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29.247.25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炎黄子孙 的原始碼
←
炎黄子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E6E8FA" align= center| '''<big>炎黄子孙</big> ''' |- | [[File:炎黄子孙001.jpg|350px|缩略图|居中|[http://www.cctvwhzgwst.com/u/cms/www/201606/12103929y4mx.jpg 原图链接][http://www.cctvwhzgwst.com/wind/25172.htm 来自文化中国 的图片]]] |- | style="background: #C0C0C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炎黄子孙 '''意 义''' : 代指华人,意指中华民族的后代 '''来 源''' : 炎帝与黄帝的后辈,取其简称 |} '''“炎黄子孙”'''称呼的来历,最早可以定位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战国时期]]史书《[[国语.周语下]]》记载太子晋言:“……夫亡者岂无宠? 皆黄、炎之后也。”说那些失去姓氏的人不是没有人爱,他们也都是[[黄帝]]和[[炎帝]]的后人。[[三国]]时期著名史学家[[韦昭]]说:“鲧,黄帝之后也;共工,炎帝之后也”,“虞、夏俱黄帝、[[颛顼]]之后”,由此可以认为“黄、炎之后”就是“炎黄子孙”称呼的萌芽了。秦汉以来,随着“大一统”观念的出现,司马迁在《[[三代世表]]》里说: “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ref>[https://www.gushiwen.org/GuShiWen_0237c1a121.aspx 《三代世表》:舜、禹、契、后稷皆黄帝子孙也。黄帝策天命而治天下,德泽深后世,故其子孙皆复立为天子,是天之报有德也。],古诗文网</ref>。首次提出了“黄帝子孙”一语。 ==炎帝== 炎帝(Yandi;Yan Emperor ),[[华夏]]始祖之一,[[中国]]远古时期部落首领。 又称赤帝、烈山氏,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炎帝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首辟市场。治麻为布,民着衣裳。作[[五弦琴]],以乐百姓。削木为弓,以威天下。制作[[陶器]],改善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华夏族]]。 ==黄帝== [[黄帝]](Huangdi;Yellow Emperor )(前2717年~前2599年)。[[轩辕黄帝]]为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少典之子,本姓公孙,长居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故改姓姬,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出生、创业和建都于有熊(今新郑),故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在此期间有了文字。黄帝居五帝之首,有[[嫘祖]]、[[嫫母]]等四位夫人。 炎黄子孙是指中华民族的后代。亦作“黄炎子孙”。 ==悠久传承== 后来的传说的几位古帝王一直到夏商周帝王,都被认为是黄帝的直系子孙,连蛮、夷也被纳入这个系统。后世的帝王也声称他们是黄帝的后裔。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把自己的远祖追溯到炎帝、黄帝或他们的臣子。而接受了华夏文化的少数民族(如[[匈奴]]、[[鲜卑]]等等)也声称自己是黄帝子孙、炎黄子孙。辽朝大臣耶律俨《[[皇朝实录]]》称契丹为黄帝之后。《[[辽史·太祖纪赞]]》和《[[世表序]]》主张契丹为炎帝之后。在云南发现的[[契丹]]遗裔,保存有一部修于明代的《[[施甸长官司族谱]]》,卷首附一首七言诗,诗曰:“辽之先祖始炎帝……”。这些契丹人也自认为契丹是炎帝苗裔。 在清朝末年,这个观念随着中国民族主义的建构更加广泛地流传。清末反抗满族统治的早期革命党人,即用“炎黄子孙、黄帝子孙”做口号取得汉人的支持,激进的革命派认为“炎黄之裔,厥惟汉族”。而温和的改良派则认为“中国皆黄帝子孙”。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蚕食,包括少数民族人士 <ref>[http://zhongkao.zxxk.com/article/344575.html 深度解析“炎黄子孙”称谓的来龙去脉],中考学科网 </ref>在内的有识之士号召打破族群界限,以“炎黄子孙”为旗帜凝聚中华。在面对外国强敌侵略而处于亡国亡种的危机下,“炎黄子孙、黄帝子孙”的概念,成为以祖先崇拜为基本文化的中国人构建民族凝聚力的符号。[[抗日战争]]时期,“炎黄子孙”的称谓在抗敌烽火中定型为中华民族的指代符号,成为号召与激励海内外华人共同抗战的一面旗帜 <ref>[https://sns.91ddcc.com/t/18702 “炎黄子孙”称谓的由来],才府,2014-6-11</ref>。在[[中华民国]]时期,“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之子孙”,全体中国人皆为炎黄子孙已成为共识 <ref>[http://www.71.cn/2011/0930/631109.shtml 中国共产党在给中国国民党的电报中称:“我辈同为黄帝子孙,同为中华民族儿女,国难当前,惟有抛弃一切成见,亲密合作,共同奔赴中华民族最后解放之伟大前程。”],宣讲家网</ref>。 ===民族构建=== [[File:黄帝123.jpg|300px|缩略图|右|<big>黄帝</bi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529/c56ab4bb14b6453c824298a459d79381.jpeg 原图链接][http://www.sohu.com/a/317218465_100054862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传说中炎帝、黄帝是四千多年前中原大地的两个部落首领,他们联手击败了蚩尤部落,确立了华夏族群在中华大地的优势地位,炎黄两大部落并最终融合成华夏部落,并在春秋战国时期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ref>[http://www.sohu.com/a/300343846_120100694 国学知识,天下、中国、华夏、九州 ],搜狐,2019-03-10</ref>。 