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3.137.174.18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江淮平原 的原始碼
←
江淮平原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 class="wikitable" align="right"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江淮平原</big>''' |- |<center><img src=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801/67ff6d1c13c843158c6cbc545c2a4ad7.jpeg width="300"></center> <small>[https://www.sohu.com/a/330764408_100164427 来自 网络 的图片]</small> |- | style="background: #FF2400" align= center| '''<big></big>''' |- | align= light| 中文名称: 江淮平原 位于: 中国江苏省、安徽省 海拔: 一般在10米以下 年均温: 15.5-16.5℃ |} '''江淮平原'''位于中国[[江苏]]省、[[安徽]]省的[[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一带 。主要由长江、淮河冲积而成。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10米以下,水网交织,湖泊众多。 受[[地质构造]]和上升运动的影响 ,沿江一带[[平原]]形成了2-3级阶地,分布着众多的低山、[[丘陵]]和冈地。<ref>[https://www.sohu.com/a/330764408_100164427 中国地形最好的省,平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0%,比例居各省首位]搜狐</ref> == 平原地貌 == 流水侵蚀切割,多冈、冲相间地貌。滨江和江心发育有面积很大的江心洲和滩地。处在北亚热带区域,水、热资源丰富。年均温15.5-16.5℃,无霜期多在230-240天之间。作物一般一年两熟,也可一年三熟。作物主要以[[水稻]]、[[冬小麦]]为主。年均降水量1100-1500毫米。产水稻、[[棉花]]等,也适宜[[柑橘]]等亚热带果木栽培和[[油桐]]等经济林木生长。矿产资源有煤、铁、铜、硫铁矿、金、银等。常患内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开辟苏北灌溉总渠,修建运河堤闸和江都水利枢纽等工程,是重要农业区。 == 历史变迁 == 江淮平原是指苏、皖二省淮水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地域。淮河源出河南省南部桐柏山,流经安徽、江苏入海。淮水以北,苏、鲁间沂、沭诸水所在,已列入黄淮平原章作了讨论。淮水下游在江苏境内的出海口,历史上曾有过重大变迁。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宋开封尹、东京留守杜充决开黄河,"自泗入淮,以阻金兵",黄河由是夺淮入海。往后,淮水且大量地经长江入海,淮河水流极为紊乱。不过,在南宋以前,淮水长期是独流入海。《汉书》卷28上《地理志》,南阳郡平氏县,"《禹贡》桐柏大复山在东南'淮水所出,东南至淮浦(今涟水县)入海"。《水经注》卷30淮水,"东至广陵淮浦县入于海"。《太平寰宇记》卷工24楚州淮阴县,"淮水,在县西二百步"。