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112.210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泸桥镇 的原始碼
←
泸桥镇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泸桥镇'''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县境东北部。距康定49公里,离成都315公里。面积149.93平方千米,人口24921人(2017)。川藏公路过境。辖[[大坝]]、挖角、[[泸桥]]、[[新桥]]、团结、咱里、海子、山岔8个村委会和南街、北街2居委会。<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GD0PQS8605508W4F.html 泸桥镇] </ref> ==基本概况== 泸桥镇幅员面积149.93平方千米。泸桥镇由城区和农村组成,城区有三个居民委员会,分别是南段、北段和沙坝新区居委会,农村有8个村28个村民小组,共有24921人(2017),全镇共有在职干部职工36位,其中行政27位,事业6位,临时合同工1位,半脱产2位。 '''业绩成就''' 农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可喜步伐,农村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完成农灌堰685公里,农网改造覆盖率达70%,通讯覆盖率达70%。截止目前,咱里、泸桥两个村安装了程控电话,移动通讯覆盖率达80%,闭路电视覆盖率达10%,教室危房改造已完成5所。2005年度县委、县政府目标考核三等奖,2005年度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先进单位等殊荣。<ref>[https://www.sohu.com/a/496826374_121107000 基本概况] </ref> ==历史沿革==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四川巡抚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垄)修建铁索桥,桥成后,康熙帝赐名为"泸定桥","泸"指河(修桥时误称为泸河),"定"表示平定"西炉"之乱后泸河一带已安定。"泸桥"之名由此而来; 1951年属桥头乡; 1958年隶泸桥公社; 1966年析置城关镇; 1978年更名泸桥镇; 1985年泸桥乡并入。 '''气候特点''' 属青藏高原亚湿润气候区。年均气温15,4℃,1月平均气温6﹒2℃,最低温度-5.0℃。7月平均气温23℃,最高温度36.4℃。年降水量664﹒4毫米。年均日照时数为1323﹒6小时。无霜期278天。 '''农业主产''' 玉米、小麦、水稻。 ==旅游资源== 泸桥镇境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泸定桥及泸定桥革命文物陈列馆。 泸定桥横跨大渡河,又称大渡河铁索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建成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康熙御笔题写"泸定桥",桥东立康熙《御制泸定桥碑记》,记载了修桥的原因、桥的规模及维修办法等。该桥为铁索悬桥。桥长103米,宽3米,桥两端各有20米高的桥台,桥台内固定铁桩,13根铁链固定在两岸桥台的落井铁桩里,其中9根作底链,上铺木板,4根分两侧作扶手。铁链共有12164个铁环相扣,全桥铁件重40余吨。两岸桥头堡为木结构古建筑。 自清以来,该桥为四川入藏的咽喉要道和军事要津。1863年,太平天国起义中骁勇善战的翼王石达开在此抢渡大渡河失利,全军覆没。1935年5月29日,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二师以22位勇士为突击队,在此消灭守敌,飞夺泸定桥,摆脱了蒋介石的追兵,泸定桥因而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座丰碑,闻名世界。 泸定桥建筑风貌独特,为世界和我国所独有。泸定桥参观浏览点由三部分组成:泸定桥。泸定桥革命文物博物馆,馆内以照片、资料、实物展出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等情况,以及当时红军领导的题词,著名书法家、画家的书法、名画。"红军飞夺泸定桥纪念碑"及其公园,邓小平题写的碑名,聂荣臻撰写的碑文。纪念碑及其公园设计新颖,把纪念意义、地方风情、艺术博览、旅游观光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泸桥镇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