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91.200.1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皂质芦荟 的原始碼
←
皂质芦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皂质芦荟</big> ''' |- | [[File:皂质芦荟001.jpg|缩略图|居中|[https://img2.lrgarden.com/flower_pic/p300/148/52/1000023188_1000000744_1471668660.jpg 原图链接][https://tw.gardenmanage.com/plant/1000000744-1000003902.html 来自 多肉百科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學名:皂質蘆薈 <br> *別稱:斑紋蘆薈<br> *二名法:Aioe saponaria<br> *界:植物界<br> *门:被子植物门<br> *纲:单子叶植物纲<br> *目:天门冬目<br> *科:阿福花科<br> *亚科:阿福花亚科<br> *族:芦荟族<br> *属:芦荟属<br> *分布区域:[[非洲]]<br> |} '''皂质芦荟''' <ref>{{cite web|url=https://kknews.cc/zh-tw/home/93lxlrj.html|title=皂质芦荟|date=|work=每日頭條}}</ref>皂質蘆薈鬚根系,無莖,葉簇生於基部,呈螺旋狀排列,葉呈半直立或平行狀。其葉汁如肥皂水,十分滑膩。皂質蘆薈變種較多,如廣葉皂質蘆薈,葉上有白色條斑、紋理清楚,葉片寬大,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其叶汁如肥皂水,十分滑腻。皂质芦荟变种较多,如广叶皂质芦荟,叶上有白色条斑、纹理清楚,叶片宽大,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簡介== 茎杆短<ref>{{cite web|url=http://www.nuanhua.com/luhui/111112.html|title=皂质芦荟|date=2009-04-12|work=暖花}}</ref>,绿叶长达50厘米左右稍向下弯,叶上有美丽的白色斑条纹,纹理清楚,叶片宽大肉质厚,含凝胶质较多,药性缓和,在民间常作药用,但在药典中没有记载。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皂质芦荟的形态特点是,茎高30cm左右,叶片比木芦荟大。耐寒性较强,地下有发达的葡匐茎,可用于繁殖新植株用。 ==生长环境== 喜温暖、耐高温、不耐寒冷、喜光、耐旱、不耐阴、忌积水等生活习性。 生长的最低温度一般在10℃—12℃之间,低于10℃时生长基本停止。在0℃—5℃之间,虽然不会发生冻害,但低温冷害对芦荟植株的损害也十分明显,特别是持续数天的低温冷害,可使芦荟部分叶片生长衰弱,容易感染各种病害,发生软腐现象,甚至根部发生腐烂,造成芦荟植株大面积死亡。当温度低于0℃以下时,芦荟的细胞内部就会发生结冰现象,彻底破坏芦荟的[[原生质]]和[[细胞结构]],造成损伤,从而发生冻害,受害部位萎蔫死亡。 草芦荟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35℃,此时是芦荟进行光合作用的最佳温度。芦荟对高温具有较强的抵抗力和适应性,在我国云南元江高温干热河谷地区,42℃的高温时有发生,但芦荟在那里依然生长良好。 草芦荟喜光,光照充足时,芦荟植株生长茁壮、叶片肥厚、叶色墨绿;光照不足时,植株表现细弱、叶片较薄、叶肉不肥、叶色浅淡。但光照过多、过强会使芦荟处于半休眠状态或停止生长,尤其在苗期会使叶片变紫色或变干皱。 因此,在生产上对新定植的芦荟幼苗进行适当遮阴,可缩短缓苗期,对促进芦荟幼苗植株的生长很有好处。