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近期變更
隨機頁面
新手上路
新頁面
優質條目評選
繁體
不转换
简体
繁體
18.223.43.106
登入
工具
閱讀
檢視原始碼
特殊頁面
頁面資訊
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檢視 永泰县 的原始碼
←
永泰县
前往:
導覽
、
搜尋
由於下列原因,您沒有權限進行 編輯此頁面 的動作:
您請求的操作只有這個群組的使用者能使用:
用戶
您可以檢視並複製此頁面的原始碼。
[[File:永泰县.jpg|thumb|right|永泰县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1229/fa423332fa9f45aeacfaa12f892eb7e6.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13566654_349473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 '''永泰县'''为福建省福州市下辖县,位于福建省东部,东经118度23分至119度12分,北纬25度39分至26度05分之间,东邻[[福州闽侯]]、福清,西接泉州德化、三明尤溪县,南连莆田涵江、仙游,北接福州闽清县。 全县辖樟城、城峰、清凉、葛岭、梧桐、嵩口、长庆、大洋、同安9个镇,塘前、丹云、白云、富泉、岭路、赤锡、伏口、盖洋、东洋、霞拔、盘谷、红星12个乡,255个村,12个社区。县政府驻地为樟城镇。 2008年5月成为全国第十二个、福建省第一个“中国温泉之乡”。2018年9月,荣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2]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ref>[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7068313_1 永泰县] </ref> [[File:永泰县1.jpg|thumb|right|永泰县1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1229/12ae090986424168a6758a6d4abb564e.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85437571_234564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 ==历史沿革== '''永泰县山野''' 早在新石器晚期,就有人类在本土活动,这是形成永泰县土著民族的基础。东晋“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迁入永泰县,人口逐渐繁衍增多。 唐代建县前设永泰镇,镇址大樟。唐永泰二年(766)析侯官县西乡、尤溪县东乡置永泰县,以年号永泰为县名,雅称永阳。 五代十国时期,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王审知称闽王,闽国贞明六年(920年)升福州为大都督府,永泰县属之。 闽国同光三年(925年)十二月,王审知卒,子延翰立,称威武军留后,属之。 闽国天成四年(929年)十月,延翰自称闽王,十二月被王审知养子延禀所杀,延翰弟延钧继,寻封闽王。属之。 闽国龙启元年(933年),王延钧称帝,改元龙启,升福州为长乐府,改闽县为长乐县,侯官县为闽兴县,隶属不变,闽国永和元年(935年),长乐、闽兴复名闽县、侯官县。 闽国通文六年(939年),王审知少子延羲杀继鹏自立,改元永隆,翌年称大闽皇。属之。 闽国天德三年(945年),延政以福州为东都,改国号为闽。八月王氏亡,复名福州。隶属不变。 吴越国文德十八年(947年),福州为吴越国占领,县属吴越福州威武军。 吴越国文德二十一年(951年),改福州威武军为新武军,属之。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复以福州为威武军,属之。 北宋崇宁元年(1102年),因避哲宗陵讳改名永福县。元、明、清一直沿用。 南宋,景炎元年(1276年),升福州为福安府,属之。 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元兵侵入福州后,初设福建中书省,寻废,改福安府为福州路,均属之。 明,洪武元年(1368年),福州路改为福州府,属之。 南明隆武元年(1645年),南明唐王朱聿键(年号隆武)称帝福州,改福州府为天兴府,顺治三年复原名,属天兴府。 清,顺治三年,永泰县属福建省宁福道福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永泰县政区仍沿袭清末区划。 5月5日,闽县、侯官县裁撤归并,称闽侯府。 原县一切事务均归福建闽侯府接收管理。 闽侯府印信于12日启用, 福州府印信于同日作废。 同年11月,闽县、侯官县印又重新启用。 民国2年3月废府,闽县、侯官县再次合并为闽侯县,辖地范围不变,取两县原名首字定名为闽侯县,与永泰县属东路道(后改名为闽海道)。 民国初期区划沿袭清制。受辛亥革命影响,在闽县内划分为自治区 民国3年(1914年),因与广西省永福县重名,又恢复旧名永泰县。 本县隶属各代名称不同,实际都是指代今天的福州市,唐属长乐郡。闽国王延政,改属东都。宋属福州。元属福建行省福州路。明清属福建福州府。民国3年废府属东路道;同年改属闽海道; '''16年道废直属省辖;''' 23年属第一行政督察区;24年改属第二行政督察区;32年复归第一行政督察区管辖。 民国34年9月,国民政府对乡镇保甲进行复查整理,正式宣布撤销区署建制,至翌年初编查结束, 1944年闽侯县改名林森县。 1949年10月到12月隶属福建省第四专区,驻地林森县。1950年改名闽侯专区。 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60年永泰县又归其管辖,1956年改属晋江专区,1958年实行人民公社化,1960年复属闽侯专区 1961年划为18个人民公社, 1970年2月17日,福建闽侯专区机关由闽侯螺洲迁莆田, 1971年4月,改闽侯专区为莆田专区,永泰县隶属莆田专区,同年5月,改莆田专区为莆田地区。 1971年6月,永泰县改隶莆田地区。莆田地区辖莆田、仙游、永泰、长乐、闽侯、闽清、福清、平潭、连江县, 1983年7月,莆田地区原辖属的福清、闽清、平潭、长乐、永泰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 1983年9月9日莆田地区正式改组为莆田市, 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供给仍然继续由莆田地区(莆田市)建设、管理、负责到2008年, 永泰县和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在2008年实际从莆田市划给福州代管。 1971年至1983年属莆田地区 1983年7月 重回福州市,划为21个人民公社。1984年实行政社分开,各公社分别改为乡(镇),共设2个镇19个乡,后陆续将7个乡改镇。<ref>[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72228258 永泰县] </ref> [[File:永泰县2.jpg|thumb|right|永泰县2 [http://a.cvimg.cn/UploadFile/UserFiles/2015/8-14/98f2623b-100d-45eb-9c50-bf1c53960ff3.jpg 原图链接] [http://www.wjw.cn/baoxian/detail-631056.html 图片来源于全球五金网] ]] ==行政区划== 永泰县建县后境域屡有变动,宋代曾按水流向,把藤山乡划归本县,山溪乡划归莆田县,建国后边界地区辖属也多次改动。 宋时分为丰和、通化、和平3乡。元代仍沿其旧。明代改通化乡为中和乡,清沿明制。 民国3年(1914)因与广西永福县同名复改永泰县。历属福州、长乐府、东都、福州、福州路、福州府、闽海道、闽侯专区、莆田专区、莆田地区等。 民国25年(1936)划为3个区,公元1942年(民国31年)并为嵩口、葛岭两个区。 民国35年(1946)划为鹤皋、梧桐、嵩口3镇和泉山、三爱、赤埔、台口、葛岭、龙鲤、盖洋、莲峰、霞东、文辅、大洋、清溪、雁凤、丹叶14乡。 1955年4月把潼关乡寨前村(32户)划归仙游县。 1956年3月,将霞拔乡兰前村7户24人,划给闽清县,1962年复归本县。 1957年7月,把嵩口区东湖乡两个村135户564人,划归仙游县。 1958年,德化县标头乡大傅村(11户)划归本县。同年,将长庆区珠峰、珠洋两村,划给尤溪县,共划出132户,457人,耕地553亩。 4月又将一都、善山、东山三个乡19个村1238户,4992人,耕地9144亩,划归福清县。9月将叶洋乡29村920户,3355人,耕地1451.7亩,竹林10362亩, 划归闽侯县。 1964年6月,尤溪县中仙公社珠峰村56户198人,划归本县盖洋公社。 1997至2003年,永泰县辖9个镇、12个乡;2004年11月19日,樟洋镇更名为大洋镇。 2015年,永泰县辖9个镇、12个乡:[[樟城镇]]、[[嵩口镇]]、[[梧桐镇]]、[[葛岭镇]]、[[城峰镇]]、[[清凉镇]]、[[长庆镇]]、[[同安镇]]、[[大洋镇]]、塘前乡、富泉乡、岭路乡、赤锡乡、洑口乡、盖洋乡、东洋乡、霞拔乡、盘谷乡、红星乡、白云乡、丹云乡。