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21.21.20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犀鸟目 的原始碼
←
犀鸟目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犀鸟目.jpeg|有框|右|<big>犀鸟目</big>[https://hbimg.huabanimg.com/44c0375cd7c0510ba47ebb9f79427d89550f1fbc1e5ee-N9xajI_fw658/format/webp 原图链接][https://huaban.com/pins/1430021785/ 来自 花瓣网 的图片]]] '''犀鸟目'''(Bucerotiformes)由犀鸟科、戴胜科和林戴胜科合并而成,是一个分布于旧大陆的类群,尤以非洲最为丰富,共66种。此前该目成员均被归类于佛法僧目下,但近年来更多证据表明此三科应单独成目。 [[犀鸟]]是亚洲和[[非洲]]热带地区最有特色的鸟类,长着引人注目的大嘴,与新大陆的鵎鵼 (俗称巨嘴鸟)相似,有些种类的嘴和鵎鵼一样是空心的,虽大但并不重;有些种类的嘴是实心的,东南亚的盔犀鸟(Rhinoplax vigil)嘴的重量占身体的11%。犀鸟为中到大型鸟类,最小体重仅150克,最重大到4公斤。犀鸟既食果实也食动物,森林中的犀鸟更多食用果实,草原上的犀鸟较多食用动物。<ref>[http://www.uua.cn/index.php?m=special&c=index&a=show&id=766 鸟类分类表],化石网,2014-03-09</ref> ==总体介绍== 犀鸟可分为树栖犀鸟和地栖犀鸟,树栖犀鸟被归入犀鸟科(Bucerotidae),地栖犀鸟被归入地犀鸟科(Bucorvidae)。犀鸟科在亚洲和非洲地区都有分布,[[亚洲]]的犀鸟多生活于亚热带森林中,仅有1种生活于草原上,非洲的犀鸟生活在草原上的种类较多。犀鸟科共有56种,我国有5种,都生活于森林中,并都是我国的重点保护动物。地犀鸟科是非洲的特产,仅2种,都是大型种类,是佛法僧小纲中体型最大的成员,地犀鸟也是犀鸟中肉食性最强的成员。常见种为红脸地犀鸟(Bucorvus cafer),另种为阿比西尼亚地犀鸟(B.abyssinicus)分布于非洲东北部的半荒漠地区。 ==下属分类== 犀鸟科 因嘴形粗厚而直,嘴上通常具盔突,形似犀牛角而得名。并趾型,外趾和中趾基部有三分之二互相并合,中趾与内趾基部也有些并合,善于攀援。每年入春后约5~6月由群居转为成对,选择高大树干距地约在16~33米处的树洞为巢,自己并不啄木,均利用天然腐朽或白蚁侵咬的洞穴。犀鸟的繁殖习性很特殊,雌鸟选好巢址后,在洞底铺一层碎木屑,就在洞内产1~4枚纯白色的卵。产卵后蹲在巢内不再外出,将自己的排泄物混着种子、朽木等堆在洞口。雄鸟则从巢外频频送来湿泥、果实残渣,帮助雌鸟将树洞封住。封树洞的物质渗有雌鸟粘性的胃液,因而非常牢固。最后在洞口留下一个垂直的裂隙,供雌鸟伸出嘴尖接近雄鸟的喂食。雌鸟幽囚洞中达数月之久,直到雏鸟快出飞时才破洞而出。在此期间,全靠雄鸟喂食。雄鸟能将胃壁的最内层脱落吐出,呈一薄膜状,用以贮存果实,以供雌鸟和雏鸟食用。雌鸟出洞时已全身换上新羽,立即负责喂雏。雌鸟在封闭的洞穴内,还不时地清扫粪便等污物,它直接用嘴抛出洞外,它自己排便时,将肛门对着洞口直接喷射出,这种奇特的生活方式,也许是防卫天敌的伤害,及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所形成的适应。冠斑犀鸟是中国最常见种,体大型,体重700~960克(雄)和600~850克(雌);嘴巨大而下弯,象牙色,长130~140毫米;整个体长700~800毫米;嘴上具一个侧扁的盔突,盔突随年龄而增长;眼周有裸露部,呈紫蓝色(雄)或肉色(雌);体羽纯黑具绿色光泽,尤其是翅和尾更鲜亮,翅端和尾尖各具一道白斑。犀鸟为珍禽,可供观赏。在东南亚一带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而它的盔特形似象牙,可供作工艺品。 ==犀鸟亚科== 包括12属55种。弯嘴犀鸟属Tockus分布于非洲,有14种:白冠弯嘴犀鸟Tockus albocristatus、黑弯嘴犀鸟Tockus hartlaubi、红弯嘴犀鸟Tockus camurus、蒙氏弯嘴犀鸟Tockus monteiri、红嘴弯嘴犀鸟Tockus erythrorhynchus、黄弯嘴犀鸟Tockus flavirostris、南黄弯嘴犀鸟Tockus leucomelas、杰氏弯嘴犀鸟Tockus jacksoni、德氏弯嘴犀鸟Hornbill Tockus deckeni、冕弯嘴犀鸟Tockus alboterminatus、南非弯嘴犀鸟Tockus bradfieldi、斑尾弯嘴犀鸟Tockus fasciatus、亨氏弯嘴犀鸟Hornbill Tockus hemprichii、黑嘴弯嘴犀鸟Tockus nasutus。 