同时,不同波长的光线对芦荟生长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红光和橙光有利于碳水化合物的合成,蓝光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短波光、蓝紫光和紫外线能抑制茎的生长,紫外光则有利于维生素的合成。 芦荟在进行[[同化作用]]的过程中,吸收最多的是红光、橙光,其次是黄光,而蓝紫光的作用效率较低。因此在散射光下生长的芦荟会产生细长的变态现象。 草芦荟对干旱具有极强的忍耐和抵抗力,如将芦荟拔起放在阴凉处,完全不供应水分,半年内重新把它栽到地里,恢复水分正常供应,它又可以重新发根生叶。但是,保持适宜的水分供应仍然是芦荟正常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 不同的生育时期,芦荟对水分的要求不完全相同。苗期芦荟叶面积少,蒸腾小,需要水分较少,但根系比较弱小,在土壤中分布较浅,对水分变化非常敏感,保持土壤湿润十分重要。 成株期芦荟对水分需求量增加,此时根系分布较广,吸收水分的能力也增加。但无论在芦荟的苗期还是成株期,土壤水分过多,甚至积水,对芦荟的生长都非常不利。因为土壤中水分过多,必然造成土壤空气的不足,轻则使芦荟的根系受到损伤,重则造成整个芦荟植株死亡。 因此,在阴雨潮湿的季节或排水不好的情况下生长的芦荟很容易发生叶片萎缩、叶根腐烂甚至死亡的现象。对芦荟来说,水分过多造成的危害,远远超过水分不足即干旱引起的危害,所以有芦荟“怕湿不怕干”的说法,这与芦荟起源于干旱地区是有密切关系的。 ==分布范围== 在我国华南、西南、华东的部分地区可露地栽培,其他地区均需温室栽培。要求排水较好的沙质壤土。 皂质芦荟原产于非洲的热带、亚热带荒漠地区,这一地区的主要气候特征是高温、干燥、降水稀少。 ==主要价值== '''用于美容''' 皂草芦荟的叶汁如肥皂水一样,十分滑腻;叶片薄,其上花纹和斑点极多。皂草芦荟也未被载入药典,但被证明外用治疗[[风湿症]]效果很好,新鲜叶汁也有一定护肤作用。 '''室内观赏''' 皂质芦荟有许多变种,如广叶皂质芦荟,主要用于观赏,叶上有白色条斑,纹理清楚,叶片较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成份介绍== 芦荟凝胶成份<br> [[木质素]]、[[芦荟酸]]、[[皂素]]、蒽醌、芦荟素、[[肉桂酸醌]]、芦荟苷大、芦荟大黄素、异芦荟苷、大黄素、蒽、酚、大黄根酸、 蒽Resistannol<br> 维生素<br> 维生素B1、[[叶酸]] 、[[维生素B2]]、维生素C③烟酰胺、[[维生素E]]、[[维生素B6]]、 维生素A胆碱、(B-胡萝卜素)<br> 无机元素<br> Ca<br> 单糖和粘多糖<br> 纤维素、aoldonentose、[[葡萄糖]]、L-鼠李糖、苷露糖、术糖<br> 酶<br> [[氧化酶]]、[[脂酶]]、[[淀粉酶]]、Aliinase、过氧化氢酶<br> 必需氨基酸<br> 赖氨酸、[[亮氨酸]]、苏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br> ==起源== 芦荟原产于非洲热带干旱地区,一般来说,芦荟被作为原产于非洲的植物。芦荟分布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据调查,在印度和马来西亚一带、非洲大陆和热带地区都有野生芦荟分布。在我国 云南元江地区,也有野生状态的芦荟存在。 到目前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关于芦荟的最早记载,是古代埃及的医学书《艾帕努斯·巴皮努斯中所记录的,考古发现在埃及芦荟被放置在金字塔中木乃伊的膝盖之间。 书中不仅记载 了芦荟对腹泻和眼病的治疗作用,还有包含了芦荟的多种处方。这部书写于公元前1550年,也就是说,在迄今3500年前芦荟就已经被当作药用植物了。此我们可以推测,早在五千年前,埃及民间人们对芦会的利用应该更早一些。这之后,可能是由于马可多利亚帝国,芦荟被传到了欧洲。公元前1世纪,[[罗马皇帝]]的御医蒂俄斯可利蒂斯著有医书《[[克利夏本草]]》,书中有针对不同病症使用芦荟的具体处方,并把芦荟称作为万能药草。 