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8.67.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王匡 (三国) 的原始碼
←
王匡 (三国)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王匡.jpg|缩略图|[https://gss3.bdstatic.com/-Po3dSag_xI4khGkpoWK1HF6hhy/baike/w%3D268%3Bg%3D0/sign=313ad4f10924ab18e016e6310dc181f0/b3119313b07eca8006640830912397dda0448387.jpg 原图链接]]] == 官宦生涯 == 年轻时的王匡与当时清流派名士[[蔡邕]]的交情十分良好。本身不吝啬财物,热衷地将金钱大量地施捨他人。因为这些事蹟而使他闻名天下。 === 任何进府掾 === [[中平]]年间(184年至189年),王匡被大将军[[何进]]任用,担任大将军府掾{。当时何进有意诛灭[[宦官]],在强迫其妹[[灵思皇后|何太后]]支持他后,于[[光熹]]元年(189年)徵召许多名豪杰一同招兵买马,做好歼灭宦官的准备。因此,属于何进部属的王匡为了执行他的命令,返回家乡[[兖州 (古代)|兖州]][[泰山郡]]徵兵。他成功征召五百名强健的弓箭手,并且运往位于西边的京师[[洛阳县|洛阳]],准备在起事时使用。三天后,[[袁绍|袁绍]]再度联合大家讨伐宦官,使得王匡决定与袁绍等人联手。最后,以袁绍、王匡为首的人马率军进入承明堂,顺利地除掉[[中常侍]][[高望]]等二名宦官,以及其他宦官{{refTag|1=《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袁绍》:「建安元年......绍上书曰:『......时(何)进既被害,师徒丧沮,臣独将家兵百馀人,抽戈承明,竦劔翼室......』」}}{{refTag|1=《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袁绍》注引《山阳公载记》:「(袁)绍与王匡等并力入端门,于承明堂上格杀中常侍高望等二人。」}}{{noteTag|1=依照《后汉书·卷八·孝灵帝纪》的记载有指出袁绍在何进已逝后的第三天,斩除[[樊陵]]、[[许相]]和一群宦官,故在藉由[http://sinocal.sinica.edu.tw/ 中央研究院 两千年中西曆转换]换算之下,对照的国曆日期为189年9月25日。}}。政变发生后,王匡返回故乡观察时事,不久受朝廷的徵召,成为[[河内郡 (中国)|河内郡]][[太守]]。 === 起兵讨伐董卓 === [[File:发矫诏响应曹公.jpg|left|250px|thumb|《三国演义》对于各方群雄响应曹操讨董的想像图]] {{main|董卓讨伐战}}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由于董卓专政,控制汉帝,时任河内太守的王匡与各地的群雄(大多是关东地区)以讨伐[[董卓]]为名义起兵。王匡与袁绍在河内郡驻扎军队,接着群雄互相结为联盟,共同推举袁绍为盟主{{refTag|1=《三国志·魏书一·武帝纪》:「初平元年春正月……河内太守王匡……同时俱起兵,众各数万,推绍为盟主。」}}{{refTag|1=《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袁绍》:「初平元年,……河内太守王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绍与王匡屯河内,……约盟,遥推绍为盟主。」}}。后来,王匡派从事[[韩浩]]率领兵马,于孟津(离当今河南省孟县西南方三十五里一带,隶属于河内郡河阳县)驻守{{refTag|1=《三国志·魏书九·诸夏侯曹传》裴松之-{注}-引《魏书》:「(河内)太守王匡以(韩浩)为从事,将兵拒董卓于盟津。」}},并且派遣「泰山兵」到河阳津驻守。不过,由于董卓虚张声势,使王匡军误认敌方会从平阴县(为今河南省[[孟津县|孟津县]]东方,隶属于[[司隶]][[河南郡|河南尹]])渡河,而死守河岸,使得董卓得以用精锐部队经小平津渡河到其后方袭击,最后王匡军几乎全灭{{refTag|1=《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董卓》:「河内太守王匡遣泰山兵屯河阳津,将以图卓。卓遣疑兵若将于平阴渡者,潜遣锐衆从小平北渡,绕击其后,大破之津北,死者略尽。」}}。王匡在得知自己的军队被全灭后,返乡招募兵马。没多久,获得数千名强悍的兵卒。东山再起的王匡转而与[[张邈]]商讨双方的盟约{。 在讨伐董卓期间,为了稳固基地河内郡,王匡派几名士人到郡县中暗中观察官民的行为。只要发现有人犯罪,就抓来押入牢房,严刑拷问他们。这些嫌犯必须拿出钱财或物资才可以抵罪,否则就要与其宗族一同[[族诛|处刑]]。