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0.194.2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泰亨鄉 的原始碼
←
泰亨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 <p style="background: #C48888; color: #000000; margin:auto; padding:5px 0; "> '''泰亨鄉''' </p> |- |<center><img src="https://had18.huluhk.org/uploadedFile/5394646581607422058.jpg"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had18.huluhk.org/article-detail.php?id=474 圖片來自huluhk] </small> |} '''泰亨鄉'''(Tai Hang Village,亦作Tai Hang Heung),舊名'''叉坑'''、'''太坑''',因最初有蔡氏族人聚居,亦稱'''蔡坑'''(早期廣泛包括[[九龍坑]]一帶稱謂)。因取諧音「泰運亨通」之意,二十世紀後漸改稱'''泰亨'''。該鄉位於[[香港]]新界[[大埔區|大埔]]北部,[[林村谷]]與[[上水]][[粉嶺]]平原之間,為[[文姓|文氏]]的聚居地,鄉代表為[[文春輝]]。 == 歷史 == ===泰亨文氏=== 新界文氏原籍[[江西]][[吉安]],始祖[[文天瑞]]為[[南宋]][[宋元戰爭|抗元]][[丞相]][[文天祥]]的堂弟,於南宋末年逃避元兵移居[[東莞]]<ref>{{Cite web |url=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4/0221/2291083.html |title=香港文氏始祖 |accessdate=2015-06-05 |archive-date=2015-12-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208130503/http://news.takungpao.com/paper/q/2014/0221/2291083.html |dead-url=no }}</ref>。泰亨文氏乃[[新界五大家族]]之一,他們與[[新田文氏]]均是文天瑞長子文應麟的後裔,屬[[寶安文氏]]七大房。 五世'''文蔭'''為泰亨系始祖,600多年前由[[屯門]]老虎坑上岸,先居[[屏山 (香港)|屏山]],後遷大埔[[陶子峴]],以[[大埔碗窰窰址|造碗]]為生,並於[[泮涌]]建立「文家莊」,養鴨務農。其孫文煥遷居泰亨[[祠堂村]],及後人口漸多,[[清朝|清代]]先後擴建[[中心圍]]和[[灰沙圍 (大埔區)|灰沙圍]],成為[[大埔區]]內一大氏族。現今,泰亨文氏共1000餘人,分三大房。 七世文煥娶妻[[侯姓|侯氏]],生三子,瀾、澤、浚。長房文瀾和二房文澤的後代分別為[[文培桂堂]]和[[文青暉堂]],兩房皆居灰沙圍;三房文浚的後代為[[文震嶺祖]],居祠堂村和中心圍。 ===太和市=== [[太和市]],即[[大埔墟|大埔新墟]],原為[[文屋村]],是泰亨文氏領導[[大埔七約]]建立的墟市,每月即初三、十三、廿三、初六、十六、廿六及初九、十九、廿九為墟期。太和市曾是[[新界東]]第一大墟市,建立目的為挑戰新界五大氏族之首[[香港新界鄧氏|鄧氏]]壟斷的[[大埔頭|大步頭墟]]生意。 [[嘉慶]]年間,[[龍躍頭|龍躍頭鄧氏]]在[[新界東]]影響力大不如前。相反,泰亨文氏堀起,擁有泮涌及[[粉嶺]]以南大片土地,勢力遠至[[西貢北]],並多次計劃在大埔開設商舖,但屢遭鄧氏阻攔。鄧氏兩度控告文氏,其後新安縣衙門宣布文氏不得「恃強」侵奪鄧氏在大埔的商業利益,判鄧氏勝訴。文氏族人[[文湛泉]]乃於1892年聯合附近七個非鄧氏的村落,組成「[[大埔七約]]」(泰亨約、[[林村|林村約]]、[[翕和|翕和約]]、[[沙羅洞|集和約]]、[[大埔尾 (香港)|樟樹灘約]]、[[汀角村|汀角約]]、[[粉嶺圍|粉嶺約]]),於「大步墟」隔河另設鄉鎮,翌年,定名為「太和市」。「太」為太坑,「和」指集眾鄉之力,並祈盼「和平」。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大埔區因位於新界東中央而成為[[行政中心]]。1913年,太和市旁的[[香港鐵路博物館|大埔墟火車站]]落成營運,舊有的大埔墟日漸衰落,太和市得地利,店戶日增,故習慣將太和市稱[[大埔墟]],原有的大埔墟則稱大埔舊墟<ref>{{Cite web |url=http://www.oocities.org/hk/tphistory/history_market02.htm |title=大埔今昔 |accessdate=2015-06-06 |archive-date=2016-03-0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5013505/http://www.oocities.org/hk/tphistory/history_market02.htm |dead-url=no }}</ref>。 ===參與抗英=== 泰亨文氏為[[新界六日戰]]參戰宗族之一,領導大埔七約鄉民參與抗英。1899年4月文湛泉代表泰亨文氏在[[屏山 (香港)|屏山]][[達德公所]]與來自[[上水]]、[[粉嶺]]、[[大埔頭]]、[[丙崗]]、新田等新界各大氏族商討抗英活動。由於大埔七約與[[龍躍頭]]鄧氏、[[大埔頭]]鄧氏敵對,兩支鄧氏均拒絕參戰。