水南曰"阴",是人所习知。由此可证,自西汉经北朝以至唐、宋之际,淮河长期是由楚州淮阴入海。因此,本书讨论汉唐间的淮南地域,以独流入海的淮水为界标,淮水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大地,地形相当平坦,因称为江淮平原。淮南以南的平原大地,以种植水稻为主,与淮北平原以旱作为主有别。 '''先秦时期''' 秦汉以前,江淮地区早已有人生活栖息其间。《后汉书.东夷传》云:"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为民户。"东夷、淮夷以外,《史记》卷31《吴太伯世家》记西周初,吴君受封,"其一吴,在夷蛮".吴君生活在夷蛮中,实亦夷蛮。寿梦立,始称王,开始与中原有交往。《吴越春秋》卷工《吴太伯传》称:"凡从太伯至寿梦之世,与中国时通朝会,而国斯霸焉。"同书卷2《吴王寿梦传》,记他与"鲁成公(前590-前573年)会于钟离(濠州),深问周公礼乐"。至是,吴已比较注意儒学,并与楚国争雄。 那时,吴国领域跨有江淮间与大江南北。吴王阖闾居东南之地,险阻湿润,地域辽阔。虽然西破强楚,北威齐、晋,但其国内仍是"田畴不垦",也没有城郭、仓库,经济相当落后。有关吴国的经济概况,拟与吴越平原一道集中讨论。 需要指出的是,早在吴王阖闾之前,《吴越春秋》卷3《王僚使公子光传》记吴王僚出席公子光酒宴时,"被堂铁之甲三重"。汉代堂邑(今六合北)产铁,是否在春秋时期就已有了呢?当然,铁剑并不等于是铁农具。江淮以至吴越地区在先秦时尚未见有关铁犁、铁农具的记事。《史记》卷31及《吴越春秋》卷3,都记载吴王僚时,"[[伍子胥]]退而耕于野"。他是如何具体耕作,实情今不可晓。楚迁都寿春,大概和春秋时已在淮南兴建人工陂池,有利农田灌溉,发挥了巨大经济效益密切相关联。 '''秦汉时期''' 九江郡始置于秦,位于庐江郡东北淮河中游南岸。西汉辖十五县,置有陂官、湖官,负责[[水利]]事宜。《汉书》卷29《沟洫志》云:"九江引淮……穿渠为溉田,各万余顷。"显示九江郡民引淮水溉田已有一定数量。不过,该郡开发程度不能过高估计。东汉[[光武帝]]时,九江郡守宋均面对"郡多虎暴,屡为民患"。他对所属诸县说:"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平原存在如此众多虎、豹,足见所在开发尚浅。《风俗通义》卷5《十返篇》记汝南范滂(范孟博)葬母后,难以为生,"因将人客于九江,田种畜牧,多所收获,以解债"。正好是九江郡内荒地多,垦田和畜牧大可发展作实证。《后汉书》卷42记刘秀子延,明帝时,"徙为阜陵王,食二县"。章和元年(87年),章帝行幸九江,在寿春会见刘延夫妻,"形体非故","以阜陵(全椒县)下湿,徙都寿春,加赐钱千万,布万匹"。下湿原因是低洼地排水不畅,导致生产不佳;湿热也不宜于健康。《后汉书》的顺、冲、质、灵诸帝纪以及滕抚、阳球等列传,备记九江、庐江郡民多次武装反叛,如质帝本初元年(l46年)二月诏:"九江、广陵二郡,数罹寇害,残夷最盛。生者失其资业,死者委尸原野。……其调比郡见谷,出禀穷弱。"社会矛盾激烈的基本原因,在于粮食严重缺乏。 '''三国时期''' 汉末以后,全国混乱。汉、魏之际,曹魏、孙吴分统江淮平原。西晋统一南北,江淮分隶徐州(广陵郡、临淮郡)、豫州(谯国、汝阴郡、安丰郡)和扬州(淮南郡、庐江郡)。东晋十六国与南北朝时期,江淮平原的分属很不稳定。南方之东晋、宋、齐、梁与北方十六国的后赵、前燕、前秦和北魏、齐、周都曾据有江淮的部分地或全部;行政建制复杂,难以一一细述.且因民户迁徙,东晋南朝在江淮地区设置了大量侨州郡县,分画建置,详情难明。南北朝后期,南朝国力日衰,江淮平原逐渐为北朝齐、周所有。最后,周隋交替,隋出兵南下,重新统一全国。几百年的混乱对江淮居户和社会生产都产生重大影响。 '''南北朝''' 南朝齐、梁时,北方拓跋魏的实力日益强大,不断派兵南下,南朝政府为了抗御,并充实粮储,对芍陂水利仍很注意。