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8.205.9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白族扎染技艺 的原始碼
←
白族扎染技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白族扎染技艺</big>''' |- |<center><img src=https://so1.360tres.com/t0108df33ee732628ac.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8968346&sid=9296479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白族扎染技艺 批准时间;2006年5月20日 非遗级别;国家级 遗产编号;Ⅷ-26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地区;云南省大理市 张什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ref>[http://www.wenwuchina.com/article/201715/287687.html 白族扎染技艺_非物质文化遗产_传统手工技艺] , 中国文物网 2017-04-11 </ref> 扎染古称"绞缬",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纺织品染色技艺。扎染一般以棉白布或棉麻混纺白布为原料,染料主要是植物蓝靛(云南民间俗称板兰根)。 2006年5月20日,白族扎染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大理地区就有染织之法。 [[唐贞元]]十六年,南诏舞队到长安献艺,所着舞衣"裙襦鸟兽草木,文以八彩杂革"即为扎染而成。 明清时期,洱海白族地区的染织技艺已到达很高水平,出现了染布行会,明朝洱海卫红布、清代喜洲布和大理布均是名噪一时的畅销产品。 近代以来,大理染织业继续发展,周城成为远近闻名的手工织染村。 ==工艺特征== 大理白族扎染工艺由手工针缝扎,用植物染料反复浸染而成,产品不仅色彩鲜艳、永不褪色,而且对皮肤有[[消炎保健]]作用,克服了现代化学染料有害人体健康的副作用。 大理喜洲白族妇女在图案艺术、古代结扎技法和现代印染工艺相结合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展了彩色扎染这种新的手工印染技术。彩色扎染突破了传统单色扎染色调的局限,强调多色的配合和色彩的统一。利用扎缝时宽、窄、松、紧、疏、密的差异,造成染色的深浅不一,形成不同纹样的艺术效果。 在一些白族地区,一种称为"[[反朴法仿扎染]]"的工艺制品正应运而生。反朴法仿扎染是在古代扎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像扎染而非扎染,像泼画而非泼画,图案花纹兼有扎染与泼画之风格的新工艺。其特点是在扎染工艺上省去了扎结这一工序,图案花纹色晕层次更为丰富,呈现出错杂融浑、斑斓厚重的色彩效果。彩色扎染和反朴法仿扎染具有同曲异工之妙,能产生朦胧流动的风格和回归自然的美,更好地表现物像,增添艺术魅力。 随着市场需求的扩大,[[大理扎染]]的图案也越来越复杂和多样化,起码有数百种之多,而且各种尺寸大小都有,衍生出[[扎染包]]、[[扎染帽]]、[[扎染衣裙]]等琳琅满目的工艺品。 ==工艺流程==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作扎染的工艺过程:"'撷'撮采线结之,而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刷图案]]、绞扎、[[浸泡]]、染布、[[蒸煮]]、晒干、[[拆线]]、漂洗、[[碾布]]等,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扎花,原名扎疙瘩,即在布料选好后,按花纹图案要求,在布料上分别使用[[撮皱]]、[[折叠]]、[[翻卷]]、[[挤揪]]等方法,使之成为一定形状,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地缝合或缠扎,将其扎紧缝严,让布料变成一串串"疙瘩"。 扎染用的布料过去完全采用白族自家手工织的较粗的白棉土布,由于土布已较少,主要用工业机织生白布、包装布等布料,吸水性强,质地柔软。先由民间美术设计人员根据民间传统和市场的需要,加上自己一定的创作,画出各式各样的图案,由印工用刺了洞的蜡纸在生白布上印下设计好的图案,再由村里的妇女将布领去,用细致的手工按图案缝上,再送到扎染厂或各家染坊。 扎花是以缝为主、缝扎结合的手工扎花方法,具有表现范围广泛、刻画细腻、变幻无穷的特点。 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浸染到一定的程度后,最后捞出放入清水将多余的染料漂除,晾干后拆去缬结,将"[[疙瘩]]"挑开,熨平整,被线扎缠缝合的部分末受色,呈现出空心状的白布色,便是"[[花]]";其余部分成深蓝色,即是"[[地]]",便出现蓝底白花的图案花纹来,至此,一块漂亮的扎染布就完成了。"花"和"地"之间往往还呈现出一定的过渡性渐变的效果,多冰裂纹,自然天成,生动活泼,克服了画面、图案的呆板,使得花色更显丰富自然。 浸染采用手工反复浸染工艺,形成以花形为中心,变幻玄妙的多层次晕纹,凝重素雅,古朴雅致。 ==传承保护== ===传承意义=== 大理白族扎染显示出浓郁的民间艺术风格,一千多种纹样是千百年来白族历史文化的缩影,折射出白族的民情风俗与审美情趣,与各种工艺手段一起构成富有魅力的大理白族织染文化。 ===传承人物=== [[张仕绅]],男,1941年8月22日出生。2007年6月,张仕绅入选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大理市申报。项目名称:白族扎染技艺。 [[段银开]],女,1975年出生。2018年5月,段银开入选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云南省大理市申报。项目名称:白族扎染技艺。 ===保护措施=== 2012年,国家级白族璞真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多方筹集资金近400万元,修建白族民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形式的扎染博物馆,收集、整理几经失传的扎染传统图样1800多张、模板3600多块、传统扎染品700余件。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大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所获得"白族扎染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国际影响=== 2016年9月6--14日期间,在[[纽约]]百老汇大道和44街路口,"世界的十字路口"的[[纽约]]时代广场[[美国]]广播公司(ABC电视台)巨型大屏幕播放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公益项目15秒宣传片中,代表着白族扎染技艺的由[[张肇达]]与"妈妈制造"的白族、彝族妈妈们,以纯植物染料联名创作的具有东方符号的公益产品--全手工扎染围巾在宣传片中被展示。 ===重要活动=== 2013年4月6日-4月10日,由文化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系列活动在[[陕西西安]]大唐西市举行,[[云南白族]]扎染技艺以传承人现场技艺演示及实物、图文相结合等展陈方式被展示。 == 相关视频 == <center> {{#iDisplay:j0187b5t8xl|480|270|qq}} <center>白族扎染制作技艺</center> </center> == 参考资料 ==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返回「
白族扎染技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