王匡想要藉由这个手段提升个人威严。在实行的过程中,他由一名士人的报告得知[[常林]]的叔父殴打宾客。王匡不悦,决定派人收押。事后,他收到一封由[[胡母彪]]写的书信,在信中才知道这样的手段已使百姓们批评不断。最后他饶恕常林的叔父,并且免除其罪名。 === 末日 === 同年,董卓派遣[[大鸿胪]][[韩融]]、[[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瓌]]等数名朝廷重臣,携带[[诏书|诏书]]到河内郡,游说驻守在当地的袁绍。然而,袁绍不接受他们的游说,于是派遣王匡收押他们进入牢狱,并为了在众军面前,做处刑的准备。受押解的官员中,胡母班为王匡的妹夫,故在狱中寄书给王匡,并在书信中批判王匡,同时请託王匡在自己死后,要多多照料被遗留下的二位儿子。王匡读完胡母班的书信后,抱起胡母班的二位儿子而开始哭泣。此后,胡母班与吴循、王瓌等人,同时被斩首{{refTag|name=后汉书献帝纪|1=《后汉书·卷九·孝献帝纪》:「初平元年……大鸿胪韩融、少府阴脩、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越骑校尉王瓌安集关东,后将军袁术、河内太守王匡各执而杀之,唯韩融获免。」}}{{refTag|1=《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袁绍》:「(董)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脩齎诏书喻绍,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refTag|1=《后汉书·卷七十四上·袁绍刘表列传·袁绍》:「(董)卓乃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循、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循、越骑校尉王瓌譬解绍等诸军。绍使王匡杀班、瓌、吴循等,袁术亦执杀阴循,惟韩融以名德免。」}}{{refTag|name=谢承后汉书1|1=《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袁绍》裴松之-{注}-引谢承《后汉书》:「(胡母)班,王匡之妹夫,董卓使班奉诏到河内,解释义兵。匡受袁绍旨,收班繫狱,欲杀之以徇军。班与匡书云:『自古已来,未有下土诸侯举兵向京师者。[[刘向|刘向]]传曰:『掷鼠忌器』,器犹忌之,况卓今处宫阙之内,以天子为藩屏,幼主在宫,如何可讨?僕与[[太傅]][[马日磾|马公]]、[[太僕]][[赵岐|赵岐]]、[[少府]][[阴脩]]俱受诏命。关东诸郡虽实嫉卓,犹以衔奉王命,不敢玷辱。而足下独囚僕于狱,欲以衅鼓,此悖暴无道之甚者也。僕与董卓有何亲戚,义岂同恶?而足下张虎狼之口,吐长蛇之毒,恚卓迁怒,何甚酷哉!死,人之所难,然耻为狂夫所害。若亡者有灵,当诉足下于皇天。夫婚姻者祸福之机,今日着矣。曩为一体,今为血雠。亡人子二人,则君之甥,身没之后,慎勿令临僕尸骸也。』匡得书,抱班二子而泣。班遂死于狱。」}}。王匡虽是奉命行事,但还是引发胡母班的亲属不满,于是与[[曹操]]联手杀死王匡。。 == 性格 == [[File:三国志王匡记载.png|thumb|《[[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关于王匡的记载。]] 从年轻到去世为止,王匡对于钱财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年少时,有股乐于助人的精神,会毫无犹豫地把钱财给予其他人。但是,任河内郡守时,为了物资需求,产生向当地官民进行榨取物资的念头。当时,因讨董的缘故,需要一些钱财和物资在战场上利用,故藉由拷打被抓来的官民,交出钱财或物资用来赎罪,并以罪犯连同宗族处刑,打消犯人不想以拿出物资抵销罪名的念头。基于这方面,使身为王匡同乡的胡母彪感到愤怒。另外,也有意气用事的一面。像是,关入牢房的胡母班认为身为姻亲的王匡,不应以暴力对待他,认为这些危害他性命的种种举止,与狂夫的所作所为没任何差异=。 == 家族 == 根据存世于今的文献记载,王匡有一位妹妹,嫁给同地出生的胡母班 }{{refTag|1=《三国志·魏书六·董二袁刘传·袁绍》裴松之-{注}-引《汉末名士录》:「(胡母)班字季皮,太山人」}}。此外,胡母彪虽与匡为同县出身,但并无证据説明胡母彪为胡母班、王匡之亲戚。 == 影响 == 因使妹夫胡母班斩首而去世,影响到王匡必须照顾胡母班的二位儿子{{refTag|name=谢承后汉书1}}。除此以外,也影响到他的存活。方诗铭在《三国人物散论》提出一种说法,认为曹操为了掌握[[兖州 (古代)|兖州]],决定屏除兖州地方势力,而王匡为他的眼中一钉。