另外,在《新约圣经》中也记载了,人们埋葬耶稣的时候,将香根芹与芦荟混合以后涂在其身体上。 芦荟的效用,此后在欧洲得到了广泛的承认,12世纪时被记载于德国的药局方里了,这也是芦荟首次在一个国家的法令里得到承认。在这以后,芦荟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了中国。在中国,人们把它称为“芦荟”被称为中医医祖的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里也出现了芦荟。在这部书中芦荟不仅仅被认作是有用的植物,而且还有“色黑、树脂状”的记载,据此可以推断,当时中国所使用的是从欧洲传来的、将汁熬干形成的块状物。 芦荟传到日本是在镰仓时期或室町时期,人们把它称为芦荟(注:日本人称之为阿罗艾),由此可见日本的芦荟是从中国传来的。但是,这时的芦荟大概指的是柯普芦荟,也就是说,芦荟最初不是作为植物,而是作为药品传到日本来的。这一点可以在江户时期贝原益轩所著《[[大和本草]]》,小野兰山著《[[本草纲目启蒙]]》里得到证实,这些书里有关芦会的插图,大都是想象中的样子。另外,在这一时,葡萄牙的传教期士也将芦荟带到了日本 ,据说这就是木剑芦荟。这以后随着基督教的布教,芦荟在全国得到普及,有些地方用芦荟的根部繁殖法使之得到了推广。 到了明治时期,也因为学习了德国医学等原因,日本的医疗制度开始完善,并制定了日本药局方。虽然芦荟很早就被载入了药局方,但并没有立刻在民间得到普及,像现在这样作为民间药物得以广泛利用,还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开始的。 战后,世界各地的学者开始发现芦荟的药理作用。而且与日本气候风土 相适应的品种木剑芦荟与芦荟费拉都具有超如意的病理效果,这一点被证明以后,芦荟终于用作药草得到了日本人普遍的 承认。尤其是昭和44年(公元1971年,日本医学学者发现了芦荟对癌症有抑制作用以来,人们对芦荟的热情便迅速高涨起来了。 这以后,芦荟还拥有了一个家喻户晓的名称“不需要医生”,由此,芦荟在民间成了为广大民众所承认的医疗权威。 ==用途== 芦荟最早见于《开宝本草》,现世界上品种多达300种以上,但主要药用品种是百合科植物库拉索芦荟(aloe vera L.)、好望角芦荟(aloe ferox Mill.)和斑纹芦荟(aloe vera L.var.chinaensis(haw.)berg)三种。芦荟的叶、花、根均可入药,尤以叶中的汁液经浓缩加工的制成品(芦荟干块)即为芦荟的药用品。 在我国古代,应用芦荟治疗疾病已相当流行,关于芦荟的药用价值和治疗作用,在古书《药性论》、《海药本草》、《开宝本草》、《本草图经》、《得配本草》、《本草再新》中均有详细记载。 芦荟苦寒,入肝、心、脾经。主要成分分为芦荟大黄素甙、异芦荟大黄素甙、芦荟甙等。具有泻下通便、清肝泄热、消疳杀虫的功效,用于治疗热结便秘、小儿惊痫、疳热虫积、癣疮、痔瘘、萎缩性鼻炎、瘰疬。 从80年代开始,芦荟的多种疗效和神奇功效,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瞩目,被视为治病强身的“灵仙之药”。如:在美国,用芦荟治皮炎;在前苏联,用芦荟治肺结核;在埃及,用芦荟治皮脂外溢;在日本,用芦荟叶子的活性物质制成消毒剂,用于清洁污染,阻止真菌生长。芦荟被誉为“家庭急救药箱”......,曾掀起过一股“芦荟热”的浪潮。 芦荟之所以能够医治多种疾病,受到医药界的高度重视,决非偶然,这是与芦荟的化学成份有关的。研究工作者已从芦荟属植物中检出18种[[微量元素]]、11种游离氨基酸、21种有机酸、维生素、缓激肽、蒽醌类、酚类、甙类、糖类等70余种成份,但根据现代研究分析表明,芦荟的主要化学成份分为6大类。 '''蒽醌类化合物'''<br> 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芦荟中主要有机活性成份是羟基蒽醌类衍生物,包括芦荟素、芦荟泻素、芦荟霉素、阿劳辛(aloesin)、芦荟熊果甙等。 