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18.113.13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浦庄镇 的原始碼
←
浦庄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浦庄镇'''苏州市吴中区下辖镇,坐落于太湖东岸,北面依傍清明山支脉平桥山,西面、南面濒临太湖,西南与[[渡村镇]]接壤,东与[[横泾镇]]交界。东西长4.3公里,南北长7.5公里。 2000年末,浦庄镇下辖下泾村、湖桥村、浦庄村、马舍村、沿桥村、石庄村、界路村、东吴村、兴建村、西查村、前青村等11个行政村。 全镇总面积为32.2平方公里,截至2010年,全镇总人口29580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62人。 浦庄镇有天宫寺、东岳庙、张灵庙、吴家庙等文物古迹。 2004年,省政府批复,撤销浦庄镇、渡村镇建制,以原两镇行政区域合并设立临湖镇。<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 浦庄镇] </ref> ==建置沿革== 北宋元丰年间,今浦庄境内(即2000年浦庄镇行政区域内,下同)大部分属吴县太平乡都,仅小部分属吴县吴苑乡都。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境内大部分地区属吴县太平乡,小部分属吴县吴苑乡、大吴乡。 清雍正年间,境内属吴县太平乡第七都,吴苑乡第九都(部分)、第十都(部分),大吴乡第八都(部分)。 清光绪年间,境内属吴县太平乡第七都、大吴乡第八都(部分)。吴苑乡第九都(部分)、第十都(部分)划归太湖厅辖(县级建置,属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七月,废太湖厅,归并吴县;11月,吴县设市、乡。时境内都、图为吴县横泾市所辖。 民国十八年(1929年),境内有浦庄镇、湖桥镇及东区、洋河泾、陆家○、寺前、马舍等乡,为吴县第五区所辖,区署驻横泾镇。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吴县重新划分乡镇,时境内设浦庄、湖桥、寺泾三乡。原东区、洋河泾、寺前、马舍等乡,大部分划归浦庄乡、寺泾乡,小部分划归下堡乡(今渡村镇境内)。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湖桥乡归并嘉禾乡(今渡村镇境内黄垆一带)。时境内有浦庄乡、韩寺乡(原寺泾乡),属吴县东山区所辖,区署驻横泾镇。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2月,浦庄乡和韩寺乡合并,改称浦庄镇(为吴县乙等乡镇)。7月,浦庄镇改为浦庄乡,原湖桥乡从嘉禾乡划出,并入浦庄乡。乡公所驻地在浦庄集镇地河北下塘沿河街东市梢(今浦庄中心小学旁)。属吴县洞庭区(为东山、西山两区合并而成)所辖,区署驻东山镇。 1949年4月27日,吴县解放。5月,吴县人民政府成立。浦庄乡为吴县东山区所辖。 1950年4月15日,浦庄乡调整为浦庄乡和新众乡,归苏南行政公署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横泾区所辖。浦庄乡人民委员会驻浦庄街下塘西;新众乡人民委员会驻地先在东区,后迁至浦庄街杨家桥堍。 1951年6月,太湖区行政办事处撤销。浦庄、新众两乡归吴县横泾区。 1953年5月,浦庄、新众两乡随横泾区划入由太湖办事处(于1952年7月重建)改建的震泽县管辖。 1956年3月,新众乡并入浦庄乡,乡人民委员会驻地未变。 1957年9月,采莲乡所辖兴家村划归浦庄乡。 1958年2月,尧峰乡马舍、旺界、港口、斜家、陆家湾、查家(左土右巨)等6个自然村并入浦庄乡。 1958年8月,改乡为公社,成立浦庄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公社驻地未变。 1959年4月,震泽县撤销。浦庄人民公社归属吴县。 1961年10月,上庄、旺界两个自然村划归横泾公社,形成今之境域,总面积32.2平方公里。 1983年,政社分设,恢复浦庄乡建置,乡人民政府驻地设在浦庄联盟街东首。 