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6.90.5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海門天險 的原始碼
←
海門天險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10px 0 1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海門天險'''<br><img src="https://www.taiwan.net.tw/att/1/big_scenic_spots/pic_205_7.jpg" width="250"></center><small>[https://www.taiwan.net.tw/m1.aspx?sNo=0001105&id=205 圖片來自中華民國交通部觀光局]</small> |} '''二沙灣砲台''',處於[[台灣]][[基隆市]]二沙灣一帶的山路上,因其入口[[城門]][[牌匾]]又稱為「'''海門[[天險]]'''」,為傳統中國式砲台。為[[台灣兵備道]][[姚瑩]]所建;經歷多次整修,今日規模為西元1885年[[台灣巡撫]][[劉銘傳]]所修築。 ==歷史== 建於西元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 劉銘傳於西元1884年7月16日到任,審視基隆及淡水[[形勢]],認為全臺「臺南以澎湖為[[鎖鑰]],臺北以基隆為[[咽喉]]」。澎湖多島難守,而基隆又有煤礦受到法國的覬覦,實為緊要;因此,遂令在基隆港東北角趕造新砲臺,並安裝德國製新式[[克魯伯大砲]]。該砲臺的缺點是目標明顯,在當時已是固若金湯的堡壘。 西元1884年8月5日(清光緒10年6月15日),法將[[李士卑斯]]率領5艘軍艦與守軍交戰5小時。因砲臺無法旋轉,法艦由側面攻擊砲臺,砲臺大半數被摧毀。 [[中法戰爭]]後,劉銘傳鑑於二沙灣砲台是基隆港要津,西元1885年後,於二沙灣海濱之山上構築新式砲台,聘德國人監造,以禦北台門戶,並題字「海門天險」。<ref>[https://nchdb.boch.gov.tw/assets/advanceSearch/monument/19831228000001 文化部文化資產局《二沙灣砲台》]</ref> 西元1997年5月,《[[文化資產保存法]]》修法後,二沙灣砲臺改訂為[[國定古蹟]]。 == 構造 == 二沙灣砲台位於山丘之上,下臨陡坡地勢[[險要]]。城門朝西南,乃[[標準]]中國式城門,入口以石作丁順砌之拱門。 有城垣上築[[雉堞]]設有射口,砲基則用鐵水泥築成。 海門天險因地制宜,東、北兩個砲台分守外海及內海口,建在較高的臨海山頭,屬「抱山式砲台」,紮營處設在背海面較低平的地區。使得海上來的敵艦無論再怎麼猛烈攻擊,只會擊中向海的山面,或越過山頭落到谷底,營區所在地幾乎可以避開任何正面射來的砲彈,開仗時能從容支援砲台區上的砲火作業,展現了無與倫比的地形戰術。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海門天險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