接着,就以班的亲属对于王匡的仇恨,作为与他们的一时联合,更促使曹操有机会,攻灭匡及他的势力;先前,有跟王匡结为盟军的张邈,也因此被削弱能作为外援的势力范围 }{{refTag|1=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2000年版,第53、54页。}}。 另外,在王匡派遣的「泰山兵」败于董卓军没多久,[[蔡邕]]藉这场战役结果,写一篇祝贺董卓的文章{{refTag|name=蔡邕|1=蔡邕着,《表贺录换误上章谢罪》:「今月十八日,臣以相国兵讨逆贼故河内太守王匡等,屯陈破坏,斩获首级,诣朝堂上贺。……」}}。 == 评价 == 对于王匡的评价多由时人评论,但负面的比正面的较多。[[东汉|东汉]]末年文学家[[王粲]]在《[[英雄记]]》对匡的介绍中,讚赏他是一位不吝啬钱财并愿意施捨的侠客 。另外,在明代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肯定他是位「仗义疏财,挥金似土」的诸侯{{refTag|name=嘉靖本三国9|1=《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之第九回〈曹操起兵伐董卓〉:「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第五镇,仗义疏财,挥金似土,河内郡太守王匡。……」}}。 至于负面评价方面,许多是在讨伐董卓期间出现。像是他藉由拷问河内郡当地官民,提升威严及获得[[资源]],引起胡母彪以寄送书信,批评他对待官民的施压 。还有,胡母班在被他关入牢房时,透过送匡书信,针对匡押解他到牢狱的举止,感到不满。但是仍把自己孩子的往后照料,交给匡全权处理{{refTag|name=谢承后汉书1}}。 另外过去跟王匡有良好关係的蔡邕在写给董卓的文章直言被董卓打败的王匡是名「逆贼」 。 == 小说形象 == === 《三国演义》 === [[File:Wang Kuang.jpg|250px|thumb|在《三国演义》中,王匡因部将受吕布斩杀,故率领倖存部属进行逃亡。此为中国已故画家刘锡永对这场面的想像图。]] 在[[明朝]][[嘉靖]]年间刊行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当中,王匡最早在卷一的第九回〈曹操起兵伐董卓〉被提起{{refTag|name=嘉靖本三国9}},直到同样是收录在卷一的第十回〈虎牢关三战[[吕布|吕布]]〉为止{{refTag|name=嘉靖本三国10|1=《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一之第十回〈虎牢关三战吕布〉:「(董)卓令吕布引三万军,去[[虎牢关|(虎牢)关]]前扎住大寨。……流星马探听得,报将袁绍大寨裡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在虎牢关,截俺诸侯中路,分其形势,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桥瑁|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公孙瓒]]八路军马,往虎牢关迎敌。操引军往来救应。使八路诸侯得令,各自起兵。先说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时,见吕布出阵,……王匡见了,心中惶惶,回头问曰:“谁出阵战?”后面一将,纵马挺枪而出。匡视之,乃是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王匡便勒马入阵。吕布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溃,四散奔走。布冲阵,如入无人之境。铁甲背后拥来,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就没在出现往后的任何一回目。后来,在毛宗岗修订的版本中,王匡惟独在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出现{{refTag|name=毛本三国5|1=「操发檄文去后,各镇诸侯,皆起兵相应:……第五镇,河内太守王匡。……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卓令吕布领三万大军,去关前扎住大寨。……流星马探听得,报入袁绍大寨裡来。绍聚众商议。操曰:『董卓屯兵虎牢,截俺诸侯中路,今可勒兵一半迎敌。』绍乃分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八路诸侯,往虎牢关迎敌。八路诸侯,各自起兵。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到。吕布带铁骑三千,飞奔来迎。王匡将军马列成阵势,勒马门旗下看时,见吕布出阵,……王匡回头问曰:「谁敢出战?」后面一将,纵马挺鎗而出。匡视之,乃河内名将方悦。