1994年1月5日,撤乡建镇,浦庄镇人民政府驻地未变。 1995年6月,撤销吴县,建立吴县市。浦庄镇归吴县市辖。 2006年9月,吴中区部分行政区域调整,原渡村镇、浦庄镇合并为临湖镇(原浦庄马舍村划归胥口镇)。 '''行政区划''' 2000年末,浦庄镇下辖下泾村、湖桥村、浦庄村、马舍村、沿桥村、石庄村、界路村、东吴村、兴建村、西查村、前青村等11个行政村。<ref>[http://chz.wenming.cn/wmzh/201410/t20141022_1410817.html | 建置沿革] </ref>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浦庄镇位于北纬31°06′~31°12′、东经120°36′~120°38′。西面及南面濒临太湖,北面依偎清明山(高度为 191米)支脉平桥山,西南与渡村镇接壤,东面和横泾镇交界,距苏州市胥门19.5公里。全镇东西最大距离为4.3公里,南北最大距离为7.5公里,面积为32.2平方公里,位于环太湖旅游风景区内。 '''地质''' 浦庄镇大地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下扬子一钱塘褶皱带洞庭向斜东南翼东段,为第四系覆盖区,地层简单。境内勘探出来的煤矿资源大多数位于这一地层内。镇域地质构造比较简单,基底地层断层很少,因形成年代久远,稳定性强。 '''地貌''' 浦庄镇大部分地面成陆仅数百年,北宋时,太湖东北岸沙坝大致在今马舍里、寺前附近。明代,太湖东北部沿岸胥口一带的滩地开始形成,并逐渐延伸到浦庄境内,直至横泾一带,形成横泾平原,与渡村合为水东之地,其地延入湖心,最后成为境内的陆地。 镇域内地形平坦,海拔为4.2米至5米,仅有一山(属清明山支脉平桥山),海拔191米,山地为低山类型。境内北部宽广,南部狭窄,呈火炬状。北部为山前冲积平原,自然河道短小、弯曲、浅窄,一般为棕色粘质土壤。南部为低洼圩田平原,边缘有水利圩堤,其内湖荡、河道相通,鱼池众多,海拔为3米以下,土壤以湖积相一沼泽相沉积粘性土为主,也有的土壤在沼泽化过程中因植物残体很多,发育成草渣土或青泥土,俗称浮墩土。 境内地势以苏东河为界,呈西北向东南倾斜之势,地面由平田向圩田过渡。水网东密西疏,河道较浅窄。 '''气候''' 浦庄镇地处太湖平原,受太湖水体调节,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季风气候明显,温和湿润,干湿冷暖,四季分明。一般情况,四季划分如下∶ 春季自4月3日至6月13日,历时72天,其特征为冷暖多变,阴雨绵绵。 夏季自6月14日至9月26日,历时105天,其特征为炎热多雨,雷电交加。 秋季自9月27日至11月29日,历时64天,其特征为秋高气爽,谷熟果红。 冬季自11月30日至翌年4月2日,历时124天,其特征为寒冷少雨,霜雪冰冻。 '''水文''' 浦庄镇境内有大小河道70余条,纵横交错,河网密布,既有平原流通的自然河,又有依村而过的浜汊,还有人工开掘的生产河。主要河道有∶ 苏东河(浦庄段)是贯穿境内东北至西南的主干水道,东北自浦庄村内的硕人桥,南至兴建村内的庵头庄(其中集镇地至渡村镇黄垆村之间的河段,历史上称为采莲泾),全长3.4公里。 前娄港是贯穿境内南北的主干水道,北自横泾镇界,南至境内张家村,全长3公里。 张家浜是贯穿境内南北的主干水道,北自苏东河,南至东太湖,全长5公里。 定向河是贯穿西部境内南北的人工河道,南白杨桥村,北至胥口乡新麓村,全长4.98公里,开挖于1975年11月。 联东河是贯穿境内东西的人工河道,东自浦庄村(原联盟大队)车里浜,西至东吴村,全长3.5公里,开挖于1978年12月。 顺堤河是境内沿西太湖围湖大堤自北向南开挖的人工河道,北自胥口乡新麓村,南至渡村乡北港,全长5.1公里,开挖于1982年12月。 浦庄镇境内河道港口集中在西太湖,主要港口为北港(又称韩渎港,与渡村镇交界)、洋河泾港、寺前港、新麓港。 '''土壤''' 浦庄镇域内的土壤属湖滨平原水稻土。沿东太湖一带圩田以沼泽土为主,沿西太湖及镇域中部高平田和平田以粘质黄泥土为主,另有少量乌泥土。<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地理环境] </ref>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00年末,全镇耕地总面积为23228.9亩。 '''煤资源''' 镇域内的煤矿资源属洞庭向斜东南翼东段,为第四系覆盖区的"渡村--横泾镇区"。煤矿资源形成距今约2.3亿年,成煤条件好。上段含煤14层,4层可采;下段含煤9层,3层可采;中部为海相泥岩。与渡村镇接壤区域,煤层埋深800米以上。 '''地下水资源''' 镇域内地下水丰富,且含水层位接近地表,依其贮存状况为第四系孔隙浅层承压水。含水层顶板埋深一般为6米至10米,水位埋深小于10米,含水层厚度3米至9米,岩性为灰黑色、灰色的粉砂等,富水性较弱,单井涌水量一般小于100吨/日。矿化度小于1克/升,硬度小于25度,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钠钙水,为民用和工业用水的良好水源。与第一承压含水层之间一般有10余米的亚粘土隔水层分布。 '''植物资源''' 境内植物种类较多,资源丰富。大致可分为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菌类植物三个门类。 '''动物资源''' 境内动物有水生动物、陆上动物及飞禽,种类较多,资源丰富。大致可分为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脊索动物三个门类。 '''人口''' 2000年11月1日零时,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时,浦庄镇总户数为6086户,总人口为21752人,其中男10665人,占49%,女11113人,占51%。 截止2010年浦庄镇总人口29580人。<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 自然资源] </ref> ==经济== '''第一产业''' 浦庄镇域西南靠太湖,称为湖区半岛。镇域范围内气候温和湿润、土地肥沃,历来是苏州地区农业高产区之一。农田以高田、圩田为主。水稻、小麦、大麦、元麦、油菜为主要农作物。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受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生产水平不高,最好的年景水稻亩产不过300公斤,小麦亩产不过50公斤,油菜亩产不过30公斤。解放后,经过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农业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第一产业,发展逐步"升温"。1965年,水稻亩产425公斤,超过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40条》规定的亩产400公斤的要求。后来由于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和"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农业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影响。1957年开始在全公社试种双李稻,1982年后,全公社粮食总产连年稳定在1000万公斤以上,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经济出现创新发展的新局面。 2000年,全镇实现多种经营总产值1.6亿元,占全镇工农业总产值的20.3%。 '''第二产业''' 解放前,浦庄集镇地除俞氏、周氏开办的恒顺、辛成米厂及境内另有少数农户酿制土烧酒外,乡集体也办有七八家铁、木、竹等手工业作坊。新中国成立后,酿酒户组成了联营组,手工业者加入铁、木、竹等合作组织集体经营。1958年成立浦庄手工业联社(以生产铁、木、竹用品为主),隶属吴县手工业联社。其时,相继办有公社粮饲加工厂、草包厂、砖瓦厂、缝纫厂、酿酒厂等。1962年贯彻中央调整方针,相继停办了10余家小厂,仅保留铁木器农具生产。1965年后工业发展进入兴起阶段,20世纪70年代后逐步进入发展阶段。至1986年,乡村两级共办有工企业单位187家,1989年全乡工业产值首超亿元。