得新生,大批寺庙得到修复,众多佛学院重开,谈经论道盛况再现。但是一般民众对禅宗的认知度偏低,只知道一味的烧香拜佛,而不知禅宗的精妙要义。这显然违反了禅宗要走出庙堂,回到人间的初衷。禅宗要发展,不能故步自封,要走出去,放眼全国,放眼世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必须以寺庙为平台,以禅宗文化为基础,以旅游宣传为途径,扩大影响,以弘扬禅宗文化的精髓,让禅宗文化发扬光大<ref>[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863849562240422587.html 禅寺的建国后禅寺的发展历程] </ref> 。 ==禅寺分类== 现今禅寺,以其住持传承的方式不同,又可分为子孙的与十方的两类。本来从宋代起,禅寺即有甲乙徒弟院、十方住持院、敕差住持院三种之分。甲乙徒弟院,是由自己所度的弟子轮流住持甲乙而传者,略称为甲乙院。十方住持院系公请诸方名宿住持,略称为十方院。敕差住持院,是由朝廷给牒任命住持者,略称为给碟院。甲乙院住持是一种师资相承的世袭制,故又称为剃度禅寺或子孙禅寺。十方住持院由官吏监督的选举,故称为十方禅寺。后世即大体沿用其制度,无大变动(现无其第三种)。 另外,十方禅寺中依住持继承制度的不同,还有选贤禅寺与传法禅寺之分。有如镇江金山寺名刹的住持,即是依法系相传的,称为传法禅寺;宁波天童寺自清末寄禅(敬安)重兴后,改为十方选贤制度,称为选贤禅寺。1924年厦门南普陀寺改子孙禅寺为十方选贤禅寺,即依天童寺选贤方法,订立“十方常住规约”二十条。并规定选举法、住持任期及进院退院等手续(《厦门南普陀寺志》)。这种选贤制度是禅寺住持史上的一个进步。 关于禅寺制度详见于《百丈清规》和它的注书《百丈清规证义记》等。至于禅寺中行事和古德风规,则有道融《禅寺盛事》、慧彬《禅寺公论》、慧洪《林间录》、净善《禅林宝训》、无愠《山庵杂录》等可资参考。 ==禅寺规模== 禅寺,规模开始不大,到唐末五代之间,南方颇有发展。如洪諲住浙江径山,道膺住江西云居山,僧众多至千数;义存住福州雪峰,冬夏禅徒更不减一千五百人(《宋高僧传》卷十二)。入宋,禅寺建置益臻完备,禅众亦以集中居住为常,凡名德住持的禅寺,都有千人以上。如宋太祖建隆二年(961),延寿自杭州灵隐移住同地永明寺(今净慈寺),学侣多至二千(《景德传灯录》卷二十六)。 ==禅寺制度== 禅寺制度,最初只有方丈、法堂、僧堂和寮舍。以住持为一众之主,非高其位则其道不严,故尊为长老,居于方丈。不立佛殿,唯建法堂(后世乃立佛殿)。 所集禅众无论多少,尽入僧堂,依受戒先后腊次安排。行普请法(集体劳动),无论上下,均令参加生产劳动以自给。又置十务(十职),谓之寮舍;每舍任用首领一人,管理多人事务,令各其局(《景德传灯录》卷六《禅门规式》)。在这以前寺院的首脑为三纲:即上座、寺主、维那(或称都维那),都是领导大众维持纲纪的职僧。上座以年德俱高,都是朝廷任命。如姚秦、元魏,常有命令补上座,唐道宣亦曾被命为西明寺上座,其位居寺主、维那之上。寺主知一寺之事。如后周陟岵寺、隋大兴益寺等,皆有寺主。维那意为次第,谓知僧事之次第,或称为悦众;但后世常以悦众为维那之副,其职有数人,以大、二、三、四等别之(《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六)。 ==禅寺职事== 至于禅寺古规的职事,则有首座、殿主、藏主、庄主、典座、维那、监院、侍者等名目。如黄希运在池州南泉寺为首座、遵布衲为湖南药山殿主、雪窦重显为南岳福严寺藏主、南泉普愿于庄上为庄主、沩山灵佑在江西百丈山为典座、克宾于河北魏府(今大名县)兴化寺为维那、玄则在法眼会下为监院(见元道泰《禅林类聚》第九)、兴化存奖为临济义玄侍者等。后世禅寺组织日渐庞大,各寺家风不同,为住持者多因时制宜、自立职事,名目层出不穷。宋宗赜《禅苑清规》的序文说:“庄严佛社,建立法幢,佛事门中,阙一不可。岂立法之贵繁,盖随机而设教”。 在《禅苑清规》所载禅寺职事名目即有二十三种。宗赜还撰了一篇《龟镜文》(弍咸《禅林备用清规》卷七称之为《百丈龟镜文》),概括地说明设立各种职事的必要。文云:“禅寺之设要之本为众僧,是以开示众僧故有长老,表仪众僧故有首座,荷负众僧故有监院,调和众僧故有维那,供养众僧故有典座,为众僧作务故有直岁,为众僧出纳故有库头,为众僧主典翰墨故有书状,为众僧守护圣教故有藏主,为众僧迎待故有知客,为众僧召请故有侍者,为众僧看守衣钵故有寮主,为众僧供侍汤药故有堂主,为众僧洗濯故有浴主,为众僧御寒故有炭头,为众僧乞丐故有街坊化主,为众僧执劳故有园头、磨头、庄主,为众僧涤除故有净头,为众僧给侍故有净人”(《禅苑清规》卷八)。 以上制度,自宋以来通行甚久,少有更改。至于今日可行的,则根据元代《敕修百丈清规》更有增益,且分成东西两序。东序序职(资格)有都监、监院等二十一员,列职(实职)有化主、库头等二十六员;西序序职有首座、西堂等十二员,列职有殿主、寮元等二十一员。细分职别可达八十种,可谓繁杂(见清仪润《百丈清规证义记》)。寺职事人员之多寡,各依其规模建制大小而定。方丈为禅林正寝、住持所居之处,故称寺主为方丈,他为全寺诸堂之头,故又称堂头和尚。至西序的重要职员,则为首座(即古之上座)、西堂、后堂、堂主、书记、知藏、藏主、知客、寮元(云水堂首领)等。 东序为监院(即古之寺主,俗称当家)、副寺(即知库)、维那、悦众、侍者、庄主等,是一般禅寺所常设的。此外,列职各专一务者,还有饭头、菜头、火头、水头、碗头(通称行堂)、钟头、鼓头、门头、园头、浴头(亦称知浴)、圊头(即净头)、塔头(亦称塔主)、树头(巡视山林、栽补树木)、柴头、磨头、茶头、炭头、炉头、锅头、桶头、灯头、巡山、夜巡、香灯、司水(禅堂专任)、照客、听用等。以上各种职事名称,以等级分,可统称为知事人员(一级)、主事人员(二级)和头事人员(三级)。规模较小的禅寺,即以主事兼知事。规模较大的禅寺,则有很完备的组织。 方丈之下有库房、客堂、维那寮、衣钵寮四个机构(通称四堂口),是为禅寺的基本组织,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首领共议进行。 此外有首座寮以处上座名宿,有侍者寮以处初学新参,有行者寮以处杂务行者和童行,有众寮(云水堂)以临时接待过往禅衲。又有蒙堂以处知事职僧以上退职人员,有单寮以处副寺以下退职人员,有延寿堂以处老病僧人,有庄田以供禅众从事生产。各堂又各立规约以资遵守(参看本书《清规》条目)。 == 参考文献 == {{Reflist}} [[Category: 220 佛教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禅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