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6.250.14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曾 的原始碼
←
王曾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王曾</big> ''' |- | [[File:57abe8fa2bc55.jpg|缩略图|居中|[http://i.qulishi.com/uploads/yszt/201608/57abe8fa2bc55.jpg 原图链接] [http://www.qulishi.com/renwu/wangzeng/ 来自趣历史]]]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small>'''北宋名相、诗人'''</small> |- | align= light| '''字 号''' :字孝先 '''民 族''' :汉族 '''别 称''' :王沂公、王文正 '''爵 位''' :沂国公 '''官 职''' :资政殿大学士、左仆射、判郓州 '''追 赠''' :侍中 '''谥 号''' :文正 '''出 生 地''' :青州益都 '''出生时间''' :978年12月27日 '''去世时间''' :1038年12月21日 '''主要成就''' :连中三元,计逐权臣丁谓 |} <p style="text-indent:2em;">'''王曾'''({{bd|978年|12月27日|1038年|12月12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名相、诗人。<br> * 王曾少年孤苦,善作文辞。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发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 * 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后罢知青州。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 宝元元年(1038年),王曾去世,年六十一。获赠侍中,谥号“文正”。有《王文正公笔录》。 * 王曾著作颇丰,有文集57卷及《九域图》3卷、《契丹志》1卷、《王文正公笔录》1卷。清代四库馆臣称《王文正公笔录》“所言多确凿可据,向为史家所重”。 <ref>清·纪昀等·《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四十·子部五十》 </ref>此外,王曾曾参与删定、校定、编纂《景德农田敕》5卷、《祀汾阴仪注》、《导河形势图》、《十道图》、《圣政录》、《御集》300卷等。 == 人物生平 == === 早年经历 === *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王曾生于青州益都县兴儒乡秀士里(今山东省青州市郑母镇)。其祖上为太原王氏一脉,于唐末五代时避难居于青州益都,遂定居于此。 * 王曾八岁而孤,由叔父王宗元抚养成人。他才思敏捷,自少勤奋学习,曾拜同里张震为师,自此有擅长作诗文之名。<ref>《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少孤,鞠于仲父宗元,从学于里人张震,善为文辞。</ref> === 状元入仕 === * 咸平五年(1002年),王曾中殿试第一名,他此前在发解试、省试中亦为第一,因而成为“连中三元”之人。当时著名文学家[[杨亿]]见到王曾所作之赋后,赞叹说:“这是辅佐帝王的人才。”金殿传胪后,王曾被授予将作监丞,向叔父王宗元报喜。他信中写道:“曾今日殿前,唱名忝第一,此乃先世积德,大人不必过喜。”后升任济州通判。被召回京后,召试学士院,宰相寇准对王曾感到很惊奇,特地让他在政事堂考试,其后授职秘书省著作郎、直史馆、三司户部判官。 * 景德元年(1004年),“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之间派遣特使聘问,国书上称辽为北朝,宋自称南朝。王曾认为:“称契丹的国号就足够了。”因使者已经出发,最终没有更改。 * 后升任右正言、知制诰兼史馆修撰。当时各地都上奏祥瑞出现,王曾入朝进对时,真宗向他谈及此事。王曾劝真宗不要居功自骄。等到真宗开始“东封西祀”、大建玉清昭应宫时,臣下都不敢劝谏,王曾却上奏五大害用以劝谏。前例任用郎中之职判大理寺,真宗想重新沿用这一官制,特地任命王曾任此职。并且对王曾说:“刑狱,是国家的一项重要制度,如今将以此职委屈你了。”王曾叩头致谢。赐钱三十万,于是请求自己征召幕僚,并作为一项规定。又升任翰林学士。真宗曾于晚上坐在承明殿,召王曾应对许久,退朝后,真宗派内侍告诉王曾说:“朕十分想见你,因此来不及身着朝服见你,请不要以为朕慢待你。” * 王曾其后主管审刑院。