<ref>[https://www.sohu.com/a/442898897_120054246 永泰县] </ref> [[File:永泰县3.png|thumb|right|永泰县3 [https://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70629/4dcf97262fd446e291db0a6b972c0281.png 原图链接]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2/06f4fb602c0447ecb0a4ce2a81ec88af.jpeg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 ==地理环境== '''地形地貌''' 永泰县由于中生代侏罗纪和白垩纪早先大规模火山喷发,加之造山运动至今的新构造运动,使全县地貌作大幅度的上升和间歇上升,构成现代的高峻地势,且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全县以中低山地为主,大部分地区海拔在500~1000米,高差一般在300~500米,个别达千米左右,山势高亢。不同火山岩岩性抗风化程度的差异,使地形多呈尖峰峭岭,切割强烈,具山陡坡急的特点,仅大樟溪沿岸的侵入岩区和部分火山岩区呈低缓丘陵与山间侵蚀盆地展布。大致上以大樟溪为界,地势上可分为不同的西南和东北两部分: '''大樟溪景观''' 西南部山势高大雄伟,千米山峰连绵不绝,断裂面、深切谷、瀑布壮观。其中嵩口赤水至葛岭、塘前的近东西向主体山脉横亘永泰县南部,长约100公里,宽约15公里,海拔高度自西向东起伏下降。东湖尖海拔1681.9米,为全县最高山峰。其邻近区域在县内山势最为高大雄伟,群山海拔常在1100~1400米,向北延伸的盖洋、长庆方向山势减缓,海拔由千米以上降至800米左右,向东的赤锡一带山势略缓,海拔常在600米左右。再延东至岭路一带的地势起伏上升,千米山峰连绵再现。沿溪流两侧高差变化大,地形陡峻,奇峰林立,悬崖、突岩、峭壁皆是,局部形似喀斯特小貌。葛岭、塘前一带地势再缓,而后没入福州平原。 东北部山势较缓,海拔常在600~800米,点状分布千米孤峰。大洋、同安、丹云、霞拔、白云、东洋、盘谷等地形成阶级侵蚀阶面上的丘陵及山间小盆地,其中以同安——大洋盆地较为平坦开阔,面积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其它山间小盆地面积亦在10~30平方公里。 县内山脉水系展布方向受地质构造控制明显。长庆、盖洋、嵩口一带受浦城富岭至永泰嵩口大南北向构造制约,山脊、水系多呈南北展布。洑口——嵩口——赤锡——县城——葛岭受大樟溪深大断裂控制,沿岸山脉多呈北东向、北西向,水系呈网格状,尤其以赤锡为中心,网格状特征最为显著,间距在10~20公里不等。城关、清凉、红星一带受东西向构造影响,常见山脊呈东西向,石柱山、云山地区以破火山口为中心,山脉呈环状阶梯展布(每一阶梯常形成200米左右的环带状壁崖),水系呈放射状等。 大樟溪自西向东,深切县中部,形成长廊式谷地,谷地由两岩狭窄丘陵、山间侵蚀小盆地、山前侵蚀阶地组成,其中以城关丘陵侵蚀盆地、嵩口山间小盆地、梧桐丘陵盆地、葛岭山前冲洪积盆地较具规模。面积均在20~30平方公里不等。大樟溪支流计有数十条,多形成狭谷和部分斗状、串珠状小回廊谷地。 '''水文''' 建国后,永泰县先后设立县水文站、嵩口水位站、太平口水文站和分布在流域内20个雨量站,形成初具规模的水文站网,从事水文测验研究工作。 '''气候''' '''大樟溪''' 永泰县常年平均气温在14.6~20.1摄氏度之间,自大樟溪河谷地向南北两侧山区,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一般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温度降低0.5~0.6摄氏度,相当于向北推移60公里,其中年平均气温降低0.56摄氏度/100米;6~9月为0.59~0.6摄氏度/100米;1~2月为0.51摄氏度/100米;其他各月为0.53摄底度/100米~0.57摄氏度/100米。但由于地形的影响,虽海拔高相近,气温却有明显不同。如该县西部的嵩口、长庆、梧桐一带的气温比海拔高度低的葛岭、樟城等地还高一些。河谷丘陵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7摄氏度以上,其中梧桐、嵩口等地近20摄氏度。低、中山地区在17摄氏度以下,紫山等中山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以下。梧桐与紫山两地纬度相差很少,而年平均气温却差距达5.5摄氏度。各季节的气温分布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分布相似,实有“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 气温逐月变化基本近于周期性,以1月(或2月)为最低,月平均在5.5~11.0摄氏度。2月以后,气温逐月回升,上升的幅度以4月最大,达4.5摄氏度左右。至7月(或8月)气温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0~29.0摄氏度。8月以后,气温逐渐下降,以10~11月降温最为剧烈,平均达4.5摄氏度左右。以樟城和盘谷资料为例,1月为最低值,月平均气温分别为10.2摄氏度和6.7摄氏度;7月最为最高值,月平均气温分别为35.5摄氏度和24.40摄氏度(见曲线图)。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就概括了气候上的寒暑所在。 '''永泰大峡谷''' 永泰县全年降水量在1400~2000毫米之间,溪谷低丘向高山递增。西部的嵩口、长庆、洑口等地在1500毫米以下,1967年嵩口年雨量仅为1012.3毫米,是该县的少雨量地区。东北部的白云、丹云等地,年雨量达1700毫米多。东南部的二楼,年雨量达到1800毫米以上,是该县雨量较多的地区。白云最大年际差值达1536.1毫米;樟城的年际差也达779.1毫米,但多数年份雨量达1200~1800毫米之间。<ref>[http://hld.wenming.cn/syjj/dfcz/zq/201512/t20151218_3031234.shtml 永泰县] </ref> [[File:永泰县4.jpg|thumb|right|永泰县4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0712/06f4fb602c0447ecb0a4ce2a81ec88af.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326434216_286304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 ==自然资源== '''永泰县''' 永泰资源丰富。主要有“五多”:一是山地多。山地面积272万亩,有林地242万亩,森林覆盖率76.8%。是福建省重点林业县之一。二是水果多。各类水果种植总面积为25万亩,常年水果产量达8万多吨,主导品种李果种植面积达13万亩、年产量3.5万吨,青梅种植6万亩、年产量1.6万吨。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李乡”和“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荣誉称号。三是景观多。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丰富。全县有人文、自然景观116处,经福建师范大学旅游院系普查、评价,大多数为优良级旅游资源。四是水能多。理论蕴藏量88万千瓦,可供开发水电装机容量51万千瓦,位居全省前列,现已建成电站122座,装机12.5万千瓦,是全国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县。五是温泉多。泡温泉是永泰人传统保健习惯。据县志记载,梧桐汤埕陈俊,因常泡温泉,历经三朝,寿命达444岁,人称“小彭祖”。温泉开发利用已有 1000多年的历史。永泰温泉日出水量大,水温在40-80℃之间,已探明的温泉自露点约有12处,泉脉广,大部分乡镇都有温泉矿藏,为福州市各县(市、区)最多。[4] '''水资源''' '''鸟瞰御温泉''' 永泰水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大樟溪在境内流长127公里,流域面积178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40.3亿立方米,可开发水能72万千瓦。永泰的水利工程可追溯到宋乾道年间,系农民自修自用。样式有山塘、旱池、陂渠等。但工程小,受益面积少,抗旱能力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积极组织农民兴建蓄引水工程,陆续建成了尖山水库、先进水库、顶隔水库、大喜水库、白云水库、汪洋水库、方广水库、丘洋水库等和灌溉面积达千亩以上的东升渠、翻身渠、高湖渠、环山圳等,还建起了一批水泵站。在兴修水利工程的同时,积极利用水能资源发展水电事业,1957年建成第一个水电站——梧桐水电站。1994年全县有水库76座,引水工程5117个,其中蓄水百万亩以上的水库10座,10万亩以上的水库33座,还有机灌站、电灌站等,有效灌溉面积达17.54万亩。全县有水电站160多座,装机容量达5.03万千瓦,其中1000千瓦以上电站的6座,500~1000千瓦水电站8座,100~500千瓦电站22座。 截止2009年,水能蕴藏量和人均占有地表水居全省之冠。水电开发潜力巨大,可开发水电装机容量51万千瓦,其中大樟溪干流已规划7级,装机容量27万千瓦。地热水异常面积达2.8平方公里,水温高、水质好,自冒水温多在30-70℃,最高达83℃,日出水量可达3000多吨。 '''矿产资源''' 已发现或初步探明储量的金属矿和非金属矿有金、银、钼、锌、紫砂土、高岭土等10多种。 '''人口''' 2002年,人口35.87万人。2003年末,户籍人口35.8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35万人。2011年全县常住人口为249455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时的324344人相比,十年共减少74889人,下降23.09%。年平均下降2.59%。 2011年全县总人口362822人(公安统计口径),其中男性人口193247人。