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4.55.63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浪漫主义文学 的原始碼
←
浪漫主义文学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浪漫主义文学1.jpg|缩略图|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于18世纪末,在19世纪上半叶达到繁荣时期,是西方近代文学最重要的思潮之一。在纵向上,[[浪漫主义]]文学是对[[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僵化的[[法国]][[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的有力反拨;在横向上,浪漫主义文学和随后出现的[[现实主义]]共同构成西方近代文学的两大体系,造就19世纪西方文学盛极一时的繁荣局面,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背景== 18、19世纪之间的[[欧洲]]面临历史上最大的变革时期。上升的[[资产阶级]]与没落的封建贵族进行激烈的反复的权力争斗。1789年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几经周折,不仅摧毁了法国君主制的根基,而且撼动了整个[[欧洲]]大陆。在[[法国大革命]]的感召下,[[欧洲]]进入如火如荼的动乱年代。一方面,英法等国在经过不同程度的社会变革之后,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贫富分化日益加剧;另一方面,[[欧洲]]弱小民族争取自由独立的斗争日益高涨,并在1848年达到高潮。浪漫主义思潮就是在这一宏阔的社会背景中诞生的。 [[File:巴黎圣母院5.jpg|缩略图|左|浪漫主义文学之重要代表作--雨果:《巴黎圣母院》封面。]] ===社会和历史因素=== 在社会和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浪漫主义思潮是[[法国大革命]]直接催生的产物。法国大革命不仅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也给整个欧洲文化带来了新的思潮。新兴的城市工商业[[资产阶级]]标榜“自由、平等、博爱”的理念,对旧的封建文化秩序产生了毁灭性的冲击。在法国,[[执政府]]时期出现了[[自由主义]]思潮,主张保证个人自由和独立性,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核心思想。浪漫主义作家往往从个性受到压抑,个人才能得不到发展,个人愿望和抱负得不到实现等角度,表现人物在这种矛盾状态中的感情、行动和悲剧。浪漫主义文学热衷于描写个人失望与忧郁的“[[世纪病]]”(Mal du siècle),并颂扬以个人与社会的徒劳的对立为表现形式的反抗。 此外,大革命摧毁了旧的社会秩序,势必导致不同阶层的人们心态的变化。[[城市]]中的资产者追逐自由竞争,幻想在这种“平等”的社会氛围中达到权力和财富的顶峰。另一方面,大革命使[[贵族]]阶层逐渐落魄,于是悲观颓唐、人生虚幻的情绪滋生,对神秘彼岸的向往也成为流行的思想。这种种社会图景和人生境遇都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盛行提供的土壤。<ref>[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19630458330730885&wfr=spider&for=pc 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百家号 2018年12月12日]</ref> [[法国大革命]]对欧洲其他国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德国]]的[[图宾根]],为了庆祝攻陷[[巴士底狱]],[[歌德]]等作家在城郊种下自由树,[[德国]]的文化刊物也纷纷追随法国革命思想,开始对自由、平等、人权等政治理念的讨论。[[英国]][[湖畔派]]诗人无一例外受到大革命的影响,[[华兹华斯]]认为法国大革命是“按照自然的一般进行产生的,只不过它的好处推迟到来”,[[骚塞]]则公然自称自己是共和派。过去的批评家曾依照作家们对革命的态度而强分“消极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两派,这是一种偏颇的做法,现在已经很少提及。 [[File:唐璜1.jpg|缩略图|浪漫主义文学之重要代表作--拜伦:《唐璜》。]] ===哲学和文化因素=== [[德国]]古典[[哲学]]和英法的[[乌托邦社会主义]]是浪漫主义文学的两大理论来源。 [[伊曼努尔·康德|康德]]的[[形而上学]]区分了本体和现象,认为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人是自然法则的制订者,由此制定了世界的理想性质和神秘性质。其追随者[[费希特]]认为现实只是人的一种创造,强调天才、[[灵感]]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的心灵提高到客观世界创造者的地位。[[谢林]]认为世界中扮演着悲剧,整体中存在不和谐,人们必须从自然出发,超越这种不和谐,寻求自我。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提出社会的真理在于其历史中,而人的精神是历史。人是自在的和自为的,只有在这个意义上,人才是绝对的、自由的、无限的。具有显著的[[唯心]]色彩的德国古典哲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法国和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从另一个角度为浪漫主义提供了视角。