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16.1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季烈 的原始碼
←
王季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王季烈'''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王季烈 |圖片 = [[File:T01275d5c75e42803ac.jpg|缩略图|居中|250px|[https://image.so.com/view?q=%E7%8E%8B%E5%AD%A3%E7%83%88&src=tab_www&correct=%E7%8E%8B%E5%AD%A3%E7%83%88&ancestor=list&cmsid=ad5769abe9025269532a8246d3c49f3a&cmran=0&cmras=0&cn=0&gn=0&kn=0&fsn=60&adstar=0&clw=266#id=b8db361f3a9232e92b2ff256860984d7&currsn=0&ps=60&pc=60 原图链接][http://www.cnarts.net/cweb/Appreciation_collection/index_read.asp?id=41951&page=1&typeid=19 图片来源于肖晓东玉雕]]] |圖片尺寸 =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1873年9月7日 | 國籍 = 中國 | 别名 = | 職業 = 清末民初物理学著作翻译家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物理学语汇》、《螾庐未定稿》 }} 王季烈,清末民初[[物理学]]著作翻译家。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本以物理学命名、具有大学水平的教科书,还编著了中国第一本中学物理课本,主持编印了《物理学语汇》,为近代物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王季烈 国 籍: 中国 出生日期: 1873年9月7日 逝世日期: 1952年3月1日 职 业: 清末民初物理学著作翻译家 代表作品: 《物理学语汇》、[[《螾庐未定稿》]] ==人物简介== 王季烈(1873—1952) 清光绪甲辰(1904年)[[科进士]],官学部[[郎中]]。业余[[昆曲]]家,民国初年在[[天津]]入审音社。 1927年由[[北京]]迁居[[大连]]文化台(今中山区白云街9号),1931年11月废皇后[[婉容]]曾住进王季烈府上二楼,12月再迁[[旅顺]]肃亲王府。他在大连居住10年,著有《螾庐未定稿》2卷,《螾庐未定稿续编》(1937年石印出版,由金州门人[[孙宝田]]书写并跋)及《螾庐剩稿》。王季烈博究经史诗文,精通曲律,上世纪30年代曾组织螾庐曲社,著有[[《螾庐曲谈》]]等。<ref>[http://www.cnarts.net/cweb/Appreciation_collection/index_read.asp?id=41951&page=1&typeid=19 王季烈手札发现记],肖晓东玉雕网,2019-7-20</ref> 王季烈,字晋余,号君九,又号螾庐,1873年9月7日出生于[[江苏省]]长洲县(今苏州市)。出身于晚清[[苏州]]的一个[[士大夫]]家庭,是明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鏊的后裔。他的父亲[[王颂蔚]]在朝廷任三品官,有文史考证著作多种,是[[蔡元培]]参加会试时的恩师。王季烈的母亲[[谢长达]]是近代著名女教育家。她志在振兴中华,创办振华女校,在家庭内则严课子女,教以义方,励以大志。 在这个家族中,不仅在王季烈一辈弟兄姐妹中有[[王季同]](号小徐)、[[王季点]]、[[王季绪]]、[[王季玉]]等科技专家、教育家,下一辈后代中更涌现出[[王守竞]]、[[王守武]]、[[王守觉]]、[[王淑贞]]、[[何泽慧]]、[[何怡贞]]等一批我国科技界泰斗。王守武、何怡贞等在回忆自己的成长时都提及谢长达的良好影响,其中王淑贞与何泽慧弟兄姐妹8人都是经振华女校蒙学教育而培养造成的人才(该校小学部招收男生)。 ==简历== [[File:2019-07-20 123354166.jpg|缩略图|400px|小平总治]] [[File:2019-07-20 123414209.jpg|缩略图|400px|《螾庐未定稿》,罗振玉题笺,卷二首页印有王季烈呈溥仪的“乞归”奏折]] [[File:2019-07-20 123423918.jpg|缩略图|400px|王季烈致小平总治手札]] 1873年9月7日 出生于江苏省长洲县(今苏州市)。 