《南齐书》卷25,记建元二年(480年),齐高帝"敕(垣)崇祖曰:卿视吾是守江东而已耶?所少者食,卿但努力营田,自然平殄残丑。敕崇祖修治芍陂田"。但修治效果不明。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大军北伐,"是冬,始修芍陂",由豫州刺史裴邃主持,同样不明其修治效果。邃侄裴之横"与僮属数百人于芍陂大营田墅,遂致殷积"[2],表明官僚贵族们是在分割侵吞芍陂水利,以遂其私欲。 '''隋唐时期''' 隋唐全国大一统。隋开皇八年(588年)十月,于寿春置淮南行台,杨广任尚书令,筹组大军灭陈。陈亡以后,隋在江淮平原分置淮南、钟离、庐江、同安、历阳、江都六郡。隋末,全国出现近十年社会大动乱,江淮间同样破损严重。唐统一全国后,江淮平原属淮南道,统辖寿、濠、庐、和、滁、舒、楚、扬八州。唐末混乱,经历秦彦、毕师铎、孙儒、杨行密等人六七年交争,"江淮之间,东西千里扫地尽矣"。《通鉴》卷259,记景福元年(892年)八月,庐州合肥人扬行密任淮南节度,"招抚流散","保据江淮之间",建立吴国。其后,养子徐知诰(李昪)夺权,建国南唐,最终亡于赵宋。 江淮地区早在春秋时,已有桑蚕。《史记》卷31记吴楚二国边民曾在淮南因"争桑"导致战争,争桑当与养蚕攸关。汉代有了桑蚕记录。南朝时,寿春等地所产丝绵绢布已有名。《唐六典》卷3记淮南道赋物,也包括丝、麻二大类。在贡物中,扬州细纻'庐州交梭、熟丝布,楚州孔雀布,和州纻綀,滁州麻、赀布,舒州白纻布,寿州葛布,也是绢、布(纻、葛)二大类。盛唐时的绢布质量评估,《唐六典》卷20记舒州火麻,庐、和赀布,均名列全国第二等,扬州伫,楚、庐、寿州火麻,楚、滁州赀,并居全国第三等,庐州纻为第四等,寿州绢居全国第五等。由此约略概见,江淮平原所产桑蚕、麻布在全国所处地位已是相当重要。 江淮地区是唐代著名的产茶区。《封氏闻见记》卷6《饮茶》记"茶自江淮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颇多"。《唐国史补》卷下,"寿州霍山之黄芽"是名茶。《太平广记》卷24《刘清真》记天宝中,刘清真与其徒二十余人在寿州作茶出卖。《旧唐书》卷139记苏州嘉兴人陆贽自关中归乡,路经淮南,寿州刺史张镒以新茶相赠。《新唐书》卷214记元和时,彰义(蔡州)节度使吴少阳"时时掠寿州茶山,劫商贾"。《文苑英华》卷916记大中时,"寿阳岁数饥,有盗贼,……货茶盗,斗变难制"。《全唐诗》卷480,记春二月,李绅至寿州,吏人告知,"霍山多虎,每岁采茶为患。……每岁采茶及樵苏,常遭啖食,人不堪命"。由此看来,淮南产茶以寿州霍山为重点,每年吸引不少茶商,自此源源输出大批[[茶叶]]。 史称唐、梁之际,淮南[[节度使]]徐知诰主持扬吴国政。其时吴有丁口钱,还有计亩输钱,民众很痛苦。宋齐丘建议免丁口钱,税收以谷帛为准则,并抬高价格。洪迈《容斋续笔》卷16《宋齐丘》条引许载《吴南唐拾遗录》详记其事。徐知诰采纳宋齐丘意见,认真推行,"自是不十年间,野无闲田,桑无隙地。自吴变唐,自唐归宋,民到于今受其赐"。《通鉴》卷270也说是"江淮间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吴、唐利用税收杠杆,有力地推动了江淮间农桑事业获得了重大发展。 [[陆羽]]《茶经》卷下,评寿州茶为下等,质量不如川茶。《新唐书》卷41记寿、庐二州贡茶,茶质应是相当良好。《太平寰宇记》卷125云舒州产茶,又卷103记[[扬州]]江都县之蜀冈,"有茶园,其茶甘香,味如蒙顶"。《中朝故事》与《玉泉子》均记李德裕言,舒州茶可消酒肉毒。可证唐代江淮诸州产茶乃是前所未有的盛事。 == 参考来源 == [[Category:680 中國地理類志]]
返回「
江淮平原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