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57.25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燕巢(陈三立) 的原始碼
←
燕巢(陈三立)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应603.jpg|缩略图|[https://www.163.com/dy/article/GHJRQCF70541HAV1.html 原图链接]]] '''《燕巢》'''是[[中国]]现代作家[[陈三立]]写的诗词。 ==作品欣赏== ===燕巢=== 旧燕衔泥绕壁廊,巢痕下上暖斜阳。 将雏栖稳黄金屋,影断东风五柳旁。 <ref>[https://www.shicimingju.com/chaxun/zuozhe/4577.html 「陈三立」诗词全集(202)首 ] </ref> ==作者简介== [[陈三立]](1853年10月23日-1937年9月14日),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出身名门世家,为晚清维新派名臣陈宝箴长子,国学大师、历史学家[[陈寅恪]]、著名画家[[陈衡恪]]之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他于1892年壬午乡试中举,历任吏部行走、主事。1898年[[戊戌政变]]后,与父亲陈宝箴一起被革职。1937年发生“[[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军欲招致[[陈三立]],[[陈三立]]为表明立场绝食五日,不幸忧愤而死,享年85岁。陈三立生前曾刊行《散原精舍诗》及其《续集》、《别集》,死后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出版。<ref>[https://www.taomingren.com/baike/17131 陈三立简介 ] </ref> 1909年,陈三立以诗稿交给[[郑孝胥]],请他删定。晚清诗坛,有所谓“同光体”,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不专宗盛唐,而以模仿宋诗为主。陈三立是其重要代表。“我诵涪翁诗,奥莹出妩媚”。他的诗模仿唐代的[[韩愈]]、[[孟郊]]和宋代江西诗派的鼻祖[[黄庭坚]],以生涩硬拗的风格写枯寂萧瑟的感伤情怀。表达上,要求隐晦深微,像橄榄似的耐于咀嚼;用词上,则避熟恶俗,“语必惊人,字忌习见”。对于陈三立的诗,郑孝胥大为捧场,说是:“源虽出于鲁直,而莽苍排戛之意态,非可列之西江社里。”当时,革命派中也有人誉之为“吏部诗名满海内”。 辛亥革命后,陈三立迁居[[上海]],曾列名于孔教会和张謇发起的中华民国联合会。他和[[沈曾植]]、[[梁鼎芬]]、[[朱祖谋]]等遗老组织超社、逸社,经常在作品中指责革命,倾吐对清王朝的留恋之情,因此,受到以[[柳亚子]]为代表的南社诗人的抨击。 1915年,[[陈三立]]迁还[[南京]]。1923年至1924年一度住在[[杭州]],此后住在[[南京]]或[[庐山]],长期过着隐逸生活。1932年,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情况下,他忧愤时事,日夜不安,曾于梦中大呼杀敌。同年,国民党政府邀他参加“国难会议”,不赴。1933年迁居[[北平]],时已年过八十岁,白发盈头,在见到年轻时的座师、同为遗老的陈宝琛时,却仍然坚持行三跪九叩礼。其后,郑孝胥、罗振玉曾拉他到伪满洲国去当汉奸,被拒绝。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北平、天津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再次派人拉他,多方游说,他都不理睬;侦探每天在门前窥伺,气得他让仆人拿着扫帚驱赶;。同年9月14日,尿闭症复发,陈三立拒不服药,绝食5日死。<ref>[https://www.mouluexue.com/minguorenwu/2020052206.html 陈三立生平故事简介,对陈三立的评价 ] </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Category:821 中國詩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燕巢(陈三立)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