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89.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石佛洞 的原始碼
←
石佛洞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石佛洞</big> ''' |- | [[File:石佛洞.jpg|缩略图|居中|[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石佛洞 性质;六层水平溶洞 发现者;明代和尚园广法师 发现年代;1446年 |} '''石佛洞'''坐落于距城区50公里的[[房山]]南侧西山境内车营村西坡,为我国华北地区少见的一个巨大洞穴系统,是因石灰岩受地下水溶蚀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六层水平溶洞。 ==基本信息== 明代和尚[[园广法师]]于正统十一年(1446年)云游到此发现此洞,同年在洞口西南侧的崖壁上雕刻"[[十王地藏]]"石像,建有寺庙供祭石佛。当时因该洞深奥奇妙,难见洞穴真面目,称为"潜真洞",刻"潜真洞"三字于洞口。又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春三月,在洞内一个大厅中镌造"[[十王教主地藏王菩萨]]"的大理石佛像3尊。此后改潜真洞为"石佛洞",又称"十佛洞"。<ref>[https://baike.so.com/doc/1802799-1906427.html 石花洞] , 360百科 </ref> ==六层水平溶洞== 石佛洞第一层洞长327米;第二层洞长849米,有一条高31米的垂直形管道洞穴与第一层洞穴相通;第三层洞长450米;第四 层约60米;第五层约500米;第六层尚待进一步探测。从第一层洞口到第六层洞底的深度约120米。近年来经过深入的实地查勘,石佛洞的各曾洞穴依次被发现,并证实在第六层之下为一地下河系,可能与相距4000米的"三英洞"同属一条地下河形成的洞穴系统。 石佛洞生存于古生界的奥陶系的石灰岩中。距今约4亿年前,这里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这平坦的浅海环境内沉积了厚层的碳酸岩类可溶性物质并加以压实成为石灰岩。其后受地壳运动几经沧桑的变迁,至7000万年前,华北地区发生了造山运动,[[北京]]西山就此上升成陆地。被抬升为陆地的石灰岩,在雨水和地下水的溶解和沉淀作用下,生成众多溶洞和洞内各种景物,石佛洞系统就是其中之一。近几百万年前以来,因[[北京]]地区的地壳运动具有间歇性震荡的特点,即有时地壳上升,雨水和地下水一般以向下垂直流动为主;有时地壳相对稳定,雨水和地下水则以水平流动向河谷流出,因此在石灰岩中就留下了垂直的和水平的相互交错的洞穴系统。又因地壳上升或稳定的幅度和时间不同,石佛洞不同层次的洞体空间、两层间洞穴的高差也有差异。 现已查明,石佛洞总体是沿一断层的下盘发育,地下水沿断层流动扩大空间的。根据测量,洞内温度常年为11~13℃,与[[北京]]地区的年平均温度相差不大。在地表洞穴的顶部裂缝中冬夏都有空气流动,冬天从洞内喷出的水汽与寒冷的岩石表面接触常形成冰柱;夏天洞内喷出的却是凉风,说明洞内外空气是在交换的。洞内还栖息着大量[[蝙蝠]]和低等动物[[马陆]]。前者是半穴居动物,白天在洞内休息,傍晚开始就外出大量捕食飞虫;后者是全穴居动物,以残存的有机物、蝙蝠粪便和其他动物尸体为食物,因而它们的眼睛逐渐退化,以触角代替眼睛。 石佛洞自最上第一层到底下第六层,按由老到新的发育顺序,洞内堆积物的年龄,大体上也是上老下新依次变化。在总长2500余米的洞穴系统中,洞的宽度自6~8米不等,有的地方仅1米,狭小的仅容一人弯腰通过。全洞有大小支洞60多个,各个支洞也有各种形态的洞厅和通道。 第一层洞内堆积物以高大壮硕的石柱、石塔和石笋为主体,除水塘中目前尚生长着"石莲花"外,细小的化学沉淀物如石花、石枝等十分少见。可见这里的堆积物已经停止生长,并且较为老化。这层洞穴的堆积物虽曾受到过损伤,但仍有"佛堂"、"水帘洞"等6个高大厅堂组成廊道式洞体,有28处形态各异的景点吸引着游客。 第二层洞穴是以"井冈山"中心大厅为枢纽,组成包括东西支洞和光明路支洞在内的观光路线。