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5.220.2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独山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的原始碼
←
独山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独山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big>''' |- |<center><img src=http://p4.itc.cn/q_70/images03/20201031/e3f99b78b338450ea6db3c3e4466918b.pn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d?query=%E7%8B%AC%E5%B1%B1%E9%83%BD%E6%9F%B3%E6%B1%9F%E6%BA%90%E6%B9%BF%E5%9C%B0%E7%9C%81%E7%BA%A7%E8%87%AA%E7%84%B6%E4%BF%9D%E6%8A%A4%E5%8C%BA&forbidqc=&entityid=&preQuery=&rawQuery=&queryList=&st=&did=6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 独山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位于贵州最南端独山县,保护区属扬子准地台黔南台陷。 ==基本内容== 中文名:独山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独山县]] 保护区级别:省级 类型: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下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 ==地质背景== 整体为一舒缓背斜构造。区内断层发育,纵横交错。受燕山运动的影响,区内整体上为一舒缓背斜,地层倾角在8~30度之间,核部地层平缓、翼部地层稍陡。断层线纵横交织,断陷抬升,为区内形成典型的构造侵蚀台地及断裂-河流侵蚀峡谷奠定了必要的地质条件。出露地层主要为泥盆系,岩性主要为石英砂岩、石灰岩及泥灰岩。受地质条件的影响,区内地貌类型以构造侵蚀台地与断裂谷地组合为主,直接控制了河川的整体走向及相关湿地的形成。 保护区内岩石类型均为沉积岩,主要有硅质石英砂岩、铁质石英砂岩、纯石灰岩、[[泥灰岩]]、[[粉砂岩]]、[[页岩]]、[[砂质页岩]]及[[泥质砂岩]]等,整体上以质地坚硬的形石英砂岩为主,层间夹泥页岩,为形成本区独特的台地型湿地创造了本底条件。 ==地貌概况==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保护区主要地貌类型为构造侵蚀台地和峡谷型河流侵蚀地貌。构造侵蚀台地是保护区内独特的地貌景观。总体上,构造侵蚀台地主要有以下特点:a. 空间分布严格受断层的控制,并具有一定的海拔分布规律。b. 全局分布零星、规模大小不一c. 构造侵蚀台地隔水性好,滞水能力强。断裂-河流侵蚀地貌;发育密集的断层不仅是形成台地的主要原因,还是控制及形成河流地貌的主要因素,其主要特点为:褶皱构造舒缓简单,断裂构造密集复杂;主体地貌由地质构造决定,构造侵蚀台地受褶皱和断裂抬升的控制,河谷地貌受断裂走向控制;构造-侵蚀台地多分布于高海拔地区,形成保护区内重要的第一级地表径流、地下径流的汇流区,为台地型湿地及河流湿地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保护区内整体地形破碎、台地分布零散,地貌景观多样。 ==水文环境== 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在进入广西后称浔江、黔江;在广西来宾市附近分为红水河和融江,第二大支流融江在进入贵州后称为都柳江,其源头地区的都柳江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有河流水道92条。主要河流有[[巴蒿河]]、[[西牛河]]、[[八照河]]、[[沙塌河]]及[[维寨河]]。其中一级水道60条,二级水道17条,三级水道10条,四级水道5条。 在总体大气降水的背景下,区内水资源的时空分配受地质地貌条件影响明显。隔水的高海拔构造侵蚀台地(1000-1400m)与其上的富水新地层(D2)构成了第一级地下水贮水构造,同时也快速地汇集了第一层地表径流。在这一区域,风化物以及上覆含水地层与石英砂岩底板构成了良好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不论丰水季节还是枯水季节,地下水出露排泄,形成上层滞水,并在台地上形成常年性湿地。台地型湿地、河谷地貌(河漫滩、阶地等)以及繁盛的植被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水源涵养功能,较好地对水资源进行调蓄、实现以丰补欠,涵养了都柳江源头水源。 在对保护区地表水进行常规测定后,结果表明,区内水体物理性状为无色、无味、无臭,清澈透明,口味甘甜。