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30.12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辛笛 的原始碼
←
王辛笛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游戏</big>''' |- |<center><img src=https://i01piccdn.sogoucdn.com/eefc3907f8cfa769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www.nkzx.cn/mediaFocusDetail.do?id=4899&isMobile=1 来自南开中学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王辛笛''',原名馨迪。[[诗人]]。(1912~2004.1.8)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193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1936年至1939年,在英国爱丁堡大学英国语文系进修。回国后,任[[暨南大学]]、光华大学[[教授]]<ref>[https://m.bendi5.com/mingren/16829.html 王辛笛 ],本地屋, 2022-02-10</ref>,中华全国文艺协会[[上海]]分会秘书,诗歌音乐工作者协会上海分会负责人。1948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建国后,历任上海烟草工业公司、上海食品工业公司副经理<ref>[https://www.sohu.com/a/197608352_99934792 名人与淮安美食 | 王辛笛:蟹黄汤包 ],搜狐, 2017-10-12</ref>,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著有诗集《珠贝集》《手掌集》《辛笛诗稿》。妻子徐文绮是民国名媛。三女儿王圣珊也是英语翻译。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作协第四届理事、上海分会副主席 出生日期----1912年 别 名 ---- 王馨迪 出生地点----天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诗人 逝世日期----2004年1月8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代表作品----珠贝集 ==个人履历== 1931年,考入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洋文学。 ===三十年代=== 1936年,和弟弟辛谷合出第一本诗集《珠贝集》,是其三十年代前期诗歌创作的一次小结,其中有写于1934年8月的成名作《航》,以及读者传诵的其他诗篇,如《夜别》《印象》《生涯》《冬夜》《告别》《二月》《潭柘》《丁香、灯和夜》等。 ===留学时期=== 1936年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英国文学。远离故国亲人,孤身负笈异域,浓重的乡愁经审美经验的升华化作了诗行,构成这个时期的作品,即二十余首《异域篇》。这些诗作是辛笛诗风成熟的标志,脍炙人口的篇章有《挽歌》《秋天的下午》《月夜之内外》《对照》《巴黎旅意》《杜鹃花和鸟》《再见,蓝马店》《刈禾女之歌》《狂想曲》《门外》等,这一组诗有的发表在《大公报》文艺副刊上,有的应邀寄给戴望舒主编的《新诗》等刊物上。后来收入《手掌集》中的"异域篇"里。 ===回国以后=== 1939年秋二战爆发前夕回国,入光华大学、暨南大学任教授,讲授莎士比亚和英美诗歌。抗战胜利后, 1946年~1948年是辛笛文学活动和诗歌创作颇为活跃的几年,他除当选为中华全国文艺协会理事兼秘书外,还担任了美国文学丛书编委,《姿》《月光》等仍保持着三十年代的婉约蕴藉的特点,同时创作了一些现实题材与现代诗艺有机融合的作品,如《夏日小诗》《手掌》《寂寞所自来》《逻辑》《憔悴》等。 ===美国考察=== 1947年冬,辛笛因公去美国作短期考察,在这期间写下的《海上小诗》《熊山一日游》《甘地的葬礼》《尼亚加拉瀑布》和回国后写下的《风景》《山中所见--一棵树》《夕语》等大多发表在《诗创造》二十世纪《中国新诗》上。正是经《诗创造》、主要在《中国新诗》上逐渐形成八十年代被称为"九叶"诗派的诗人群体,辛笛是其中的年长者。辛笛在四十年代后期发表的诗作后来收入《辛笛诗稿》的"手掌篇"中。在那几年里,辛笛还为《大公报》的"出版界"周刊专栏写了十余篇文章,介绍英美新书、辞典、评价诗集等,均收入1948年12月出版的《夜读书记》一书。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王辛笛徐文绮喜结良缘(1940年)</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012/560a944f38434f1b99f40d84910f307f.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197608352_99934792 来自 搜狐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解放以后=== 1949年5月上海解放,6月底辛笛入选上海代表团,赴北京出席全国第一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回到上海后,他转入工业战线工业,直接投身于新生活和社会实际,决心对新事物从头学起,以促进个人诗风的进一步转变,开始了他新诗创作的第二个沉默期。 1957年5月至1962年间,辛笛发表过《陕北道情》等三首新诗,一扫以前的风格,变得朴实无华,琅琅上口。八十年代辛笛迎来诗歌创作的新生。1981年他与八位诗友结集出版的《九叶集》重现四十年代现代诗歌的风采, "九叶"诗派由此定名。此后,他接连出版三本诗集《辛笛诗稿》(1983年)、《印象·花束》(1986年)、香港版《王辛笛诗集》(1989年),收入了1976年至1986年十年间创作的百余首新作。与友人合集出版的除《九叶集》(1981年)外,还在香港出版了《八叶集》(1984年)。从未回过祖籍故乡的辛笛连续两年踏上淮安故土,创作了《在淮安故里出席〈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逝世四百周年纪念会感赋三绝句》《淮安家乡烹饪杂咏》。 ===七十年代以后=== 从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他的散文写作也源源不断,《忆西谛》《旧书梦寻》《叶公超二三事》《雪泥印趣》《怀念靳以》《展履何处不牵情》《我和西方诗歌的因缘》《〈槐聚诗存〉读后》等等,终于在1998年结集出版散文新集《琅轘偶拾》。 ==所获荣誉== 1995年辛笛在上海和老作家施蛰存、柯灵一同获得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颁发的敬慰纪念奖<ref>[https://www.tsinghua.org.cn/info/1951/18224.htm 做人第一 写诗第二——记著名诗人辛笛 ],清华校友网, 2012-10-16</ref>。 ==作品== 诗集《珠贝集》(光明印刷局1936年) 《手掌集》(上海星群出版公司1948年) 《手掌集》(上海书店影印1988年) 《手掌集》(加导读和附录台湾大雁书店1989年) 《手掌集》(加附录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 《辛笛诗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 《印象·花束》(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 《王辛笛诗集》(香港专业出版社1989年) 旧体诗集《听水吟集》(香港翰墨轩出版社2002年) 诗合集《九叶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 《八叶集》(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4年) 散文集《夜读书记》(上海森林出版社1948年) 《夜读书记》(另加续记重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琅轘偶拾》(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校对翻译作品《尼古拉斯·尼克尔贝》(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主编有《20世纪中国新诗辞典》(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 ==参考来源== [[Category:诗人]] [[Category:作家]] [[Category:企业管理人物]]
返回「
王辛笛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