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118.119.238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油莎草 的原始碼
←
油莎草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油莎草.jpg|缩略图|[https://timgsa.baidu.com/timg?image&quality=80&size=b9999_10000&sec=1596186791496&di=23ee817a588322966a5de2d0112b25d7&imgtype=0&src=http%3A%2F%2Fa4.att.hudong.com%2F84%2F50%2F01300000254155123073509896468_s.jpg 原图链接]]] '''油莎草'''(学名:Cyperus esculentus L.)是[[莎草科]]莎草属植物。茎叶丛生,分蘖力极强,茎三棱形,由叶片包裹而成,植株高可达100厘米。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平均长度65厘米,宽度0.5厘米。茎果呈椭圆形,长1-2厘米,直径0.7-2厘米。具节和鳞片,芽端鳞片细密。少数植株开花,苞片长于花序,花长于主茎顶端,花两性,每穗具8-30朵花。<ref>[http://www.360doc.com/content/12/1211/10/5516683_253359931.shtml 油莎草 个人图书馆]</ref> 油莎草原产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广泛栽培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非、南美、前苏联等地。1960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由保加利亚引入试种成功,后在[[内蒙古]]、辽宁、广东、广西、福建、新疆、甘肃等地区试种成功。属阳性植物,喜光。耐旱、耐涝、耐瘠、耐盐碱。 油莎草是优质、高产和综合利用前景广阔的集粮、油、牧、饲于一体的经济作物。既是很好的油料作物,又是家畜的优良饲料,可作为优良牧草发展种植。此外还可用作润滑油和制皂。 == 形态特征 == 茎叶丛生,分蘖力极强,茎三棱形,由叶片包裹而成,植株高可达100厘米。单叶互生,叶片狭长,平均长度65厘米,宽度0.5厘米,呈剑状,叶片表面覆盖角质层比较坚硬。地下茎呈匍匐状水平斜向伸长,一部分长出地面形成分枝,另一部分末端膨大形成块茎(核状茎果),每蔸可达100-200粒。 茎果呈椭圆形,长1-2厘米,直径0.7-2厘米,形成初期为白色,成熟后为黄褐色。茎果顶端具有芽点1-3个。具节和鳞片,芽端鳞片细密,茎果表面有短的线形不定根。根为须根系,垂直分布于土层中。少数植株开花,苞片长于花序,花长于主茎顶端,花两性,黄白色,为[[穗状花序]],呈圆柱形或稍扁平且水平叉开,每穗具8-30朵花。生育期100-120天。 == 生长环境 == 油莎草属阳性植物,喜光。耐旱、耐涝、耐瘠、耐盐碱。适应性广,对土壤要求不严格,除低洼积水地外,不论红壤、黄壤、沙质壤土、山坡丘陵、房前屋后都能生长,尤以疏松的沙质土壤为佳。喜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要求年均气温20℃以上,年降水量不少于600-650毫米,高温多雨的夏季生长尤旺。 == 分布范围 == 油莎草原产北非及地中海沿岸一带,广泛栽培在西班牙、意大利、南非、南美、前苏联等地。1960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由保加利亚引入试种成功,后在内蒙古、辽宁、广东、广西、福建、新疆、甘肃等地区试种成功。 == 主要价值 == 油莎草出油率30-40%,其油色清澈微红,无沉淀,浓香无异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价值极高,是上等的食用油,品质优于菜籽油及芝麻油等,被称为“油料植物之王”。油莎草除榨油外,也可加工成食品,可生食、炒食、油炸,味道香甜。榨油后的饼粕微甜而香,可加工制作糕点,酿制酱油、醋、酒,也可提取优质淀粉、糖、纤维素,余下的粉渣是养殖业很好的精饲料。油莎草的茎叶细长且坚韧,是编织手工艺品的理想原料。 == 参考资料 == {{reflist}} [[Category: 370 植物学总论]]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油莎草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