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10.6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睦鄰運動 的原始碼
←
睦鄰運動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D6A4AB;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睦鄰運動''' </p> |- |<center><img src="https://www.itsfun.com.tw/images/25/a9/n5GcuMmY4QTYkJzMkFWM3YjNxkTMwQ3Lt92Yuc2cthWcuw2cz5SMw9yL6MHc0RHa.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itsfun.com.tw/%E7%9D%A6%E9%84%B0%E7%B5%84%E7%B9%94/wiki-8704524-4185504 圖片來自itsfun] </small> |} '''睦鄰運動'''(Settlement movement)是一個[[社會運動|社會改革運動]],起源於19世紀後半的[[英國]],在1920年代於英國和[[美國]]達到高峰。大幅影響近代的[[社會福利]]與[[社會工作]]的發展,是今日[[社區工作]]的先聲。主張受教育的志願服務者和窮人住在相同地方共同生活,並領導鄰里改革和提供教育與服務。<ref>[https://www.itsfun.com.tw/%E7%9D%A6%E9%84%B0%E7%B5%84%E7%B9%94/wiki-8704524-4185504 睦鄰運動],itsfun</ref> ==起源== 睦鄰運動最初是由英國[[牛津大學]]畢業生丹尼生(Edward Denison)所啟發,他在畢業後特別去了解貧困和勞動階級的痛苦,意識到僅僅是進行慈善活動和施捨是不夠的,而是需要以「好的教育」來促進勞動階級的社會正義與培養領導人才。 同樣也是牛津大學的畢業生,倫敦東區白教堂的巴涅特教士(Canon Samuel Augustus Barnett),受到丹尼生影響,他向牛津與劍橋大學投書,描述貧窮與惡劣生活環境的情景,並且說明可能如何幫助他們。大學生受到他的呼籲,用行動付出服務,在倫敦東區建立並維持「睦鄰之家」,1884年被命名為[[湯恩比館]](Toynbee Hall),以紀念曾在此服務的牛津學者湯恩比([[阿诺尔德·汤因比]])。 ==發展== 睦鄰運動很快傳播到其他大城市,從英國傳到歐洲本土,再傳到美國。在美國,睦鄰運動被更進一步地運用到其他領域,包含改善公共衛生、工作環境、住宅、教育等等。其功能也不斷擴大,例如盲人閱讀服務、小額貸款、社會聯誼、貧民法律服務、兒童俱樂部等等。貧窮者可以藉由獲取知識和技能提高生活水準,獲得社會支持與友誼。 ==工作方法== 巴涅特認為,進行睦鄰工作的第一件事就是獲取該地區的詳細知識,了解該地人口結構、生活情況以及需求。睦鄰工作者和當地居民互相討論解決當地問題的辦法,服務工作者和居民的地位是平等的,形成實務工作的原則。強調鄰里和團體的互動也成為社會工作中團體工作方法的基礎。 ==影響== 睦鄰工作一大重要成果便是提高國家對貧窮的認識,許多睦鄰工作者後來也成為推動國家社會福利政策的重要人物,例如英國福利國家的創建者:[[贝特丽丝·韦伯]]、Robert L. Morant等人。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政府組織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睦鄰運動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