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45.88.241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汪品先 的原始碼
←
汪品先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汪品先</big>''' |- |<center><img src=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7e8331dbc66270d3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pics?st=255&from=vr&query=%E6%B1%AA%E5%93%81%E5%85%88&rawQuery=%E6%B1%AA%E5%93%81%E5%85%88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汪品先''',男,[[江苏]][[苏州]]人,1936年11月14日生于[[上海]] ,我国著名的海洋地质学家<ref>[https://mgg.tongji.edu.cn/87/b7/c32311a296887/page.htm 汪品先:海洋与创新,风雨七十年 ],同济大学, 2019-05-06</ref>,[[中国科学院院士]]<ref>[https://www.maigoo.com/mingren/3796.html 汪品先-中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介绍 ],MAIGOO人物</ref>,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ref>[https://www.shkjdw.gov.cn/c/2021-11-17/528716.shtml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 ],共产党员网, 2021-11-17</ref>,[[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f>[https://science.tongji.edu.cn/95/0b/c17169a169227/page.htm 汪品先 ],同济大学, 2012-07-09</ref>、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 1953年,汪品先毕业于上海格致中学;1953至1955年,在[[北京]]俄文专科学校学习两年俄文 ;1955年至1960年,在[[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习;1960年12月至1972年2月,任[[华东师范大学]]地质系助教;1972年2月至1981年3月,先后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助教、副教授;1981年3月至1982年9月,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访问学者身份学习;1982年9月起,先后任同济大学副教授、教授、副系主任、系主任、实验室主任;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02年,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11年起,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 。 汪品先长期从事海洋微体古生物与古海洋学研究 。 2021年9月15日,汪品先与孙湘君夫妇,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基本信息== 人物说明----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民 族 ---- 汉族 出生地点----上海 出生日期----1936年11月14日 国 籍 ---- 中国 职 业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ref>[http://zmfdz.news.cn/399/index.html 汪品先简介 ],中共中央宣传部 </ref> 毕业院校----莫斯科大学 ==人物履历== 1960年,汪品先毕业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后回国从事科学研究; 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同济大学任教,历任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研究所副所长、海洋地质系主任、海洋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81-82年获洪堡奖学金在德国基尔大学进行研究。主要从事中国海域古海洋学、海洋微体古生物学及和中国环境宏观演化古环境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96年,汪品先联合了国内其他科学家,向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提交了"东亚季风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建议书。在1997年度国际大洋钻探学术委员会的全球建议书评审中,该建议书获得第一名,被正式列为国际大洋钻探ODP184航次。汪品先成为该航次两位首席科学家中的一位。 1999年春在南海组织中国海区首次的国际大洋深海科学钻探(南海ODP 184航次; 2009年,汪品先率领的团队,建立起了中国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深网系统--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 2011年起,汪品先任国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的组长。 ==获奖兼职== 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二等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等奖、四等奖;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等奖项; 欧洲地球科学联合会奖; 联合国政府间海洋委员会专家指导组成员; 伦敦地质学会名誉会员; 曾任国际海洋地质委员会委员,国际海洋研究科学委员会副主席; 现任中国海洋研究委员会主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汪品先</big>''' |- |<center><img src=https://i02piccdn.sogoucdn.com/29cffc39228ed05a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pic.sogou.com/pics?st=255&from=vr&query=%E6%B1%AA%E5%93%81%E5%85%88&rawQuery=%E6%B1%AA%E5%93%81%E5%85%88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 | align= light| |} ==研究成果== 汪品先在国内外发表论文百余篇,专著及论文集十余种。 系统分析中国近海沉积中钙质微体化石的分布及其控制因素,发现南海在冰期旋回中对环境信号的放大效应,和西太平洋边缘海对中国陆地环境演变的重大影响,对中国海洋地质学发展做出了创造性贡献; 在中国率先开展了微体化石定量古生态学和微体化石埋藏学的研究,促进古海洋学和古湖泊学等新方向在中国的开展,开拓和发展了古海洋学研究。 