其中光明路支洞以粗大的[[石柱]]、石塔和雄伟的[[石幔]]称奇,而其他支洞则以细小的[[石花]]、[[石枝]]、鹅管和洁白纯净的[[石笋]]为特点,许多针状或粒状石花仍然处于成长之中。 第三层洞穴以下为封闭式洞穴,对外尚未开放,洞内环境未曾受到干扰,故化学沉淀物最为丰富,色彩也最为艳丽,其中以成片的针状石花和小水池内成串的金黄色方解石结晶的粒状[[石花]]为主体,尤以璀璨晶莹的[[小石花]]最具吸引力。在附近500米长的洞内,四壁一片琅玕,如花似锦、绚丽多姿的石枝,倒影在清澈的水池中;清晰而闪亮、千姿百态的石花有针状和团状,一簇簇,一丛丛,依附在各种堆积物上;雪花状的晶花石毛正延伸生长;还有小巧玲珑的石灯、晶莹含露的鹅管等,把整个洞穴装饰成为地下迷宫和白玉画廊。第三层洞是石佛洞穴系统中最迷人的洞穴,是最有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的宝洞。 第四层洞穴因有大量化学沉淀物堵塞了洞穴通道,因而人可通行的长度不大,洞内的化学沉淀物以粗大壮实的石柱、石笋为主,景物不多。 第五层洞穴的洞壁和洞顶没有化学沉淀物,而以泥土沉积为主,在有水流经过之处,生长有针状石花、穴珠,并有沙滩,位置稍高、常年有水而又不为洪水淹没的水池里却生长着茂盛的白色方解石结晶的粒状石花。在雨季时,这里可能会有洪水的淹没和冲刷,在洪水的主流线两侧沉积有地表带入洞内的沙土,在主流线地区则生长着针状石花,这种石花处于随长随冲、随冲随长的过程中。 ==沉淀物== [[File:石佛洞1.jpg|缩略图|右|300px|[http://pic8.nipic.com/20100621/2163148_003328533247_2.jpg 原图链接][http://www.nipic.com/show/3317755.html 图片来源于呢图网]]] 石佛洞的沉淀物不仅优美动人,而且种类很多,计有30多种形态,如[[鹅管]]、石笋、[[石柱]]、石塔、[[钟乳石]](各种形态均有)、石帘、[[石幔]]、石瀑布、[[边石坝]]、穴珠、[[钙板]]、钙膜、[[卷曲石]]、石花、[[石枝]]、晶花、[[石毛]]、石菊、[[石葡萄]]、石灯和[[石莲]]等,其中最为奇特的是[[石花]]类、月奶石和[[石塔]]。针状石花主要存在于洞内的斜壁和石笋之上,质地纯净透明,呈丝针状向四周伸展,粗者如玉簪,细的如毛发,性脆易折断。它们或呈片状、团状、簇状紧贴洞壁,或呈帽状戴于石笋上。对于它们的形成,科学家尚未定论,但多数人认为是洞穴空气中含有碳酸钙微粒的过饱和气溶胶,其胶粒的直径相当于一滴水直径的一千万分之一,这种微细的质点呈胶体状悬浮于空气中,一旦它们与其他物体相遇时,就附着其上,碳酸钙就分离出来,并结晶为文石或方解石,由此不断的依附、分离,结晶而成向不同方向延伸的针状石花。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毛细管水的渗析作用,即由饱和水中的碳酸钙经过结晶而成晶体,毛细管水的渗析作用不受地球重力的制约,随机地向任何方向伸展。粒状石花形态也极为复杂,有结晶坚硬的,也有质地松软的和葡萄状的方解石晶体。这种粒状石花多分布在洞壁斜坡上和石帘的中下部,外表呈金黄色方解石小晶体,有的以灰华物加厚,染有一层红色土的薄壳。这种粒状石花,多是由滴水飞溅后的水珠中析出碳酸钙而成的。因为含过饱和水的水滴冲击地面,在分散为小水珠时,二氧化碳就被释放出来,而水珠中的碳酸钙就析出沉淀下来,然后再发生结晶作用,成为粒状石花。又因为从裂缝中下渗的滴水有时带有粘土物质,故粒状石花的纯度不是很高,往往带有粘土,很少有白色的结晶体。在第二、三层洞穴中还可以发现月奶石和石莲花,是一种乳白色浆状塑体,也有干燥呈粉末状。月奶石的成因至今鲜为人知,有人认为它是未结晶的过饱和溶液;也有人认为它是细菌作用的有机酸沉淀物。 ==三英洞== 石佛洞已开放为旅游洞穴,每年吸引着大量中外游客。如果与相距4000米的三英洞相通,又可为首都增添一个游览胜地。三英洞主洞长1200米,支洞长400米,一共五层,洞内景色奇绝,堆积物千姿百态,晶莹洁白,闪闪发光,熠熠生辉。三英洞若能相继开放,则将展示北京地下绝妙的"仙境",也可显示我国北方洞穴系统发育的特点。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石佛洞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