芦荟所含蒽醌类化合物的种类和数量,在不同的品种、栽培条件、收获时期都会有较大变动,特别是在不同的芦荟品种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另外,芦荟所含蒽醌类物质多少也与栽培条件和采收季节有着密切关系,所以,不同的季节和不同产地的芦荟药效略有差异是正常的现象。 '''糖类'''<br> 这里是指芦荟所含的葡萄糖、甘露糖以及由它们组成的多糖。芦荟叶肉中的粘液主要成份是甘露聚糖,这是一种线的多糖聚合物,不同种的芦荟所含葡萄糖和甘露糖的比例不同,但葡萄糖和甘露糖都连接成线性聚合物,此外,也发现在一些芦荟品种的叶肉汁液中含水量有少量的阿拉伯糖和鼠李糖。过去医药界认为芦荟主要是蒽醌类物质起主要作用,科学研究者对芦荟多糖在提高人类免疫力方面的作用有了极大的重视。有资料报道,芦荟多糖对于癌症和艾滋病的防治有良好作用,主要就是通过提高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面发挥其功能的。 '''氨基酸'''<br> 对芦荟所含氨基酸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芦荟含有丰富的精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等,在芦荟的新鲜叶汁中发现了人体所必需且不能被人体自身合成的8种必需氨基酸。由于芦荟氨基酸组成比较平衡,所以有人称誉芦荟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保健食品。 '''脂类及有机酸'''<br> 通过鉴定,已知的芦荟中脂类成份有:类异戊二烯、[[烷烃]]、[[脂肪酸]]、脂类及甾醇类物质。芦荟中已知的有机酸包括琥珀酸、苹果酸、乳酸等。研究观察表明,芦荟中的有机酸含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夏季芦荟中有机酸含量有普遍增高的趋势。 '''矿物质'''<br> 迄今为止,发现芦荟中有几十种矿物质元素,包括硅、铝、镁、钙、锰、钴、钛、铬、铜、磷、钠、锌、镍、钒和银等,已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产地来源的芦荟,所含的[[矿物质]]的量也不尽相同。 '''其它成份'''<br> 在日本,有人从芦荟中提取出缓激肽酶、乳酸镁,在英国,则从芦荟中分离出素碱。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芦荟中新的化学成份也将会不断地被发现。 由于这些成份都可单独或配合发挥相乘的效果,所有具有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例如芦荟泻素具有高度的健胃、整肠作用,而且能提高新陈代谢,使肌肤保持美丽。芦荟熊果甙对烫伤具有疗效,它可以防止肌肉组织瘢痕化,迅速使皮肤组织恢复原状。如果再加上阿劳辛(aloesin)的功效,将可发挥相乘效果,对烫伤的治疗非常有效。 芦荟肉质部分含有粘答答的粘液,它主要是由芦荟熊果甙构成的,据说这种成份除了可以预防皮肤老化外,对胃及[[十二指肠]]等的[[溃疡]]、[[粘膜]]溃烂也能发挥功效。 Aloesin具有搞菌作用及搞霉作用,可以治疗因水疱所引起的[[白癣菌]]。 目前在芦荟成份中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aloctin A、B,根据研究报告显示,它含有制癌效果。 ==視訊== {{#evu: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taX5mTStR8 |alignment=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健康资讯-5种可以吃的芦荟}}<br>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375 植物分類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皂质芦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