法国的[[圣西门]]和[[傅立叶]]揭露[[资本主义]]的贫困现象、民主自由的虚伪、婚姻制度的腐朽和殖民掠夺的残酷,并提出建立未来理想国度的前景。在理想国度里,全体社会成员各尽所能,没有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分。[[英国]]的[[欧文]]则更具改良意识,寄希望于仁慈的统治者身上,强调阶级调和、阶级互爱,以此化解尖锐的社会矛盾。在很多浪漫主义作家身上都能看到显著的[[乌托邦]]意识,就是受空想社会主义影响的结果。<ref>[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7044793/ 什么是浪漫主义文学 (豆瓣)]</ref> ===文学与艺术因素=== 尽管浪漫主义文学直到19世纪才蔚为大观,但实际上“浪漫主义”作为一种创作倾向古已有之。[[古希腊文学|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就曾声称:“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与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这就是对古代文学中浪漫主义手法的概括。《[[荷马史诗]]》和[[维吉尔]]的《[[埃涅阿斯纪]]》都大量运用浪漫主义手法。至于[[中世纪]]的骑士传奇,则与浪漫主义有直接渊源。18世纪[[英国]]的伤感文学实际就是浪漫主义的雏形,法国[[启蒙文学]]家[[让-雅克·卢梭|卢梭]]主张回归自然也是浪漫主义在近代的滥觞。 横向上看,浪漫主义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文学思潮,而是涵盖了艺术的其他门类。法国画家[[德拉克洛瓦]]和[[籍里柯]]就曾创作过许多惊心动魄的浪漫主义绘画,表达自己对风云变幻的社会环境的理解;[[肖邦]]、[[李斯特]]等音乐家风格幽婉深邃,[[比才]]的[[歌剧]]热情奔放,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典范。文学和[[艺术]]各门类之间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声势浩大的19世纪浪漫主义文艺风潮。 ==发展== 浪漫主义的理论策源地在[[德国]],但在[[文学]]上成就最高的却是英、法两国。[[欧洲]]的浪漫主义在发展历程中出现过三次高潮。第一次是在1805年左右,这一时期是英国的[[湖畔派]]诗人创作的高峰期,[[法国]]的[[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 |夏多布里昂]]和[[史达尔夫人]]开始引介[[德国]]的浪漫主义理论。第二次高潮则从[[英国]]诗人[[拜伦]]开始,他的作品在1815年至1825年间风靡欧洲,[[雪莱]]和[[济慈]]紧随其后。这一时期法国文坛相对沉寂,但也有[[拉马丁]]和[[维尼]]等才华横溢的诗人。此外,[[意大利]]的[[白尔谢]]、[[曼佐尼]]以及[[德国]]的[[霍夫曼]]等人也是这一时期重要的浪漫派作家。浪漫主义文学的第三个高潮发生在[[法国]],约从1827年至1848年,以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维克多·雨果]]为代表。这一时期,浪漫主义思潮也波及[[俄国]]、东欧和[[美国]],在美国产生了[[梅尔维尔]]、[[惠特曼]]等浪漫主义大师。1848年以后,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基本结束,但是浪漫主义思潮却并没有销声匿迹,一直持续发展到今天。 ===英国===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文学|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32年)以创作小说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ref>[http://blog.sina.com.cn/s/blog_151ea10d80102xhpa.html 19世纪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基本概述,英国篇_晴天_新浪博客 2018年1月11日]</ref> ===德国=== [[德国]]是浪漫主义思潮的发源地。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的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神秘主义]]和[[宗教]]色彩。[[施莱格尔兄弟]]是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理论奠基人,他们以《[[雅典娜神殿]]》为阵地,阐述个性解放、艺术无目的论的浪漫主义理念。在施莱格尔兄弟的影响下,德国出现了包括[[诺瓦利斯]](1772年-1801年)、[[蒂克]](1773年-1853年)在内的一批早期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的《夜的颂歌》歌颂“神圣的、不可言传的、神秘的”夜,并赞美死亡的美妙感觉。蒂克则著有《民间童话集》三卷,开创了[[童话]]小说的新题材。 1805年以后,德国出现了“[[海德尔堡浪漫派]]”,代表人物是[[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年-1842年)和[[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年-1838年)。前者的抒情诗《催眠歌》具有民歌风味,诗情浓郁。两人曾合作出版民歌集《男孩的神奇号角》,搜集收录了德国近300年的民歌。[[雅各布·格林]](1785年-1863年)和[[威廉·格林]](1786年-1859年)兄弟是[[语言学]]家和[[民俗学]]家,他们编成《儿童与家庭童话集》称为世界童话作品中的精品。[[约瑟夫·封·艾尔兴多夫]](1788年-1857年)的小说《一个无用人的生涯》将梦幻与现实混合起来,充满神秘情调。 