两马相交,无五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挺戟直冲过来。匡军大败,四散奔走。布东西冲杀,如入无人之境。幸得乔瑁、袁遗两军皆至,来救王匡,吕布方退。……」罗贯中编、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1989年版,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第28、29、33、34页。}}。然而,在赵聪之对整部书进行修增的版本中,使王匡在第四回〈十常侍施计杀何进〉首次登场{{refTag|name=赵本三国4|1=「时何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皆泰山人,进使还乡里募兵……皆以诛宦官为言。」罗贯中编、赵聪之点校:《三国演义》,1986年版,第四回〈十常侍施计杀何进·董仲颖行凶挟少帝〉。}},直到第七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宣告他去世的消息{{refTag|name=赵本三国7|1=「河内太守王匡,进兵河阳津,窥图洛阳,卓女婿[[牛辅]]用疑兵挑战,而潜使锐卒从小平津北渡,绕至匡军背后,前后夹攻,大破匡军,王匡急忙突围,被[[张济|张济]]一枪刺死于马上。又河内名将方悦,挺枪直冲过来。无五合,也被张济一枪刺落马下。……那王匡残兵败还河内,报知袁绍,……于是以张杨为河内太守,使领王匡残卒。……」罗贯中编、赵聪之点校:《三国演义》,1986年版,第七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入洛阳孙坚得玺〉。}}。 上述这三种版本在内容上有些差异,但提起匡在起兵讨董的介绍几乎相同。曹操发檄诏至各方群雄后,已任河内郡守的王匡跟袁绍等人同时起兵,并成为第五镇部队。接着,向众人提醒以奉着大义之名讨董,就必须推举一位能够发号施令的盟主,随后众人一致同意推绍为盟主。不过,嘉靖本没王匡的提议。而在使绍为盟主的提名人设定方面,毛版写是曹操,但在赵版改为[[臧洪]]{{refTag|name=嘉靖本三国9}}{{refTag|name=毛本三国5}}{{refTag|name=赵本三国6|1=「关东州郡,皆并举兵相应:……第五镇,河内太守王匡。……河内太守王匡曰:『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各诸州郡更相让,莫敢先当,只有广陵郡功曹臧洪曰:『袁本初四世三公也,门多故吏,汉朝名相之裔,可为盟主。』绍再三推辞。众皆曰:『非本初不可。』绍方应允。……」罗贯中编、赵聪之点校:《三国演义》,1986年版,第六回〈发矫诏诸镇应曹操·破关兵三英战吕布〉。}}。 接着,匡跟董卓军作战描述方面,嘉靖本和毛版中都设定在[[虎牢关|虎牢关]]对付[[吕布|吕布]]{{refTag|name=嘉靖本三国9}}{{refTag|name=毛本三国5}},但赵版换为在河阳津,与[[牛辅]]、[[张济|张济]]斗争{{refTag|name=赵本三国7}}。到了与董卓军斗争的最后,在嘉靖本和毛版,都说因其部将[[方悦]]败杀于[[吕布|吕布]]手中,使他一同军队,往四处逃避追杀。后来,因[[桥瑁]]和[[袁遗]]两人的协助,使匡脱离吕布的追杀{{refTag|name=嘉靖本三国10}}{{refTag|name=毛本三国5}}。在赵版中,更改匡在受董卓军的突袭后,陷入恐慌,也想解决敌方的围攻。但到最后,匡与方悦死于张济的斩杀。过一会,匡的残军回到军营,遂向绍报告匡战败的消息。于是,绍下命新任河内郡太守张杨,作为匡残军的领导人{{refTag|name=赵本三国7}}。 赵版跟另两种版本的不同之处为增添王匡在大将军何进底下做事的事蹟:何进为了要进行诛灭宦官的计划,派遣当时担任府掾的王匡与[[骑都尉]][[鲍信]],一起返乡招募兵马{{refTag|name=赵本三国4}}。 === 其他小说 === 除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以外,在[[蔡东藩]]的《[[历朝通俗演义#后汉演义|后汉演义]]》和[[吕抚]]的《历代兴衰演义》,也有提到王匡。《后汉演义》方面,匡初次出场在第六十五回〈元舅召兵泄谋被害 权阉伏罪奉驾言归〉,至第六十七回〈议迁都董卓营私 遇强敌曹操中箭〉为止,再未出现往后回目。最初,以大将军府掾的身分接受何进的命令,与骑都尉鲍信同时回乡募兵。然后,跟绍等人同时起兵讨董,也接受率领军队到河内郡报到的袁绍,达成联盟。最后,匡与军队在河阳津,受董卓军的后方袭击而战败,并返回河内郡,接着向绍报告{{refTag|1=「且遣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还乡募兵」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六十五回〈元舅召兵泄谋被害·权阉伏罪奉驾言归〉。