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6.212.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破窗效应 的原始碼
←
破窗效应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s://www.kfzimg.com/G06/M00/61/89/p4YBAFqctQiAHWm8AACDX3HRBY0180_s.jpg width="230"></center> <small>[https://book.kongfz.com/508937/6264959266/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small> |} 《'''破窗效应'''》,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ISBN:9787108050267。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ref>[http://www.sdxjpc.com/ab/newsdetail.cfm?iCntno=2624#_Toc216617776 历史足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ref>。它的前身是邹韬奋<ref>[http://dangshi.people.com.cn/n1/2021/0917/c436975-32229625.html “出版事业模范”邹韬奋],人民网,2021-09-17</ref>、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 ==编辑推荐== “路西法效应”的提出者菲利普·津巴多1969年进行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本书作者之一犯罪学家·凯林(GeorgeL.Kelling)和政治学家詹姆士·威尔逊(JamesQ.Wilson)首次提出了“破窗效应”理论,即刊于《TheAtlantic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这一心理学理论近年来影响很大。以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又或想象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如果无人清理,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因此破窗理论强调着力打击轻微罪行有助减少更严重罪案,应该以“零容忍”的态度面对罪案。本书由该理论的提出者撰写,以[[纽约]]地铁和美国的街道为例,深入分析了发展了该理论,对犯罪学、管理学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本书有现实意义,内容值得一读。 ==作者介绍== 凯林(George L. Kelling)是罗杰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刑事司法学院教授,和哈佛大学甘乃迪政府学院研究员。他也是[[曼哈顿学院]]的副研究员。凯萨琳.柯尔(Catherine M. Coles)是哈佛大学甘乃迪政府学院的研究助理,目前正在研究社区起诉的发展。他们现居新罕布什尔州汉诺瓦市。 ==参考文献== [[Category:040 類書總論;百科全書總論]]
返回「
破窗效应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