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5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瓜子黄杨 的原始碼
←
瓜子黄杨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瓜子黄杨007.jpg|thumb|right| [https://ss3.bdstatic.com/70cFv8Sh_Q1YnxGkpoWK1HF6hhy/it/u=2373292556 原图链接] [http://www.gongxiao8.com/mk/hgmhwp/ 图片来自功效网] ]] '''瓜子黄杨'''又称黄杨、千年矮,黄杨科常绿灌木或小乔木。树干灰白光洁,枝条密生,枝四棱形。叶对生,革质,全缘,椭圆或倒卵形,先端圆或微凹,表面亮绿色,背面黄绿色。 ==基本信息== 学名:Buxus microphylla Sieb. et Zucc. 科属:黄杨科,[[黄杨属]]。 ===形态特征=== 树种特征: 花簇生叶腋或枝端,4~5月开放,花黄绿色。葫果卵圆形。 该属尚有雀舌黄杨,叶匙形或倒披针形,表面深绿色,有光泽;[[珍珠黄杨]],常绿、灌木,叶形,有光泽。以上两种树姿优美,均为制作盆景的珍贵树种。<ref>[https://haokan.baidu.com/v?vid=6579651364024119537&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瓜子黄杨盆景日常打理] </ref> <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2142801820702392&wfr=spider&for=pc 瓜子黄杨] </ref> ===地理分布=== 黄杨产我国中部各省区,海拔1300米以下山地有野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多有栽培。喜光,亦较耐阴,适生于肥沃、疏松、湿润之地,酸性土 、中性土或微碱性土均能适应。萌生性强,较耐修剪。 ==主要害虫== 黄杨绢野螟 近几年随着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黄杨类绿化树种的引进与普及,黄杨绢野螟在多地严重暴发,使绿化工作蒙受重大损失,城市环境受到污染,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其防治,控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一、'''分布及危害''' 黄杨绢野螟属于鳞翅目、螟蛾科,分布广泛。近几年在我市发生及危害不断加重,全国也有多地报道其暴发。其主要危害黄杨科植物,如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大叶黄杨、小叶黄杨、朝鲜黄杨以及冬青、卫矛等植物,其中又以瓜子黄杨和雀舌黄杨受害最重。以幼虫食害嫩芽和叶片,常吐丝缀合叶片,于其内取食,受害叶片枯焦,严重的街道被害株率50%以上,甚至可达90%,暴发时可将叶片吃光,造成黄杨成株枯死,影响市容,污染环境。 二、'''形态特征''' 1、成虫:体长14—19mm,翅展33—45mm;头部暗褐色,头顶触角间的鳞毛白色;触角褐色;下唇须第1节白色,第2节下部白色,上部暗褐色,第3节暗褐色;胸、腹部浅褐色,胸部有棕色鳞片,腹部末端深褐色;翅白色半透明,有紫色闪光,前翅前缘褐色,中室内有两个白点,一个细小,另一个弯曲成新月形,外缘与后缘均有一褐色带,后翅外缘边缘黑色褐色。 2、卵:椭圆形,长0.8—1.2mm,初产时白色至乳白色,孵化前为淡褐色。 3、幼虫:老熟时体长42—6mm,头宽3.7—4.5mm;初孵时乳白色,化蛹前头部黑褐色,胴部黄绿色,表面有具光泽的毛瘤及稀疏毛刺,前胸背面具较大黑斑,三角形,2块;背线绿色,亚被线及气门上线黑褐色,气门线淡黄绿色,基线及腹线淡青灰色;胸足深黄色,腹足淡黄绿色。 4、蛹:纺锤形,棕褐色,长24—26mm,宽6—8mm;腹部尾端有臀刺6枚,以丝缀叶成茧,茧长25—27mm。 三、'''发生规律''' 1、生活史:该虫在山东1年3代,以第3代的低龄幼虫在叶苞内做茧越冬,次年4月中旬开始活动危害,然后开始化蛹、羽化,5月上旬始见成虫。越冬代整齐,以后存在世代重叠现象,10月份以三代幼虫开始越冬。各代(越冬代除外)各虫态平均历期:卵9天,幼虫26天,蛹8天,成虫9天;幼虫一般5—6龄,越冬代则为9—10龄。 