水化学类型为HC03-Ca及HCO3·S04-Ca型水,水的矿化度和硬度极低,总硬度(以CaC03计)24.14~58.34mg/L,属极软水。pH为6.5~6.8,属中偏碱性水。TDS平均为28ppm,除了蕊然沟(46ppm)以外,其他水质测点均属安全饮用水范围(TDS<40ppm)。 ==气候条件== 保护区年日照时数1190.2-1355.8h之间,年日照百分率为27%-31%之间,年太阳总辐射为3603.6-3880.2MJ/m2之间,是贵州乃至全国最低值区之一。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略多于秋季之季节分布规律。年平均气温在11.0℃-17.9℃之间,冬冷夏热,秋温略高于春温,略显海洋型气候特征,也反映了该区春季升温缓慢和秋季降温缓慢的湿地气候特色。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湿润气候。年降水量为996.2 ~1607.6mm,有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略多于秋季的季节分布规律。是一座“有雨它能吞,无雨它能吐”的绿色水库和“整存零取”的水分银行。对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四大水系的水源涵养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土壤情况== 保护区内土壤形成的影响因素包括海拨差异较大,立体气候明显,水热资源丰富,大量物种生长,母质主要为以石英为主形成的石英砂岩风化发育组成,极难风化,从而发育形成4种类型土壤。可划分为三大土纲,三个亚纲,四个土类,五个亚类。在红壤、黄壤、山地草甸土和粗骨土4个土类中,以山地黄壤面积最大,黄红壤次之,山地草甸土较少,粗骨土则最少。保护区海拨差异较大,水热资源丰富,土壤pH值在酸性至强酸性范围,适合大量物种生长,但由于土壤疏松,坡度大,由于区内坡度较大区域(坡中部)以森林为主,根系具有极强的固土作用,一旦植被破坏,极易导致地质灾害-泥石流的发生,因此保护植被才能更好地保护植物赖以生长的基质---土壤。 ==森林群落==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次生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组成,以次生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以及落叶阔叶林为主,局部区域残存少量的常绿阔叶林,在地势陡峭地区残存少量的常绿阔叶林。 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主要由次生性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组成,在局部地区残存少量的常绿阔叶林。森林树木的径级结构多为中、小径级。近二十年保护区的保护管理卓见成效,森林得到有效保护,正向森林原始面貌恢复。 ==湿地植被== 保护区湿地植被属于4个植被亚型(森林湿地植被、灌丛湿地植被、草本湿地植被、苔藓湿地植被),13个群系组,16个群系,22个群丛。 保护区有9种湿地类型;从海拔看,位于1200m以上台地的有藓类沼泽、草本沼泽、灌丛沼泽、沼泽化草甸共4个类型,从600m~1200m,主要出现森林沼泽,而永久性河流湿地、季节性或间歇性河流湿地、稻田和库塘湿地等主要出现在800m以下。1000m以上的湿地类型比较多,群落类型也比较多。从水平分布看,各类型均没有形成大面积的连续分布,而是随海拔和地形的变化,各类型呈现相互交叉的分布格局。 ==植物资源== 保护区内共有天然分布的野生珍稀濒危植物35 科59属128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2科2属3种,国家Ⅱ级保护植12科13属14种,贵州省重点保护植物9科12属14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附录Ⅱ中所列入的兰科植物种类24属76种,独山县特有和重要保护价值的野生植物15科18属18种。共包括苔藓植物3 科3属3种,蕨类植物2 科2属2种,裸子植物 4 科5 属6种,被子植物26 科45属79 种,反映了保护区植物种类资源的丰富性和特殊性。 ==动物资源== 保护区内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有44种,珍稀濒危的夏季鸟类8种、两栖动物14种、爬行动物9种、脊椎动物1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的有3种:白颈长尾雉、云豹、林麝;二级保护的有12种。有4种爬行动物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其中濒危级1种,易危级3种。 在记录的91种夏季鸟类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有5种,其中属国家一级保护的1种,二级保护的4种;此外,灰胸竹鸡、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仅分布于我国,是中国特有物种。 