1894年 参加乡试,考中举人。 1895—1896年 在浙江省兰溪作幕宾。 1897—1898年 在上海任《蒙学报》助理编辑。 1898—1900年 在上海江南制造局,参与译著工作。 1900—1904年 到[[汉阳]]制造局,入[[张之洞]]幕府兼学校教习,1904年赴京考中进士。 1905—1911年 任学部专门司郎中,兼京师译学馆监督、商务印书馆理科教科书编辑,又任清末资政院钦选议员。 1911—1926年 在天津办乐利农垦公司、华昌火柴公司。为交通部筹办扶轮小学、扶轮中学。 1927—1930年 在大连作寓公,兼做房地产生意。 1931—1933年 任伪满“宫内府顾问”。 1933—1949年 居住于大连和苏州,研究昆曲。 1949年 底赴京准备参加文史馆工作,因病瘫痪。 1952年3月1日 病逝于北京。 ==仕途== 王季烈在1894年中举后到浙江兰溪作幕宾。两年以后到上海江南制造局,与[[傅兰雅]]合作翻译了《通物电光》一书。他通过自学,钻研西方传来的近代物理学,将[[藤田丰八]]翻译的教科书重新编写,并定名为《物理学》。该书的上、中、下册先后在1900和1903年由江南制造局刊行。 1900年王季烈到[[汉阳制造局]],受到著名[[洋务派]]重臣、教育家张之洞的器重与资助,进京考上进士,并在张之洞的保举下进入学部,任专门司郎中,兼京师译学馆的理化教员并做过一年监督。王季烈在清末是拥护君主立宪的,成立资政院时他是钦选议员之一。在学部期间,他主持编印了《物理学语汇》,同时又兼任商务印书馆理科编辑,翻译、编写了多种理、化教材,并在北京创办五城学堂。 [[辛亥革命]]后,他反对[[袁世凯]],拒绝出仕袁氏政权,在天津办乐利农垦公司及[[华昌火柴公司]]。1918—1920年间应北洋政府交通总长[[叶恭绰]]之聘为交通部筹办子弟学校。该类学校取名“扶轮”。扶轮小学在京、津、唐均有,扶轮中学仅有天津一所。王季烈在天津时即办业余昆曲社“景璟社”,意在景仰[[沈璟]](沈是明代戏曲家)。王季烈与[[刘富成]]合著《集成曲谱》等多种著作。20世纪二、三十年代间,几经政治波折的王季烈脱离了自然科学领域,专心于昆曲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叔通]](与王季烈是同科进士)邀请王季烈进京,参加筹备文史馆的工作,王季烈即北上,赴京后不久即瘫痪在床,于1952年逝世于北京。 ==教育思想== 王季烈贯彻张之洞式的西学中用的教育思想。他一方面主张族内子弟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要他们在中学毕业后“入外人所设学校以求高等学问”,另一方面又指出“欧西之物质文明确胜东亚,而其精神则未脱其野蛮之积习,以金钱万能之故造成社会上种种罪恶,以扩张权势之故牺牲国际间无数民命”,他讽刺那些崇洋媚外的人“恨不能哲其肤而碧其睛,庶几谓他人父”。 ==主要作品== ===翻译和编著物理教材=== 王季烈与受聘于江南制造局的英国人、著名翻译家[[J.傅兰雅]](Fryer)合作翻译了[[美国]][[W.J.莫耳登]](Morton)与[[E.哈麦]](Hammer)的《X射线,或不可见射线的照相术及其在外科中的重要性》,以《通物电光》的中文译名在1898年印行。该书详细介绍了X光的发现史、产生X光所需的电路及电气元件的特性,X光机的构造、安装、操作,X射线照相的原理和在医学上的应用,附有人手、鱼骨等物的X射线照片30余幅。有趣的是,译者在书中加按指出,“爱克司即华文代数式中所用之‘天’字也。今因用‘天光’二字文义太晦,故译时改之曰‘通物电光’。”这道出了当时译者在翻译西方科学名词术语中的艰难。把X光译为“通物电光”,虽然这个译名后来并没有通用,但在当时来说,这个译名比较能反映X光的特点,对于普及有关的新成就还是较有意义的,至少不像“X光”那样带有神秘感,因而易被接受。《通物电光》出版时间比伦琴发现X光(1895)仅晚4年,因此中国物理学史专家戴念祖称此书是当时所有译书中最为及时的一种。 近代物理在中国的传播,是从19世纪中期开始的,除了有称为“格致”的一些书籍外,陆续有“重学”(即力学)、电学、光学等物理学各分支的中译本出现。第一本称之为“物理学”的且具有大学水平的物理学教科书是依日文本翻译并由江南制造局于1900年出版的《物理学》。该书日文编者[[饭盛挺造]],他在[[东京大学]]医学部讲课时根据[[德国]]的物理学教材编译了此书,日文本初版于1874年。该书内容丰富,数学演绎少而讲解物理概念比较深入,各种仪器尽量用插图表示,在日本相当受欢迎,多次重版且不断修改补充,如1900年的22版中用十多页篇幅介绍刚发明不久的X光。此书的中文译者是任教于[[罗振玉]]办的东文学社并经常为《农学报》翻译农业科学论著的藤田丰八。藤田打算用中国当时通用的“格致”作书名;但参与该书中文翻译,并润色文字和重编的王季烈,主张用中国古已有之且日文已经采用的译名“物理学”一词。这个名词很快为中国学术界接受,“格致”作为物理的译名此后即退出历史舞台。 王季烈在重编此书时,中文与日文本一样分为上、中、下3册。