出生4856人,死亡4812人。据抽样调查数据推算,全县常住人口24.7万人,城镇化人口7.93万人,城镇化率32.1%。<ref>[https://bbs.pcauto.com.cn/topic-17604076.html 永泰县] </ref> [[File:永泰县5.jpg|thumb|right|永泰县5. [http://pic.baike.soso.com/ugc/baikepic2/44152/20160728104915-2074065850.jpg/800 原图链接] [http://m.wjw.cn/baoxian/news-454460.html 图片来源于全球五金网] ]] ==交通状况== 永泰县境内有355国道,534国道穿境而过。 向莆铁路于2013年9月26日建成通车,在永泰县境内设永泰站。 G1523甬莞高速公路(宁波→东莞)[原S35福诏高速公路],经过永泰县境内,设有葛岭,城峰,樟城,梧桐4个收费站。青云山一处服务区。 G1517莆炎高速公路(莆田→炎陵)[原S1512兴尤高速公路],经过永泰县境内,设有嵩口收费站,预计2020年底建成通车 [[File:永泰县6.jpg|thumb|right|永泰县6 [https://cdn.moji002.com/images/simgs/2017/07/20/15005550970.74699900.1570_android.jpg 原图链接] [http://tianqi.moji.com/liveview/picture/80562336 图片来源于墨迹天气网] ]] ==经济== '''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永泰县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现代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农业沿袭原始耕作制度,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民国后期,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城乡经济濒于崩溃边缘。到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743万元,其中农业731万元,占98%,工业12万元,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54元。 '''永泰天门山''' 从1949年至1952年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由于实行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1952年与1949年相比,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总产值增长46.48%,粮食总产量增长44.92%,分别平均每年以13.86%与13.17%的速度递增。人均占有粮食从206.5公斤提高到274公斤。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42元增加到50元。由于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全面趋向繁荣,1952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1264万元,其中农业1070万元,工业53万元,建筑业1万元,运输邮电业41万元,商业饮食业99万元,是永泰农村经济顺利发展时期。 进入1953年至1957年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通过贯彻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推动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促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7年与1952年相比,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总产值增长38.07%,年均递增6.66%,粮食总产量达4.5万吨,年均递增725吨。1954年实行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先后组织起8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同时对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6年后全民所有制企业开始发展。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57年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429倍。在此期间,永泰基本建设投资从1952年的0.5万元增到1957年的20.38万元。城关、大洋、同安等乡村,先后组织起建筑社外出承包工程,1957年建筑业县内产值达69万元。1954年开始对资本主义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占领了城乡市场,调整加强了购销网点,1957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额达833万元,从1952年算起平均年递增22.26%。1957年永塘公路通车,为永泰交通运输业揭开新一页。邮电事业也得到较快速度的发展。 “一五”时期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为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奠立了基础,也推动了当时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到1957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增至2039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1360万元,工业总产值为291.0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降为74.22%,工业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上升为12.07%。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也得到相应的改善。1958年到1962年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在人民公社化和“大跃进”的口号下,全县农村在分配上搞“一平二调”刮“共产风”,在生产上搞瞎指挥,刮浮夸风,使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挫折。到1960年农业总产值下降到793万元,与1957年相比,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下降45.02%,粮食产量下降36.22%,人均占有粮食从281公斤剧减为174公斤,下降38.08%。1958年贯彻“全党动员,大办工业”的方针,开展“全民大炼钢铁”,在短时间内,全县办起数百家工业企业,工业总产值达813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57年增长1.79倍。但这些企业大多匆促上马,多数企业亏损严重。建筑业则由于人民公社要求劳动力高度集中,搞“五匠归队”,又一次跌入低谷。商业企业一方面搞所谓“大购大销”,大量物资积压变质,造成极大浪费,另一方面又由于商品匮乏,社会商品零售额严重滑坡。 '''永泰风光''' 1960年到1962年为三年困难时期,工业企业多数被迫下马,到1962年全县工业产值猛降为309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继续滑坡,比“一五”时期平均递增率下降20.3%。人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1963年至1965年三年调整时期,继续贯彻中共中央1961年提出并已取得成效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根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纠正了公社化初期的失误,农业生产迅速回升。1965年与1962年相比,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农业总产值以年均26.93%的速度增长,达1851万元,比1957年增长11.35%。粮食总产量以年均11.78%的速度增长,达4.52万吨,恢复到1957年水平。工业生产也有较快的增长,1965年与1962年相比工业总产值增长46.68%,达441万元,比1957年增长55.92%。建筑业也恢复了生机,县、乡又相继建立起一批建筑社,外出承包工程。社会商品零售额也略有增长。1965年全县社会总产值增长至282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57年上升19.5%。在“二五”和三年调整时期,虽然在发展经济中走过一段弯路,但“大跃进”中创办的一些工业企业,经过整顿并巩固下来,为永泰工业发展奠立了初步基础。