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7.53.21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燥 的原始碼
←
燥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reflist}}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big> 燥</big> ''' |- | [[File:T01bad0da2f70b34968.jpg |缩略图|居中|[https://p1.ssl.qhimg.com/t01bad0da2f70b34968.jpg 原图链接][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459742&sid=2599959 来自 360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00808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燥 拼音:zào ,字意为:干;[[缺少水分]] ,如[[干燥]]。部首:火,总笔画:17画; 五笔:OKKS 仓颉:FRRD 郑码:UOJF 四角号码:96894 UniCode:CJK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燥 拼音; zào 部首; 火 字码; U+71E5 五笔; OKKS 注音; ㄗㄠˋ 结构; 左右结构 四角码; 96894 笔顺编号; 43342512512511234 字义; 干,炎热 总笔画; 17 部外笔画; 13 部首笔画; 4 外文名称; dry 字源演变; zào 心纽、宵部;心纽、[[晧韵]]、苏老切。 形声字。从火,喿声,读为zào。本义指干燥。《说文》:"燥,干也。" 《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也指使之[[干燥]]。《易·说卦》:"燥万物者莫熯乎火,说(悦)万物者莫说(悦)乎泽。"喻指焦急、焦躁。 基本字义; ◎ 干,缺少水分,炎热:干~。~裂。~热。枯~。 详细字义; ◎ 燥 zào (1)形声 (2)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dry] 燥,干也。--《说文》 火就燥。--《易·文言传》 燥,焦也。--《释名》 唇焦口燥呼不得。--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燥荻枯柴。--《资治通鉴》 (3)又如:燥吻(干燥的嘴唇);燥坼(干燥坼裂);燥劲(干燥强劲);燥刚(干燥刚劲);燥气(干燥之气);燥急(干渴得利害);燥渴(口渴)(4)焦急,焦躁 [impatient] 往往燥心污笔。--宋· 刘克庄《江西诗派小序》 (5)又如:燥暴(暴躁;急躁);燥灼(焦急如焚);燥急(焦躁不安) 中医学释义; 概念 中医病因学概念,又称燥邪。燥邪致病有外燥和内燥之分。 1、外燥 (1)外燥来源于自然界干燥的气候或环境状态,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的病因,多发生在秋季,属六气之一(见气)。自然界干燥的气候或环境状态超过一定的限度,则会使正气虚弱或体质偏盛的人发生疾病。此时,外燥便成为致病的因素,属六淫之一。六淫是指超过限度的六气,淫有太过,浸淫之意,泛指反常。 (2)燥为秋天的主气。秋季气候干燥,空气中水分缺乏,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景象。大凡自然界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的外邪称为燥邪。人感受燥邪而出现一系列干燥症状者,其病便是燥病。 (3)燥与湿相对。燥与湿相对,多易伤津液。燥邪多从口鼻而入,侵犯肺卫,致人发病。 (4)燥分温燥和凉燥。燥邪为病,由于相兼的寒热邪气不一,又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临床上以温燥常见。凉燥则多发生在深秋气候寒冷之时。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燥与热相合侵犯人体,病多温燥。深秋近冬,西风肃杀,燥与寒相合侵犯人体,病多凉燥。故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醇剩义》中说:"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 2、内燥 内燥指因各种原因(如高热、吐、泻)引致人体内津液精血耗伤而形成的病理状态。内燥以虚为主,或偏于寒,或偏于热,主要症状可有皮肤憔悴、毛发枯焦、爪甲脆裂、口唇燥裂、舌上无津、口渴咽燥、目涩鼻干、大便秘结、小便短少等。又因患病部位的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如阴虚血燥,可见皮肤干涩作痒,皮屑纷纷脱落;而津枯肠燥,又主要表现为大便燥结难下,甚至秘结不通。 3、外燥与内燥的区别 虽有区别,但两者在病证表现上有共同的特点,且外燥侵袭日久或治疗失当,伤及津液精血,亦可形成内燥。各种原因导致体内津液耗损,如七情过激,过食辛辣食物,体质阳盛等,均可形成内燥。 性质和致病特点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干,干燥;涩,涩滞。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最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出现各种干燥、涩滞不利的症状。如口干唇燥,鼻咽干燥,口渴、皮肤干涩甚至皲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等。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燥胜则干"。燥邪伤津之甚,则可损及阴液。 2、燥易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外燥一般从口鼻、肌表侵袭人体,而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又属娇脏,喜润恶燥,故燥邪易伤肺。燥邪犯肺,使肺阴受损,宣降失司,甚则损伤肺络,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喘息胸痛,痰中带血。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自肺影响到大肠,则可出现大便干燥不畅等症。 诊断和治疗 临床诊断燥证主要依据患者症状,并结合当时的气候和环境,以及病人情志、体质和饮食习惯进行。 1、温燥: 多在初秋。身热头痛,干咳少痰,痰少而黏或黄稠,鼻涕干结或者黄稠,口干唇燥,鼻干咽燥,口渴欲饮,舌苔略黄,右脉数大。 治疗:辛凉润肺 主方:桑杏汤方(辛凉法) 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 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 2、凉燥: 多在深秋。可见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痰稀、苔白少津等症状。 治疗:辛温润肺 主方:杏苏散 苏叶、半夏、茯苓、前胡、苦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去核)、桔皮、杏仁 〔加减法〕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微透汗。汗后咳不止,去苏叶、羌活,加苏梗。兼泄泻腹满者,加苍术、厚朴。头痛兼眉棱骨痛者,加白芷。热甚加黄芩,泄泻腹满者不用。 〔方论〕此苦温甘辛法也。外感燥凉,故以苏叶、前胡辛温之轻者达表;无汗脉紧,故加羌活辛温之重者,微发其汗。甘、桔从上开,枳、杏、前、芩从下降,则嗌塞鼻塞宣通而咳可止。桔、半、茯苓,逐饮而补肺胃之阳。以白芷易原方之白术者,白术中焦脾药也,白芷肺胃本经之药也,且能温肌肉而达皮毛。姜、枣为调和营卫之用。若表凉退而里邪未除,咳不止者,则去走表之苏叶,加降里之苏梗。泄泻腹满,金气太实之里证也,故去黄芩之苦寒,加术、朴之苦辛温也。 =='''音韵集汇'''== ◎ 粤语:cou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u1 cau5 [梅州腔] zau1 [台湾四县腔] zau1 cau5 [宝安腔] zau1 | cau5 [沙头角腔] zau1 [客语拼音字汇] cau4 zau1 [客英字典] cau5 zau1 =='''古籍释义'''== 康熙字典 《唐韵》苏到切《集韵》《韵会》《正韵》先到切,$音喿。《说文》从火喿声。乾也。《易·乾卦》火就燥。《说卦》燥万物者,莫熯平火。《集韵》俗作䍜。非是。 又《战国策》燥于秦。《注》犹烁也。 又《广韵》《集韵》《韵会》《正韵》$苏老切,音嫂。义同。<ref>[http://www.leleketang.com/zidian/c-71e5.shtml 燥],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Category:800 語言、文學類]]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燥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