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5.72.16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町名改正 的原始碼
←
町名改正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1920px-臺南市町名調圖.jpg|thumb|1916年9月所公布的台南市町名]] '''町名改正''',是指[[行政區]]重編的町名變更。在[[台灣]]專指各大都市在[[台灣日治時期]]實施的行政區劃改革,本質為移植[[內地 (大日本帝國)|日本內地]]的一連串措施,將台灣自明清時期以來的線性街道命名方式,改為日本特有的[[町 (行政區劃)|町]]。1919年4月首先在[[臺南市 (州轄市)|臺南市]]實施,1920年實施[[台灣市制|市制]]後,依序在[[台北市 (州轄市)|台北市]]、[[高雄市 (州轄市)|高雄市]]、[[臺中市 (州轄市)|台中市]]、[[基隆市 (州轄市)|基隆市]]、[[嘉義市 (州轄市)|嘉義市]]、[[新竹市 (州轄市)|新竹市]]、[[屏東市 (州轄市)|屏東市]]實施町名改正。 另外,除了上述實施町名改正的城市,在一些規模較小的市街也公布町名,但其僅是地方的通稱,並非正式的行政區劃。 ==概述== 「町名改正」並非只是將舊的街庄名稱改為町名,而是[[台灣總督府]]在市街的現代化之後,將大都市的市區部分重新劃定行政區,並將新行政區以日式的「町」命名,與郊區的「[[大字 (行政區劃)|大字]]」一樣,同時具有「戶籍」與「地籍」上的單位名稱。町下以數字分「[[丁目]]」,丁目下設「番號」。 台灣的這套町名在[[二戰]]結束由[[國民政府]]接收台灣後結束使用,臺灣改用道路門牌作為戶籍使用,町名區劃則純粹在地籍上使用,並將町改名為段、大部份町名更名。詳見[[地號]]。 ==町名一覽== ===台北市=== {{see also|臺北市 (州轄市)}} [[大正]]9年(1920年)9月台北市制施行。大正11年(1922年)3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64町。 *[[台北市舊町名一覽]] ===基隆市=== [[File:2560px-Keelung map 1933.jpg|thumb|基隆市街圖]] {{see also|基隆市 (州轄市)}} 大正13年(1924年)基隆市制施行。[[昭和]]6年(1931年)10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28町,分別為[[高砂町 (基隆市)|高砂町]]、[[旭町 (基隆市)|旭町]]、[[觀音町]]、[[寶町 (基隆市)|寶町]]、[[西町 (基隆市)|西町]]、[[明治町 (基隆市)|明治町]]、[[大正町 (基隆市)|大正町]]、[[昭和町 (基隆市)|昭和町]]、[[仙洞町]]、[[堀川町]]、[[瀧川町]]、[[福德町]]、[[元町]]、[[玉田町]]、[[雙葉町]]、[[天神町]]、[[田寮町]]、[[東町 (基隆市)|東町]]、[[壽町 (基隆市)|壽町]]、[[幸町 (基隆市)|幸町]]、[[綠町 (基隆市)|綠町]]、[[曙町 (基隆市)|曙町]]、[[義重町]]、[[日新町 (基隆市)|日新町]]、[[入船町 (基隆市)|入船町]]、[[真砂町]]、[[濱町 (基隆市)|濱町]]、[[社寮町]]。 ===新竹市=== {{see also|新竹市 (州轄市)}} 昭和5年(1930年)1月新竹市制施行。昭和10年(1935年)8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15町,分別為[[榮町 (新竹市)|榮町]]、[[東門町 (新竹市)|東門町]]、[[旭町 (新竹市)|旭町]]、[[田町 (新竹市)|田町]]、[[錦町 (新竹市)|錦町]]、[[花園町 (新竹市)|花園町]]、[[南門町 (新竹市)|南門町]]、[[新興町 (新竹市)|新興町]]、[[黑金町 (新竹市)|黑金町]]、[[西門町 (新竹市)|西門町]]、[[住吉町 (新竹市)|住吉町]]、[[宮前町 (新竹市)|宮前町]]、[[表町 (新竹市)|表町]]、[[北門町 (新竹市)|北門町]]、[[新富町 (新竹市)|新富町]]。 ===台中市=== [[File:1920px-臺中市通稱町名.jpg|thumb|1916年臺中市通稱町名]] {{see also|臺中市 (州轄市)}} 大正5年(1916年)11月3日公佈30町,分別為[[橘町 (臺中市)|橘町]]、[[綠川町 (臺中市)|綠川町]]、[[榮町 (臺中市)|榮町]]、[[大正町 (臺中市)|大正町]]、[[寶町 (臺中市)|寶町]]、[[錦町 (臺中市)|錦町]]、[[新富町 (臺中市)|新富町]]、[[柳町 (臺中市)|柳町]]、[[初音町 (臺中市)|初音町]]、[[若松町 (臺中市)|若松町]]、[[末廣町 (臺中市)|末廣町]]、[[旭町 (臺中市)|旭町]]、[[村上町 (臺中市)|村上町]]、[[利國町 (臺中市)|利國町]]、[[幸町 (臺中市)|幸町]]、[[明治町 (臺中市)|明治町]]、[[千歲町 (臺中市)|千歲町]]、[[壽町 (臺中市)|壽町]]、[[老松町 (臺中市)|老松町]]、[[敷島町 (臺中市)|敷島町]]、[[木下町 (臺中市)|木下町]]、[[有明町 (臺中市)|有明町]]、[[曙町 (臺中市)|曙町]]、[[花園町 (臺中市)|花園町]]、[[楠町 (臺中市)|楠町]]、[[櫻町 (臺中市)|櫻町]]、[[高砂町 (臺中市)|高砂町]]、[[干城町 (臺中市)|干城町]]、[[新高町 (臺中市)|新高町]]、[[川端町 (臺中市)|川端町]]。大正9年(1920年)9月台中市制施行。大正15年(1926年)2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31町,新增[[梅枝町]]。 ===嘉義市=== [[File:KagiMap1931.jpg|thumb|1931年嘉義市街實測圖]] {{see also|嘉義市 (州轄市)}} 昭和5年(1930年)1月嘉義市制施行。昭和7年(1932年)1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17町,分別為[[新高町 (嘉義市)|新高町]]、[[山下町 (嘉義市)|山下町]]、[[宮前町 (嘉義市)|宮前町]]、[[東門町 (嘉義市)|東門町]]、[[朝日町 (嘉義市)|朝日町]]、[[檜町]]、[[北門町 (嘉義市)|北門町]]、[[元町]]、[[南門町 (嘉義市)|南門町]]、[[堀川町]]、[[玉川町]]、[[榮町 (嘉義市)|榮町]]、[[西門町 (嘉義市)|西門町]]、[[新富町 (嘉義市)|新富町]]、[[黑金町 (嘉義市)|黑金町]]、[[末廣町 (嘉義市)|末廣町]]、[[白川町 (嘉義市)|白川町]]。 ===臺南市=== {{see also|臺南市 (堡里)|臺南市 (州轄市)}} 大正5年(1916年)11月3日公佈<ref>台南廳告示第93號</ref>,大正8年(1919年)4月1日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31町,為臺灣最早實施者。翌年(1920年)9月實施市制,分別為[[旭町 (臺南市)|旭町]]、[[壽町 (台南市)|壽町]]、[[竹園町 (臺南市)|竹園町]]、[[北門町 (臺南市)|北門町]]、[[東門町 (臺南市)|東門町]]、[[清水町 (台南市)|清水町]]、[[高砂町 (台南市)|高砂町]]、[[開山町]]、[[緑町 (台南市)|綠町]]、[[幸町 (台南市)|幸町]]、[[錦町 (台南市)|錦町]]、[[白金町]]、[[末廣町 (台南市)|末廣町]]、[[南門町 (臺南市)|南門町]]、[[大宮町 (臺南市)|大宮町]]、[[泉町 (台南市)|泉町]]、[[西門町 (臺南市)|西門町]]、[[濱町 (臺南市)|濱町]]、[[大正町 (臺南市)|大正町]]、[[花園町 (台南市)|花園町]]、[[本町 (台南市)|本町]]、[[明治町 (台南市)|明治町]]、[[臺町]]、[[老松町 (臺南市)|老松町]]、[[寶町 (台南市)|寶町]]、[[福住町 (臺南市)|福住町]]、[[永樂町 (臺南市)|永樂町]]、[[入船町 (臺南市)|入船町]]、[[港町 (臺南市)|港町]]、[[田町 (台南市)|田町]]、[[新町]]。 ===高雄市=== [[File:1920px-打狗市區配置町名規劃圖.jpg|thumb|1912年打狗公佈的15個町名]] {{see also|高雄市 (州轄市)}} 打狗最初於1912年公佈15個町名,大正13年(1924年)高雄市制施行,大正14年(1925年)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14町。 *[[高雄市舊町名一覽]] ===屏東市=== [[File:1280px-阿緱街町名區畫.jpg|thumb|1918年阿緱街公佈的15個町名]] {{see also|屏東市 (州轄市)}} 大正7年(1918年)阿緱街公佈15個町名,分別為[[黑金町 (屏東市)|黑金町]]、[[千歲町 (屏東市)|千歲町]]、[[幸町 (屏東市)|幸町]]、[[本町 (屏東市)|本町]]、[[榮町 (屏東市)|榮町]]、[[綠町 (屏東市)|綠町]]、[[北町]]、[[若松町]]、[[大宮町 (屏東市)|大宮町]]、[[小川町 (屏東市)|小川町]]、[[南町 (屏東市)|南町]]、[[末廣町 (屏東市)|末廣町]]、[[富士見町 (屏東市)|富士見町]]、[[楠町 (屏東市)|楠町]]、[[新町 (屏東市)|新町]]<ref>{{Cite web|title=阿緱街町名命名ノ件|url=http://ds3.th.gov.tw/ds3/app000/list3.php?ID1=00006508012|accessdate=|author=|date=1918|format=|publisher=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language=}}</ref>。昭和8年(1933年)12月屏東市制施行,昭和14年(1939年)4月實施町名改正,市區劃分成21町,廢除南町、末廣町、富士見町、楠町、新町,新設[[田町 (屏東市)|田町]]、[[大和町 (屏東市)|大和町]]、[[干城町 (屏東市)|干城町]]、[[旭町 (屏東市)|旭町]]、[[清水町 (屏東市)|清水町]]、[[昭和町 (屏東市)|昭和町]]、[[瑞穗町 (屏東市)|瑞穗町]]、[[大武町]]、[[柳町 (屏東市)|柳町]]、[[竹園町 (屏東市)|竹園町]]、[[隼町 (屏東市)|隼町]]。 == 通稱町名 == === 馬公街 === [[File:1920px-媽宮街井位置圖.jpg|替代=|缩略图|媽宮街通稱町名]] {{see also|馬公街}} 媽宮街在1897年即劃設5町,分別為[[宮內町 (馬公街)|宮內町]]、[[北町 (馬公街)|北町]]、[[東町 (馬公街)|東町]]、[[南町 (馬公街)|南町]]、[[西町 (馬公街)|西町]]。 === 臺東街 === [[File:1280px-卑南市區改正計畫面.jpg|缩略图|台東街通稱町名]] {{see also|臺東街}} 卑南街在1918年公布町名,當時有兩個方案,分別為方案一:相良町、上町、仲町、濱町;方案二:[[北町 (臺東街)|北町]]、[[新町 (臺東街)|新町]]、[[寶町 (臺東街)|寶町]]、[[榮町 (臺東街)|榮町]]、[[南町 (臺東街)|南町]]。後來由方案二勝出<ref>{{Cite web|title=台東廳卑南市區改正計畫圖|url=http://ds3.th.gov.tw/ds3/app000/list3.php?ID1=00006508014|accessdate=|author=|date=1918|format=|publisher=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language=}}</ref>。 === 臺南市 === 臺南市於1937年擴張都市計畫,在市區外圍設立[[白川町 (台南市)|白川町]]、[[青葉町]]、[[伏見町]]、[[水道町 (台南市)|水道町]]、[[若竹町 (台南市)|若竹町]]、[[乃木町 (台南市)|乃木町]]、[[汐見町]]、[[昭和町 (台南市)|昭和町]]。 === 花蓮港市 === {{see also|花蓮港市}} 花蓮港是於1940年設25個使用「町名」的區,分別為[[南濱區]]、[[北濱區]]、[[入船區]]、[[黑金一區]]、[[黑金二區]]、[[黑金三區]]、[[連雀區]]、[[稻住一區]]、[[稻住二區]]、[[稻住三區]]、[[稻住四區]]、[[稻住五區]]、[[福住一區]]、[[福住二區]]、[[舊新港一區]]、[[舊新港二區]]、[[有明區]]、[[千石區]]、[[水上區]]、[[米崙一區]]、[[米崙二區]]、[[米崙三區]]、[[豐川區]]、[[佐倉區]]、[[宮下區]]。 === 宜蘭市 === {{see also|宜蘭市 (州轄市)}}昭和16年(1941年)11月,宜蘭市劃分為11個使用「町名」的區,包括[[昭和町 (宜蘭市)|昭和町區]]、[[本町 (宜蘭市)|本町區]]、[[宮前町 (宜蘭市)|宮前町區]]、[[文武町 (宜蘭市)|文武町區]]、[[富士町 (宜蘭市)|富士町區]]、[[錦町 (宜蘭市)|錦町區]]、[[榮町 (宜蘭市)|榮町區]]、[[旭町 (宜蘭市)|旭町區]]、[[北町|北町區]]、[[東町|東町區]]及[[南町|南町區]]。昭和18年(1943年)4月,11區整併為7區,包括本町區、幸町區、錦町區、旭町區、川端町區、曙町區及富田町區。1941年減為15區。 === 彰化市 === {{see also|彰化市 (州轄市)}}彰化市於1941年,在市內劃設38個町,分別為[[宮前町 (彰化市)|宮前町]]、[[東榮町 (彰化市)|東榮町]]、[[本町 (彰化市)|本町]]、[[幸町 (彰化市)|幸町]]、[[千歲町 (彰化市)|千歲町]]、[[湳尾町]]、[[大埔町]]、[[旭町 (彰化市)|旭町]]、[[大和町 (彰化市)|大和町]]、[[坑子內町]]、[[西榮町]]、[[南末廣町]]、[[北末廣町]]、[[富田町 (彰化市)|富田町]]、[[新富町 (彰化市)|新富町]]、[[平和厝町]]、[[水尾町]]、[[表町 (彰化市)|表町]]、[[泉町 (彰化市)|泉町]]、[[東春日町]]、[[西春日町]]、[[楠町 (彰化市)|楠町]]、[[大竹第一町]]、[[大竹第二町]]、[[番社町]]、[[阿夷町]]、[[牛稠子町]]、[[寶廍町]]、[[牛埔子町]]、[[渡船頭町]]、[[柴坑子町]]、[[山腳町]]、[[快官町]]、[[竹蒼町]]、[[石碑坑町]]、[[田中央町]]、[[新高町 (彰化市)|新高町]]、[[春日町 (彰化市)|春日町]],為最具台灣本地風土的町名。 ==町名由來== 町名有源自[[年號]]、知名[[總督]]、傳統街庄名稱、地標、地理景觀或取祥瑞之意命名等。以下列舉部分町名的由來。 ===移植和風地名=== *大和町:源自日本古稱[[大和]]。 *敷島町:源自日本別名{{link-jp|敷島|敷島}}。 *大宮町:境內有[[神社]] *其他:寶町、旭町、幸町、錦町、末廣町、榮町、[[梅枝町|梅ヶ枝町]] ===人物姓名=== *明治町、大正町、昭和町、伏見町:[[天皇]]年號或[[皇族]]宮號。 *樺山町、乃木町、兒玉町、佐久間町、明石町:歷代[[總督]]。 *開山町:開山聖王([[鄭成功]]) ===傳統地名=== *高砂町:源自台灣舊稱[[高砂]]。 *義重町:源自基隆義重橋街。 *田寮町:源自基隆[[田寮港]]。 *社寮町:源自基隆[[社寮]]。 *上奎府町、下奎府町:源自臺北[[奎府社]]。 *新高町:源自[[新高山]]。 *哨船町:源自哨船頭。 *鹽埕町:源自[[鹽埕埔]]。 ====地名轉化==== *白金町:源自臺南市打銀街 *竹園町:源自臺南市西竹圍 ===地理位置=== *表町、本町、榮町:鬧區、商業區。 *旭町:位於市區東方(旭日東升之意) *入船町、港町、湊町:位在港口一帶。 *濱町、川端町:位在河濱、河岸一帶。 *堀江町、堀川町:位在圳道邊。 *花園町:公園一帶。 *山下町:位在山腳下。 *大宮町、宮前町:神社所在地或附近。 *北門町、東門町、南門町、西門町:鄰近城門。 *龍山寺町、開山町、文武町:源自[[艋舺龍山寺|龍山寺]]、[[延平郡王祠|開山王廟]]、[[文武廟]]。 *黑金町:黑金,鐵之意。鐵道或車站一帶<ref>劉澤民,《臺灣市街町名改正之探討─以臺灣總督府檔案相關資料為範圍》,《臺灣地名研究成果學術研討會》頁123至236,2008,國史館臺灣文獻館</ref>。 ==參考== <references /> [[Category:台灣日治時期建築]]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Link-jp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See also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Hatnote 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Labelled list 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町名改正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