特别在这一时期公路建设发展较快, 先后修建了通往福州、莆田、闽清、202省道(福建)、莆炎高速公路、和县道223相接的福建203省道、德化等县的公路干线、向莆铁路,乡村道路也有很大改善,这些都对后来永泰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1966年至1975年国民经济第三个第四个五年计划时期,即“文化大革命”十年时期,林彪、江青集团在农村“割资本主义尾巴”,在分配上搞“政治评分”,十年间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02%,粮食总产量年仅递增1.1%,全县人均占有粮食196公斤,比1965年还下降20%。“三五”初期,多数工业企业领导班子受到冲击陷于瘫痪,到1968年工业生产总值下降到39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65年下降11.47%。到70年代由于莆田地区在永泰创办几家中小型工厂,增加投入,提高了工业产值, 加上农村小水电又有很大发展,使工业生产呈回升势态,到1975年工业总产值达1208万元。商业饮食业在“三五”期间,由于各项规章制度被说成“管、卡、压”,受到批判,企业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下降。由于生产受到破坏,物资匮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仅平均递增4.98%。到“四五”后期,经过企业整顿,商业网点下伸,社会商品零售额有所上升,年平均递增达9.1%。人民生活水平没有提高,197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89元,比1965年还下降1.1%。 '''大樟溪''' 在“文化大革命”十年期间,1975年社会总产值达532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65年增长60.79%,年均递增4.86%。莆田地区创办的工业企业后来又陆续下放县里,成为永泰工业的主要骨干。特别是公路建设发展速度很快,并延续到“五五”时期,到1980年全县共有公路31条,总长439.6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汽车。交通事业的发展,对永泰县“六五”、“七五”时期的经济迅速发展,起到有力的推进作用。1976年到1980年进入国民经济第五个五年计划时期。在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使经济建设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到1980年,全县社会总产值达到10002万元,突破1亿元。其中农业5481万元,工业2762万元,建筑业561万元,运输邮电业346万元,商业饮食业852万元。 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第六个五年计划和第七个五年计划的头两年,改革和建设取得很大成果。到1987年社会总产值达2801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与1978年相比增长145.96%,年平均递增10.52%,比1949年增长14.7倍,比前29年年均递增6.6%增长3.92个百分点。 农业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改革步步深入。1987年农业总产值达1306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87.55%,年均递增7.24%,大大超过前29年4.86%的速度。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与非农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90∶10变为70∶30,初步形成农村产业结构的新格局。多种经营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多元化,种植业和林牧副渔的比例,由1978年的53∶47变为46∶54,使农业内部结构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3.85%,提高到36.65%,表明永泰农村生产的商品率也有较大的提高。 工业在“改革、开放、搞活”方针指导下,出现了以全民所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到1985年,全县先后涌现了上百家工业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与此同时,各地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并从日本、香港等地引进设备、资金,发展外向型企业。1986年以后,在工业企业内部逐步推行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以促进工业的发展。至1987年工业总产值达10236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与1978年相比增长2.8倍,年均以16.03%的速度递增。与1949年相比,增长453.7倍,即三天产值等于1949年一年的产值。工业总产值占社会总产值的比例,也由1978年的27.46%,上升到42.57%,不少产品还打入国际市场,行销新加坡、马来西亚及港澳等地。 建筑业也发展很快,到1987年底,全县有25个建筑企业,有职工9129人,在全国13个省市有一百多处施工点。1986年和1987年先后有两批工人130多人到科威特承建工程。1987年全县建筑业完成工程总造价4165.2万元,比1978年增长6.57倍,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2.5倍。 '''大樟溪''' 经济体制改革,也促进交通运输业的发展。1987年全县公路总长度达655.5公里,比1958年增长7.8倍。货运量188.25万吨,货运周转量5311.2万吨公里。到1987年底,全县邮路总长达1873公里,实现全县21个乡镇254个行政村全部通邮。县内电话可达所有乡镇和496%行政村,长途电话可达美国、日本等17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运输邮电总产值达752万元。比1978年增长135.1%,年均递增率达9.96%,比1952年增长11.8倍。 为了适应农业生产体制改革的新形势,1980年以后实行流通体制改革,建立起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的商品流通体制。至1985年,商业个体户和私营商业达1760户,从业人员3744人,比1956年对资本主义商业改造前增加两倍多。商业个体户和私营商业的商品零售额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由1978年的1.66%,上升为22.4%。同时,全县集市贸易也日益繁荣。至1987年底全县商品零售额达8762万元,与1952年相比,增长27.7倍。 改革、开放给永泰经济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但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科学技术落后,产业结构不合理,交通运输不方便等制约因素,至1987年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仍居全省第60位,人均国民收入也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2008全年生产总值39.13亿元,增长1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63亿元,增长5.3%;第二产业增加值9.33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3.17亿元,增长18.7%。财政总收入1.69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04亿元,增长26.9%。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5亿元,增长3.6%,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7.55亿元,增长2.4%;各项贷款余额9.73亿元,增长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16亿元,增长3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8亿元,增长16.1%。坚持对外开放,新批合同外资780万美元,增长173.7%;实际利用外资577.65万美元,增长67.4%;出口总值(海关口径)730.45万美元,增长105.2%;内资实际到资2.61亿元,增长30.9%。 2011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5.83亿元,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12.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56亿元,增长5.4%;第二产业增加值31.83亿元,增长18.0%;第三产业增加值25.44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3.7﹕36.5﹕29.8调整为33.3:37.1:29.6。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5.1%、54.7%和30.2%。