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1.90.184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温韬 的原始碼
←
温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Infobox person | 姓名 = 温韬 | 圖像 = [[File:温韬.jpg|缩略图|center|[https://p1.ssl.qhmsg.com/t01d51c5e51e2c7da9b.jpg 原图链接]]] | 圖像說明 = | 出生日期 = | 國籍 = 唐末五代 | 别名 = 李彦韬 | 職業 = | 知名原因 = | 知名作品 = </br> </br> </br> </br> }} '''温韬'''(wen tao)(?-928),后更名为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五代十国时期曾出任[[耀州节度使]](相当于今天陕西省军区司令员)一职,时任七年,期间利用职务之便,疯狂作案,关中地区大小唐皇墓陵无一幸免,被其趁战乱之际,其率领手下毁陵盗掘。给中国帝王陵带来的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其私藏,流落外市,甚至损毁。后因后唐明宗所不喜被杀。 == 人物介绍 == '''温韬''',后更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温韬祖籍京北华原(今陕西耀县),曾任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有一个传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的嵯峨山,迷信者遂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温韬在长安做了七年行政长官,关中地区几乎所有唐朝皇陵,就是温韬趁战乱,在其任期内盗掘开的。温韬盗掘唐皇陵是有案可稽的,不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明确记载。 《[[新五代史]]》记载 '''温韬''',京兆华原人也。少为盗,后事李茂贞,为华原镇将,冒姓李,名彦韬。茂贞以华原县为耀州,以韬为刺史。梁太祖围茂贞于凤翔,韬以耀州降梁,已而复叛归茂贞。茂贞又以[[美原县]]为鼎州,建[[义胜军]],以韬为[[节度使]]。末帝时,韬复叛茂贞降梁,梁改耀州为崇州,鼎州为裕州,义胜为静胜军,即以韬为节度使,复其姓温,更其名曰昭图。 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其后[[朱友谦]]叛梁,取同州,晋王以兵援友谦而趋华原,韬惧,求徙佗镇,遂徙忠武。庄宗灭梁,韬自许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刘皇后,皇后为言之,庄宗待韬甚厚,赐姓名曰李绍冲。[[郭崇韬]]曰:"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遽遣还镇。明宗入洛,与[[段凝]]俱收下狱,已而赦之,勒归田里。第二年,流于德州,赐死。 呜呼,厚葬之弊,自秦汉已来,率多聪明英伟之主,虽有高谈善说之士,极陈其祸福,有不能开其惑者矣!岂非富贵之欲,溺其所自私者笃,而未然之祸,难述于无形,不足以动其心欤?然而闻温韬之事者,可以少戒也!五代之君,往往不得其死,何暇顾其后哉!独周太祖能鉴韬之祸,其将终也,为书以遗世宗,使以瓦棺、纸衣而敛。将葬,开棺示人,既葬,刻石以告后世,毋作下宫,毋置守陵妾。其意丁宁切至,然实录不书其葬之薄厚也。又使葬其平生所服衮冕、通天冠、绛纱袍各二,其一于京师,其一于澶州;又葬其剑、甲各二,其一于河中,其一于大名者,莫能原其旨也。 == 盗墓温韬 ==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资治通鉴]]》亦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乾陵保住不被盗掘之身,要感谢奇异的天象。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就是说,在盗掘乾陵时,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怕遭报应的温韬被吓跑了。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不可逆转的破坏,许多珍贵的文物被其毁坏。所以史学界、考古界都认定,温韬是中国盗墓史上危险最大的一个盗墓者,有千古之罪。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把《[[兰亭序]]》等众多珍贵的名家书画真迹作为陪葬品,带进了[[昭陵]]。 而令人讽刺的是,不通文墨的温韬在把一批书画作品带出昭陵后,看上的却不是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而是装裱在外的华美绸缎。他让手下将上面的绸缎全部撕下来,而把作品扔了。史学界推测,[[王羲之]]的《兰亭序》真迹从此不再出现,可能就是让'''温韬'''给撕毁了。但让人不解的是,在温韬逐一登记的盗得宝物中,却无此贴。后世学者抱着一份美好的心愿,希望《[[兰亭序]]》》在武则天的[[乾陵]]内,果真如此,真乃中华文化之大幸。 '''温韬'''在史料记载中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盗墓贼。民国时期的[[孙殿英]]和他比起来也是小巫见大巫。 '''温韬'''所盗陵寝之多,堪称有史记载之最。在他任节度使的七年时间内,唐朝诸帝的18个陵寝竟然被他一一光顾。(在乾陵之前已经挖掘了17座唐皇陵,只剩下乾陵。温韬和黄巢一样,他也兴动数万人马在光天化日之下挖掘乾陵,不料三次上山均遭风雨大作,人马一撤,天气立即转晴。'''温韬'''不解其中缘由,但他也是心有余悸,没有再继续挖下去,遂此绝了念头。乾陵至此逃过第二劫。) '''温韬'''盗陵时一般都率领众兵,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在当时,偷坟掘墓是不赦的大罪,虽然五代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堪,但在老百姓心中却是难以原谅的。可见,此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盗墓,并将所盗物品编成名册公诸于世,其胆量之大为令天下所有盗墓者之楷模。 从史书上记载的温韬的生平来看,这是一个狡诈善变的人物。他对朝代的更替看的很开,谁的势力强大一些就依靠谁。不过在动荡的年代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国的死节之士历代都层出不穷,只是温韬不肯做罢了。 '''温韬'''的毁灭,其根源还是他没有掌握好度。早年盗陵的臭名,善变的性格注定为统治者不喜,虽然他有大批的宝藏来打点上下,甚至连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都能贿赂,但最终温韬还是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杀。在当局者的眼里,他是一个生有反骨的人,今天你能够反了后梁,明天就能反我后唐。今天你能盗先唐的陵寝,明天就有可能盗我的陵,这样的人,在非常时期还有些利用价值,在时局平定后是一定不能让他生存下去的。所以也是他遭受灭门的根本原因。 == 参考资料 == [[Category: 五代十国时期人物]] [[Category:中國古代人物]] [[Category:中國古代軍政人物]]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Br 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Infobox person/core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Argument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InfoboxImage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Navbar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Separated entrie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TableTool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温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