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2.171.10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潘怀素 的原始碼
←
潘怀素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big>潘怀素</big> == 潘怀素(1894—1978),原名潘茳,字思白,永嘉昆阳人。少年有志于学,20多岁即远渡重洋,先后去日本、德国留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晨报》记者和许多大学的教授。建国后,曾任政务院参事室参事。 1921年6月在日本留学期间,曾参加郭沫若与成仿吾等创办的创造社,从事文学翻译工作,推动新文化运动。1935年一二九运动期间,是北京各大学17位教授联名发起抗日救亡的宣言人之一,又是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创始人之一。 对于文学、医学、教育、外语均有较深造诣,对中国古代音乐研究尤为深入。1953年辞去政务,专门致力于乐律研究,曾带领学生到福建、广东、陕西等地采访民间音乐、博览历代音乐文献和各国音乐著述。1957年,出版《敦煌琵琶谱解读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隋唐燕乐的流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以半生精力发掘和整理的中国古典乐律——二十三不等分纯正律,在1983年全国首届律学学术讨论会上受到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开创了一条律学研究的新路。 1978年,以84岁高龄从温州去北京,因路途劳顿,一病不起,在告别人世的最后一刻,手里还紧攥着乐律资料和文稿。其治学精神受到后人敬仰。
返回「
潘怀素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