2、主要习性:成虫多在傍晚羽化,次日交配,交尾后第2日产卵,卵多产于叶背或枝条上,多块产,少数散产,每卵块3—13粒,每雌产卵123—219粒;成虫昼伏夜出,白天常栖息于阴蔽处,性机警,受惊扰迅速飞离,夜间出来交尾、产卵,具趋光性。幼虫孵化后,分散寻找嫩叶取食,初孵幼虫于叶背食害叶肉;2—3龄幼虫吐丝将叶片、嫩枝缀连成巢,于其内食害叶片,呈缺刻状,3龄后取食范围扩大,食量增加,危害加重,受害严重的植株仅残存丝网、蜕皮、虫粪,少量残存叶边、叶缘等;幼虫昼夜取食危害,4龄后转移危害;性机警,遇到惊动立即隐匿于巢中,老熟后吐丝缀合叶片作茧化蛹。 四、'''综合防治''' 黄杨绢野螟是一种为害逐步加重的危险性园林害虫,是黄杨类植物上的恶性害虫,应引起警惕,注重防治。对其防治需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原则,搞好检疫,注重人工防治,并适时合理用药。 1、加强检疫:该虫寄主仅限于黄杨科,且成虫飞翔力弱,远距离传播主要靠人为的种苗调运,因此搞好检疫,杜绝害虫随苗木调运而扩散,可有效控制该虫蔓延危害。 2、搞好人工防治:(1)冬季清除枯枝卷叶,将越冬虫茧集中销毁,可有效减少第二年虫源。(2)利用其结巢习性在第一代低龄阶段及时摘除虫巢,化蛹期摘除蛹茧,集中销毁,可大大减轻当年的发生危害。(3)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诱杀:在成虫发生期于黄杨科植物周围的路灯下利用灯光捕杀其成虫,或在黄杨集中的绿色区域设置黑光灯等进行诱杀。 3、合理用药:用药防治仍是控制该虫的重要应急措施。搞好虫情测报,适时用药,用药防治的关键期为越冬幼虫出蛰期和第1代幼虫低龄阶段,可用20%灭扫利乳油2000倍液、2.5%功夫乳油2000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倍液等有机磷农药,还可推广使用一些低毒、无污染农药及生物农药,如阿维菌素、BT乳剂等。喷药应彻底,对下部叶片也不应漏喷。 4、保护利用天敌:对寄生性凹眼姬蜂、跳小蜂、百僵菌以及寄生蝇等自然天敌进行保护利用;或进行人工饲养,在集中发生区域进行释放,可有效地控制其发生危害。 瓜子黄杨叶枯病 1. 症状 病叶初期先变黄,黄色部分逐渐变褐色坏死。由局部扩展到整个叶脉,呈现褐色至红褐色的叶缘病斑,病斑边缘波状,颜色较深。病键交界明显,其外缘有时还有宽窄不等的黄色浅带,随后,病斑逐渐向叶基部延伸,直至整个叶片变为褐色至灰褐色。随后在病叶背面或正面出现黑色绒毛状物或黑色小点。 2. 病原及发病规律 该病的病原菌有三种:属于半知菌亚门的Alternariaalternata;属于子囊菌亚门的Glomerellacingulata;其无性阶段为Colletotrichymsp;属于半知菌亚门的Pestalotiaginkgo病原菌以菌丝体与孢子在病落叶等处越冬。次年,条件适宜,6月初苗木即开始发病,大树于7月开始发病,8~9月为发病盛期,到10月发病较缓慢。 瓜子黄样的叶枯病,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1:2:200倍波尔多液或50%退菌特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锌600倍液,视病情,隔15~20天,喷2~3次 五. '''繁殖技术''' 瓜子黄扬的繁殖可用两种方法.1,是用有性繁殖,即采用播种的方法.2是采用无性繁殖的方法,即采用扦插(或曰插条)的方法进行繁殖. 播种繁殖: 瓜子黄扬的播种,一般是在春季进行.可用条播或苗床播两种方法.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播种方法.播种前,首先要对种子进行杀菌消毒处理.可用多菌灵或百菌清稀释50倍液后,浸种1小时,稍凉即可播种. 扦插繁殖: 瓜子黄扬的扦插,是该品种繁殖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方法,首先是做插床.插床用土,最好用油沙土或细河沙.并要用敌克松或五碌硝基苯进行杀菌处理,插床要高出地面10-15厘米,并做平整以备用.再就是备插条.插条要求长10-15厘米,顶端要留有一片完整的叶片,其余全部剪掉,基部要剪成马蹄型,可边剪边插.如果是在大棚内做的插床,要用遮阴网遮去50%的光照,用干插法即可,间距15毫米.行距20毫米,插完后,立即用喷壶喷一遍透水,两小时后,再用一袋"植物金水"兑10公斤清水的比例液喷灌一遍.并每隔两天喷灌一遍,连喷五遍,保持插床湿润,一般一个半月即可生根.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瓜子黄杨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