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49.7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礼物经济 的原始碼
←
礼物经济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130/76298ae42c56492aa815947a94dc8a57.jpeg width="35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78769664_100299157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礼物经济'''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一个科技名词术语。 语言文字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这个民族<ref>[https://gov.sohu.com/a/576384522_121165722 中国专门创制文字的民族:千人从辽东迁徙西北,雄霸三百年],搜狐,2022-08-13</ref>过去的文化靠着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ref>[https://www.sohu.com/a/367979643_114731 见证殷商历史 走进中国文字之源],搜狐,2020-01-20</ref>,[[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后秦始皇统一中国,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直至今天。 ==名词解释== 礼物经济指的是提供商品或服务者并没有明确的预期回馈[[对象]],也没有预期回馈的内容,有许多分享行为出自于非制式的习惯。同时,[[礼物]]的施与受之间已转换成一种未明确规定的义务,形成送礼者与收礼者之间的隐晦关系。礼物经济也被认为是一种债务经济,在这种经济中,交易者的目标是尽可能获得最多的礼物债务人,而不像在商品经济中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礼物的施与受,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而是成为一种债生债、利滚利的经济模式。 礼物经济(也称为礼品经济)是一门经济学分支,它探讨的是人们在无偿交换商品和服务时所遵循的一种特殊经济模式。这种模式下,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一方通常并不期望收到直接的回馈或其他形式的报酬。相反,他们参与这些活动可能是出于习惯、社交需要或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中,礼物的给予和接受往往是不成文的义务,形成了送礼者和收礼者之间的隐秘联系。 礼物经济概述 礼物经济可谓渗透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礼物经济”中,除特殊情况外,馈赠礼物是被用来促进社会关系和责任的。市场经济基于物物交换之间的关系而形成,礼物经济则是由相互交换礼物的人之间的关系所构成的。 礼物经济在人类历史中由来已久。曾有学者所描述过,特罗布里恩群岛的原住民驾独木舟在充满危险的海洋中穿越数里,只为交换贝壳项链和臂带。在这一过程中所交易的物品被称为“库拉环”,库拉环本身没有实际用途,但它从其原主人那里获得了重要价值,并带有契约性,象征交易的持续进行。 其它的礼物经济或许包含有用的物品,例如在太平洋西北部的冬季赠礼节盛宴上,首领们以赠送牲口与毛毯的方式来较量各自的威望。与其说这是物质财富的积累,不如说是礼物经济的参与者们用这样的方式来积累社会财富。 虽然在某些情况下,礼物经济可能跟市场经济差别不大,类似于物物交换,但和物物交换不同的是,礼物的馈赠是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互惠主义使得收礼人自愿回馈送礼人的好意。即使有时收礼人并不是情愿回馈,但碍于“面子”、“人情”、“礼貌”等原因,都会决定回馈收礼人。很多人将过节送礼回礼作为一种义务,一种生活习惯。即使有些礼物支出会给家庭的经济带来负担,甚至是为了送礼欠债,人们依旧是乐此不疲。 礼物并不是白给的,但如何回馈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下又各有差异。一位企业家救助一个穷人或许不指望回馈礼物,但他希望获得社会声望。礼物经济的关键是保持赠礼的循环继续,使得总有某个人受惠于另一个人。立即回礼,或者回完全等价的礼物,被认为是彼此间社会关系的终结。 那么,礼物经济只专属于在小范围社会吗?不完全是这样,礼物经济与其它交换市场体系并肩而行。我们自己社会的某些部分也以这种并肩而行的方式运行着。公共场所的活动,像美国的火人节,是一个物物交换和礼物交换的综合性活动,在那里,卖东西换钱是被严格禁止的。在艺术与技术领域中,礼物经济是一种知识产权的替代。艺术家,音乐家,以及开放源代码开发者免费分发他们创作的作品,不图经济利益,只为提升他们的知名度以及建立他们的社会角色。即便在聚餐和节日互送礼物的传统中,也含有某种程度的互惠主义和社会规范。 礼物经济出现的原因 1、建立社会纽带和信任:如果我们帮了邻居的忙,我们可能会觉得邻居会就此感恩,那么以后邻居可能也会帮我们忙。如果我们帮忙时索要货币回报,那么邻居可能就会觉得未来无需回报。《礼物:形式和功能》一书的作者,人类学家Marcel Mauss提出互惠的送礼行为对于维系社会纽带、信任和社区至关重要。 2、非均衡:传统经济学关注市场均衡,关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1983年出版的《礼物》一书的作者Lewis Hyde则认为礼物经济打破了均衡,创造出全新的责任和义务。当我们为别人提供免费的东西时,其他人有一种责任和义务来进行对等的回报。 3、长期社会关系:在一些联系紧密的社区中,最有价值的交易往往是长期的,关乎声誉、信任和社会观念的。提供礼物可以巩固一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获取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规避应承担的责任影响一个人的声誉,进而在长期带来高昂的经济成本。 相互依存的社会:礼物经济更有可能出现在一些较小的且彼此行为相对可见的经济体中。在传统的村落中,如果一个人打破了社会习俗就显得格外突出。而在一个百万人聚集的社会中,一个“占便宜”的人则不会引人注意。 4、纯粹的利他主义:如果我们看到集体中有人需要帮助,哪怕帮助是匿名的,我们可能也会施以援手。并不是我们希望得到回报,而是单纯的认为这件事值得去做。比如我们看见有人无家可归,即使给我们带来麻烦,我们也会给他些食物。 5、慈善提升声誉:在19和20世纪,那些如N.Rockefeller、J.P.Morgan和Andrew Carnegie等非常富有的人捐赠了他们大部分的财富。慈善行为提升了捐助者的声誉。 6、捐助的快乐:传统的经济学家可能会说,如果在某件“对”的事情上我们收获了很大的快乐,我们实际上通过礼物也在最大化我们的效用。人们并不只是在消费产品和服务中得到快乐,我们可能也在无私的行为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學總論]]
返回「
礼物经济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