上册有总论、固体力学、流体力学和气体力学4卷;中册有波动通论、声学、光学和热学4卷;下册为磁学、电学和大气物理3卷。中文本全书约20万字,是文言文大字本。在章节上仅作了个别变动,如日文本上册第三篇第一章第二节“气体的性质,气体与固体的比较”在中文本里划分成为二小节,等等。日译物理学名词,有的直接借用,有的改成中文里已有的译名,如音响学译为声学;记音机译为[[留声机]],レソス译为[[透光镜]],ュ一テル译为以太,等等。有关物理学公式与计算式改用当时中国通用的[[李善兰]]式的符号系统,即用甲、乙代表x、y,分母写在分子的上方,角度用汉字代表,等等。这种符号系统与一部分译名现已不再使用,但在现代科学刚传入中国的年代里,起到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过渡作用。 王季烈并不是单纯做文字工作,而是在融会贯通之后加入了自己的见解。如在中册第三编“光学”的第二章第八节“薄片的色彩”中,先说明透明薄片的干涉色,然后为了解释厚片上不能呈现干涉现象的原因,他设计了一个表示光波长与光程差关系的图解并辅以文字说明。他指出白光的各单色成分中不是单一波长,而是比较接近的波长的集合,每一色光内各波长的干涉图在光程差累积得较大后在互相叠加时已经明暗抵消,各种色光再作叠加就更显调匀,呈现白色了。这样考察各色光的有限的相干性,比笼统地说各色光的干涉图叠加即显白光更为精确、合理。 这部大学水平的教科书问世后即产生较大的影响。清末学者[[顾燮光]]在《译书经眼录》中认为它“论理精确,且有实验、列式以相发明,洵理科中善本也”;“理既精,译言亦雅,言格致者亟宜读之”。《物理学》一书在此后流行了近20年,成为20世纪初高等学校(堂)普遍采用的物理教材。 王季烈在参与编译《物理学》以后,到[[汉阳铁厂]]、北京译学馆任理化教员,并兼任商务印书馆理科编辑。他翻译了《最新理化示教》、《最新化学》等中学理科教材;192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编的《共和国教科书中学物理》,该书在高级中学中曾被普遍采用。据物理教育家[[朱正元]]回忆,他在中学时期所学的物理教材就是王季烈编的。 ===主持编印《物理学语汇》=== 1905—1911年间,王季烈在学部专门司任郎中,曾参与清末“游美学务处”(清华学校的前身)选派留学生的工作。1908年清政府学部(相当于教育部)颁发了中、日、英3种文字对照的《物理学语汇》,收入物理学名词近千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这是我国第一本由政府颁发的物理学名词规范。名词语汇的标准化,对于我国物理学的发展有极重要的意义。编印《物理学语汇》及选送留学生的具体工作,都是在王季烈主持下进行的。这些固然是他在行政上的职责,但毫无疑问,也是他在我国近代物理学启蒙时期为传播近代物理知识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主要论著== 1 王季烈(笔述),[[傅兰雅]]翻译,[[莫尔登]]原著.通物电光.[[上海]][[江南制造局]],1898. 2 王季烈重编,藤田丰八译,饭盛挺造编.物理学.上海:江南制造局,1900—1903. 3 王季烈译.最新理化示教.上海:文明书局,1904. 4 王季烈译.最新化学.上海:文明书局,1904. 5 王季烈.初等小学格致.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 6 王季烈.初等小学格致教授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09. 7 王季烈.化学(中学用).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 8 王季烈.共和国教科书·中学物理(高中用).上海:商务印书馆,1924. 9 王季烈.莫厘王氏家谱.1937年石印本. 10 王季烈.[[刘富成]].集成曲谱.商务印书馆,1938。 11 王季烈.[[螾庐未定稿]].[[台湾]]文海出版社,1969年影印. == 外部連結 == *[http://www.gerenjianli.com/Mingren/03/tai69ap86dgstk4.html 名人简历] *[https://baike.so.com/doc/7522388-7796481.html 360百科] *[http://www.guoxuedashi.com/lishi/5696p/ 国学大师] *[http://t.qq.com/xiangyuexql/ 相约星期六微博] ==参考资料== [[Category:文學家]]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王季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