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1.197.12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海阳市车村 的原始碼
←
海阳市车村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74xx.jpg|thumb|right|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422/df1f8bf72ecd42bb8996ca8312a13253.jpeg 原图链接]]] [[海阳市车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北部,全村辖区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公顷。2002年,农村经济总收入1942万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为8.8%、50.1%、41.1%,人均纯收入3500元。<ref>[http://m.yigecun.com/cityfild/showcun.aspx?id=A61F072DBE26A30B 车村] </ref> 中文名: 车村 所属地区: 山东海阳市 地理位置: 车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北部 面 积: 11.6平方公里 人口数量: 1960人 耕地面积: 110公顷 ==村庄概况== 明万历六年(1578年)建村。先居者外出,暴病于途,遇车姓相救,故命村名[[车恩村]],后演变成车村。另一说为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村东边靠东河处有相距30米远、南北相对的两个大湾,水较深且表面层呈显油状,居民称作大油湾。村北有一条公路,西达莱阳,东至东海,每年到东海贩鱼虾的小贩络绎不绝。推小车的车夫,车子缺油,都用大油湾之水代油润滑车辆,有时积压若干辆车子,久而久之,此地成了推车的路人就餐休息的地方。一些卖烧饼、粽子等吃食之物的小商贩,先后在此定居发展成村,遂命名车村。在这里定居的远至[[云南]]、[[河南]]、[[山西]],近有莱阳、东村。先有赵、鞠、孙、胡等姓,后有王、张、刘、姜、顾、辛、于、高、董、宋、陈、杨等姓,相继迁来安居。车村位于海阳市城区东北部,地处东经121°10′,北纬36°47′。东与它山泊村连接,西与李家庄隔河相望,南与哲阳村相邻,北与道南村接壤,隶属方圆街道办事处。全村辖区总面积11.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0公顷,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大豆、花生、苹果、桃、梨、板栗、核桃、大枣等。2002年,全村823户,1960人,有赵、孙、李、王、修、鞠、胡、张、臧、刘、姜、顾、辛、于、高、董、宋、陈、杨等姓,其中人口较多的是赵、孙、刘等姓。195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12万元。1964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175.6万元。1973年,成立了副业队、果业队、水利基建队及老头队,农村经济总收入200.8万元。200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达520万元。 ==历史沿革== 1942年本村解放。 1947年2月本村24名青壮年参加人民解放军。至1949年,在解放战争期间,有11人牺牲。 1954年成立了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60年李家庄与本村分为两个行政村。 1976年投资10多万元,用上照明电。 1995年投资40多万元,吃上自来水,安装上闭路电视。 2002年投资20余万元,安装上有线电视。 2003年投资300余万元,在村东建起工业园,招商开发。 第一产业新中国成立当年,粮食亩产120公斤,总产18.65万公斤。1956年,粮食亩产250公斤,总产达37万公斤。1981年,粮食亩产500公斤,总产达75万公斤。2000年,耕地面积减少10%,粮食总产仍达85万公斤。2002年,建起养鸡场、养猪场、养牛场等;粮食亩产424公斤,总产33.7万公斤;第一产业收入170万元,其中农业收入48万元,林业收入6万元,畜牧业收入4万元,渔业收入12万元,其它收入10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后,村先后建红炉、面粉厂、提篮厂、砖瓦厂等,常年从业人员200多人,总产值26万元。1995年成立建筑公司,收入达40多万元。2002年,第二产业总收入972万元,其中工业收入500万元,建筑业收入472万元。 第三产业1995年办起了供销社代销店。后又办起了油坊、理发店、食品店、饭店及电焊组、修配组、家具店等,常年收入90多万元,税金11万多元。2002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78人,收入800万元,其中运输业收入110万元,服务业收入38万元,商饮业收入652万元。 文教科技解放前,村里只有高小学生6人,教师3人。1941年,成立了车村小学。1968年,成立了初级中学,有公办教师1名,民办教师12名,学生290人。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专院校的学生63人,其中研究生2人;村民中有各类技术人员7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不足100公斤。解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56年,人均粮食200公斤。1976年,人均粮食300公斤。1983年,人均粮食400公斤,全村收入131万元。2002年,全村人均存款2000元,有各种运输车40多辆、摩托车170辆、电话560部、彩电760台、电冰箱178台、洗衣机46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道路不整齐,东斜西歪,高低不平,村民住的多是草房,人均居住面积不足7平方米。1980年,村建起新房区,街道整齐,道路宽敞、平整,住宅全部为瓦房。村统一规划建住宅楼10余栋。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 集体福利1956年以来,随着集体经济的壮大,村民福利逐步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村用上了电网供电,安装了闭路电视,用上了自来水,成立了幼儿园、合作医疗站。村集体每年对体弱有病者及老年人给予生活补助,每人人民币200元左右。同时鼓励青少年读书,对考入大专的学生奖励人民币200元,考入中专的奖励150元;对特困户及发生天灾人祸的,根据不同情况给予补助500-1000元。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4年,李学在北城阳村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成立了党支部,李学任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领导下,先后开展了反奸、反特、反恶霸斗争,组织支前队支援前线。1947年,领导贫下中农进行土改复查运动。1949年村党员身份公开。1950年起,曾任村党支部书记的有刘延凯、赵洪秋、修文作、孙德、赵勤宗、孙守贵、刘仁德、孙守坤、刘国玉、刘仁忠。2002年,全村有党员64人,村党支部被中共海阳市委评为先进党支部。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4月,村设村公所。1943年,改称村政府,李学任村长。1958年,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改称为大队革委会。1980年,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始称村民委员会。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孙明、赵文清、李维进、李学、刘延凯、孙湖、赵悦忠、刘国玉、刘仁忠。 ==视频== 烟台海阳这个村的牌坊很大气,村里有于、车两大姓 {{#iDisplay:x0512scib00 | 560 | 390 | qq }}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 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海阳市车村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