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89.171.137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法藏寺 (北京) 的原始碼
←
法藏寺 (北京)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style="float:right; margin: -10px 0px 10px 20px; text-align:left" |<center>'''法藏寺 (北京)'''<br><img src="https://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20914/cut-20190625123936-2137126473_jpg_456_365_39641.jpg/300" width="280"></center><small>[https://baike.sogou.com/v10852891.htm;jsessionid=FF9E647DECCA418845673E59821B1151 圖片來自sogou]</small> |} '''法藏寺''',位于今[[北京市]][[东城区 (北京市)|东城区]][[幸福大街 (北京)|幸福东街]]南口处,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已无存。 ==简介== 法藏寺旧址的所在地原名“霍家桥”,今称“火桥”,尚有“火桥北里”地名。 法藏寺在幸福东街南端以东,铁路西侧,旧址今为[[龙潭路 (北京)|龙潭路]]以北、铁路西侧的绿地。火桥北里在铁路东侧,与该绿地隔铁路相望。 法藏寺原名弥陀寺,建于[[金朝]][[大定 (金朝)|大定]]年间(1161年—1190年)。[[明朝]][[景泰]]二年(1451年),太监裴静善重修,更名为法藏寺。法藏寺内有一座法藏寺塔,俗称“法塔”或“乏塔”。塔在寺的后院。法藏寺毁于清末民初,仅存一塔。 [[清朝]][[吴长元]]辑录的《[[宸垣识略]]》记载:“法藏寺在霍家桥,俗呼白塔寺,盖弥陀塔也。[[金朝|金]][[大定 (金朝)|大定]]中建,[[明]][[景泰]]间修,更曰法藏。”“法藏寺弥陀塔中空可登”。清末[[崇彝]]写的《道咸以来朝野杂记》记载:“九月[[重阳]]日游法藏寺,登塔眺远。寺在[[左安门]]内,后寺圮,唯塔独存。”清末[[震钧]]写的《天咫偶闻》记载:“[[天坛]]之东有法藏寺,浮屠十三级,登之所见甚远,都人以重九登高于此。寺已毁尽,惟浮屠仅存,而往者如故。其中容人之地无多,登者蚁附近至绝顶,则才容二客挨肩而过。斗室之中,喘息不得出,竟不知其何乐。”明朝[[郭正域]]有诗赞法藏寺曰:“古刹城南寺,莲花处处开。金轮平地转,香雨半天来。清话逢元度,论文有辨才。真如非幻境,云水两徘徊。”因为北方地高风急,所以过去的塔多为实心而无法攀登。法藏寺塔是少有的空心可攀登的塔。旧时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攀登法藏寺塔的人终日不绝。那时重阳节登高,北京北城居民一般去[[阜成门]]外的[[真觉寺|五塔寺]],南城居民一般来法藏寺塔。 另外,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上元节]],法藏寺僧人举办法会,在塔内各层的佛像前点灯,夜晚灯光映照法塔,伴随着法会的梵呗之声。文人将此描绘为“金光明空,乐作天上”,“诸佛诸魔向灯笑”。1966年至1967年间,由于塔身倾斜严重且有裂痕,又由于塔旁铁路由单行线改为双行线,所以法藏寺塔被拆除。 法藏寺塔高约33米,7层、8面,第一层为入口无窗户,其他6层每层有8个窗户(每面一个),每个窗户前有坐佛一尊,每尊佛前有油灯一盏。从第一层的入口进塔后,有砖砌螺旋式台阶,越往上台阶越窄,到第七层只能容两人一上一下。第七层内有两块石碑,刻着该寺建立经过。塔顶为铜制,并有金属条从塔顶暗通到地下,这使该塔不遭雷击。 法藏寺塔是老北京很有名的古迹,也有不少传说故事。法藏寺塔别名“乏塔”。