以往对于违背制书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被判罚服劳役两年,王曾请求只对接受皇帝亲自下诏者才予以判刑。不久有违制者,王曾于是以过失论处。真宗说:“按你所说,这样就没有违反制书的人了。”王曾说“:天下之大,又怎能人人都知道皇帝的诏令,像陛下所说,也不再有犯过失罪的人了。”真宗领悟了,最后依从了王曾的建议。<ref>《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知审刑院。旧违制无故失,率坐徒二年,曾请须亲被旨乃坐。既而有犯者,曾乃以失论。帝曰:“如卿言,是无复有违制者。”曾曰:“天下至广,岂人人尽晓制书,如陛下言,亦无复有失者。”帝悟,卒从曾议。</ref> === 入朝拜相 === * 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王曾升任尚书主客郎中,后又知审官院、通进银台司、勾当三班院。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九月,以右谏议大夫为参知政事。 * 天禧元年(1017年)九月,因受宰相[[王钦若]]排挤陷害,罢为尚书礼部侍郎、判都省,次年离京出知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南)。民间曾谣传有妖像飞帽一样飘来飘去,到了晚上就抓人,从京师以南,人们都为此害怕。王曾下令晚上打开里门,有胆敢说妖者马上逮捕,最终没有妖怪。后又调镇天雄军(今河北大名西北),至天禧四年(1020年)八月复任参知政事,迁官吏部侍郎兼太子宾客。 * 乾兴元年(1022年),真宗病重,刘皇后执掌朝政,太子[[赵祯]](即后来的宋仁宗)虽然在资善堂听事,但一切都由刘后决断,朝廷内外都为此而担忧。王曾悄悄对外戚钱惟演说:“太子年幼,不是皇后执政就不能立法。加恩太子,那么太子安定;太子安定,也就是安定了刘氏。”钱惟演认为王曾说得有理,便将此事告诉刘后。 * 真宗驾崩后,王曾奉命入殿起草遗诏称:“以明肃皇后辅立皇太子,权(代理之意)听断军国大事。”宰相丁谓让他去掉“权”字。王曾不允,坚持刘太后只能代理国政。 * 仁宗即位后,王曾升任礼部尚书。大臣们议论太后上朝的仪式,王曾请求按照东汉旧例,太后坐在仁宗的右边,垂帘奏事。丁谓却想仁宗只在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接见大臣,大事则由太后召见辅臣断定,不是大事就让入内押班雷允恭传奏禁中,决定可由雷允恭下达。王曾反对,丁谓不听。不久,[[雷允恭]]犯罪被杀,[[丁谓]]也由此而获罪。从此以后两宫垂帘,辅臣上奏议事都依照王曾的建议。 * 丁谓罪行开始败露时,任中正说:“丁谓受到先帝的关照和托护,虽然有罪,请按照刑律定罪时考虑他的功绩。”王曾说:“丁谓因不忠诚获罪于宗庙,还有什么可商议的呢?”这时真宗刚驾崩,朝廷内外一片争辩喧闹,纷乱不已,王曾面容严肃,神态庄重,朝廷将王曾作为重要大臣加以依靠。七月,获授中书侍郎兼任原职,同时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会灵观使。 * 天圣三年(1025年),王钦若去世。七月,王曾以门下侍郎兼户部尚书、昭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玉清昭应宫使。王曾认为仁宗刚即位,应当亲近儒生并以他们为师,于是召集[[孙奭]]、[[冯元]]在崇政殿讲学。 * 天圣四年(1026年)夏,天降大雨。众人纷纷传言汴河决口,将要发生水灾,京师百姓都十分害怕,打算向东逃窜。仁宗询问王曾的意见,王曾说:“黄河决口的奏报并没有传来,这只是民间流传的蛊惑人心的话罢了,不值得忧虑。”之后果如王曾所料。陕西转运使设置醋务,实行专营来获利,又陈请将这种办法推广至全国,王曾请求罢除此法。 * 王曾为人严整稳重,每次入朝觐见仁宗,陈述事情的利害得失,都详细切中事理,许多人受他推荐而被朝廷提拔,他特别厌恶侥幸受宠之人。仁宗问王曾说:“等到臣僚请对,许多都是想得到一官半职。”王曾说:“只要陛下抑制投机钻营者崇尚恬静,这样就有升官难而降职容易的人了。”大臣[[曹利用]]嫉妒王曾官级比他高,仁宗下诏让曹利用位在王曾之上,舆论对此有非议。其后王曾再次升职,在举行谢恩仪典时,曹利用仍想让自己排在王曾之上,阁门不敢裁决。仁宗与太后坐在承明殿久等,吩咐按爵位高低依次序进见,阁门惶恐不知所措,王曾大声看着阁门说:“只需报告说宰臣王曾等告谢便可。”次序定下后,曹利用愤愤不平。到曹利用因事而犯罪时,太后大怒,王曾反而替曹利用辩解。太后说:“爱卿曾经说曹利用强行蛮横,如今又为什么要替他辩解呢?”王曾说:“曹利用一直依仗皇恩,臣下因此曾经以理驳斥他,现在曹利用被加以大恶之名,臣下并不知道。”太后稍稍息怒,最后对曹利用从轻发落。 * 最初,太后受册封时,将御驾大安殿,王曾坚决反对,到长宁节给太后祝寿时,只在便殿恭敬地进行庆典。太后的左右姻亲之家请求王曾通报求见太后,王曾往往加以制裁和压制,太后更加不悦。