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35.2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滅絕(生物) 的原始碼
←
滅絕(生物)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滅絕'''<br><img src="https://sci101.news/wp-content/uploads/2019/05/18236860-10-1510904598-650-65c9247aca-1514281033.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sci101.news/8566/14%E7%A8%AE%E3%80%8C%E6%A5%B5%E7%A8%80%E6%9C%89%E7%89%A9%E7%A8%AE%E3%80%8D%E7%80%95%E8%87%A8%E7%B5%95%E7%A8%AE%EF%BC%8C%E8%B6%85%E7%BE%8E%E7%9A%84%E6%A8%A3%E5%AD%90%E5%86%8D%E4%B9%9F%E7%9C%8B%E4%B8%8D/ 圖片來自sci101]</small> |} '''滅絕'''是指一個物种完全消失的自然过程。由於[[競爭 (生物學)|生存競爭]]的關係,滅絕消滅了一部份物種,但同時也為其他物種的發展和新物種的[[物種形成|產生]]創造了條件。 例如[[白堊紀]]末期的大滅絕事件,導致了[[恐龍]]的滅絕,但恐龍滅絕後,原本被恐龍壓制的[[哺乳動物]]得到了繁榮的發展,取代了恐龍的[[生態位]];還比如,由於[[藍綠藻]]活動所導致的[[大氧化事件]]後,[[厭氧生物]]幾乎滅絕,但又為日後[[動物]]的產生創造了條件。 [[物種]]滅絕在早期並不是一個被普遍接受的概念,因这一概念很易与「其所有後代都死亡」混淆。在[[地质时代]],灭绝是司空见惯的事件,那麼除了最原始的生物外,所有前現代的生物死絕,就不可能進化成現代的生物。現在「滅絕」的意思是指名和原始的外觀相似,可被識別為同一物種的後代死絕,而存活的後代是透過[[物种的形成]]的方式成爲與祖先不同的物種在現代生存。 据2019年由IPBES提出的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指出,野生哺乳动物的生物量已经下降了82%,自然生态系统已经失去了大约一半的面积,上百万物种灭绝。所有灭绝的风险主要由于人类行为。25%的动植物受到灭绝的威胁。 2019年6月,一百万种动植物面临着濒临灭绝的危险。自1750年以来,我们至少失去了571种物种,很有可能会更多。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破坏了自然栖息地,例如砍伐森林或将土地变成耕地。<ref>{{cite web|url=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19/jun/10/frightening-number-of-plant-extinctions-found-in-global-survey|title=‘Frightening’ number of plant extinctions found in global survey|website=The Guardian|date=10 June 2019}}</ref> 据估计,地球上曾经生活着超过99%的物种,总计超过50亿个物种已经灭绝,我们将再也无法目睹它们的风采对地球目前物种的数量的估计在1000万到1400万之间,其中有大约120万已被记录在案,尚未描述超过86%。<ref name="PLoS-20110823">{{cite journal |last1=Mora |first1=C. |last2=Tittensor |first2=D.P. |last3=Adl |first3=S. |last4=Simpson |first4=A.G. |last5=Worm |first5=B. |title=How many species are there on Earth and in the ocean? |date=23 August 2011 |journal=[[PLOS Biology]] |doi=10.1371/journal.pbio.1001127 |pmid=21886479 |pmc=3160336 |volume=9 |issue=8 |pages=e1001127}}</ref> 2016年,科学家报告说,目前地球上估计有1万亿种,其中仅描述了百分之一的千分之一。<ref name="NSF-2016002">{{cite news |author=Staff |title=Researchers find that Earth may be home to 1 trillion species |url=https://www.nsf.gov/news/news_summ.jsp?cntn_id=138446 |date=2 May 2016 |work=[[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accessdate=6 May 2016 |archive-date=2019-05-03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90503032407/https://www.nsf.gov/news/news_summ.jsp?cntn_id=138446 |dead-url=no }}</ref> 通过[[进化]],物种通过物种形成过程出现-当新的生物物种能够找到并利用[[生态位]]时,它们便会繁衍生息,而当物种无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或抵抗竞争时,它们便灭绝。动物及其生态位之间的关系已得到牢固确立。典型物种在首次出现后的一千万年内就灭绝了,尽管有些物种(称为[[活化石]])可以存活几亿年,但形态变化很少甚至没有。 大规模灭绝是相对罕见的事件。但是,孤立的灭绝是很普遍的。直到最近才记录了灭绝事件,科学家们对目前的高灭绝率感到震惊。大多数绝种的物种从未得到科学记录。一些科学家估计,到2100年,目前多达一半的动植物物种可能会灭绝。 == 滅絕的威脅 == 儘管一個物種完全消失才叫「滅絕」,但當一個物種的個體少於30隻時,這個物種的滅絕几乎已經是無可避免了。 又或者,当一个[[有性繁殖]]的物种只有一种性别的个体存活,这个物种的灭绝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可能的灭绝的原因包括[[污染]]、[[栖息地]]的破坏、新的[[捕食者]]的引入、生育控制所导致的生育率下降等等。 [[瀕危物種]]是指存在灭绝危险的物种。'''野外灭绝'''是用于描述已经没有野生状态的个体,只有人類圈养个体的物种的术语。 ==灭绝是否可逆== 直到最近,一种动物的灭绝还被认为是意味着它的时代在地球上的结束,可是,有人提出一种假定,通过[[克隆]]过程,灭绝的物种可能「[[去滅絕]]」(de-extinct)。初期进行克隆研究的的物种包括[[旅鴿]]、[[猛犸]]和[[袋狼]],但是目前还没有一种灭绝的物种被克隆成功。另外,克隆已滅絕物種跟重新引進區域滅絕的物種一樣,其做法本身就是一個爭論不休的議題。 ==絕滅的可能原因== * [[基因]][[變異]] * [[瓶頸效應]] * [[生態]]變差難適應 * [[種族滅絕]] * [[大屠殺]] * [[生態平衡]]的破壞(影響[[食物鏈]]) * [[疾病]] * 同时灭绝 * [[戰爭]]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360 生物科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journal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new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滅絕(生物)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