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74.25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禅宗五祖 的原始碼
←
禅宗五祖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禅宗五祖</big> ''' |- | [[File:Fc4a95f1125f2931.jpg|缩略图|居中|[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fc4a95f1125f2931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pics?ie=utf8&p=40230504&interV=kKIOkrELjboMmLkElbkTkKIKmbELjb8TkKILmrELjboImLkElbcTkKIKmrELjbkImVbaIkGKCzXljb0Ew%20JHxKRLyuR5j%20lHzqR7z7HjMz%20PEl%20XJ6IPjeh5yuF9j%2FlHxOVNj%20lHzrHjMz%20PLEDmK6IPjf19z%2F19z6RLzO1H1qR7zOM%3D_-293676023&query=%E7%A6%85%E5%AE%97%E4%BA%94%E7%A5%96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弘忍]]'''(公元602~公元675),俗周,唐代高僧,湖北蕲州黄梅(今湖北省黄梅)人。 东山法门开创者,被尊为禅宗五祖。《祖堂集》卷二称他“幼而聪敏,事不再问”。 =='''生平'''== 五祖弘忍禅师,生于隋仁寿元年(公元602年),十三岁,剃发为僧,他在道信门下,日间从事劳动,夜间静坐习禅。 道信常以禅宗顿渐宗旨考验他,他触事解悟,尽得道信的禅法。 永徽三年(651年)道信把法传衣给他。 道信死后,弘忍继任双峰山法席,领众修行。 其后,参学的人日见增多,他于双峰山东冯茂山另建道场,取名东山寺,安单接众。由是其禅法,被称为东山法门。后世称他为禅宗五祖。 七岁时,为四祖道信禅师所遇见。 四祖叹曰:“此非凡童也…….....苟预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 于是就派人跟随他回家,征求他家长的意见,能否让他出家作为道信的弟子。 他的家长欣然同意,并说:“禅师佛法大龙,光被远迩。 缁门俊秀,归者如云。岂伊小骇,那堪击训?若重虚受,因无留吝”。 这样,弘忍就被带到了道信主持的双峰山(又名破头山)道场。 咸亨三年(672),弘忍为觅法嗣,乃命门人各呈一偈,表明自己的悟境。 其时'''上座神秀'''呈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听说之后,亦作偈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将两偈比较,认为慧能的悟境高于神秀,夜里为慧能宣讲《金刚经》大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处,惠能大悟,遂将衣法密传给慧能,命他连夜南归。(弟子有法如、神秀等,皆传化一方,有“十大弟子”之说[3],后传法于六祖慧能。) 唐高宗上元元年(公元674年),弘忍逝世,终年七十四岁。唐代宗谥号大满禅师。 =='''著述编'''== 弘忍得法于道信之后,先后住双峰山和东山寺两地数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曾两次遣使请他到京城,都被他婉拒。高宗仰其德,慕其名,乃送衣、药到山供养。 弘忍的禅学继承道信的思想而来,主要有二依:一依《楞伽经》以心法为宗;二依《文殊师利般若经》的一行三昧。《宗镜录》卷九十七谓弘忍常说:“欲知心要,心是十二部之根本…….....诸佛只楚以心传心,达者印可,更无别法”。由此可见弘忍的禅对心是十分重视的。 据传弘忍有《[[修心要论]]》之作行世,但在历史上《楞枷师资记》的作者净觉不同意。他认为那是别人的伪托,因为弘忍是“不出文记”的。 但是净觉又说他“口说玄理,默授与人”。 这本书很可能是他说的“玄理”,听法的弟子记录,整理成书之后,取名《修心要论》。 不过这也只是推测而已。 弘忍注重的心,不是我们所说的杂染心,而是真心,或称为清净之心。 此心本来清净圆明,只因烦恼所攒,不能显露。习禅的目的,就是要断除烦恼,体证自己的真心,即平常所说的“明心见性”。 中国的禅学,自达摩以来,以《楞伽》印心。 至四祖道信,又增加了一行三昧的修持方法。 弘忍是道信的弟子,他继承了老师的禅学传统,但他又增加了以《金刚经》印心的新内容。这反映禅学在不断地发展。 在生活作风上,弘忍也有创新。在他以前,禅者都是零星散居,一衣一钵、修头陀行,随遇而安。 到了道信、弘忍时代,禅者的生活为之一变,禅徒集中生活,自行劳动,寓禅于生活之中,把搬柴运水,都当作佛事。又主张禅者应以山居为主,远离嚣尘。这种生活的变化,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 后来的马祖道一和百丈怀海,创丛林,立清规,道场选址在深山老林,称道场为“丛林”提倡农禅并重,主张'''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都是受了道信、弘忍禅风的影响。 =='''弟子'''== 中国的禅宗在弘忍时代,进入了一个大发展阶段,学禅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弘忍的门徒数以万计,但是能够弘法的人并不多。 《楞伽师资记》和《历代法宝记》说有十一人,《传灯录》作十三人。圭峰宗密《圆觉经大疏钞》卷三作十人,又说十三人。 各说不同,甚难统一。综合不同的说法,共约二十五人。弘忍临死之前也说到他弟子中能够弘法的人不多。 他对玄蹄说;“吾一生教人无数;好者并亡,后传吾道者,只可十耳”。这十个人,据说就是神秀、智诜、刘主簿、惠藏、玄约、老安、法如、惠能、智德和义方。而在此十人中,最突出和影响最大的是神秀与惠能。 此二人虽然是同一师承;但所传禅法则不尽相同。惠能在南方。其禅法宗《般若》为顿门,神秀在北方,其禅法宗《楞伽》为渐门,世称南能北秀或南顿北渐。后来南禅北移,其方法更为简便,使神秀在北方的神法逐渐失势,南禅进而形成一统的天下。 无论是南禅还是北禅,都是出自弘忍门下发展起来的。由此可见弘忍在中国禅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传位六祖''' 弘忍禅师得法之后,不久开法于黄梅冯茂山,又称东山,手下有十位得意的弟子,包括神秀、惠能、智诜、老安、法如等,其中,又以惠能最为出色。据《楞伽师资记》记载,弘忍禅师入寂于唐高宗咸亨五年(674)二月,春秋七十四。入灭前,他将祖衣传付给六祖惠能大师。 =='''悟道'''== '''悟道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悟道因缘 五祖弘忍大师,俗姓周,蕲州黄梅人。据《五灯会元》卷一记载,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 栽松道人曾经问道于四祖道信(四祖当时正驻锡于破头山):“法道可得闻乎(您宣扬的禅法,我能够听闻吗)?” 四祖回答说:“汝已老,脱(倘或)有闻,其能广化邪?倘若再来,吾尚可迟(等待)汝。” 栽松道人听了,当即离开了四祖,来到河边,正好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讯道:“寄宿得否?” 少女回答说:“我有父兄,可往求之。” 栽松道人说:“诺我,即敢行(只有你同意了,我才敢前往)。” 少女听了,点了点头,于是栽松道人转身策杖走开了。 原来,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 在那个时代,少女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对她极为厌恶,并把她赶出家门。 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生活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她白天在村子里给人当佣人,纺线织布,晚上则随便找一家店铺的屋檐底下过一宿。 这样过了几个月,她终于生下了那个不明不白的孩子。她自己也觉得非常秽气,不吉祥,于是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脏水沟里。 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大吃一惊,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好像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他抱在怀里。 她暗下决心,不管今后受多大的屈辱,一定要把这个孩子抚养成人。 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村里的人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 有一天,周氏带着孩子乞讨,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 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禅师。四祖仔细地端详了一下这个孩子。发现这孩子骨相奇特,感叹道:“这不是个平常的孩子。 细看,三十二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是如果他出家修道,二十年后,他必定会大作佛事,能够继承佛法慧命,堪当众生的依处。” 于是便问小孩:“子何姓?” 小孩道:“姓即有,不是常姓(我有姓,但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问:“是何姓(既不是普通的姓,到底是什么姓)?” 小孩道:“是佛性。” 四祖又问:“汝无姓邪(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道:“性空,故无(姓氏只不过是一个因缘假名,其性本空,所以说无姓)。” '''专理佛法''' 四祖听了,暗自高兴,知道这孩子是个法器,于是命侍者来到孩子的母亲身边,请求她答应让这个孩子出家。 孩子的母亲想起这孩子的身世以及发生在他上的许多奇奇怪怪的事情,知道这一切都是宿世的因缘,于是痛快地答应了四祖的请求,把孩子舍给四祖作弟子。四祖遂给他起了法号“'''弘忍'''”。 