天圣七年(1029年),玉清昭应宫失火,刘太后借机将王曾贬知青州。天圣九年(1031年),以彰德军节度使再知天雄军,契丹使者来往此地,都收敛行径,不敢喧哗生事。百姓称颂其政绩,为他画像、立生祠以纪念。 *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崩,仁宗亲政,拜王曾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河南府(今河南洛阳)。 * 景祐元年(1034年)八月,为枢密使、吏部尚书。 * 景祐二年(1035年)二月,拜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 * 最初,参知政事[[吕夷简]]待王曾十分恭敬,王曾亦极力推荐他任相。等到吕夷简位在王曾之上后,便常独断专行,王曾无法忍受,议论中双方意见不一,王曾便请求朝廷罢免吕夷简。仁宗疑惑地问王曾说:“你也有不足之处吗?”这时外面纷纷传言秦州知州王继明贿赂吕夷简,王曾因此请求罢免吕夷简,仁宗以此问讯吕夷简,王曾与吕夷简在仁宗面前辩论不休。王曾说自己也有过错,于是与吕夷简一起被罢官,在景祐四年(1037年)四月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之衔判郓州(今山东东平)。<ref>《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初,吕夷简参知政事,事曾谨甚,曾力荐为相。及夷简位曾上,任事久,多所专决,曾不能堪,论议间有异同,遂求罢。仁宗疑以问曾曰:“卿亦有所不足邪?”时外传知秦州王继明纳赂夷简,曾因及之。帝以问夷简,曾与夷简交论帝前。曾言亦有过者,遂与夷简俱罢,以左仆射、资政殿大学士判郓州。</ref> === 病逝郓州 === * 宝元元年(1038年)冬,大星坠落在王曾住所,他的侍从左右惊恐地告诉他此事。王曾说:“一个月后就知道后果了。”次月,王曾罹患疥症,同年十一月十四日(12月21日),王曾在任上逝世,享年六十一岁(《隆平集》作六十)。仁宗为之辍朝二日,追赠侍中,谥号“文正”。 <ref>《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宝元元年冬,大星晨坠其寝,左右惊告。曾曰:“后一月当知之。”如期而薨,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ref> * 宝元二年(1039年)十月,王曾葬于郑州新郑县临济乡,由[[富弼]]主理丧事,宋祁为其撰写墓志铭。 * 皇祐年间(1049年-1054年),仁宗亲篆王曾碑首为“旌贤之碑”,又改临济乡为“旌贤乡”。大臣获赐碑篆,自王曾开始。 * 宋英宗嘉佑八年(1063年),王曾名列第一,与吕夷简、曹玮得以配享宋仁宗庙庭。 * 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二十四功臣神像于昭勋阁,王曾位列其中。 === 后世纪念 === * 明宪宗成化五年(1469年),青州知府李昂奏请建立名贤祠,以祭祀王曾等十三位有惠政的青州知府。 * 清世宗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王曾与历代功臣四十人从祀历代帝王庙。<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84279/abe5Im57xLmdALLKqTjPDIe_p_Bzlz2F_JlWWLrosyjprw-eANb7ouKR4BOytCxh-Jm_FsBKFGtG9QBgnf6oQyIu8N-WwSL8c4imrW2z 《清史稿·卷八十四·志五十九》.国学导航.2015-03-23]</ref> * 清高宗乾隆年间,人们在泉州府城隍庙之左建五贤祠,合祀[[韩国华]]、[[韩琦]]、[[王易]]、王曾、[[朱熹]]五人。 == 人物影响 == * 王曾被称为“守我宋之家法者”,他曾规谏宋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宋仁宗即位后,以计智逐权臣丁谓,朝廷倚以为重。 * 在地方时,王曾也颇有治绩,以至于百姓为其立生祠以表纪念。 == 人物评价 == * [[陈恕]]:吾得曾,名世才也,不愧于知人矣。<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84279/cc4ccUM9y5lXY7JTFPiY_XTV64nly8rYF3rEF6xchdt42kmmdGYtrEfX_sR8vhT8cGoi3PV_mDhnWgCLb8ls9lAyc5MWWZy0Q8KBie-3CJY 《宋史·卷二百六十七·列传第二十六》.国学导航.2017-09-25]</ref> * [[司马光]]:昔章献明肃有保佑先帝之功,特以亲用外戚小人,负谤海内。今摄政之际,大臣忠厚如王曾,清纯如张知白,刚正如鲁宗道,质直如薛奎者,当信用 * 脱脱:[[李迪]]、王曾、[[张知白]]、[[杜衍]],皆贤相也。