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4666元,增长19.9%。 2019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60亿元,增长10.5%,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20.34亿元,增长8.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2.29亿元,增长11.4%。 '''第一产业''' 永泰县海拔高低悬殊,群峰林立,地貌差异显著。境内大体上是“八山一水一分田”。“五业”(农、林、牧、副、渔)土地总利用率为83.8%。农业种植业耕地利用率占土地面积的9.38%。农民种植水稻、栽培番薯、发展果树、饲养禽畜,世代为本,至今不衰。曾培制出“埔埕李干”、“城关薯苗”、“永福白菜”、“嵩口笋干”、“盖洋香菇”、“姬岩茶叶”、“埕头糟菜”和“富泉羊”、“同安猪”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和优良畜种。但是,封建王朝及国民党政府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入手,解决农业(尤其是粮食)的持续发展问题,直至建国前,农民仍过着“甘薯当粮草,火笼当棉袄,竹篾满墙倒”的悲惨生活,1949年粮豆平均亩产仅83.5公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都把发展农业作为主要工作来抓。粮食生产总趋势是发展的、向上的。粮豆总产量1949年为1.86万吨,到1957年增至4.50万吨;1972年增至5.93万吨;1984年又增至10.08万吨;1987年达到10.31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种植面积平均亩产:1949年仅为83.5公斤,至1957年增至104.5公斤,1975年达到160公斤,1985年达到315公斤,为历史最高水平。1987年虽有下降,但也达到292公斤。 '''永泰草编''' 由于政策失误和自然灾害,建国后的农业生产曾有过3次滑坡。第一次是1958~1961年,这一时期由于“大跃进”、“公社化”,搞一平二调,加上三年自然灾害,粮食平均年总产量降至3.22万吨,低于1951年。1961年总产量仅2.71万吨,低于1949年。第二次是1966~1969年,“文化大革命”初期,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粮食生产又一次滑坡。4年中,粮食总产量年平均4.09万吨,虽然比50年代末期有所增长,但也仅相当于1952~1955年水平。第三次滑坡是1976年,“反击右倾翻案风”,农业生产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总产量从1975年的6.06万吨,下降为5.05万吨,是1971~1987年的17年中产量最低的一年。 1987年粮食总产量虽然达到1.03亿公斤,但由于全县人口从1957年的166181人,增到310009人,因此全县人均粮食占有量仅达332.6公斤。人口急剧增加,给农业带来了沉重的压力。 2008年粮食播种面积2.12万公顷,总产11.44万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畜牧、水产、林竹、果茶、蔬菜、食用菌等六大特色产业朝着优质化、区域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县名、特、优水果种植面积0.2万公顷。李果种植面积0.8万公顷,产量3.8万吨;青梅种植面积0.33万公顷,产量1.5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1.18万公顷,产量28.12万吨;茶叶生产面积0.2万公顷,产量0.30万吨;食用菌生产5000万袋,产量3.59万吨。大洋龙泰蔬菜有限公司西红柿种植基地列入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机梅、芙蓉李、白色金针菇、白云槟榔芋等生产项目列入福州市首批16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项目。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1家。品牌农业持续发展,取得有机食品认证1个,绿色食品认证2个,无公害认证3个;4家茶叶精制厂和3家蜜饯企业通过QS认证;顺达食品公司“李都”牌蜜饯获福建省著名商标,“永泰李干”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先后组建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永泰蓝丰高盖山农民蔬果专业合作社为福州市首家。 2019年11月18日,永泰县入选“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支撑体系建设试点县”。 2019年,永泰县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农林牧渔业产值81.4亿元,增长4.5%。李梅、茶叶、食用菌、蜂业及名有水果等特色产业持续做优做强,新增2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14个有机食品认证产品及1个市级知名农产品。启动建设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长庆食用菌示范基地。新增省市级家庭农场示范场7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成为全省唯一入列第二批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的县区。 2019年,永泰县完成58个村环境整治“三清楚”和村庄建设规划。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拆除临搭51468平方米,新建改造三格式化粪池7336户,完成植树造林20372亩,实施封山育林38407亩。森林覆盖率继续保持全市首位,荣获国家绿化模范单位。成功入选全省第一批节水型创建示范县。空气、水环境质量位居全市前列。今年以来无“两高”行业新增产能。成功创建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 '''林业''' 永泰山场辽阔,森林资源丰富,是福建省重点林区。林木除杉、松、竹外,还有众多种类的杂木和许多古稀珍树。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国家曾在洑口、嵩口、梧桐等地建立国营采伐场,实行合理采伐。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全县性严重的滥伐,致使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1973年国家拨巨资在丹云大湖办国营林场,营造速生林。1975年全县有集体林场24个、国营林场1个。1987年全县林木蓄积量为534.7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为164.4万亩,森林覆盖率为54%。90年代后,森林得到较好的保护,1994年林木蓄积量为479万立方米,有林地面积为222万亩,森林覆盖率为72.2%,林业总产值达1.06亿元。 '''第二产业''' 永泰县长期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生产落后。唐后期,锻铸、纺织、砖瓦、食品、竹木加工等行业有较大发展。宋、元时期,造船业与手工造纸渐趋兴盛。明清时期开始出现炼铁业;本县生产的土纸已销往福州、兴化、侯官等地。清光绪年间,纺织业兴起,产品售往邻近各县。 民国时期,大洋、霞拔一带铸造业勃兴,并开始开采钼矿,嵩口试办电力工业。抗日战争时期,福州两度沦陷,部分手工业者流入永泰,促进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并出现一些新行业。到民国后期,城关、嵩口、葛岭、大洋先后创办十多家小型碾米兼火力发电厂,县城出现了机械印刷业。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12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全县共组建生产合作社、组80个,从业人员1019人,印刷厂、酒厂等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扩大了生产规模。1958年“大跃进”时期,一哄而起大办工业,全县工业企业达540家。国营企业从1957年的13家增加到32家,职工人数由1957年的139人激增到2488人。在“大炼钢铁”中,从业人员猛增到上万人。但由于设备简陋,工艺落后,企业管理不善及政策上的原因,大部分企业严重亏损。1961年被迫调整,关、停、并、转部分企业,并将部分国营企业转为集体企业。经过调整,国营工业余下21家,集体工业共有24家。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由于广大职工力排干扰,加上七十年代莆田地区在永泰县内创建的一批企业,同时增加了水电工业的投入,使得工业生产在折腾中仍然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永泰县'''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县先后创办了上百家个体工业和小型私营企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还先后由香港、日本引进了设备、资金,以合资、联营等形式创办昌华制衣厂、嵩口木筷厂和永利工艺厂等企业。