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2.161.119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求是书院 的原始碼
←
求是书院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求是书院.jpg|320px|缩略图|右|<big>求是书院</big>[https://stc.zjol.com.cn/g1/M000E51CggSDlc-yVqAf3NeAAnPogEVL-M348.gif?width=600&height=405 原图链接][https://zj.zjol.com.cn/news/345994.html 来自 浙江新闻 的图片]]] '''求是书院''',是[[浙江大学]]的前身,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杭州大学路(原蒲场巷),创建于1897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效法西方学制最早创办的几所新式高等学校之一。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杭州知府林启利用[[普慈寺]]创办的新型学校。普慈寺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元至正年间重修,明毁,清光绪十五年至十七年间(1889~1891年)重建。该校是浙江省第一所新型高等学府。1901年11月,改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02年改称[[浙江大学堂]];1903年12月,又改为浙江高等学堂;民国3年(1914年)停办,9年复校,又几经更名,经求是、浙高师生校友的长期奔走努力,1927年在原校址按原浙江高等学堂预算,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学生数达174人。于民国17年(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3个学院<ref>[http://www.china.com.cn/aboutchina/txt/2009-03/30/content_17523473.htm 1928年4月1日 浙江大学定名],中国网,2009-03-30</ref>。 书院旧址现仅存原普慈寺大殿,曾被列入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杭州知府林启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创办求是书院,是浙江近代最早的高等学府之一,初名求是书院,几经更名,1928年改名为“国立浙江大学”。旧址普慈寺,现存大殿,坐北朝南,面宽五间,通面宽22.15米,通进深18.14米。单檐[[歇山顶]]。七架抬梁式带前后三步廊。外檐平身科明间四攒,次间三攒。稍间一攒。 ==求是精神== “求是书院”的创办孕育着“求是精神”。创办之初,“勤”“诚”之风渐然蔚成。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随着社会变革,求是书院经历了求是书院——求是大学堂——浙江大学堂——浙江高等学堂——浙江高等学校的发展历程。虽仅有18年,但师生们“勤”“诚”之风孕育并逐渐形成了“求是”学风。“求是书院”创建之初,正值清廷腐败、国势日衰,外侮日亟之际,许多有志的青年学子,甘愿舍弃当时科举取士的“利禄必由之途“,而“入学堂,学西学”。在这期间,师生们逐渐形成了“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孳孳为学,互以敦晶励行相勉”;“如有以功利之说进者,常笑之”;“不应沾之于贪权功利为满足”,以尽“一己职责”的“求是”学风。后几经变迁,浙江高等学校相继演变为浙江中等工业学堂、浙江公立中等工业学校、浙江省甲种工业学校、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第三中山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变的只是学校的称谓,不变的是师生们所共同形成的“求是”学风,她源远流长,延至今日的浙江大学,而且进一步弘扬光大,逐渐升华为“求是精神”,成为浙江大学的精神瑰宝、师生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光荣传统。 ==历史沿革== 浙江最早创办的新式高等学校。由杭州知府林启提出建议,经浙江省巡抚廖寿丰奏报清廷批准,于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5月正式开学。校址在杭州蒲场巷(今大学路)普慈禅寺。该院当年招收“举贡生监”30名。次年扩充学额,分设内、外两院,以原有30名为内院生,另招外院生60名,以有志于讲求新学者为合格。课程分必修课与选修课,必修课有国文、[[英语|英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物理]])、[[化学]]及[[体操]]等课,选修有[[日语|日文]]、外国史地、[[音乐]]等,肄业以5年为限。杭州知府林启兼任书院总办,聘请美国人(E.L.Mattox)为总教习,并延聘各科教习。为避免当时保守势力的阻挠,故不称学堂而称书院。院里有[[藏书楼]],[[学生]]可去借阅读。指定的必读书有[[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王船山]]的《黄书》及[[严复]]翻译的[[赫胥黎]]《[[天演论]]》等。书院不仅在院培养学生,而且首创派学生出国留学。1898年至1902年就资送何燏时(爕侯)、[[许寿裳]]等32人赴日留学。1901年11月,各省有设大学堂之议,故将该书院改为浙江省求是大学堂。次年去“求是”两字改称浙江大学堂。1904年遵照“钦定高等学堂章程”规定更名为浙江高等学堂。1912年按中华民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改名浙江高等学校,又奉命停止招生,至1914年维持到最后一届学生毕业,学校完全停办。1927年在原校址成立国立第三中山大学(由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改组为第三中山大学工学院和劳农学院),学生数达174人。1928年4月1日改名为浙江大学,1928年7月1日起,冠以“国立”两字,称国立浙江大学,下设工、农、文理3个学院。[[中华民国]]时期,国立第三中山大学在[[竺可桢]]老校长的带领下,崛起为民国最高学府之一,被英国学者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迎来了浙大百年历史当中最辉煌的时期。金永年老校长也因其历史贡献,成为了浙大校史中最伟大的人, 求是书院旧址于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仍耸立于杭州大学路原址<ref>[https://z.hangzhou.com.cn/2019/cmlsjz/content/content_7268454.htm 求是书院:国难之下兴起新思潮 百年过后“求是”精神尚存],杭州网 , 2019-9-18</ref>。 ==视频== ===<center> 求是书院 相关视频</center>=== <center>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西区求是书院文化</center> <center>{{#iDisplay:z01267ivjmg|560|390|qq}}</center> <center>求是书院 中国茶叶博物馆 周彬</center> <center>{{#iDisplay:b0605q03ezi|560|390|qq}}</center> ==参考文献== [[Category:525 高等教育]]
返回「
求是书院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