传说[[鲁班]]见[[北京内城]]西城有五座塔:[[大庆寿寺|庆寿寺双塔]]、[[万松老人塔]]、[[妙应寺|白塔寺]]、[[北海公园|北海白塔]],而东城连一座塔也没有,于是和妹妹说想在东城造一座塔,获得妹妹赞同。兄妹俩在[[杭州]][[西湖]]仿[[雷峰塔]]造了座塔,随后让这塔到北京东城去住。这塔答应后,化身为黑大汉,从杭州往北京东城走,很快走到离北京内城不远处的法藏寺,却因在寺旁贪看别人赌钱玩而误了时辰,天亮了不能再移动,只好现了原形,成了法藏寺塔。北京人说:“鲁班爷修的塔,走累啦,站在这里啦,真是‘乏塔’,咱们就叫它乏塔吧。” 2001年,崇文区园林局曾计划在法藏寺旧址东南的[[龙潭公园 (北京)|龙潭公园]]新建“法塔夕照”景区,即在公园西北门附近重建法藏寺塔。这一地点位于法藏寺旧址以东数百米处。但该计划最终并未实施。 ===寺廟=== [[東亞]][[傳統宗教]]供奉[[神灵]]、[[神话]]或[[传说]]人物、历代[[圣贤]]、历史著名人物的房屋式[[祭祀]][[建筑物]],均可統稱為'''廟宇'''<ref>{{cite web|title=道教宮廟組織或管理章程範例|url=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website=高雄市政府民政局|access-date=2018-04-07|archive-date=2020-10-28|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028062933/https://cabu.kcg.gov.tw/Web/FileDownLoad/FileUpload/20160111175017411680.pdf|dead-url=no}}</ref>。 一般包括[[道觀]]、[[佛寺]]、[[祠]]等[[廟宇]],而不包括祭祀[[祖先]]的[[家廟|祠堂家廟]],但一些聖賢的家廟亦受[[宗族]]以外的信眾[[參拜]],故这些家庙同時事實上有著祭祀以及讓信眾祈求庇佑用的性質。道教[[宮觀]]可稱'''宮廟''',佛教[[寺院]]可稱'''寺庙''',尊天法祖[[祭祀]]通稱'''祖廟'''或'''宗廟''',皇家[[太庙]]與[[明堂]]则合稱为'''廟堂'''。 由於東亞傳統上常有不同宗教互相影響、習合的情況,如佛道雙修、[[三教合流]]、[[神佛習合]]等,加上與[[民間信仰]]、[[巫覡宗教]]合流,因此廟宇的名稱、性質多變,甚至同一間廟宇同時具備多種性質。 ==建築== 除了一些單體式且不設前院的廟宇外,一般都有一個獨立的[[門 (建築物)|門]]為入口,如[[神道坊]](廟宇[[牌坊]])、[[山門]]、[[鳥居]]等,也代表進入[[廟宇]]或[[結界]]範圍。入門之後為[[神道 (道路)|神道]],可通往參拜之處。 廟宇主體建築稱為「[[殿]]」,「殿」本指帝王居所,後來也指供奉仙真聖賢神佛的屋宇如[[大雄寶殿]],有些則稱為「堂」如[[日本]][[法隆寺]]金堂。規模較大的寺廟常有多個不同的殿或堂。 有些廟宇周圍會有[[廟宇林|鎮守の森]],有守護廟宇的神聖意義,也有些是作為[[風水林]]。 ==類型與名稱== 「觀」,原指[[宮殿]]的高大門[[闕]],後因歷代帝王常請方士或道士夜觀星象、制定曆法於「觀」,後來用以指[[道士]][[修道 (道教)|修道]]的居所,即[[道觀]],也作為供奉道教先真的建築物名稱,如[[玄妙觀]]與[[白雲觀]]。一些規模較大的道觀會以「宮」命名,兩者又合稱「[[宮觀]]」。 民間信仰中的寺廟命名多元,傳統上只有一些主神神格為帝、后、妃或[[王爺信仰|王爺]]級的寺廟才會用原指帝王居所的「宮」命名。例如[[媽祖]]曾先後在[[元代]]、[[清代]]獲[[皇帝]]冊封為天妃、天后,於是部分[[媽祖廟]]命名為天妃宮、天后宮;[[關羽]]被尊為協天大帝,於是一些[[關帝廟]]也命名為[[協天宮]];神格崇高的神明,其廟宇也會稱為「宮」,如香港、[[澳門]]一些由[[民間釋教]]信徒開設的[[觀音廟]]名為[[水月宮]]。今日多數神廟都稱「宮」。 「殿」指帝王理事之所,多為高階神明的廟宇,供奉[[三清]]的廟宇名稱包含三清殿、[[高玄殿]]等。供奉[[玄天上帝]]的廟宇名稱包含[[北極殿]]、真武殿等。 [[寺廟]]原指「[[寺院]]」「寺」原係朝廷辦公官署如[[大理寺]]等,「院」原為官廨別稱。