1983年以后,产品门类有较大增加。经过1985年以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到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已发展到2273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3家,集体企业404家(其中乡办企业75家,村办企业278家),个体、联合体企业1835个(其中个体1533个),三资企业1家。有职工12663人,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241人,县办集体企业935人,乡(镇)办集体企业2775人,村办集体企业1829人。全年工业总产值10236万元,为1949年的853倍,占工农业总产值43.94%(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总产值为8185万元,为1949年的454.7倍,占工农业总产值62.07%),实现税利900.90万元。 1983年7月后永泰县和福清市(1990年福清县升格为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供给仍然继续由莆田地区(莆田市)建设、管理、负责到2008年,[6]永泰县和福清市、平潭县的电力和水利在2008年实际从莆田市划给福州代管。 1973年9月至今,闽侯县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代管,1973年9月闽侯县革命委员会才从莆田地区实际划给福州革命委员会管辖,但是 闽侯县 闽江江心中心线以南的电力和水利则继续由莆田地区(莆田市)负责建设、管理、发电、供电,包括闽侯县的上街镇、南通、南屿、祥谦、尚干、青口和鸿尾、竹岐、闽江(乡和镇),闽侯县电力线路部分通过永泰县,截至1989年底,电力供给覆盖面达到闽江江心中心线以南的99.1%的行政村,这部分的闽侯县地方电力直到1993年7月才由莆田市实际改转给福州代管。 2008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1.22亿元,增长2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4.98亿元,增长38.9%。年产值千万元以上的企业33家,比上年增加12家,实现产值13.63亿元,增长39.9%。不锈钢制品、烤鳗加工、工艺品制造、电力生产供应、纺织服装等5个行业增长速度较快,成为永泰县工业主力。福建深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福州环天燃料科技有限公司被认定为第48批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填补了永泰县高新技术企业的空白。 2019年,永泰县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3%;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9.68亿元,增长8%。塘前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建设。利尼尔机器人一期项目投入试生产,抽水蓄能电站、康特捷机电等项目有序推进。有9家工业企业进入2019年度省级高成长培育企业名单,6家企业实现规下转规上。[5] '''建筑业''' 清时期,永泰建筑工匠足迹已遍八闽。清道光间本县工匠建造的文庙和联奎塔,其规模与技术已达相当水平。民国时期在福州创办十多家建筑营造厂,承建福州电厂、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等当时第一流的建筑工程。但本县城乡建设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1960年以后,永泰县建筑队伍日益壮大,建筑技术也逐步提高,先后承建了县委县府大楼、樟城宾馆、南门百货大楼、影剧院、樟城电影院和县体育场及塔山公园等。城乡街道不断拓展,公共设施不断改善。从1953年至1987年,全县全民和集体单位基本建设投资达8841万元。由于水电事业的发展,不但加快工矿建设的速度,照明等生活用电也得到较好解决。到1987年底,全县有243个村装了电灯。20世纪70年代以来,县城已建有自来水公司,不少乡村也都用上自来水。 2019年,永泰县建筑金融大厦主体完工,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完成选址。建筑业增加值增长8.2%;完成建筑业总产值630亿元,增长16%。 '''第三产业''' 永泰在明朝商品集市交易已具相当规模。清乾隆年间,全县集市达26个。民国时期已有商会组织,民国末年,全县有坐商304家,摊贩百余个,行商250多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商业和集体商业(主要是供销社)兴起。1978年全县有百货、食品、医药、饮食服务、五金交电化工、石油、土产、水产、日杂、农业生产资料等10个公司和18个供销社。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个体商业发展。 2011年永泰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15亿元,增长20.5%。分城乡看,县城消费品零售额15.20亿元,增长26.0%;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96亿元,增长14.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18.85亿元,增长21.4%;住宿餐饮业8.3亿元,增长18.6%。 2019年,永泰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7.2%,电商产业园启动建设,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中欧、蓝城等康养项目加快建设,康养产业逐步得到培育。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海洋极地世界晋升3A级景区,欧乐堡水上乐园建成营业,云湖溪谷森林生态旅游区等一批旅游项目顺利动工,实现旅游创收54.9亿元,增长25%;接待国内外游客1256.76万人次,增长20%。交通运输、邮政通讯、金融服务等同步发展。<ref>[https://cq.focus.cn/zixun/800efd86f9304361.html 永泰县] </ref> [[File:永泰县8.jpg|thumb|right|永泰县8 [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80210/a43151ed5d674801ba2d9094f8307656.jpeg 原图链接] [https://www.sohu.com/a/221977966_349441 图片来源于搜狐网] ]]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从8世纪以来,永泰人民在生产劳动实践中,逐渐出现一些能工巧匠。如在唐代就已经铸造出县城重光寺、下漈能仁寺的铜钟。宋元丰到清道光年间,先后对太原银场的银矿,乐山的锌矿及莆边的钼矿进行开采。清代医学家力钧的研究成果被医学界所推崇。明、清时期本县对李果加工已负盛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加工的化核嘉应子更是驰名国内外。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长期处于封闭状态,总的说来本县的科学技术发展比较缓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永泰才逐渐开展群体科学技术研究和试验工作。建国初期,重点发展农业科技,先后建立北斗农场(良种场)、气象站、种子站、兽医站、水文站、农科所等机构。并着力兴修水利,进行农业技术指导,改良土壤,引进良种,推广化学肥料,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等。工业方面的科技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末和进入60年代后逐渐加强。1959年3月成立县科学技术委员会,作为管理全县科学技术的政府职能机构。以后,全县科技队伍逐年扩大,专业门类逐渐增多,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但由于“左”的倾向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科技活动受到严重的干扰和破坏,到1975年3月才恢复科技委员会机构,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永泰科技工作逐步走上正轨,1978年,成立了县科学技术协会,此后各乡镇也相继成立科协,同时各种专业学会也先后成立,促进了该县科技工作的发展。 1974年至1985年,全县较有成效的开发项目有50项,其中:工业12项,农业22项,林业6项,资源普查4项,山区资源综合开发6项。1986年开始执行“星火计划”,至1987年,两年间共开发科技项目37项,属“星火计划”的有31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市级4项、县级24项。 2008年组织实施科技项目省级1项、市级7项、县级21项。永泰三中科技实践活动课题《保护名山室研究》获得第二十二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医疗卫生''' 民国前,永泰城乡多是个体行医,大部分是中医。