1809年以后,德国浪漫主义在德国形成另一个中心。[[克莱斯特]](1777年-1811年)的喜剧《破瓮记》抨击[[普鲁士]]官场和司法制度的腐败,充满民间喜剧的幽默讽刺特色。[[霍夫曼]](1776年-1822年)的《雄猫穆尔的人生观》展示一个尔虞我诈、男盗女娼的市侩世界,想象和构思奇特。大诗人[[海涅]]早年也是一个浪漫派诗人,后来转向[[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 总体上看,德国的浪漫主义特征并不明显,风格变化也比较多。到后期,逐渐融入强大的现实主义文学潮流。 ===法国=== 由于[[法国大革命]]的曲折莫测,决定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更加鲜明的政治色彩。[[夏多布里昂|弗朗索瓦-勒内·德·夏多布里昂]](1768年-1848年)和[[杰曼·德·斯戴尔|德·斯戴尔夫人]](1766年-1817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早期代表。前者带有贵族倾向,《[[基督教]]真谛》主张复兴[[中世纪]]礼教,但其作品对[[美洲]]丛林和大草原奇异风光以及古代废墟富于抒情色彩的描写,成为浪漫主义文学异国情调和描绘“废墟美”的滥觞。他的小说《[[勒内]]》和《[[阿达拉]]》都描写世俗爱情和[[宗教]]信仰的矛盾,非测缠绵。而斯黛尔夫人则具有[[民主]]倾向。她的《论文学》和《论德国》致力于传播浪漫主义理念,不遗余力的抨击法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传统。 [[法国]]浪漫主义中期的代表包括[[拉马丁|阿尔封斯·德·拉马丁]](1790年-1869年)和[[维尼|阿尔弗莱·德·维尼]](1797年-1863年)。前者擅长写抒情诗,是法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驱,《沉思集》情景交融,善用对照和象征笔法;后者则以哲理诗著称,《古今诗集》和《命运集》宣扬孤傲坚忍精神,表达悲天悯人的思想。 1830年以后,[[维克多·雨果]]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导者,他也是整个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的集大成者。1830年,雨果的剧作《[[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在[[法国]]最终战胜[[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雨果是浪漫主义作家中鲜有的全才,在诗歌、小说、戏剧等领域都有重大建树。其小说《[[巴黎圣母院]]》、《[[九三年]]》、《[[悲惨世界]]》等具有[[史诗]]般雄壮的风格,是浪漫主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雨果一生支持[[共和]],反对帝制,在1851年曾流亡海外,直至1870年才返回法国。在[[诗歌]]和[[戏剧]]领域,雨果也取得很高的成就。他在最大程度上拓展[[法语文学|法语诗歌]]的表现形式和创作笔法,极大的丰富法语诗歌的修辞技巧,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雨果逝世的时候,全[[欧洲]]共有逾200万人来到法国参加他的国葬。 和雨果同时代的[[法国]]浪漫主义作家还包括女作家[[乔治·桑]](1802年-1876年)。她的创作拓展浪漫主义文学阴柔的特性,尤其擅写女性问题小说和田园小说。代表作《[[康素爱萝]]》和《[[魔沼]]》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小说,充满诗情画意和真挚情感。曾和乔治·桑有过短暂恋情的青年诗人[[缪塞|阿尔弗莱·德·缪塞]](1810年-1857年)是这一时期[[法国]]诗坛的一股新生力量,《四夜组诗》具有梦幻般的色彩。小说《一个世纪儿的忏悔》第一次将“世纪病”这一概念引入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热拉尔·德·奈瓦尔]](1808年-1855年)的抒情诗奇诡深邃,形式精美绝伦,对20世纪现代诗歌影响深远。[[大仲马]](1802年-1870年)创作大量历史小说,《[[三个火枪手]]》和《[[基度山伯爵|基督山伯爵]]》将通俗小说的发展推向极致。 ===俄国和东欧=== [[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是在1812年[[拿破仑]]入侵失败和1825年[[十二月党人]]革命之后出现的。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茹科夫斯基]](1783年-1852年)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他的《俄国军营的歌手》歌颂军人的爱国壮举,赞美俄罗斯民族伟大的复兴。[[雷列耶夫]](1795年-1826年)创办《北极星》,宣传浪漫主义思想。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文学|现实主义]]作家如[[普希金]]、[[果戈理]]等早年都是浪漫派,后来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俄国最坚定的浪漫主义诗人,长篇叙事诗《童僧》和《恶魔》塑造具有叛逆性格的英雄形象,表达反暴政的革命理念。小说《当代英雄》第一次塑造“[[多余人]]”形象,是心理分析小说的先驱。 在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是[[波兰]]的[[亚当·密茨凯维奇]](1798年-1855年)和[[匈牙利]]的[[裴多菲]](1823年-1849年)。东欧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是和反对异族奴役、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结合起来。