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3.144.14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清静 的原始碼
←
清静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清静.jpg|280px|缩略图|右|<big></big>[http://img1.gtimg.com/rushidao/pics/hv1/218/93/1897/123376358.jpg 原图链接][https://rufodao.qq.com/a/20150807/030073.htm 来自 腾讯网 的图片]]] '''清静''',为[[道教]]人士修持和处世的基本信念,其含义为清心寡欲,无为和静。《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ref>[https://rufodao.qq.com/a/20140428/013037.htm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玄门功课众经之首],腾讯网,2014-4-28 </ref>中认为,人当效法大道清静本性,遣欲澄心,实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的常寂真静境界,契入真道。 ==概念演变== [[诸子百家]]时期,道家老子就重清静之说,如“清静为天下正”、“我好静而民自正”(《道德经‧五十七章》<ref>[http://www.daodejing.org/57.html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原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2019-1-6</ref>),以之为身心修养和治国安民的基本法则。 道教继承并发展[[老子]]的学说, 认为“清静”是大道本性,人若效法道,做到清静无为,则道自来居。 道教早期经典《[[老子想尔注]]》说“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止”“人法天地,故不得躁入,常清静为务”。主张人法天地,须常摒除欲望杂念,清心静处,“真思志道”,就会修得“至真之道”。 《无上秘要》卷六十五《虚靖品》以“虚、无、清、静、微、寡、柔、弱、卑、损、时、和、啬”为十三混沌,作为养生、处世的方法和准则。其中释义清静为:“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返)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云笈七签》亦引用此说。 [[唐朝|唐代]]道书《坐忘论》主张,修道必须收心,而收心关键在于“守静去欲”,云:“心为道之器宇,虚静至极,则道居而慧生”;“静则生慧, 动则生昏”。 即是修道之人只有内心虚壹而静,才能产生悟知大道的智慧,[[自然]]与道相合;若内心躁动不安,心神外驰, 追求物欲, 即会“以智害恬,为子伤本,虽聘一时之俊,终亏万代之业”。 唐宋以后,道教内丹学说逐渐流行,又将之作为炼养金丹的原则及法则。如《真仙直指语录》当中,全真教道士马钰云:“清静者,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 道书或作清“净”,与“清静”略有小别。《[[道教义枢]]》:“慧心明鉴,谓之清;智体无疵,故称净。《本际经》云:无染无秽,是名清净”。 ==现代学说== 近代著名道教学者[[陈撄宁]], 主张“静功炼养”, 提出静功重在“静”,气功重在“[[气]]”,著有《静功浅说》。 ==视频== ===<center> 清静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心无尘,自清静!</center> <center>{{#iDisplay:p0859pf7udi|560|390|qq}}</center> <center>最好听的 最新道教音乐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center> <center>{{#iDisplay:l051979y7zs|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230 道教總論]]
返回「
清静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