灰犀鸟属Ocyceros分布于南亚,有3种:印度灰犀鸟Ocyceros griseus、斯里兰卡灰犀鸟Ocyceros gingalensis、灰犀鸟Ocyceros biostris。 斑犀鸟属Anthracoceros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有5种:印度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coronatus、冠斑犀鸟Anthracoceros albirostris、黑斑犀鸟Anthracoceros malayanus、白嘴斑犀鸟Anthracoceros marchei、黑嘴斑犀鸟Anthracoceros montani。冠斑犀鸟体长74~78厘米。嘴上具有大的单峰盔突,颜色为腊黄色或象牙白色。盔突的内部为海绵状结构,很轻。盔突背面由基部到先端有一块显著的黑色斑,盔突的两侧也各有一块黑色斑,从中部斜向喙的先端。盔突上的黑色斑块的大小和颜色的深浅,随着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有差异。幼鸟盔突上的黑斑极不明显,仅为灰黑色的阴影,随着年龄的增加,黑斑也逐渐明显和扩大。另外雄鸟盔突上的黑斑比雌鸟要大得多,从嘴的基部直至盔突先端的1/2或1/3处,而雌鸟在盔突的背面几乎没有黑斑。雄鸟的头部、颈部、背部、包括两翅和尾羽为黑色。头部、背部和两翅具有绿色的金属光泽,尤其是翅膀上更为显著,翅膀的边缘为白色并杂有黑色。初级飞羽的基部为白色,在翅膀上形成显著的白色翅斑。外侧尾羽上具有宽阔的白色端斑。颏部、喉部、上胸部和腋羽为黑色,其余下体为白色。雌鸟的羽色和雄鸟基本相似,但体形稍小。眼睛大而美丽,虹膜为红褐色,眼周的裸露皮肤雄鸟为黑色或为紫蓝色,雌鸟为白色或肉白色。喉侧的裸露斑块为肉色;跗跖和趾铅黑色。在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孟加拉国、泰国、中南半岛和马来西亚等地,在我国分布于云南西南部、南部西双版纳,以及广西等地。留鸟,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常绿阔叶林中。除繁殖期外常成群活动。多在树上栖息和活动,有时也到地面上觅食。叫声为“嘎克、嘎克、嘎克”,非常洪亮。飞翔时头部和颈部向前伸直,两翅平展,很象一架飞机,所以俗称“飞机鸟”。它主要以榕树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蜗牛、蠕虫、昆虫、鼠类和蛇等。吃食的时候,常常先将食物抛在空中,然后用嘴准确无误地一口叼住,再吞咽下去。消化不了的果核、兽骨等食物残渣,则从胃中反吐出。繁殖期为4~6月。营巢于悬崖绝壁上的石洞、石缝或者树洞的底部,有的巢可以连续几年使用。石洞距离地面的高度为60米左右,洞口的直径为60厘米左右,巢中铺垫有松树叶、杂草、羽毛等。巢的直径为27厘米,深度为13厘米。每窝产卵2~3枚。由雌鸟在洞口封闭的巢中孵卵。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犀鸟属Buceros分布于亚洲热带地区,有3种:马来犀鸟Buceros rhinoceros、双角犀鸟Buceros bicornis、棕犀鸟Buceros hydrocorax。双角犀鸟是我国所产犀鸟中体形最大的一种,体长达120厘米左右,嘴峰30厘米,翅50厘米。国内分布于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国外分布于印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主要栖息于海拔1500m以下的低山和山脚平原常绿阔叶林,尤喜林中沟谷地带。主要以植物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大的昆虫、爬行类、鼠类等动物性食物。主要在树上觅食,有时也到地上觅食。繁殖期间常单独活动,非繁殖期则喜成群。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盔犀鸟属Rhinoplax仅盔犀鸟Rhinoplax vigil,分布于东南亚,脸部裸露,尾羽极长,近2米。 小盔犀鸟属Anorrhinus分布于东南亚,有3种:白喉犀鸟Anorrhinus austeni、锈颊犀鸟Anorrhinus tickelli、凤头犀鸟Anorrhinus galeritus。白喉犀鸟体长88厘米。嘴像粗大。成体背部为深棕灰色,腹部浅棕色;喉部白色,飞翔时可看到翅的末端羽毛和尾尖两边的尾羽为白色。次级飞羽的下半段为淡黄色,羽上有白色和淡黄色斑点。雄鸟的像为黄色。