密茨凯维奇的《先人祭》抨击沙俄侵略者的血腥屠杀,揭露卖国贵族的行径。裴多菲则以《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等诗作歌颂为争取自由的斗争。<ref>[https://www.tuijianshu.net/article-11640-1.html 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推荐,外国文学作品之浪漫主义文学-文学书籍-推荐书 2018年1月15日]</ref> ===美国=== 由于[[美国]]和欧洲在历史、文化上的种种不同,以[[欧洲]]通行的文学流派的概念来衡量[[美国文学]]的发展实际上并不十分淮确。但由于美国文学也是整个西方文学的一个部分,因此通常人们也将[[美国文学]]史放入整个西方文学史的框架内来研究。 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19世纪上半叶,美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民族意识和爱国热情高涨,摆脱[[英国文学]]的束缚、重视人的精神创造和追求自由的[[超验主义]]蔚为大观,至此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开始蓬勃发展。 [[爱默生]] (Ralph Waldo Emerson)(1803年-1882年)和[[梭罗]](1817年-1862年)是[[超验主义]]理论家,最先提出浪漫主义的主张。他们强调人的精神作用和直觉的意义,认为自然界充满灵性,人应该回归自然。梭罗的《[[瓦尔登湖]]》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 美国前期浪漫主义作家的代表人物包括[[华盛顿·欧文]](1783年-1859年)、[[詹姆斯·菲尼莫尔·库珀]](1789年-1851年)和[[爱伦·坡]]。欧文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在他的小说中,“[[美国文学]]”这一概念第一次浮出水面,不再深受[[英国文学]]的拘束。[[库柏]]是美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开创了以《皮袜子故事集》为代表的边疆传奇小说,最重要的一部是《[[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爱伦·坡]]主张艺术要使读者获得刺激而达到灵魂的升华,他的小说大部分以死亡、凶杀、复仇为题材,揭示人的幻觉状态和变态心理,他和[[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共同被尊为[[象征主义文学]]的先驱。 美国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以[[霍桑|纳撒尼尔·霍桑]](1804年-1864年)、[[惠特曼|沃尔特·惠特曼]](1819年-1892年)和[[赫尔曼·梅尔维尔]](1819年-1891年)为代表。[[霍桑]]在作品中对“隐秘的恶”进行挖掘,《[[红字]]》反映[[清教徒]]殖民统治的黑暗以及教会的虚伪和不公,象征手法运用纯熟。[[惠特曼]]的耗一生的经历编纂、扩充诗集《草叶集》,歌颂美利坚民族意识的觉醒,成为美国[[现代文学]]的鼻祖。[[梅尔维尔]]是美国浪漫主义小说家中成就最高者,擅长描写航海奇遇和异域风情,代表作《[[白鲸]]》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之一,小说中的“白鲸”已经成为一种超然的、对人类怀有敌意而又难以征服的神秘物的图腾。<ref>[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21656824/?from=tag 推荐丨浪漫主义文学书单 豆瓣 2018年8月6日]</ref> ==影响== 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的影响是勿庸置疑的。纵向上看,浪漫主义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很多[[现代主义文学|现代主义]]者自称“新浪漫派”,可见浪漫主义文学与现代主义文学之间密切的联系。 在宏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中看,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的结合。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义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此外,许多浪漫主义者重视对[[民歌]]、[[童话]]等民间文学的整理和搜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民间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派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的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参见===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美国文学]] *[[西方文学]] *[[浪漫主义]] *[[文学流派]] *[[浪漫主义艺术]]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艺术流派、现实主义文学]] [[Category:浪漫主义文学]]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浪漫主义文学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