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61.1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汝阴县 的原始碼
←
汝阴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汝阴县'''属陈郡。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汝阴县入颍州,属河南行省汝宁府。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合肥侨置汝阴县,为侨置汝阴郡治所。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撤县,改合州为庐州,改汝阴县为合肥县。<ref>[https://new.qq.com/omn/20210602/20210602A0D9EM00.htmll | 汝阴县] </ref> ==秦置== 秦置汝阴县,属陈郡。治所即今安徽省阜阳市。 西汉改汝阴县为女阴县,属汝南郡。东汉复为汝阴县。 三国魏初为汝阴县,属汝南郡。景初二年(238年)析沛国置汝阴郡,为汝阴郡治;后废,汝阴县复属汝南郡。泰始二年(266年)复置汝阴郡,同廓设汝阴县;泰始元年,晋武帝封司马骏为汝阴王,后改封司马谟为汝阴王。西晋永嘉之乱后,汝阴郡先后属汉(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后燕、东晋。汉刘渊封子刘景为汝阴王;刘曜封子刘厚为汝阴王;后赵石虎封子石琨为汝阴王。宋永初元年至景平元年(420-423年)为汝阴郡,属豫州。太常八年至太平真君八年(423-447年)汝阴为魏占领,属魏之豫州,但未设治,因宋将汝阴郡先侨置于司州(今河南省信阳)后侨置于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称南汝阴,属南司州;北魏神三年(430年)太武帝封长孙道生为汝阴公;后封孔照为汝阴侯。元嘉二十四至二十七年(447-450年),收复原汝阴地,未设治,南汝阴仍侨置合肥;文帝封子刘浑为汝阴王。于建元元年(479年)代宋之后,改南豫州称豫州,于南汝阴郡同廓设汝阴县,均属豫州,终齐之世,原汝阴地仍属北魏。太平真君十一年至孝昌四年(450-528年)原汝阴地属魏,孝昌四年在此未设治,其间于和平二年(461年)文帝封拓跋天赐为汝阴王;太和二十年(496年)孝文帝封拓跋景和为汝阴王。北魏孝昌四年亦即武泰元年,于原汝阴郡置颍州,此为州治之始。同年,颍州为梁占。大通二年至太清三年(528-549年)原汝阴地属梁,置胡城县,太清年间因侯景之乱为高澄占领。 隋开皇三年(583年)改汝阴郡为颍州。隋大业初年复称汝阴郡,为汝阴郡治。 唐武德四年(621年)为信州治;六年(623年)复为颍州治。天宝元年(742年)复名汝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名颍州,同廓设汝阴县,属河南道。 梁、唐、晋、汉、周均为颍州。 北宋开宝六年(973年)移治今阜阳市东南,后还旧治。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升颍州为顺昌府,属京西北路,是为府治之始。金皇统元年(1141年)占领顺昌府,改为颍州,同廓设汝阴县,属南京路。 蒙古至元二年(1265年)废汝阴县入颍州,属河南行省汝宁府。 '''东晋侨置''' 东晋咸和五年(330年),在合肥侨置汝阴县,为侨置汝阴郡治所。治所在今安徽省合肥市西。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年),汝阴县改属南汝阴郡,并兼南豫州、南汝阴郡治。南朝齐时,侨置的豫州,又称西豫州迁治汝阴,同时设北陈郡。仍兼南汝阴、北陈郡治。南朝梁天监五年(506年),改南汝阴郡为汝阴郡,迁豫州治汝阴。普通七年(526年)十一月,豫州迁治寿春,迁南豫州治汝阴。太清元年(547年)七月甲子,改设合州于汝阴,汝阴县兼合州,汝阴郡、南顿郡等治。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隋代北周,汝阴县随合州改属隋朝,仍其旧制。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撤县,改合州为庐州,改汝阴县为合肥县。<ref>[http://www.sc.chinanews.com.cn/zttp/2021-04-26/1 | 秦置] </ref>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汝阴县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