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3.59.123.182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生物保育实验室 的原始碼
←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生物保育实验室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22/4120af5ab20d45d4bfb8f56c323fe2e4.jpeg width="31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283775999_264540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small> |}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生物保育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生物保育重点实验室依托于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培育),在原有的“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建设。2022年6月正式申报“十四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2022年11月获得批复立项。重点[[实验室]]共设置4个研究方向,即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效应、湿地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修复、湿地地貌冲淤与湿地安全、湿地生物保育与可持续利用。实验室所设置的四个研究方向和领域紧密结合区域生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助推[[山东省]]政府 “十大扩需求”行动中的绿色低碳<ref>[https://www.sohu.com/a/686223301_121106994 全国低碳日 | 绿色低碳,节能先行] ,搜狐,2023-06-16</ref>领域,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中的生态安全目标。 ==二、组织架构== 实验室主任:于君宝 实验室副主任:杨继松 管博 管理委员会: 于君宝,杨继松,管博,吕振波,宋克志,吴孟泉,王晓通,战超 [[学术]]委员会: 主任(1人): 邓 伟,研究员(欧亚院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副主任(2人) 王苏民,[[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王 庆,教授,[[鲁东大学]] 委员(15人) 吕宪国,研究员<ref>[https://www.sohu.com/a/364355892_505915 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研究员?] ,搜狐,2020-01-02</ref>,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崔保山,教授(国家杰青),北京师范大学 宋长春,研究员(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吴庆龙,研究员(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丁维新,研究员(国家杰青),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陈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陆兆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 张明祥,教授,中国林业大学 马元庆,研究员,山东省海洋资源与环境研究院 吴惠丰,研究员(中科院百人计划、泰山学者、山东省杰青),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季乃云,研究员(泰山学者),[[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 于君宝,教授,鲁东大学(中科院百人计划、山东省杰青、国务院特贴专家) 杨继松,教授,鲁东大学 张振华,教授,鲁东大学(山东省突贡专家) 王晓通,教授,[[鲁东大学]](山东省突贡专家、泰山学者(青年专家)、山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 ==三、实验室总体定位、目标== ===1.总体定位=== 围绕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效应、湿地景观格局演变过程与生态修复、湿地地貌冲淤与湿地安全和湿地生物保育与可持续利用等前沿研究方向,开展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的原始和集成创新,为保护与恢复滨海湿地生态功能、保障[[黄河三角洲]]区域生态安全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2.目标=== 建成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滨海湿地研究中心和特色鲜明的湿地生态学人才培养基地,引领和推动山东省滨海湿地学科与相关产业发展,贡献于国家和山东省生态文明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战略。 ==四、研究方向设置== 根据湿地滨海生态系统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重点实验室共设置了4个密切关联的[[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一: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效应=== 针对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导致的滨海湿地结构与功能受损问题,围绕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地貌、水文和生物等关键生态过程,重点开展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环境要素(水、沙、盐、营养)相互作用过程与机理研究。主要包括:湿地生源[[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过程;陆海交汇下物质迁移与转化关键过程与机制;自然和人为干扰下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碳汇形成与增汇技术等。认知滨海湿地物质运转与能量流动关键过程与机制及其环境效应,为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育提供基础理论支撑。 ===研究方向二:湿地景观格局演变与生态修复=== 针对滨海湿地景观破碎化与功能下降等生态问题,以植被重建-生境恢复-功能提升为目标,重点开展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湿地景观演变规律与驱动机制,湿地生态网络建构技术,水文连通和生物连通修复技术等。服务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栖息地]]保育,为湿地整体生态功能提升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持。 ===研究方向三:湿地地貌冲淤与湿地安全=== 针对滨海湿地岸线侵蚀及海岸工程带来的生态破坏问题,综合运用3S技术、水动力数值模拟和沉积学方法,重点开展河口海岸地貌冲淤过程、机制与岸线修复技术研究。主要包括:湿地地貌冲淤与地质、[[地貌]]过程和机制,湿地地貌冲淤过程与泥沙输运数值模拟,滨海湿地岸线整治与典型滨海工程生态恢复技术,湿地安全预警预报等。服务于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绿色利用与生态建养,为保障海岸带生态安全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持。 ===研究方向四:湿地生物保育与可持续利用=== 针对黄河三角洲湿地生物资源量下降的环境问题,围绕种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等方面,重点开展滨海植物资源与分子生态学、近岸海域典型生物资源修复与调控研究。主要包括:湿地植物抗逆性状的遗传基础与调控机制,盐渍化湿地抗逆植物品种筛选与培育,滩涂海洋牧场构建与修复技术,近海重要经济生物遗传育种与增养殖技术等。服务于滨海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为滨海种质资源多样性保育与可持续利用提供基础理论与技术支持。 ==五、学术队伍== 目前实验室拥有全职人员47人,其中21人具有高级职称,具有[[博士]]学位45人。入选省级以上人才计划的有6人,其中,国家杰青1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国务院特贴专家1人,山东省杰青1人,泰山学者3人,山东省突贡专家2人。 ==参考文献== [[Category: 社會組織類]]
返回「
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生物保育实验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