四人风烈,往往相似。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宋之贤相,莫盛于真、仁之世,汉魏相,唐宋璟、杨绾,岂得专美哉!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84279/4a18gX0CrCZ5TfsW0U2wpKK0uWhcC9fOyBe10XMmPTBX97ek3nx3acP1RGSHx3B3l3Vkp64en-6i62Yul5VRbhegFyDMhMoyTPAdzx6MOks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国学导航.2015-03-23]</ref> *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李昉]])、司马温公([[司马光]])之相业,寇莱公([[寇准]])、赵忠定([[赵汝愚]])之应变,韩魏公(韩琦)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程颐]])、朱晦庵([[朱熹]])之真儒,欧阳永叔([[欧阳修]])、苏子瞻([[苏轼]])之文章,洪忠宣([[洪皓]])、文信国([[文天祥]])之忠义,皆灼无可议,而且有用于时者,其它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84279/996dotOYtPLkBYxJLxk5ARNMuCKL7bIGkOK-1yfeoe31gUbpuGwc-12duGO6ryLWKJsqfJsTAgMR7waBIcLL-YVyfHsg9e0aFJk 《五杂俎·卷十三·事部一》.国学大师.2019-10-29]</ref> == 人物轶事 == * 王曾出生时,其父王兼认为是大儒曾参再世,故为其起名王曾。 <ref>《吹剑录外集》:王文正之父见破旧文籍,必加整缉,片言一字,不敢委弃。一夕梦孔子曰:“汝敬吾书如此,吾遣曾参为汝子。”因命曰曾。</ref> * 王曾中状元后,回到家乡青州去。府官听说王曾回家,就命令老百姓吹奏着乐器到城外迎接。王曾听到这个消息,就换了衣服,骑了小驴子从别的城门进城。很快就来拜见府官,府官吃惊地说:“听说您来,已派人出城迎候,守门官还没来报告,您怎么就到这里了?”王曾回答说:“我侥幸得了个状元,怎么敢惊动大人和父老前来欢迎?您这样做是增加我的过失,所以,我改换姓名,瞒过欢迎的人群和守门官直接来拜见您。”府官不由赞叹地说: 您称得上是个真正的状元啊!” * 王曾端厚持重,眉目如画。在朝为官时,进退有礼。他平时寡言少笑,人们都不敢以私事向其请托。大臣范仲淹对王曾说:“公开地任用贤人名士是宰相的职责,您德高望重,惟缺这一点。”王曾答道:“作为执政大臣,把恩赏全揽到自己身上,那怨恨归谁呢 ?”范仲淹叹服,时人称他为贤相。 <ref>《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曾进退士人,莫有知者。范仲淹尝问曾曰:“明扬士类,宰相之任也。公之盛德,独少此耳。”曾曰:“夫执政者,恩欲归己,怨使谁归?”仲淹服其言。</ref> == 史料记载 == * 《王文正公曾墓志铭》 * 《王文正公曾行状》<ref>[http://www.guoxuedashi.com/a/6038j/57606e.html 《名臣碑传琬琰集》.国学大师.2019-10-29]</ref> * 《隆平集·卷五》 * 《东都事略·卷五十一》 *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 <ref>[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3684279/4a18gX0CrCZ5TfsW0U2wpKK0uWhcC9fOyBe10XMmPTBX97ek3nx3acP1RGSHx3B3l3Vkp64en-6i62Yul5VRbhegFyDMhMoyTPAdzx6MOks 《宋史·卷三百一十·列传第六十九》.国学导航.2015-03-23]</ref>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北宋军政人物]][[Category:620 中國斷代史]][[Category:人文社科藝術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D/isYea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B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Date.isMD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王曾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