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7.230.17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溝椎龍屬 的原始碼
←
溝椎龍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溝椎龍屬'''<br><img src="https://www.epalaeontology.org/wp-content/uploads/Bothriospondylus.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www.epalaeontology.org/bothriospondylus/ 圖片來自epalaeontology.org]</small> |} '''溝椎龍屬'''([[學名]]:''Bothriospondylus'')是[[腕龍科]][[恐龍]]的一[[屬]],生活於[[侏羅紀]]晚期的[[歐洲]]。 ==外觀特徵== 成年溝椎龍估計可達15-20公尺長,介於[[腕龍]]與[[側空龍]]之間。 ==分類與命名== [[模式種]]是''B. suffossus'',是由[[理查·歐文]]在1875年命名。屬名意為「被挖掘的脊椎」﹔種名則意為「被挖開」,意指脊椎側面的側腔狀態。某些文獻把種名誤植為「suffosus」。 [[正模標本]](編號BMNH R44592-5)是4節[[背椎]],發現於[[英格蘭]]的[[威爾特郡]],地質年代屬於侏儸紀晚期的[[啟莫里階]]。此外,還發現三節未癒合[[薦椎]]。 理查·歐文還命名溝椎龍的三個種。強壯溝椎龍(''B. robustus'') 的化石是一節[[背椎]](編號BMNH R22428)。 ''B. elongatus''的化石是一節脊椎(編號BMNH R2239),發現於英格蘭[[薩塞克斯郡]],原本是[[鳥面龍|赫克氏鳥面龍]]的[[綜模標本]]。 ''B. magnus''的化石(編號NHM 28632),也是赫克氏鳥面龍的一個綜模標本。但是,歐文在同份研究補遺中,將強壯溝椎龍取名為[[大理石椎龍]]。 20世紀初,Friedrich von Huene將部分化石改歸類於畸形龍。由於鳥面龍的命名時間較早,von Huene將溝椎龍改歸類成鳥面龍的一個種。 在1902年,[[法蘭茲·諾普喬]](Franz Nopcsa)將發現於[[阿根廷]]的一節脊椎,歸類於溝椎龍;目前被建立為[[諾普喬椎龍]]。在[[法國]]發現的破碎骨頭、[[葡萄牙]]發現的牙齒,也曾被暫時歸類於溝椎龍,直到2017年才另立為[[蝰神龍屬]]。 在19世紀末,發現於[[馬達加斯加]]的化石,被[[理查德·萊德克]](Richard Lydekker)歸類於溝椎龍的新種,馬達加斯加溝椎龍(''B. madagascariensis'')。這些化石大都是[[脊椎]],另外還有發現一些[[臀部]]及四肢化石。在1986年,[[約瑟·波拿巴]](Jose Bonaparte)將這些化石建立為新屬[[拉伯龍]]。此外,當地還有個化石(編號MNHN MAJ 289)也被編入溝椎龍,被標名為「"Bothriospondylus" madagascariensis」。 在2010年的溝椎龍重新研究,支持馬達加斯加化石是獨立屬的理論,並認為溝椎龍本身是個[[疑名]]。 另一研究提出,大部分蜥腳類恐龍有五個腕骨,而溝椎龍只有三個腕骨。 溝椎龍曾經被歸類於不同[[演化支]]。最初被歸類於個別的'''溝椎龍科'''(Bothriospondylidae),而大部分書籍則歸類於[[腕龍科]]。 由於溝椎龍的化石稀少、被侵蝕過,缺乏可供鑑定的[[共有衍徵]],無法確定是否屬於腕龍科、或是[[新蜥腳類]]。在馬達加斯加的脊椎標本,則可能是[[真蜥腳類]]的基礎物種,不屬於新蜥腳類。 ==外部連結==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804040538/http://www.dinoruss.com/de_4/5a6cfed.htm dinoruss.com- Bothriospondylus ] [[Category:380 動物學總論]]
返回「
溝椎龍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