90年代后,全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南、北两大经济开发区,坚持集体、个体一起上,外向、内向一起上,经济总量、经济质量和科技含量逐年提高。进入90年代中后期,全镇针对工业经济发展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实施资产重组和企业产权制度改革。 200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53亿元,完成销售额4.97亿元,完成利润2500万元,上缴国税1000万元。 '''第三产业''' 民国期间,浦庄、湖桥、东区成为境内三个乡集镇。集镇地有十多家店铺和服务行业,以米行、酒行、百杂货店居多,集镇一度非常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因太湖盗匪抢掠,集镇地不少店铺停业。 新中国成立后,国营粮管所、供销合作社相继建立。1956年,对私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后,集镇地经商户组织起来,加入合作店组。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境内形成以国营商业为主体、集体合作商业为辅助的社会主义商业体系。<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 经济] </ref> ==交通== '''水上交通''' 民国十九年(1930),东山至苏州班"大陆"、"飞虎"两轮船,途经浦庄至苏州,于1963年6月停航。民国期间至新中国成立后,除东山至苏州(途中经浦庄)的轮船外,另有多班航船。浦庄小集镇在人善桥(今浦庄人民桥)设有轮船码头。 浦庄镇航道总里程为3公里,从渡村采莲泾至浦庄与横泾交界处张家港口。境内水路运输以木船和水泥农船为主。20世纪70年代始,浦庄乡运输站和供销社各有一支运输船队,以载货为主。1987年11月,由石庄村杨文奎开设从浦庄至苏州胥门万年桥堍的轮船航班,每天往返来回两班,每班每次载客50余人,航班至1991年10月停航。 1958年11月,浦庄公社出动800个民工,连续施工40天,完成苏东运河(浦庄段)的拓浚任务。90年代,为确保境内内河水路交通畅通,由镇、村两级分年投入360万元,对长约114.1公里的77条河道全面进行清淤,解决了内河因严重淤积而造成水路交通不畅的问题。1991年,由吴县航道管理处拨款3万元,新砌原农机厂转角处和原粮管所的石驳岸,长度约200米。 浦庄境内原设一个汽车站,站址位于木东公路浦庄桥南约300米西首。随着汽车客运量的增加,为方便乘客,2000年吴县市运输管理处开通从苏州至望亭的小公共汽车,并在越湖路马舍村设立站点。 '''陆路交通''' 80年代中后期先建成浦马路、联东路、丹阳路,90年代初期又建成浦南路、振兴路(现称中兴路)、天宫路。在完成农村公路道渣路建设的同时,全面建好公路桥21座(浦马路6座、浦南路5座、丹阳路6座、振兴路1座、联东路3座)。各村也相继完成公路主干道与村委会驻地接轨的公路段建设,使集镇和15个行政村的主要干道全部贯通。1994年又完成浦南路和农村公路主干道与村委会驻地接轨的沥青铺设。至此,农村公路主干道17.8公里全部实现黑色化,总投资超过400万元。1994年以后,下泾村与新南渔场接轨的浦南路延伸,增加公路段建设2公里;东吴村与环湖专线公路接轨的联东路延伸,增加公路段建设0.8公里。1997年,界路村为了改变农民下雨后出村外穿皮鞋(村外道路全为柏油路),进村内换雨鞋(村内道路全为泥土路)的局面,由村、厂、农户三方出资,率先将行政村内各自然村的泥石路全部实现刚性化。至2000年末,县(市)级公路在浦庄境内的木东公路(浦庄段)有3公里,越湖路(浦庄段)有1.87公里,环湖路(浦庄段)有5.3公里,镇、村公路主干道合计为20.77公里,基本形成了农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快捷的网络建设。 ==社会事业== '''教育''' 至2000年末,全镇有完全小学5所,幼儿园5所,中学1所(浦庄中学),成人教育中心校1所,在校中小学生达1806人。 '''浦庄镇卫生院''' 1952年,震泽县卫生科派员组建浦庄公社医院。