弘忍禅师出家后,便住在双峰山,奉事四祖。弘忍禅师性格内向,少言寡语,宽忍柔和。 同学经常欺负他,他也不争辩,泰然处之。 《楞伽师资记》中讲,他“住度弘愍,怀抱贞纯。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役力以申供养,法侣资其足焉。调心唯务浑仪,师独明其观照。四仪(行住坐卧)皆是道场,三业(身口意)咸为佛事。盖静乱之无二,乃语默之恒一。” 意思是说他心量宽宏,慈悲仁愍,纯洁无暇,不谈人是非,在日常生活中,心心在道,行住坐卧,起心动念,无时无处不处在觉照当中,而且经常干苦活重活儿,甘为大众服务。 《[[传法宝记]]》说他“昼则混迹驱使,夜则坐摄至晓,未尝懈倦,精至累年”,白天混迹于大众中,干各种杂活儿,晚上则摄心打坐,通宵达旦,精进修行,经年累月,不曾懈怠。 弘忍禅师的人品、精进和悟性,使他渐渐地成为同道们的学习楷模。道信禅师尚在人世的时候,就有很多人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亲近弘忍禅师,所谓“四方请益”,“月逾千计”。这一点令四祖非常高兴。于是,四祖经常给他开示顿悟之旨,不断地随机钳锤,使他的道行很快地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终于有一天,因缘成熟了,四祖把他的法衣传付了弘忍禅师。 弘忍禅师也就成了中土禅宗的五祖。付法的时候,四祖说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同时,还把自己的弟子全都托付给弘忍禅师。 =='''圣迹'''== 五祖寺始建于唐永微五年(公元654年),唐咸亨三年(672年)建成,由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创建。 五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东12公里的东山,当时称东山寺,后世改称五祖寺。东山,又名冯茂山,海拔八百米,气候宜人,宏伟辉煌的庙宇建筑群就座在山峰之中。 是佛教禅宗五祖弘忍大师说法道场,也是六祖惠能大师得衣之地。它既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又是著名的旅游胜地。 而且在国际上,特别是日本、印度等东南亚国家享有盛誉。寺庙自唐到清十分兴旺,唐宋尤盛,有殿堂楼阁一千多间,僧侣一千多人,先后还出了一百多名高僧。 自建寺以来,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不少的文人骚客前来游览,并留下许多赞美的诗句。 唐代宗赐封弘忍大师为[大满禅师],南唐加封为广化禅师。唐宣宗改赐寺为[真慧禅师],宋黄宗御书[天下祖庭],宋微宗御书[天下禅林],元文宗赐弘忍大师法号为[妙圆普觉禅师],并改赐寺额为[东山五祖寺],简称五祖寺,此名一直沿用至今。 五祖寺建于山腰,亭阁楼台、殿宇僧舍皆为绿树翠竹所遮掩,彼此有重门相通,小路相连,是典型的廊院式布局,极富园林情趣,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意境。 山门内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天王殿、大雄宝殿、麻城殿、真身殿。真身殿后是通天门,门外有石径直通东山主峰白莲峰。麻城殿左右建有圣母殿、观音殿。 麻城殿即毗卢殿,据说它当初是麻城县善男信女出钱出力修建的。 古代交通不便,麻城县又地处大别山区,但他们穿山越岭,将本地生产的砖瓦,一块块、一片片地背到200余公里外的东山。 此情此景感动了黄梅县人,便将此殿称为麻城殿,以资纪念。 真身殿是弘忍圆寂后停放其真身的地方,故称真身殿。真身早已不存,里面只供奉着弘忍的塑像。 真身殿是全寺的主体建筑,画栋雕梁,飞檐翘角,十分雄伟。 善男信女至此,无不顶礼膜拜,以五祖寺 活动照(12张)缅怀先贤。 东册风景优美,古迹众多。 从一天门至白莲峰,长达3公里,游人不仅能感受到“鸟鸣云间树,泉流涧底滩”的清幽意境,而且能欣赏到释迦多宝如来佛塔、十方佛塔、飞虹桥、大满禅师塔、讲经台、授法洞、舍身崖、棋盘石、莲花洞、白莲池等著名景名。 其中,释迦多宝如来佛塔、讲经台和白莲池都与弘忍有关,分别传为他死后的埋骨处、生前的讲授佛法处和手植白莲处。 这些古迹,更是远近闻名,务须驻足观赏,千万不要错过。 由五祖寺折回黄梅后,还可一游四祖寺。四祖寺与五祖寺齐名,是五祖之师四祖道信的讲经说法处。 2006年05月25日,五祖寺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ref>[https://www.sogou.com/sogou?interation=1728053249&interV=&pid=sogou-wsse-7050094b04fd9aa3&ie=utf8&query=%E7%A6%85%E5%AE%97%E4%BA%94%E7%A5%96 禅宗五祖],中国日报网2010年10月4日</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200 宗教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禅宗五祖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