现存的40种兽类中,珍稀兽类8种,占贵州珍稀兽类(20种)的40%。其中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6种。 ==景观资源== 都柳江水澄澈清碧,水流湍急,随山势蜿蜒,两岸青山对峙,重峦叠嶂,溪流瀑布交错、峡谷沙滩兼容,古榕倒映,翠艳欲滴,民族村寨隐现其间,民俗文化文化得天独厚,逆江而上,溯其源头,便会到达“贵州的南大门”——独山县。 地处贵州最南端的独山县,是贵州整合纳入东盟经济贸易圈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前沿地区。这里历史悠久,自汉代起便有了行政区域规划。由于交通便利,四通八达,独山贸易繁荣,商贾云集,因此也有了“小上海”的美誉。在抗日战争时期,独山更成为了日军陆上侵略中国被斩断之处。这里也曾涌现出东汉时期传播中原文化的著名学者尹珍,清嘉庆时期朴学大师、“影山文化”创始人莫与俦和“西南巨儒”莫友芝以及布依英烈莫凤楼等仁人先辈。独山人杰地灵,自然风光优美,拥有深河桥抗战文化园、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奎文阁、丫丫大草原等一批优质景点。在2008年由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发展高峰论坛”会上,独山县成功入选全国首批“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成为全国首批最值得向世界推荐的66个“中国传统文化旅游名城”之一。 如今的独山,又多了一处碧玉般的世外仙境,这便是贵州都柳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的湿地拥有812万m³—1015万 m³的涵养水能力,为保护区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类型丰富的沼泽中,楠木、杜鹃、石榕树、紫柳、水毛花、水竹、蕨类、苔藓类植物,生机勃勃;密丛内,蛙声阵阵,蜓落青叶,俨然一个湿地动植物和谐共生的家园。从山顶顺势而下,森林越渐繁茂。沿曲径在郁郁葱葱原始森林中漫步徜徉。幽静处,清风徐徐,林涛层层,山石间,峥嵘的虬枝盘根错节,起落摇曳。开阔处,奇山兀立,岭色千重,顿感万马齐喑的震撼。灵动处,泉水相连,幽潭飞瀑,水激石越,相得益彰,溪水潺潺为山林增添了一抹雅致。在这里,峡谷地貌的绝妙景致在薄雾冥冥间悠然世外。用心去感受,便能察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真诚与豁达! ==保护区性质== 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中山台地原生性泥炭藓沼泽湿地、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集自然保护与管理、宣传教育、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资源合理利用等为一体的、属林业部门管理的综合生态公益型自然保护区。 贵州都柳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是保护区的管理机构,是具有法人性质的社会公益性正县级事业单位。 ==保护对象== 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原生性泥炭藓沼泽湿地生物资源、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对象有国家I级保护植物南方红豆杉、红豆杉和伯乐树3种,II级保护植物篦子三尖杉、翠柏、榉木、任豆、十齿花、樟树、闽楠、楠木、香果树、伞花木、马尾树、半枫荷、金毛狗、伞蕨14种;国家I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云豹、林麝、白颈长尾雉3种,II级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苏门羚、水獭、猕猴、中国穿山甲、黑熊、小灵猫、松雀鹰、红隼、白鹇、褐翅鸦鹃、大鲵、细痣疣螈12种。 ==保护区类型== 根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93),确定贵州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为自然生态系统类别下的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ref>[http://news.yuanlin.com/detail/2013918/159088.htm 贵州:独山县都柳江源湿地获批建立省级自然保护区]园林网, 2013-09-18</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70 中國地方志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独山都柳江源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