雌鸟的喙为暗棕色。眼脸为蓝色,喙上方的盔突不明显。 留鸟。栖息于热带亚热带密林中。高可至海拔1500米,主要吃热带多肉质的果实,也捕食昆虫、小鸟等动物。营巢于树洞中,繁殖期间雄鸟以泥将雌鸟封于树洞中,仅留一孔,由雄鸟觅食喂雌鸟和雏鸟。国内分布于[[西双版纳]]和广西南部边缘。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冠犀鸟属Berenicornis仅1种,即白冠犀鸟Berenicornis comatus,分布于[[东南亚]],脸裸露,呈蓝色,头具白色羽冠,体黑色,尾白色。菲律宾犀鸟属Penelopides分布于[[菲律宾]]群岛,有6种:吕宋犀鸟Penelopides manillae、民都洛犀鸟Penelopides mindorensis、棕尾犀鸟Penelopides panini、萨岛犀鸟Penelopides samarensis、棉兰老犀鸟Penelopides affinis、白颊犀鸟Penelopides exarhatus。均很稀有。 皱盔犀鸟属Aceros分布于东南亚,有5种:棕颈犀鸟Aceros nipalensis、皱盔犀鸟Aceros corrugatus、白头犀鸟Aceros leucocephalus、扭嘴犀鸟Aceros waldeni、苏拉皱盔犀鸟Aceros cassidix。棕颈犀鸟全长约120厘米。雄鸟头、颈、胸部羽毛棕色;眼周淡蓝色;喉部皮肤亮腥红色。背、翅黑色,具绿色光泽,初级飞羽先端白色。尾羽基部黑色具绿光泽,下半部为白色。腹部、两胁及肛周为棕红色。嘴蜡黄色长而大,上嘴有宽黑斑纹。脚为带棕或绿的黑色。雌鸟两翅和尾羽带有白色,羽衣除头和羽冠外均为黑色而具绿色光泽。栖息于热带、亚热带海拔600~1800米山地森林中,在树洞内营巢。常成对或10多只集结成小群活动。主要以榕树果等肉质野果为食。我国分布罕见,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南端及西藏东南部有分布记录。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花冠皱盔犀鸟属Rhyticeros分布于东南亚,有5种:花冠皱盔犀鸟Rhyticeros undulatus(Aceros undulatus)、拿岛皱盔犀鸟Rhyticeros narcondami、松巴皱盔犀鸟Rhyticeros everetti、淡喉皱盔犀鸟Rhyticeros subruficollis、蓝喉皱盔犀鸟Rhyticeros plicatus。花冠皱盔犀鸟全长约105厘米。雌雄两性的背、两翼及腹部均为黑色,但雄鸟头部奶白色,枕部具略红的丝状羽,裸出的喉囊上具明显的黑色条纹。雌鸟头颈黑,喉囊蓝色。成对或小群生活在森林上空,鼓翼声沉重。近年在我国[[云南]]西南部的盈江采到标本,也可能分布于[[西藏]]东南部。为我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噪犀鸟属Bycanistes分布于非洲,有6种:噪犀鸟Bycanistes bucinator、笛声噪犀鸟Bycanistes fistulator、银颊噪犀鸟Bycanistes brevis、黑白噪犀鸟Bycanistes subcylindricus、褐颊噪犀鸟Bycanistes cylindricus、白腿噪犀鸟Bycanistes albotibialis。盔噪犀鸟属Ceratogymna分布于非洲,有2种:黑盔噪犀鸟Ceratogymna atrata、黄盔噪犀鸟Ceratogymna elata。 ==地犀鸟亚科== 仅1属2种:地犀鸟Bucorvus abyssinicus、红脸地犀鸟Bucorvus leadbeateri。分布于非洲热带草原。体型大,为犀鸟目最大种类,也是肉食性最强的成员,捕捉地面昆虫、[[蜥蜴]]等各种小动物。 ==戴胜亚目== 近年来随着研究深入,亦将戴胜科与林戴胜科两科加入犀鸟目。此二科拥有相似的特征,如独特的镫骨。过去也有将此两科单独分为戴胜目的建议。戴胜科中一直只有一科一属一现存种(Upupa epops 戴胜),为南方常见鸟类,因长相奇特而受人关注,为以色列国鸟。 ==视频== ===<center> 犀鸟目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犀鸟目.mp4</center> <center>{{#iDisplay:o32788wfdx9|560|390|qq}}</center> <center>中国犀鸟谷的犀鸟故事</center> <center>{{#iDisplay:j08629qlyfe|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返回「
犀鸟目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