传说中黄帝炎帝部落的兴起与现代考古所发现的4600年前龙山文化的爆发式扩张吻合,一定程度上印证了传说记载的可信性。 正因为炎黄二帝本身是中国远古时代对于中华民族的统合做出极大贡献的领袖,所以从春秋战国开始,中原的各国至少王室,就纷纷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黄帝两大部落,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恰恰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族通过长期的交流与沟通,最终完成了华夏族的形成,其表现就是华夏族不但语言、文字、文化、风俗等等都趋向一致,而且大家都把族源追溯到炎帝黄帝两大部落。 后来,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也纷纷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炎帝,希望巩固自身合法性,例如据《[[晋书]]》记载,前[[秦皇帝]]、氐人[[苻坚]]“其先盖有扈(黄帝之后)之苗裔”;前燕政权的开创者、鲜卑人慕容“其先有熊氏(黄帝)之苗裔”;后秦政权的开创者、羌人姚弋仲“其先有虞氏(黄帝之后)之苗裔”;建立了夏国的匈奴人赫连勃勃自称“朕大禹之后”。《[[北史·魏本纪]]》说:“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在[[唐朝]]的史书中记载,稽胡、库莫奚、突厥这些民族都是黄帝后代的分支。元朝修《[[辽史]]》时称,“辽本炎帝之后,按耶律俨称辽为轩辕后”。第一次实现游牧民族统治全中国的元朝亦对黄帝尊崇有加,《[[元史·祭祀志]]》载:“元贞元年初命郡县通祀三皇,如宣圣释奠礼。太伏羲氏以勾芒氏之神配,炎帝神农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轩辕黄帝氏以风后氏、力牧氏之神配。”清代对黄帝的尊崇更是有增无减,自顺治以下10帝中除宣统帝溥仪外,皆遣官致祭过黄帝陵,致祭次数达36次。 炎黄子孙这个名词强调的是血缘与文化的统合,从四千多年前开始,炎黄部落联盟到华夏民族再到中华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学习,炎黄的血脉流淌在我们彼此的血液里,这亦是我们自称炎黄子孙的依据。 如此众多之人均自称黄帝之后,未必尽合历史事实,但却真实地反映了世人对以黄帝为核心的民族先祖谱系的认同。 而中国的绝大多数的姓氏也都把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黄帝炎帝。例如中国当今最大的前120姓,据统计,属于黄帝族的有86姓,占120姓的72%,即:王、张、刘、陈、杨、周、吴、孙、胡、朱、林、何、郭、罗、宋、郑、韩、唐、冯、于、董、萧、程、曹、袁、邓、傅、曾、彭、苏、蒋、蔡、贾、魏、薛、叶、阎、余、潘、杜、戴、夏、钟、汪、田、范、石、姚、邹、熊、陆、孔、康、毛、史、顾、侯、邵、孟、龙、万、段、钱、汤、黎、常、武、乔、赖、庞、樊、兰、殷、施、陶、翟、安、颜、倪、严、牛、温、芦、季、俞、鲁。属于炎帝族的有6姓,占120姓的5%,即:许、姜、崔、雷、易、章。属于东夷族的有8姓,占120姓的7%,即:李、赵、黄、徐、马、谭、郝、江。兼属黄帝族与炎帝族的有11姓,占120姓的9%,即:高、谢、吕、卢、丁、方、邱、贺、龚、文、洪。兼属黄帝族与东夷族的有9姓,占120姓的7%,即:梁、沈、任、廖、金、白、秦、尹、葛。总的来说,120大姓绝大多数属于黄帝系,少部分属于炎帝系和东夷系。 而这才是绝大多数中国人认同之的根本原因。 ===重要性=== 1,黄帝是一定意义上的中华开国者;祭祀黄帝有助于彰显中华道统的延续,巩固政权合法性。 炎黄,尤其是黄帝实质上是中国从部落时代走向国家形态的标志与象征。根据传说记载来看,是黄帝统一了中原大地的各部落,通过炎黄两大部落的联合,最终形成了华夏民族的雏形。甚至可以说,黄帝是中国这个国家的缔造者,是真正的中华之父,华夏之父。 [[孙中山]]先生在《[[祭黄帝文]]》里开宗明义地讲到:“中华开国五千年,黄帝轩辕自古传。”实际上亦把黄帝视为中华开国之人。 历代以来,从春秋开始,秦汉唐宋元明清包括汉族政权少数民族政权无不对黄帝顶礼膜拜,某种程度上是对于自身道统的合法性的追认与巩固。 而民国以及与共和国的祭祀黄帝、祭祀炎帝亦在与迎合中国人对于中国这个从黄帝开国起的道统绵延不绝的近似于宗教的信仰。或者说,政府的公祭黄帝亦是彰显自身乃是延续从黄帝以来的中国的道统,强调治权的接续,从而宣誓自身合法性的一个重要手段,绝不可等闲视之。 [[牟钟鉴]]教授指出,黄帝信仰整合了民族的统绪,使中华民族之中各个民族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归属,起到了巩固中华共同体的作用,其意义异常伟大。黄帝信仰又突显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开启了文化民族主义的先河,其价值亦不可低估<ref>[http://www.docin.com/p-740817892.html 文化学的视野:黄帝信仰与中华民族,牟钟鉴],豆丁网</ref>。 ==黄帝陵墓== 黄帝陵就在中国[[陕西省]]黄陵县的一座长满了苍松翠柏的山上,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据记载,最早举行祭祀黄帝始于公元前442年。自唐大历五年(770年)建庙祀典以来,一直是历代王朝举行国家大祭的场所,现在每年清明时节,都有许多海、内外炎黄子孙到那里去祭祖。 ==视频== ===<center>炎黄子孙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中华五千年》:炎黄子孙</center> <center>{{#iDisplay:b05231go9kx|560|390|qq}}</center> <center>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的由来 </center> <center>{{#ev:youku|XMzQzNjQxODEzMg|560|center}}</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610 中国通史]]
返回「
炎黄子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