佛教傳入中國初期,曾將僧人安排在九卿之一府邸[[寺]]中居住,因幾個著名僧人而令其居所[[寺]]中某[[某院]]也逐漸成為僧人居所代稱。故後世稱為寺或院,[[佛教]]僧侶修行、禮佛與居住的道場,如[[中國佛教]]第一座佛寺[[洛陽]]「[[白馬寺]]」與香港“三大古剎”之一「[[青山禪院]]」,並隨著[[漢傳佛教]]傳播影響[[日本]]、[[朝鮮]]、[[越南]]、[[琉球]];[[伊斯蘭教]]之禮拜堂稱之為「[[清真寺]]」。 「庵」或「庵堂」本來是指結草為屋,後指[[僧尼]]供佛的屋舍如[[河南]][[初祖庵]],又常常專指僅有[[女性]]出家眾([[比丘尼]])居住、修行的場所如[[新北市]][[石碇區]][[蓮池庵]]。也有一些[[民間釋教]]信徒把供奉[[地藏王]]的廟宇命名為[[地藏庵]],[[五福大帝]]的廟宇也有命名為「庵」如[[福州白龍庵]]。 「[[巖仔|巖]]」本來指位於山窟或依山崖處據險而築的佛寺,供奉[[清水祖師]]的廟宇也常命名為[[清水巖]]。 「洞」係道教先真居住之地如[[洞天福地]],後來在[[中國大陸]]、[[香港]]、[[台灣]]、[[越南]]等地,因為[[民間釋教]]與民間信仰合流,而成為廟的代名詞之一。 [[儒教 (宗教)|儒教]]的寺廟包括祭祀[[孔子]]的[[孔廟]],以及祭祀聖賢、[[烈士]]、祖先的「[[祠]]」,如[[名宦祠]]、[[忠烈祠]]、[[宗祠]]等。但一些祭祀先賢的祠又被民眾視為祈福消災的[[神明]],遂與民間信仰結合變成民間寺廟,例如祭祀[[諸葛亮]]的[[武侯祠]],供奉[[土地公]]的廟宇也有作土地祠、[[福德祠]]者。 「府」原指百官所居之處,部份廟宇也以「府」命名,如奉祀[[五府千歲]]的[[代天府]]、奉祀[[池府千歲]]的[[海埔池王府]]、奉祀張李莫府三千歲的[[五條港安西府]]、奉祀[[張天師]]的[[天師府]]或廣信府。 「堂」是古代官吏審案的地方,也指屋舍的[[正廳]],作為廟宇使用如[[松山慈惠堂]]。台灣[[齋教]]、[[扶乩]]之場所亦常稱為「堂」,例如[[壹善堂]]、[[勸化堂]]。佛教道场也会使用「讲堂」作为弘法场所名称如[[慧日讲堂]]與[[菩提講堂]]。[[一貫道]]場所亦有作「某某[[佛堂]]」、「某某聖堂」等。 「壇」是舉行祭祀的高臺,在古代東亞常與政府祭祀相關,如[[天壇 (消歧義)|天壇]]、[[地壇]]、[[先農壇]]、厲壇等,其中天壇、[[天公壇]]也成為常見祭祀[[玉皇上帝]]的廟宇名稱,如[[新竹天公壇]]、[[臺灣首廟天壇]]。另外,一般私人設立的神壇也常稱「某某壇」。 “廟”可作为祭祀各神祇场所的泛称,或直接成為祭祀場所名稱,如[[武廟]]、[[文昌廟]]、[[文武廟]]、[[媽祖廟]]、[[王爺廟]]、[[城隍庙]]、[[義民廟]]、祭祀[[后羿]]的[[三嵕廟|三嵕(zōng)廟]]等。 日本[[神道教]]的寺廟稱為[[神社]],其中祭祀[[日本皇室]]祖先神、[[日本天皇]]、以及對於[[大和]]平定有功神祇的神社稱為[[神宮]],小型的神社則稱為「[[祠 (神道)|祠]]」,或作「小祠」、「小堂」。 越南傳統信仰中的寺廟,除了與中國相同的類型外,[[村社]]裡還有一種稱為「亭 (越南)|Đình」的寺廟,供奉村社保護神。 [[琉球神道]]的祭祀場所稱為「[[御嶽 (琉球)|御嶽]]」,其中一些屬於寺廟形式。 == 參考文獻 == {{reflist}} [[Category: 927 宗教建築;陵墓 ]]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Cite web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Configur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Date validation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itation/CS1/Whitelist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法藏寺 (北京)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