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92.9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泰(汉语汉字) 的原始碼
←
泰(汉语汉字)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泰(汉语汉字) </big>''' |- |<center><img src=https://img0.baidu.com/it/u=4139578067,1354001188&fm=253&fmt=auto&app=138&f=JPEG?w=500&h=500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image.baidu.com/search/detail?ct=503316480&z=0&ipn=d&word=%E6%B3%B0&step_word=&hs=0&pn=2&spn=0&di=7207123747399008257&pi=0&rn=1&tn=baiduimagedetail&is=0%2C0&istype=0&ie=utf-8&oe=utf-8&in=&cl=2&lm=-1&st=undefined&cs=2298457044%2C291697983&os=597826137%2C1152718882&simid=2298457044%2C291697983&adpicid=0&lpn=0&ln=1169&fr=&fmq=1680764196810_R&fm=&ic=undefined&s=undefined&hd=undefined&latest=undefined©right=undefined&se=&sme=&tab=0&width=undefined&height=undefined&face=undefined&ist=&jit=&cg=&bdtype=0&oriquery=&objurl=https%3A%2F%2Ff.2cn.cn%2Fshufazidian-png%2Fdrctxs24330.png!w600-h600.jpg&fromurl=ippr_z2C%24qAzdH3FAzdH3Fdvg_z%26e3BvgAzdH3FfuAzdH3Fpwt_xtg2fi7_mvuaa74_z%26e3Bip4s&gsm=1e&rpstart=0&rpnum=0&islist=&querylist=&nojc=undefined&dyTabStr=MCwxLDYsMyw0LDUsMiw3LDgsOQ%3D%3D 来自网络的图片]</small> |- |- | align= light| |} 泰,汉语一级通用汉字(常用字) ,读作tài,最早见于战国文字 。本义为滑的;还可指安定平和、奢侈、大之极、通达、宽裕等义 泰, 形声字。《说文》于“泰”下[[古文]],像正面站立之人形。中从“二”或表示身体部位(或以为区别笔画以别于“大”),犹如甲骨文、金文之“文”字或加饰画以表示文身交错之形。《说文》古文形体为后世“太”字所本。按:商、周无“太”字,每以“大”为之。典籍亦每以“大”为之。“大”、“太”,古今字也,乃一字之分化。至战国陶文而有“泰”字,是小篆形体所由出。汉后,渐合“𠬞”为“大”状,复与上部相连,遂成“𡗗”形,为楷书所本。于是变小篆“泰”字由从大、从廾、从水三部结构为从𡗗、从水之两部结构字。 按:诸家或由此以寻造字之义。 或谓古文“夳”下“二”形当作“仌(冰)”以取滑义;或谓“泰”为双手(即廾)捧水,示水从手(指)中溜下以表滑义。然则是以会意释之。清邵瑛《群经正字》谓“今经典无此义”,是释字可,于义则无徵。姑阙之。或释“太”之义,以为古文“夳”乃“太之上者,从大、从古文上(即二)会意”,似亦勉强。兹以古文“夳”为象形,以“泰”为形声,俟考。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泰”下言:“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谓‘太’即《说文》 ‘夳’字,‘夳’即‘泰’,则又用‘泰’为‘太’。”按:大、太、泰三字之关系,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太”下说解至为简赅。其言曰:“典籍之中,大、太、泰三字往往通用。大为象形,太为分化,泰为假借。”《书·泰誓上》孔颖达疏:“顾氏以为,泰者,大之极也,犹如天子诸侯之子曰太子,天子之卿曰太宰。此会中之大,故称‘泰誓’也。” “泰誓”即“太誓”,极言其盛。《礼记·曲礼》:“假尔泰龟有常,假尔泰筮有常。”孔颖达疏:“泰,大中之大也。”上所列“泰”字多用为大、太义,例多不备举。要之,大、太一字而分化;太、泰成两条脉络歧而为二,始每通用,后分而为三。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滑也。从廾从水,大声。夳,古文泰。他盖切 注:臣铉等曰:本音他达切。今《左氏传》作汏辅,非是。 ==说文解字注== 滑也。 此以曡韵为训。字从水,水在手中,下澑甚利也。与辵部达字义近,皆他达切。《周易》:“泰,通也;否、塞也。”《左传》:“汏輈,及鼓跗,著于丁宁。”“汏輈,以贯笠毂。”皆滑之意也。滑则寛裕自如,故引伸为纵泰。如论语《论语》“泰而不骄”是也。又引伸为泰侈,如《左传》之“汏侈”、《西京赋》之“心奓体泰”是也。汏卽泰之隶省、隶变,而与淅米之汏同形,作“汰”者,误字。 从水。大声。 会意。他葢切,十五部。按,隶作泰,字形字音字义皆与古绝异。 古文泰如此。 按,当作夳,从仌、取滑之意也,从大声,转写恐失其眞矣。後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谓太卽《说文》夳字,夳卽泰,则又用泰为太,展转貤缪,莫能諟正。 ==康熙字典== 古文:夳。《唐韵》《集韵》《韵会》《正韵》𠀤他盖切。音太。《说文》:滑也。 又大也。《前汉·郊祀歌》:扬金光,横泰河。 又通也。《易·泰卦》:天地交泰。 又甚也。《诗·小雅》:昊天泰怃。 又宽也,安也。《论语》:君子泰而不骄。 又侈也。《晋语》:恃其富宠以泰於国。 又丘名。《尔雅·释丘》:右陵泰丘。 又风名。《尔雅·释天》:西风谓之泰风。注:西风成物,物丰泰也。 又山名。《尔雅·释山》:泰山为东岳。 又有小泰山,在朱虚县,汶水所出。 又州名。本晋海陵郡,今属扬州府。 又泰安州,本唐泰州,属济南府。俱见《广舆记》。 又泽名。《山海经》:瀤泽之水,东北流,注于泰泽。 又社名。《蔡邕·独断》:天子之宗社曰泰社。 又尊名。《礼·明堂位》:泰,有虞氏之尊也。 又《韵补》叶他计切,音替。《曹植·七启》:元化参神,与灵合契。惠泽播於黎苗,威灵鎭乎无外。超隆平於殷周,踵羲皇而齐泰。 《说文》亦省作太。从水。俗作,非是<ref>[https://hanyu.baidu.com/zici/s?from=aladdin&query=%E6%B3%B0&srcid=51368&wd=%E6%B3%B0 泰(汉语汉字)], 360国学 ,</ref> =='''参考文献'''==
返回「
泰(汉语汉字)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