民国3年(1914年)基督教会在城关开办一所亨通医院,历时3年就停办。到民国27年(1938年)1月县政府才成立一所简陋的县卫生院。由于缺医少药,医院无法发挥有效的防疫医疗的作用,因此各种传染病地方病仍长期在城乡肆虐。至于妇幼卫生保健更为落后,全县仅县卫生院有一个助产士,妇女分娩皆由产婆接生,甚至“自包”,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高得惊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人民政府对医药卫生保健事业非常重视。从1951年一所简陋的县卫生院,发展到1981年有相当规模的县医院、县中医院、县卫生防疫站、县妇幼保健所、县卫生进修学校等5所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和21个乡(镇)卫生院(或中心卫生院)、226个村卫生所。全县形成一个相当完整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保健网。国营医药单位从无到有,1956年成立县医药公司,现有4个医药商店、1个制药厂。1987年全县有卫生技术人员576人,平均每干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人,其中医生0.7人,护士0.5人;有床位497张,平均每千人床位数为1.58。医疗技术日益提高,消灭了鼠疫、天花,有效控制霍乱等传染病的发生,减少了麻疹、痢疾、百日咳、乙脑、肺结核等慢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新法接生率已达94.4%,新生儿死亡率下降到27.3‰,年出生率下降到12.74‰,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6.9‰,人民的体质有了明显的提高。 2008年完成长庆、盖洋、岭路3所乡镇卫生院门诊楼建设。全面启动免费婚检服务,恢复婚检以来全县婚检率达85%。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9年,永泰县成功列入第四批国家健康促进县创建试点县。县中医院和妇幼保健院投入使用。实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试点。 '''民生保障''' 2019年,永泰县全面消除村集体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薄弱村。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展公租房配租管理工作。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1304万元、城乡低保及特困供养金5789万元。强化劳动监察维权行动,追回农民工欠薪777万元。完成全民参保登记。做好就业服务保障,新增城镇就业2001人,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2930人。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4032元和15752元。 '''文化事业''' 2019年,嵩口镇被评为福建首批省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镇。成功列入全省唯一历史建筑保护试点县,国家传统村落数量位居全省第一。 新增33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 '''体育事业''' 清代以前,永泰的体育有民间传统项目,如武术、游泳、划龙舟、舞狮、舞龙等。此外还有踢毽、跳绳、敲机等儿童游戏体育,至于下棋则古已有之。民国以后,学校开始设体育课,体育活动逐步发展。40年代初,因日军侵扰,从福州等地迁来很多学校,一些体育界人士也避乱于永泰,永泰的体育活动曾兴盛一时。民国27年(1938年),举行全县第一届运动会,后又分别于民国28年、30年、31年举行二、三、四届全县运动会。抗战胜利后,内迁学校纷纷迁回原地,外地人也多离开永泰,体育活动相对减少。 1951年,举办建国后第一届全县运动会,至1958年共举办了8届。1959~1961年“困难时期”全县运动会停止举行,到1967年1月又举行第9届全县运动会。以后由于“文化大革命”停止举办,直到1978年才举行第十届全县运动会。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永泰的体育事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发源于永泰的“虎尊”拳现已流传至日本以及西欧一些国家。 2008年组队参加第六届全国“武术之乡”武术比赛,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2项。 2019年,永泰县举办第八届环福州·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三届大青云越野赛等重要文体赛事。 '''生态保护''' 2019年,小汤山生态公园竣工投入使用。花海公园基本竣工。 2020年2月12日,永泰县入选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名单。 '''环境整治''' 2019年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获国务院办公厅通报,给予2000万元激励支持。<ref>[https://inews.gtimg.com/newsapp_bt/0/10794016189/1000 永泰县] </ref> [[File:永泰县9.jpg|thumb|right|永泰县9 [http://n.sinaimg.cn/sinacn09/74/w596h278/20180402/6e79-fyssmme5851502.jpg 原图链接] [http://k.sina.com.cn/article_2642379341_9d7f824d0010059jb.html?cre=tianyi&mod=pcpager_china&loc=35&r=9&doct=0&rfunc=25&tj=none&tr=9 图片来源于新闻中心网] ]] ==教育编辑== 永泰县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的漫长历史时期中,教育事业缓慢发展。五代时跟随王审知入闽的张、黄二族姓,其子孙避乱卜居永泰,设有家塾、族塾,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县教育事业。但在封建时期能入官学读书的全县年不过百人上下。民国时期近代教育有一定发展。抗日战争时期,福州、长乐等地有7所中学内迁永泰,从幼儿教育到中学教育一时繁荣,培养了一批有一定成就的人才。民国37年(1948年)全县有小学110所(含私塾小学),在校学生6359人,仅占学龄儿童39.3%;中学2所,在校学生只有253人。到建国前夕,全县文盲占80%。 1975年,莆田地区革委会成立师范大专及医科大专班筹办组。 师范大专班称莆田地区师范学校大专班, 以莆田地区师范学校(原福建仙游师范学校)址仙游为校址,招收永泰、闽清、闽侯、平潭、福清、莆田、仙游等县工农兵学员。 医科大专班为福建医学院兼办的教学班,以福建省莆田卫生学校为校址,称莆田地区社来社去医科大专班,招收莆田地区各县“工农兵”学员, 1978年3月,莆田地区师范学校附设师范大专班,招收永泰、闽清、闽侯、平潭、福清、莆田、仙游等县参加参加高考录取的学生320人入学。同年12月,莆田地区师范大专班改称莆田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址在莆田地区福清县和仙游县,莆田地区师范学校附设师范大专班划属莆田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在校学生1064人。 1979年,莆田地区师范专科学校分别于莆田县和仙游县城关后山设立师范大专班。仙游师范大专班招收永泰、福清、闽清、永春、仙游、长乐、平潭等县高中毕业生189人,并兼办中专师范班2班96人。 莆田地区师范学校农林大专班 由莆田地区农业委员会和地区教育局主办的莆田地区师范学校农林大专班于1979年设址永泰东星原“五·七”干校开学,设农业、林业、茶果3个专业,学生298人。农业专业:开设化学、植物学、作物栽培、日语、肥料、昆虫学等科目,100名学生;林业专业:开设化学、植物学、造林、测量、英语、昆虫学等科目,学生99人;茶果专业:开设化学、果栽、日语、肥料、昆虫学等科目,学生99人。 经费按每名学生200元计算由莆田地区直接拨给。 第一届其中来自莆田县121名,平潭县16名,长乐县30名,永泰县20名,闽清20名,福清51名,仙游38名,福州1名,江苏1名。莆田地区师范专科学校中文大专班永泰分班 : 1979年莆田地区师范学校根据中央精神扩大招生,设中文大专班永泰分班。 莆田地区、县共拨给4万余元作为开办费。招收永泰县、长乐县、平潭县,仙游县,闽清县学生。到1987年全县有幼儿园301所(班),在园幼儿达7034人;小学485所,在校学生43632人,占学龄儿童96.12%;普通中学13所,在校学生达15461人。从1977年至1987年,全县共输送1495名高中毕业生进入各类大专院校深造;1260名初、高中毕业生进入中等专业学校。但自1985年以来,社会上出现分配上的“脑体倒挂”现象。还有福建省永泰城乡建设职业中专学校、福清卫生学校(福清卫校)永泰教学点 2008年,永泰县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16个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项目部分竣工,15个农村中心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全部完成。