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42.2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牛耳大黄 的原始碼
←
牛耳大黄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medical}}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牛耳大黄</big> ''' |- | [[File:T012b7d54202e7d3420.png|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2b7d54202e7d3420.png 原圖鏈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5578697&sid=5792160 牛耳大黄]]]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牛耳大黄 科:蓼科 种:牛耳大黄 |} '''牛耳大黄''',[[中药名]]。为蓼科植物皱叶酸模RumexcrispusL.的根。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台湾、广西、贵州等地。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之功效。常用于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结便秘,痈疽肿毒,疥癣,秃疮。 ==信息== 别名:[[土大黄]]、[[四季菜根]]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蓼目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心、肝、大肠经 毒性:无毒(《[[四川中药志]]》)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100cm。[[根肥厚]],[[黄色]],有酸味。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浅槽。 [[叶互生]];托叶鞘膜质,管状,常破裂;[[叶片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12-18cm,宽2-4.5cm,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边缘有波状皱褶,两面无毛。 [[花多数聚生于叶腋]],或形成短的总状花序,合成一狭长的圆锥花序;花被片6,2轮,宿存;雄蕊6;柱头3,画笔状。 [[瘦果三棱形]],有锐棱,长2mm,褐色有光泽。花果期6-8月。<ref>[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2538# 牛耳大黄],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f> ==分布区域== 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甘肃、青海、福建、台湾、广西、贵州等地。 ==生长环境== 生于沟边湿地,河岸及水甸子旁。 ==植物种属== 蓼科植物皱叶酸模。 ==药材性状== 根呈不规则圆锥状条形,长10-20cm,粗达2.5cm,单根或于中段有数个分枝。根头顶端具干枯的茎基,其周围可见多数片状棕色的干枯叶基。表面棕色至深棕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多数近圆形的须根痕。质硬,断面黄棕色,纤维性。气微,味苦。 ==药用价值==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通便杀虫。 '''主治''':用于急慢性肝炎,肠炎,痢疾,慢性气管炎,吐血,衄血,便血,崩漏,热结便秘,痈疽肿毒,疥癣,秃疮。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搽。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禁服。 '''药理作用''': *1、抗菌作用; *2、止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3、抗肿瘤作用; *4、其他作用:泻下作用。 '''相关论述''': *1、《[[草木便方]]》:“苦。” *2、《[[四川中药志]]》1960年版:“性寒,味苦,无毒。” *3、《[[草木便方]]》:“走表,壮力,活血,补精。捣烂合调靛缸水,搽疥癣秃癞。” '''相关配伍''': *1、[[治肝炎]]:(1)慢性肝炎:土大黄6g,茵陈15g,车前草30g。水煎服。(《[[陕甘宁青中草药选]]》)(2)急性黄疸型肝炎:羊蹄根30g,车前草30g,茵陈30g。水煎服。(《[[沙漠地区药用植物]]》) *2、[[治痢疾]]:土大黄15g。水煎服。 *3、[[治痈肿疮疖]]:鲜土大黄、蒲公英各适量。捣烂外敷。 *4、[[治崩漏]],[[胃溃疡出血]],[[血小板减少症]]:土大黄9g,水煎服;或用土大黄、乌贼骨各半,共为末,每次冲服3g。(2-4方出自《陕甘宁青中草药选》) *5、[[治红崩]]:牛耳大黄根30g,旋鸡尾15g,香附子15g,益母草30g。用酒炒熬水服。(《重庆草药》) *6、[[治干湿性癣]]:土大黄根汁18g,米醋18g,枯矾4.5g。调匀蘸擦患部。(《闽东本草》) '''附注''': 同属植物尼泊尔酸模R.nepalensisSpreng本区亦有分布,根亦常作牛耳大黄用,其基生叶矩圆状卵形或卵状三角形,果时内轮花被片增大,一部或全部有疣状突起,边缘有针刺状齿,齿端为钩状,可与皱叶酸模区别。 '''采收加工''':4-5月采其根,洗净,晒干或鲜用。<ref>[https://www.dayi.org.cn/cmedical/302538# 牛耳大黄],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370 植物學總論]] [[Category:410 醫藥總論]] [[Category:418 藥學;藥理學;治療學]]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edic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Hatnote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牛耳大黄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