院址迁至沿河街臭水弄内。 1961年,浦庄公社医院分别在第九大队设立第一分院,在第三、四、五大队设立第二分院,在第六、七、八大队设立第三分院(均于"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停办)。1962年,浦庄公社医院改称浦庄公社联合医院。1970年3月,易名浦庄公社革委会卫生队。1973年9月,改为浦庄公社卫生院。1975年,院址移至集镇地河南联盟街东端。1983年,浦庄公社卫生院更名浦庄乡卫生院。1993年,院址又迁至集镇地南街育才路中段。1994年2月,改名浦庄镇卫生院。1994年,苏州市卫生局给浦庄镇卫生院颁发一级甲等卫生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标准》铜质证书。 '''大队保健室''' 1965年,为方便社员就近医疗,公社联合医院分别在东方、马舍、沿桥、湖桥大队设立大队保健室,各生产队配备保健员(以灭螺为主)。 1969年,全社15个大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成立合作医疗站。 ==文化== '''文化站'''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较大的自然村设立俱乐部,活动内容除宣传时政、组织演唱、读报、识字扫盲活动外,还举办黑板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科学知识,破除封建迷信。1959年建立浦庄公社民办文化分站(管理上隶属横泾文化站分管)。生产大队都在大队办公所在地建立俱乐部,辟有阵地开展业余文艺活动,有文艺演唱和阅读书报。1961年公社文化分站停办。1969年6月,浦庄公社革命文化宣传站成立("文化大革命"后期改称"浦庄公社文化站"),站址设在公社所在地。1985年,文化站搬至秋水弄3间平房内。1993年,浦庄乡文化站改称"浦庄镇文化站",民办性质改为公办性质。1995年搬至南街百货部对面的楼上。1997年3月搬至联盟街(镇政府大门对面)。2001年4月搬至原老文化中心西楼。 '''文化中心''' 1983年上半年乡政府搬迁至联盟街中段南侧新办公楼后,腾出的原公社办公所在地全部由文化站使用。经过半年时间的筹建工作,是年10月成立了"浦庄乡文化中心"。文化中心先成立管理委员会,后建立了党支部,党支部书记先后由陈福才、吴银林、查永康担任。文化中心的组成部门包括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和文化企业。文化企业划归工业主管部门管理后,文化中心党支部仅管理文化站、广播站、电影队,党员开展党的活动,工作上接受上级主管部门和乡政府双重领导。 '''文化企业''' 1958年9月,"浦庄公社锡剧团"成立,由26人组成,所有人员安排在公社草包厂,没有演出任务时在公社草包厂做工。1973年,浦庄公社业余文艺宣传队成立,成员近20人,除了少数宣传员从中学、小学、兽医站抽调外,其他10多名宣传队员单独办有公社镜片厂,实行以工养文。三年后因镜片厂不景气而关闭,宣传队员便被分散安排到部分社办厂务工,晚上抽出来排练或演出。1983年10月浦庄乡文化中心成立后又恢复创办文艺工厂,办有广播服务部、刺绣站和工艺厂。1984年全年创利6万元,占原吴县1983年全县文艺工厂全年创利33万元的18%。1985年,三个文艺工厂与社办厂合并,并划归公社工业部门管理,与文化站脱钩。 ==旅游景点== '''仁寿桥''' 仁寿桥又名浦庄桥,位于浦庄集镇地,横跨苏东河,为集镇地河北下塘与河南上塘之间的通道。始建年代不详。首次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里人钱士铨、俞存铉等15人年龄合计恰满1000岁,适逢桥重建落成,聚饮赋诗作"千龄会",故改此名。1983年由单孔石拱桥改建为双曲拱桥,改建时桥址东移50余米。1991年,桥面由3米拓宽至5米。2000年6月,重造为钢筋混凝土平梁,改称浦庄人民桥,跨径12米,桥面宽10米,桥长22米。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浦庄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