被授予“首批福建省读书援助示范县”。以优良成绩通过省、市对县教育督导评估验收。 2019年,永泰县中考综合考评跃居七县(市)第二。闽江师专附属永泰幼儿园开园招生。城峰中心小学扩容一期、长庆中心小学教学楼等校安工程及梧桐、赤锡等乡镇中心幼儿园竣工投入使用。实验幼儿园分园、东门中学等项目加快建设。成立首批4个学科名师工作室。<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DIE0E85F0514CFJG.html 永泰县] </ref> ==历史文化== '''永泰县景观''' 永泰县文化历史悠久。宋张元干的词,清黄任的诗、柯祺的画,均名噪一时。民间文艺源远流长,民歌盘唱久盛不衰。“诗社”、诗会,百余年不辍。闽剧表演在清末即有“信足乐”、“庆云仙”等颇有影响的戏班。这些活动大都属于自发性质,政府并未设立专门机构加以指导和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县成立了文化局、文化馆,群众文化活动有了领导和管理、辅导的专门机构,群众文化、民间文艺、文艺创作、戏剧表演、图书档案、电影电视广播等均有了长足的发展。1966年开始的10年“文化大革命”,给文化事业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传统文化被视为“封、资、修”,一律封禁,文化界人士被视为“牛鬼蛇神”,大部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摧残。 至1987年,全县建立了21个乡镇级文化站,149个村级文化室,群众文化活动不仅有了场所,也有了管理机构;全县举行过6次(1978年以前14次)大型文艺会演和调演。县闽剧团年演出场次均在200场以上,最高年份达333场。县成立了文艺创作指导委员会、剧目室、业余创作组,积极开展文艺创作,还出版了《永泰文艺》(季刊)。电影放映队伍由1955年的1个队,发展到1987年的22个队;放映场次由1963年的292场,观众13万多人次,发展到1987年的6144场,观众364万人次。档案馆全部整理了民国档案,完成了所有县直机关的档案鉴定。乡村广播通播率达90%;有大小电视差转台22座,电视复盖面积达65%;城乡有电视机万余台。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丰富了人民精神生活,造就了一批文化人材,先后被吸收为各种协会会员的有: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人;中国民间文学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2人;中国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5人;中国曲艺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1人;中国舞蹈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1人;中国摄影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2人;中国美术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8人;中国作家协会福建分会会员1人。 2008年椽板龙、纸狮、虎尊拳、安海拳成功申报为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嵩口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风景名胜== 城东南塔山公园有烈士墓、联奎塔。盖洋赤岭闇亭寺景区。白云乡姬岩(鸡岩)浓荫覆翠,云雾缭绕。樟洋棋杆院里村高盖山(名山室)有紫盖峰、龙岭池、飞升台诸胜。葛岭方广岩有天泉阁、玉泉洞、“一片瓦”、脱凡楼等景,为闽山胜地。名胜古迹还有城峰太原滩唐代石刻“清流戏凤”,赤锡溪门桃源洞,岭路青云山青龙瀑布、状元洞、水帘宫、八仙崖、云天石廊、玉女相思岩、鲤鱼潭、神谷、天池(古火山口),塘前小雄溪龙潭瀑布、铺锦滩、莒溪尺五楼,嵩口寿春寺、德星楼、祭门司遗址、林带溪石刻,梧桐教忠寺、岩仑洞、宋状元郑侨墓,樟城重光寺,富泉力华瑞应寺,同安凤凰寺、清凉白鹤仙山、极乐寺,长庆下祭寺(能仁寺)、文昌阁(奎光阁)、龙门石刻。 2008年,永泰县成功创建全市第一个、全省第五个“中国优秀旅游县”,被评定为“福建省最佳旅游目的地”。首次在嵩口镇举办“中国永泰赶墟节”。青云山入选“福州十大名片”。旅游配套设施逐步完善,御温泉酒店建成并对外营业;大樟溪休闲娱乐中心部分项目已对外营业;弥勒之里理疗中心项目已开工建设;部分景区周边开办了多家农家饭店。全年全县接待游客93.8万人次,增长38.8%;旅游业总收入2.78亿元,增长43.3%。 '''永泰赤壁景区:''' 赤壁景区占地23平方公里,计划投资1亿元,截至2012年,已投入4000多万元。赤壁溪贯穿景区全境,共有九十九弯、八十八曲。赤壁生态景区已成为福建省著名旅游景区之一,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景区保持了原始粗犷野趣极强的自然风貌,成群结伙的顽猴时常出没,伴随游客,山羊、野兔、穿山甲、狸猫、小浣熊等野生动物穿梭自如。植物生长繁茂,种类多样,有维管束植物多达700多种,其中,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红豆杉、水松、银杏、刺桫椤等就有近20种。2011年被列为国家级生态藤山林自然保护区及福州农业经济开发区。主要景观:峡谷瀑布、天湖草场、石柱古柏、悬崖峭壁、海豚戏球、板龟吸水、雄狮瀑布、巨蟮入洞、幽谷瀑布、佛光潭、擎天一柱、洗墨崖、大仙桃、无源三叠瀑布等。 '''永泰青云山景区:''' 青云山,国家级AAAA重点景区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位于距福建省永泰县岭路乡与莆田市涵江区相接处,因山峰平地拔起,矗立青云而得名。景区面积47平方公里,海拔在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7座,最高海拔1130米。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珍稀动植物--桫椤和猕猴等。是集峡谷、森林、瀑布、古火山口、高山牧场和鸟类自然保护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9条溪流盘桓其间,形成了系列瀑布和深潭,其中九天瀑布号称亚洲最大的梯级瀑布。主要旅游景点有九天瀑布、青龙瀑布、云天石廊、桫椤神谷、白马峡谷五大景区及单独管理的天池草甸景区(中国云顶)。 '''中国云顶:''' 中国云顶景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与莆田市涵江区相接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青云山之巅。距福州90公里,占地36平方公里。云顶景区分别由花海梯田景区、天池草甸景区、云顶大峡谷景区(含七彩瀑高山花海梯田景区谷景区、红河谷景区及翡翠谷景区)三个风景区构成。 '''嵩口古镇:''' 嵩口古镇位于福建永泰县的西南部,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也是福州市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嵩口古镇是南宋爱国词人张元干的故乡,同时是永泰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重要交通枢纽。嵩口镇区有60多座明清时期古民居保存完好,属下各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达百座以上。<ref>[https://www.163.com/dy/article/DIE0E85F0514CFJG.html 永泰县] </ref> ==特产美食== '''永泰芙蓉李''' 永泰特产主要有永泰芙蓉李、青梅、柿子、板栗、福桔、西甜瓜等水果及其产品,此外香菇、绿茶、茶籽油、地瓜烧酒、加饭酒及竹草编、软木画等也极具特色。永泰蜜饯闻名遐迩,主要产品有李干、化核嘉应子、蜜李饼、盐水梅、酸梅露等。 ==著名人物== 七年三状元:萧国梁、郑侨、黄定 四疏劾秦桧:黄龟年 宋代著名爱国词人:张元干 五子登科三代人十八条官带:张肩孟 闽中十才子之一:王称 乾隆皇帝赞为“福建之宝”:黄文焕 近代民主主义革命者、曾任孙中山先生秘书:黄展云 现代林业专家:俞新妥 女子排球运动员:侯玉珠 现代作家:郁秀 著名女子体操运动员:姚金男 ==荣誉称号== 永泰县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县、水土保护生态修复试点县、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福建省林业生产重点县,福建省10大旅游重点县之一,素有“福州后花园”、“中国李果之乡”、“中国建筑之乡”、“中国武术之乡”、“中国温泉之乡”、“中国优秀旅游县”等。 2018年9月26日,永泰县荣获2018年“中国天然氧吧”创建地区称号。2019年9月,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2019年9月20日,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荣誉称号。 2020年5月,入选2020中国县域全生态百优榜。 ==参考文献== {{Reflist}} [[Category:660 中國地理總志]]
此頁面使用了以下模板:
Template:Main other
(
檢視原始碼
)
Template:Reflist
(
檢視原始碼
)
模块:Check for unknown parameters
(
檢視原始碼
)
返回「
永泰县
」頁面