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52.14.190.7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玉蟬 的原始碼
←
玉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玉蟬</big> ''' |- | [[File:U6715P1488DT20141117100503.jpg|缩略图|居中|[http://i3.sinaimg.cn/history/2014/1117/U6715P1488DT20141117100503.jpg原图链接][http://pic.sogou.com/d?query=%E7%8E%89%E8%9D%89&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2 来自 搜狗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将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玉蝉:1.[[蝉鬓的美称]]。 2.首饰。 3.指冠饰。即貂蝉。 4.植物名。即石蝉花。以其花似蝉,故名。蝉的造型很早就被中国人选用为佩饰。古人注重玉蝉,生以为佩,死以为含,因而有将此类玉蝉称为“王含”者,应视为丧葬玉一类,而不同于其他形状的玉蝉。 =='''象征意义'''== 玉蝉,自汉代以来,皆以蝉的羽化比喻人能重生。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寓指精神不死,再生复活。把蝉佩于身上则表示高洁。所以玉蝉既是生人的佩饰,也是死者的葬玉。 古代含在死者口中的葬玉,因多刻为蝉形,故名“玉蝉”。据徐广称:“蝉,取其清高,饮露不食,”《史记屈原传》:“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污垢。”《说文》:“蜕,蛇蝉所解皮也。”是知,玉含作蝉形,似是借蝉的生理习性赋予死者特定的意义,意即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这是战国以来死者含玉蝉的用意。 玉含蝉,是汉代普遍流行的作为用于丧葬的一个种类,以为它能为生者避邪,为死者护尸,甚至食之可以成仙得道。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促使玉器的防治、宗教意义为之大增,方士又竭力提倡玉的神秘和力量,这种思想实际上是人的一种心理过程,同时不可避免地掺入了包括避邪在内的封建迷信的内容。因有这些原因的存在,于是盛行用玉雕琢的具有护符意义的玉含蝉,即被看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实体,成为“人与神这两个世界之间的联结”,也就是说,死人含蝉,亦表示其肉身虽死,但只是外壳脱离尘世,心灵未必死去,不过作为一种蜕变而已。 蝉在古人的心目中地位很高,向来被视为 纯洁、清高、通灵的象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又赋予蝉更多的含义。如以一玉蝉佩在腰间,谐音“腰缠(蝉)万贯”,以一蝉伏卧在树叶上,定名为“金枝(‘知了’的谐音)玉叶”,也有人将佩挂在胸前的玉蝉取名为“一鸣惊人”(取蝉的鸣叫声)。 玉蝉一般可分为三种 :一、冠蝉,用于帽饰,无穿眼; 二、佩蝉,顶端有对穿眼; 三、含蝉,在死者口中压舌,刀法简单,没有穿眼。 =='''历史演变'''== 新石器时代[[兴隆洼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时期的文物,长3.2厘米,宽1.8厘米,1989年出土于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青玉质地,采用琢磨工艺制作,造型古朴。 蝉形玉器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己出现,商代至战国墓葬中常有出土,此时的玉蝉大多是悬挂佩戴用的装饰品。 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商代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纹饰简单。 汉代玉蝉刀法简练,粗犷有力,刀刀见锋,称“[[汉八刀]]”。蝉形比战国时期薄而大,重视玉料选材,玉色以白为上。表面琢磨得平整洁净,线条挺秀,尖端见锋,锋芒锐利,其边缘像刀切一样,没有崩裂和毛刀出现,尾部的尖锋有扎手的感觉。线条以直线为多,有的虽呈弧线,但都是两线交锋而成。一般说,玉蝉呈平头形的,以西汉早中期的作品为多,圆头形的以西汉中晚期的作品为多。西汉中晚期玉蝉的眼珠多跳出轮廓外。尾部的横线表示具有伸缩功能的皮纹,一般以4至7条为多见,但是最多的有12道。 玉蝉作葬玉中的口含,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习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 商周玉蝉用于日常佩戴,形制古朴,雕刻粗放。所用玉材质地欠佳,多为半石质。蝉头眼大,身翼窄小成细长倒梯形;头部中央有孔,用来穿绳。蝉身用简单的阴线刻划象征身体部位。汉代玉蝉除少数尺寸略大,头上有穿孔的属佩饰玉外,基本上都是用作口含的葬玉。两汉玉蝉多用新疆白玉、青玉雕成,质地很好。蝉身雕成正菱形,形象简明概括,头翼腹用粗阴线刻划,寥寥数刀即成。蝉背部双翼左右对称,如肺叶状。汉代玉蝉造型规整,变化较少。南北朝时,玉蝉仍沿汉制,此时由于战乱影响,玉料来源困难,玉蝉多数用滑石刻成,细部写实味道加重,同汉代相比显得更为逼真。 东晋以后几乎见不到玉蝉了,宋代仿古风气盛行,当然玉蝉也不例外。宋代以后的蝉多作为佩饰。明代玉蝉有薄片状和圆雕两种,多用粉皮青玉制作。明代玉蝉的纹饰线条雕工又粗又深,双翅雕得较薄,腹部厚;翅膀不光有脉纹,还有无数的小圆点,好似透明的一般;蝉腿有许多细小的腿毛,这是明代常用的做法,阴线刻得很密。在蝉的反面采用单撤刀法,使两翅与腹部分开,两翼张开,腹部凸起,增加立体感。 腹部的皮纹从颈部开始,而前几个时代玉蝉的皮纹都是在腹部的下半部分才有。清代玉蝉也有圆身蝉和片状蝉。清代玉蝉是写真手法与仿古纹饰同用,用料讲究,纹饰分布稀疏明朗,线条多用阳纹线来雕刻,这是清代的特征。清代后期开始造假,民国时更为盛行。 清代玉蝉刻划特别精致,眼睛细长,翅有脉纹,足爪屈曲,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清朝乾隆时玉蝉制作用料特别严格,精雕细琢,一丝不苟,蝉身有回纹、勾云纹装饰。清晚期玉蝉线条常有崩断现象,刀法软弱无力,阴刻线细而深,常用岫岩玉烧成红色或黑色仿古蝉。 =='''现存文物'''== 西汉后期,长4. 8厘米,1974年江苏省盱眙县东阳七号墓出土羊脂白玉,晶莹润泽。器体扁薄,两眼外突,以汉八刀子法在正面磋出双翼,背面琢出腹部,线条流畅、简练,做工细致精巧,为汉玉雕蝉珍品。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汉代玉蝉四件介绍如下: 一、[[白玉蝉]],器长5.2厘米、宽2.6厘米,蝉的头部刻画有力,尾作弧形收敛,背脊线隆起,用减地法琢出双目及两翼,器形平正。 二、黄玉蝉,长4.7厘米、宽2.8厘米,灰白色沁色,半透明状。蝉的头部略呈尖形,两侧双翼用弧线勾出,优雅适度。 三、青玉蝉,长5.6厘米、宽2.6厘米,白色斑。蝉双目斜凸于两侧,中间呈八字形突出,背脊弧度平整,双翼长而窄,腹部可见线纹数条,琢工干净利索。 四、墨玉蝉,长4.5厘米、宽2.2厘米,扁体,沁色斑斓。蝉头部为斜切状,背脊线隆起,尾作弧形渐收,用阴线勾勒出蝉的双目及身躯,汉八刀法的使用简练流畅,一目了然。<ref>[https://new.qq.com/rain/a/20210804A00LT600 女子带“玉蝉”鉴宝,声称自己佩戴了十年之久,专家:你胆子够大],腾讯网2021年8月4日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790 文物考古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玉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