戰事先在大埔開戰,瞬間擴展至[[屏山 (香港)|屏山]]、[[廈村]]、[[錦田]],僅六天就死了五百多人<ref>[https://www.am730.com.hk/column/%E6%96%B0%E8%81%9E/%E5%94%AF%E4%B8%80%E6%8A%97%E8%8B%B1%E7%9A%84%E5%85%AD%E6%97%A5%E6%88%B0%E4%BA%8B-%E6%96%B0%E7%95%8C%E4%BA%BA%E6%A5%B5%E5%8A%9B%E9%81%BA%E5%BF%98%E7%9A%84%E6%9E%89%E6%AD%BB%E6%B5%B4%E8%A1%80%E6%88%B0-45617 唯一抗英的六日戰事 新界人極力遺忘的枉死浴血戰]</ref>。戰後為了穩定和得到新界鄉民支持,[[港英]]政府邀請了文湛泉與屏山鄧青雲等抗英領袖加入分約鄉事委員會。 == 風俗 == ===秋祭=== 泰亨文氏於每年農曆九月舉辦秋祭,拜祭儀式分兩日進行,先後到[[大帽山]]、泮涌、[[黃魚灘]]、[[十四鄉]]輋下及[[西貢區|西貢]][[北潭涌]]等地祭祖,由文公眾堂負責統籌<ref>[https://mmis.hkpl.gov.hk/coverpage/-/coverpage/view?p_r_p_-1078056564_c=QF757YsWv58JCjtBMMIqos6%2B0kE7nrhu&_coverpage_WAR_mmisportalportlet_ref=LPEC03 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 - 秋祭(泰亨文氏宗族)]</ref>。泰亨文氏與新田文氏一樣,只有秋祭沒有春祭<ref>[https://www.hkcd.com/content/2015-04/09/content_921761.html 春祭有冇 宗族掌故有排講]</ref>。此外,文垂統房共4000多人,每年重陽節泰亨崗廈文氏共1000餘人在新田[[落馬洲]]祭祀四世祖文垂統公。 ===酬恩建醮=== 泰亨文氏建村立業後,為酬謝神恩佑庇鄉人,訂下五年一屆[[香港太平清醮|太平清醮]],每屆為期五日六夜,以正一派喃嘸儀式進行。文氏認為建醮以示崇敬,祀神以表至誠,普施濟眾,惠澤幽靈,用意祈求風調雨順,合境康泰。 == 名勝 == [[文氏宗祠 (泰亨)|公眾堂文氏宗祠]]建於明朝,2005年中秋完成修繕工程。宗祠的建材選料考究,當中石柱、石雕等在[[福建]]訂製;而青磚、漢瓦在[[廣東]][[开平市|開平]]採用人手鑄造;至於精美的神樓及案台在[[深圳]][[布吉街道|布吉]]及[[松崗]]訂造;檐口板雕花、神樓門神、屏風更是遠道到[[浙江]]邀請工藝師人手雕刻,祠內牌匾「浩然正氣」及「厚德參天」由國學家[[文懷沙]]親筆書寫。而同年亦建成文山公園,紀念[[文天祥]]的史蹟,內有文天祥全身站像,而龔子亭是紀念泰亨鄉文化始祖蔭公(字龔子)而興建,園內尚有《[[正氣歌]]》碑刻、蓮池、曲徑等;其後更得政府當局協助,於宗祠及文山公園前築建牌樓,以增莊嚴。 天后宮於1728年(即雍正五年)建成,宮內現存雍正時所鑄造的古鐘及爐鼎;而毗連的文帝古廟則建於1884年(即[[光緒]]十年)。廟旁有兩棵[[細葉榕]],樹幹相連形成連理樹,據說已有百年歷史。鄉內近[[南華莆|南華莆村]]亦有觀音古廟,建於光緒年間。 [[藝沅堂]]建於[[道光]]年間,內祀奉十六世祖文宗齋等三代祖先木主,是典型兩進式[[祠堂]],2010年被列入[[香港三級歷史建築]]。戰後在家祠右廂設立的[[藝浣學校]],至1962年停辦,由[[鄉村學校 (香港)|泰亨公立學校]]取替,可是隨著村校收生不足,終因政府殺校而停辦。 昔日文氏著重教育,鄉內建有[[善慶書室]]、[[叢桂書室]]和[[正倫書室]]<ref>{{Cite web |url=http://www.oocities.org/hk/tphistory/history_education.htm |title=大埔今昔 大埔早期教育 |accessdate=2015-06-06 |archive-date=2015-12-08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51208064547/http://www.oocities.org/hk/tphistory/history_education.htm |dead-url=no }}</ref>。善慶書室建於1870年(即同治九年),為祠堂村祖堂[[文勗廷祖]](九家)擁有,牆上懸掛「欽點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一甲二名[[榜眼]]及第臣[[文廷式]]恭承」字樣的牌匾<ref>[https://books.google.com.hk/books?id=wYKgDwAAQBAJ&pg=PA174&lpg=PA174&dq=%E5%96%84%E6%85%B6%E6%9B%B8%E5%AE%A4+%E6%96%87%E5%BB%B7%E5%BC%8F&source=bl&ots=BHscwlBmt2&sig=ACfU3U3DxtTPnVt8PICMye6KrBVxRJZ8CQ&hl=en&sa=X&ved=2ahUKEwjug-2RoNTtAhWXbN4KHUpwD64Q6AEwBnoECCEQAQ#v=onepage&q=%E5%96%84%E6%85%B6%E6%9B%B8%E5%AE%A4%20%E6%96%87%E5%BB%B7%E5%BC%8F&f=false 香港通史:遠古至清代]</ref>,紀錄了文氏族人文廷式於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獲得的科舉功名。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730 亞洲史地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泰亨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