}}{{refTag|1=「……河内太守王匡,均复书答绍,同时并举。……袁绍引军至河内,与王匡合兵……」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六十六回〈逞奸谋擅权易主·讨逆贼歃血同盟〉。}}{{refTag|1=「……会闻河内太守王匡,进兵河阳津,窥取洛阳;卓用疑兵前往挑战,潜使锐卒从小平津偷渡,绕出匡军背后,前后夹攻,大破匡军,……,报知袁绍,……」蔡东藩:《后汉演义》,第六十七回〈议迁都董卓营私·遇强敌曹操中箭〉。}}。至于《历代兴衰演义》部分,仅仅在第十八回〈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中,提到在起兵讨董时,跟盟主绍驻守河内郡{{refTag|1=《历代兴衰演义》,第十八回〈二百年曹操起汉室三分〉:「……关东起兵讨卓,推袁绍为盟主。绍自号车骑将军,与河内太守王匡屯河内,……」}}。 == 注释 == {{ReflistH|colwidth=30em}} {{noteFoot}} {{ReflistF}} == 参考文献 == {{ReflistH|colwidth=30em}} {{RefFoot}} {{ReflistF}} === 书目 === {{ReflistH}} # [[陈寿|陈寿]]:《三国志》,[[西晋|西晋]]。 # [[范晔|范晔]]:《后汉书》,[[刘宋|南朝宋]]。 # [[房玄龄|房玄龄]]等:《[[晋书|晋书]]》,[[唐朝]]。 # [[罗贯中|罗贯中]]编:《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朝]]嘉靖年间版。 # 吕抚编:《历代兴衰演义》,[[清朝]]。 # 蔡东藩编:《后汉演义》,[[中华民国|民国]]。 # [[严耕望]]编:《两汉太守刺史表》,商务印书馆,1948年2月初版。 # 罗贯中编、[[赵聪之]]点校:《三国演义》,[[香港]]友联出版社,1986年版。 # 罗贯中编、[[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台南|台南]]博元出版社,1989年版。 # [[吴金华]]:《三国志评诂》,[[江苏省|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年10月。ISBN 7-80519-197-2 # [[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上海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8月版。ISBN 7-5325-2755-7 #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 后汉书》,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ISBN 7-5432-0874-1 # 许嘉璐主编:《二十四史全译 三国志》,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4年1月。ISBN 7-5432-0875-X {{ReflistF}} [[Category:东汉军政人物]] [[Category:三国时期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olumn-width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oteFoot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NoteTag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Foot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Tag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F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H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llink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Hatnote 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Main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王匡 (三国)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