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4.16.15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 的原始碼
←
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郭沫若17.jpg|缩略图|[http://news.163.com/41116/0/15A85BN000011246.html 郭沫若]]] '''《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是中国当代作家郭沫若写的文章。 ==作品欣赏== 赤县扶桑, 一衣带水, 一苇可航。 昔鉴真盲目, 浮桴东海, 晁衡负笈, 埋骨盛唐。 情比肺肝, 形同唇齿, 文化交流有耿光。 堪回想, 两千年友谊, 不同寻常。 岂容战犯猖狂, 八十载风雷激大洋。 喜雾霁云开, 渠成水到, 秋高气爽, 菊茂花香; 公报飞传, 邦交恢复, 一片欢声起四方。 从今后, 望言行信果, 和睦万邦。 1972年秋作于北京 ==导读== 1972年9月29日,中日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揭开了中日两国关系史上的新篇章,标志着中日两国之间自甲午战争以来不正常状态的中止。从此开启了中日两国关系新的起点,确定了两国之间一种新的信赖关系,奠定了亚洲和平的基础。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郭沫若为祝贺这一历史性事件,写下了这首《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 词的上阕生动概括了中日两国文化交流的悠久历史和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赤县、扶桑是中国与日本的别名,鉴真、晃衡则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杰出代表人物。中国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六次东渡,双目失明仍坚持赴日本传授佛经和盛唐文化;日本遣唐留学生阿倍仲麻吕,入唐后改名晁衡,终身仕唐,并与中国诗人李白、王维等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词的下阕表达了双方停止战争,重修睦邻友好,对未来和平共处的寄望。 “八十载风雷激大洋”,指1894年7月25日,日本联合舰队打响了甲午战争的第一炮。此后中日两国笼罩在近半个世纪的战火硝烟当中,直至1945年8月14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停战诏书》,15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至此两国间的战争结束。27年后,在两国人民共同努力下,终得云开雾散,两国恢复邦交,“从今后,望言行信果,和睦万邦”。<ref>[https://www.vrrw.net 作品人物网]</ref> ==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本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除郭沫若外,还有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中国现代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学。1915年,进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1919年,组织抵日爱国社团夏社;同年,创作诗歌《抱和儿浴博多湾中》[[《凤凰涅槃》]]等。1921年8月,诗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历史剧《卓文君》、诗歌戏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历史剧[[《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完成论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铜器铭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归国参加抗战,在上海主办《救亡日报》。1938年4月,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1941年12月,写成五幕历史剧[[《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历史剧[[《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1943年,完成历史剧《南冠草》。1944年写《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务院副总理、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10月19日,任中国科学院院长。1953年,当选第二届中国文联主席。1958年,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59年,完成历史剧《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历史剧《武则天》;同年,当选第三届中国文联主席。1969年,完成论著《李白与杜甫》。1973年,论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当选第四届文联主席;6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ref>[http://www.qulishi.com/renwu/guomoruo/ _趣历史]</ref> ==参考资料== {{Reflist}} [[Category:820 中国文學總論]]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沁园春·祝中日恢复邦交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