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深海研究与海洋地质、推动中国参加大洋钻探的国际合作,于1996年领衔提出"东亚季风史在南海的记录及其全球气候意义"大洋钻探建议书,在1997年全球评价中获第一名,并应邀担任首席科学家; 成功地主持了1999年春在南海中国海区首次的国际大洋深海科学钻探(南海ODP 184航次),取得了西太平洋区最佳的晚新生代环境演变纪录。 目前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地球圈层相互作用中的深海过程和深海记录"的首席科学家、国家重点学科"海洋地质学"和上海市重点学科"海洋地质"的学科带头人。 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国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强调地球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从海陆结合的角度研究新生代东亚宏观环境格局的演变。 ==人物荣誉== 2019年7月,上海市"最美奋斗者"推荐人选。 ==事迹材料==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岁的长者乘坐“深海勇士”载人深潜器,9天内三次下潜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连续观测采样8个多小时,获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学新发现,被誉为真正的“深海勇士”。他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 一、长年奋战在科研第一线,潜心深海研究 “我国的海洋事业目前正经历着自郑和下西洋600年来的最佳时机,我们必须只争朝夕,自主奋斗,才能早日实现建设海洋科技强国的理想。”汪品先院士说。正是这份紧迫感和使命感,让他数十年来,从未曾停歇过奋斗的脚步。自1960年从莫斯科大学地质系学成归国后,汪品先院士开始投身于祖国的海洋地质研究和古气候研究领域,近一个甲子的风雨春秋,染白了他的鬓发,但对海洋学事业炽烈的爱却伴随他一辈子。 以办公室为家,全年无休,即便是春节,也照常在办公室工作……正是怀着这份常人难以理解的痴迷、挚爱,他以超凡的意志和执著于科学的精神,带领着团队,矢志不渝地朝着一个又一个新的科学目标进发,让当今国际海洋学的论坛上有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声音。 二、带领同济“三深”团队,走向深海大洋 “深网、深潜、深钻”,是人类进入海洋内部的三大手段。同济大学牵头我国建设海底观测网大科学工程,是我国参加大洋钻探的基地,接连主持南海数次深潜航次,“我很高兴自己跟‘深网、深潜、深钻’这三样事情都有关系。”汪品先院士说。作为一位具有远见卓识、高瞻远瞩的战略科学家,他敏锐洞悉国际海洋科学研究的发展动向和趋势,瞄准国际学术最前沿,带领着同济大学“三深”团队,一直积极推动着我国深潜科学考察、南海大洋钻探、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等“三深”事业不断向前发展,为把我国真正建设成为“海洋强国”不懈奋斗着。 回首20年前,正是在他和许多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不到一年,就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1999年春,以他为首席科学家的第184航次在中国南海成功实施,这是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域大洋钻探零的突破。这个航次采集了5460米的深海岩芯,取得了西太平洋海区最佳的长期沉积记录,发现了气候演变长周期等多种创新成果,使我国一举进入国际深海研究的前沿。此后,我国又在南海成功执行了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完成IODP349、IODP367、IODP 368和368X4个航次,汪品先院士是其中最有力的推动者。这些航次的成功实施和所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推动我国的深海科学进入深海研究的国际前沿,同时还推进我国对南海深水油气勘探的理论认识,从基础研究的角度为南海资源开发服务。 进入21世纪,海底观测系统的竞争成为围绕海洋的国际之争。在汪品先院士直接有力的推动下,我国海底科学观测网建设迈出标志性进展。近日,我国第一个基于海底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将正式启动建设,作为海底科学观测网重要组成部分的监测与数据中心开工。这一大科学设施由同济大学牵头,建成后将为我国建设海洋强国提供重大科技创新助推力量。 自2011年起,汪品先院士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项目“南海深部过程演变”的指导专家组组长。这一我国深海科学领域迄今最重大基础性综合研究计划实施8年来,对南海海盆的起源、形成过程和现代过程展开研究,已取得一系列重大创新性认识。 三、倡导科学创新文化,心系创新人才培养 潜心研究,不务虚名,主办国际学术会议不设主席台、不办开幕式,青年学者与院士平起平坐,平等交流探讨学术……汪品先院士一直身体力行,倡导“学术要回归本位、回归初心”。他敢于直言,质疑、抨击学术界的不良风气。在汪品先院士看来,重大科学研究成果的取得,无不源自研究者对科学真正的热爱、长年甘坐冷板凳的恒心和执著精神。“科学家不是论文的写作机器,而是科学真理的探求者和开拓者,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为科学家的创新注入了不绝的动力。”“科学成果不是在聚光灯下取得的,而是在实验室里一天天默默无闻做出来的。”这也正是他数十年学术人生的真实写照。他力主要培育科学文化,让创新人才争相涌现。他一直心系创新性青年人才的培养。2017年春季学期,他主动请缨,面向同济大学全校学子开设一门名为《科学、文化与海洋》的人文素养课,希望引导年轻人思考“科学就是文化,科学创新需要文化元素”,激励同学们自觉将科学与文化结合、勇于投身科学创新实践。 ==社会活动== ===公益活动=== 1998年,汪品先院士获得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时,就将奖金全数捐出,设立“海洋地质学奖学金”,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海洋学科研究人才。 2021年9月15日,汪品先与孙湘君夫妇,共同捐赠多年积蓄200万元人民币,设立“同济大学海洋奖学金”。 ===科普活动=== 2022年,参加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参与指导的国内首档前沿科学思想秀《未来中国》第三期节目。 ==人物评价== 汪品先始终心系创新性青年人才的培养,汪品先为加强中国海洋文明,为推动科学与文化的结合、发扬科学的文化本质奔走疾呼。(《青年报社》评) 汪品先为中国的古海洋学研究方面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为中国海洋地质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济大学评) ==视频== ===“院士后”汪品先:82岁9天3次深潜南海 2021年6月24日发布=== {{#iDisplay:b3254wnrsvs|寬度|高度|qq}} ===汪品先:82岁的“勇士” 2018年6月4日发布=== {{#iDisplay:h06767ib4h1|寬度|高度|qq}} ==参考来源== [[Category:教授]] [[Category:科学家]]
返回「
汪品先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